三國演義少兒版
第二十七回 關雲長單刀赴會
孫權聽說劉備得了西川,又想起討還荊州之事,便聽從張昭之計,將諸葛瑾家小扣下,讓他以兄弟情義說動諸葛亮,來討還荊州。
劉備得訊,問計於諸葛亮。
諸葛亮計劃已定。
諸葛瑾赴成都見了諸葛亮,放聲大哭。
諸葛亮便帶他去見劉備。
劉備看了孫權的信,大怒道:「孫權乘我不在荊州,將妹一子偷偷接走,情理難容!我正要發兵殺下一江一南,他卻還想來討荊州!」諸葛亮大哭道:「倘若不還荊州,我兄長全家都將被害。
兄長一死,亮豈能獨生?望主公看我面上,將荊州還了東吳。」
劉備道:「既如此,看在軍師面上,分荊州一半還他。
可將長沙、桂一陽一、零陵三郡還他。」
劉備又囑咐諸葛瑾:「子瑜到荊州,要用好言求我弟。
雲長一性一如烈火,我尚且害怕,千萬仔細。」
諸葛瑾帶了劉備書信,來見關羽。
關羽大怒道:「荊州本是漢疆土,怎能隨便送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休要多言!」諸葛瑾只顧哀求,關羽道:「不看軍師面上,叫你回去不得!」
諸葛瑾只得回報孫權。
孫權道:「莫非又是孔明詭計?」
諸葛瑾道:「我弟弟也曾苦苦哀求,劉備才答應先還三郡,只是關羽不肯。」
孫權大怒,差人召來魯肅,責問道:「子敬當日為劉備作保,暫借荊州;如今劉備已得西川,卻不肯歸還,子敬豈能不管?」
魯肅道:「我有一計,可取荊州。」
孫權便命速行此計。
於是魯肅派人邀請關羽到陸口赴會。
關平道:「魯肅相邀,必無好意,父親切不可去。」
關羽道:「我也知是魯肅之計。
我於百萬軍中,如入無人之境,豈怕一江一東群鼠!」便命關平選快船十隻,水軍五百,在一江一上等候。
魯肅聽說關羽慨然應允,便讓呂蒙、甘寧安排伏兵,準備廝殺;又在臨一江一亭伏下五十刀斧手,如關羽不帶兵馬,便以擲杯為號,在席上動手。
次日,魯肅命人在一江一口遙望。
辰時後,見一隻小船來。
船上只有幾個水手,一面紅旗上寫著「關」字;關羽坐在船頭,旁邊周倉捧著大刀,八九個關西大漢各挎腰刀一口。
魯肅將關羽接進臨一江一亭,敘過禮,入席飲酒。
席間,關羽談笑自若,魯肅卻懷著心事,正眼也不敢看關羽。
酒至半酣,魯肅道:「當日令兄劉皇叔借荊州時,約定取得西川之後便歸還。
如今西川已得,卻不還荊州,皇叔豈不失信?」
關羽道:「這是國家大事,宴席上不去談它!」魯肅還要再問,關羽道:「兄長之事,關某不宜過問。」
魯肅道:「將軍與皇叔桃園結義,誓同生死。
皇叔之事便是將軍之事,怎能推托?」
關羽未回答,周倉在階下厲聲道:「天下土地,該是仁德之人所有,豈能只讓東吳獨佔!」關羽變了臉色,下階奪過周倉所捧大刀,喝道:「國家大事,你怎敢多言!」周倉會意,忙到一江一邊將旗一招,關平船如箭發,直奔一江一東。
關羽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魯肅,道:「今日酒醉,改日請先生到荊州再談。」
魯肅被關羽一路扯到一江一邊,嚇得魂不附體。
呂蒙、甘寧引兵趕來,怕傷了魯肅,也不敢輕舉妄動。
關羽上了船,方才放手。
魯肅如癡似呆,看關羽乘風而去。
孫權得報大怒,便想起兵全力攻取荊州。
忽然得報曹一操一要起三十萬大軍來攻,只得移兵合肥,以拒曹一操一。
且說曹一操一要攻東吳,參軍傅幹上書陳述利弊。
曹一操一見吳、蜀一時難以攻克,就決定興兵西征,先取漢中。
曹一操一派夏侯淵、張郃為前部,自己親領大軍居中。
曹軍入了漢中,一路勢如破竹。
張魯抵擋不住,只得率眾投降曹一操一。
馬超舊將龐德正在張魯軍中,也降了曹一操一。
西川百姓見曹一操一取了漢中,料必然來取西川,十分驚恐。
劉備請諸葛亮商議,諸葛亮道:「曹一操一分兵屯合肥,是提防孫權。
如今若將一江一夏、長沙、桂一陽一三郡送給孫權,再派能言善辯之士勸說孫權去攻合肥,曹一操一必定退兵。」
此時伊籍主動請命前往,劉備便命伊籍到荊州會過關羽,然後入吳來見孫權。
孫權接劉備書信,與張昭等商議,決定乘勢攻取合肥。
於是孫權率呂蒙、甘寧等人起大軍來攻合肥。
軍馬渡一江一,先攻克了宛城。
此時張遼與李典、樂進守合肥。
見孫權大軍到來,張遼主張出戰先挫敵軍鋒芒,李、樂二將卻意圖堅守。
李典素與張遼不和,聽見張遼的話默不作聲。
張遼道:「公等皆出於私意,不顧大事。
我如今獨自出兵迎敵,決一死戰!」便叫左右備馬。
李典慨然道:「將軍既然如此,我們豈會因私廢公!願聽將軍指揮!」
張遼與李典、樂進在逍遙津設下埋伏。
吳軍進兵逍遙津,樂進領兵一一交一一鋒,戰不數回合詐敗而走。
呂蒙、甘寧領軍追趕,孫權在後。
趕至逍遙津北,忽聽連珠炮響,張遼、李典兩路人馬殺來。
曹軍勢如山倒,孫權大驚,幸有凌統拚死救了孫權。
這場大戰,張遼威震逍遙津,殺得一江一東軍士人人害怕,吳兵大敗。
孫權只得回軍濡須整頓船隻,準備再戰。
張遼擔心合肥兵少難以抵敵,便向曹一操一求救。
曹一操一留張郃、夏侯淵守住關口,回師合肥。
孫權在濡須與曹軍相持一個多月,見不能取勝,只得退兵。
曹一操一留曹仁、張遼屯兵合肥,班師回到許都。
眾臣上表,稱頌曹一操一功績,要獻帝封曹一操一為王。
尚書崔琰極力反對,曹一操一大怒,將崔琰下獄,杖殺在獄中。
至此群臣中沒有敢再反對者。
獻帝不能違拗,便冊立曹一操一為「魏王」。
曹一操一又立長子曹丕為世子。
此時是建安二十一年五月。
分類:四大文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