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啟源》卷之上:【二、手足一陰一陽一·(一)手足三一陰一三一陽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醫學啟源》卷之上

醫學啟源

卷之上

【一、天地六位髒象圖】

【二、手足一陰一陽一·(一)手足三一陰一三一陽一】

注雲︰肝、心、脾、肺、腎,皆屬一陰一,五臟也。

膽、胃、三焦、膀一胱、大腸、小腸,皆屬一陽一,六腑也。

分而言之,手足皆有三一陰一三一陽一是也。

【二、手足一陰一陽一·(二)手三一陰一三一陽一】

肺寅燥金手太一陰一,大腸卯燥金手一陽一明;心午君心手少一陰一,小腸未君火手太〔一陽一〕;包絡戌相火手厥一陰一,三焦〔亥〕相火手少一陽一。

【二、手足一陰一陽一·(三)足三一陰一三一陽一】

胃辰濕土足一陽一明,脾巳濕土足太一陰一;膀一胱申寒水足太一陽一,腎酉寒水足少一陰一;膽子風木足少一陽一,肝丑風木足厥一陰一。

歌曰手經太一陽一屬小腸,膀一胱經屬足太一陽一;肝足厥一陰一手包絡,胃足一陽一明手〔大腸〕;膽屬少一陽一足經尋,三焦手內少一陽一臨;脾足太一陰一手經肺,腎足少一陰一手是心。

【三、五臟六腑,除心包絡十一經脈證法】

夫人有五臟六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皆見形證脈氣,若非診(切),無由識也。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一溫一之,熱則涼之,不虛不實,以經調之,此乃良醫之大法也。

【三、五臟六腑,除心包絡十一經脈證法·(一)肝之經,肝脈本部在於筋,足厥一陰一,風,乙木也。

經曰︰肝與膽為表裡,足厥一陰一(少〔一陽一〕)也。

其經旺於春,乃萬物之始生也。

其氣軟而弱,軟則不可汗,弱則不可下。

其脈弦長曰平,反此曰病。

脈實而弦,此為太過,病在外,令人忘忽眩運;虛而微,則為不及,病在內,令人胸脅脹滿。

凡肝〔實〕則兩脅下引痛,喜怒,虛〔則〕如人將捕之。

其氣逆則頭痛、耳聾、頰赤,其脈沉而急,浮之亦然,主脅〔支〕滿,小一便難,頭痛眼眩。

脈急〔甚〕主惡言,微急氣在〔胸脅下〕。

緩甚則嘔逆,微緩水痺。

大甚內癰吐血,微大筋痺。

〔小甚多飲〕,微小痺。

滑甚 疝,微滑遺尿。

澀甚流飲,微澀 攣。

肝之積氣在左脅下,久而不去,發為咳逆,或為〔 〕瘧也。

虛夢花草茸茸,實夢山林茂盛。

肝病旦〔慧、晚〕甚、夜靜。

肝病頭痛目眩,脅滿囊縮,小一便不通,十日死。

又身〔熱〕惡寒,四肢不一舉,其脈當弦而急;反短澀者,乃金克木也,死不治。

又肝中寒,則兩臂不一舉,舌燥,多太息,胸中痛,不能轉側,其脈左關上遲而澀者是也。

肝中熱,則喘滿多嗔,目痛,腹脹不嗜食,所作不定,夢中驚悸,眼赤,視物不明,〔其〕脈左關一陽一實者是也。

肝虛冷,則脅下堅痛,目〔盲〕臂痛,發寒〔熱〕如瘧狀,不欲食,婦人則月水不來,氣急,其脈左關上沉而弱者是也。

此寒熱虛實,生死逆順之法也。

《主治備要》雲︰是動則病腰痛,甚則不可俯仰,丈夫〔 〕疝,婦人小腹腫,甚則嗌干,面塵脫色,主肝所生病者,胸中嘔逆,飧洩狐疝,遺溺閉癃病。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

肝欲散者,急食辛以散之,川芎。

補以細辛之辛,瀉以白芍葯之酸。

肝虛,以陳皮、生薑之類補之。

經曰︰虛則補其母。

水能生〔木〕,水乃肝之母也。

苦以補腎,熟地黃、黃柏是也。

如無他證,惟不足,錢氏地黃丸補之。

實則芍葯瀉之,如無他證,錢氏瀉青丸主之,實則瀉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瀉之。

【三、五臟六腑,除心包絡十一經脈證法·(二)膽之經,足少一陽一,風,甲木。

經曰︰膽者,中清之腑也,號曰將軍,決斷出焉。

能喜怒剛柔,與肝為表裡也,足少一陽一是其經也。

虛則傷寒,恐畏頭眩,不能〔獨〕臥;實則傷熱,驚悸,一精一神不守,臥起不定,玄水發,其根在膽。

又肝咳不已,則傳邪入膽,嘔青汁也。

又膽有水,則從頭腫至足也。

膽病則善太息,口苦,吐宿汁,心中慼慼恐,如人將捕之,咽仲介介然數〔唾〕。

又睡臥則脅下痛,〔口〕苦,多太息。

邪氣客於膽,則夢斗訟,脈在左關上浮而得之者,是〔其〕部也。

膽實熱,則一精一神不守。

膽熱則多腫,膽冷則多眠。

又左關上脈一陽一微者,膽虛;一陽一數者,膽實;一陽一虛者膽絕也。

以上皆虛實寒熱,生死脈證之法也。

《主治備要》雲︰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胸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一陽一厥。

是主膽所生病者,頭痛頷腫,目銳 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胸、肋、脅、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

《脈訣》雲︰左關,肝與膽脈之所生也。

先以輕手得之,是膽,屬表;後以重手取之,是肝,屬裡也。

肝合筋,肝脈循經而行。

持脈指法,如十二菽之重,按至筋平,脈道如箏弦者,為弦;脈道迢迢者,為長。

此弦長,乃肝家不病之狀也。

肝脈本部在筋,若出筋上,見於皮膚血脈之間者,是其浮也;入於筋下,見於骨上,是其沉也。

臨病細推之,舉一知十之道也。

【三、五臟六腑,除心包絡十一經脈證法·(三)心之經,心脈本部在於血,手少一陰一君,丁火也。

經曰︰心者,五臟之尊也,號帝王之稱也。

與小腸通為表裡,神之所〔捨〕,又〔主〕於血,屬火,旺於夏,手〔少〕一陰一(太一陽一)是其經也。

凡夏脈鉤,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

來盛去亦盛,為太過,病在外;來衰去亦衰,為不足,病在內。

太過,令人〔身〕熱而骨痛,口瘡而舌焦引水;不及,令人〔躁〕煩,上為咳唾,下為氣洩。

其脈如循琅〔 〕,如連珠,曰平;來而啄啄連屬,其中微曲,曰病;脈來前曲後〔倨〕,如〔一操一〕帶鉤,曰死。

思慮過多〔則怵惕〕,怵惕則傷心,心傷則神失,神失則恐懼。

又真心痛,手足寒而過〔節〕,則旦占夕死。

又心有水氣,身腫不〔得〕臥,煩躁。

心中風,則吸吸發一熱,不能行立,饑而不〔能〕食,食則嘔吐。

夏心脈〔旺〕,左手〔寸口〕浮大而散,曰平;反此則病。

若沉而滑者,水〔來〕克火,十死不治。

長而弦者,木來歸子,不治自愈。

緩而大者,土來入火,〔為〕微邪相干,無所害。

心病則胸中痛,〔脅〕滿〔脹〕,肩背臂膊皆〔痛〕;虛則多驚悸〔惕惕然〕無眠,胸〔腹及〕腰背引痛,喜悲。

心積氣久不去,則苦煩,心中痛。

實則笑不休,夢火發;心氣盛則夢喜笑〔及〕恐畏。

邪氣客於心,則夢煙火,心〔脹〕氣短,夜臥不寧,懊 ,氣〔逆〕往來,腹中熱,喜水涎出。

心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

又左手脈大,手熱腋腫;大甚,胸中滿而煩,澹澹大動,面赤目黃也。

心病,先心痛,時刻不止,關〔格〕不通,身重不已,三日死。

心虛甚,則畏〔人〕,〔瞑〕目欲眠,一精一神不守,魂魄妄行。

心脈沉之小而緊,浮之〔不〕喘,苦心下氣堅,食不下,喜嚥唾,手熱煩滿,多忘,太息,此得之思慮太過也。

其脈急甚,螈 ;微急則心中痛,引前後胸背,不下食。

緩甚則痛引背,善淚。

小甚則噦,微小則消〔癉〕。

滑甚則為〔渴〕,微滑則心〔疝〕,引臍腹鳴。

澀甚諳不語。

又心脈堅搏而長,主舌強不能言;軟而散,當懾怯不食也。

又急甚〔則〕心疝,臍下有病形,煩悶少氣,大熱上煎。

又心病狂言,汗出如珠,身厥冷,其脈當浮而〔大〕,反沉濡而滑,其色當赤,而反黑者,水克火,不治,十死。

又心積,沉之空空,上下往來無常處,病胸滿悸,腹中熱,面頰赤,咽干,躁煩掌熱,甚則吐血,夏瘥冬甚,宜急療之,止於旬日也。

又赤黑色入口必死也。

面目赤色亦死,赤如〔 〕血亦死。

又憂〔恚〕思慮太過,心氣內去,其色反和而盛者,不出十日死。

扁鵲雲︰心絕一日死,色見凶多,人雖健〔敏〕,號曰行一屍一,一年之中,禍必至矣。

又其人語聲前寬後急,後聲不接前聲,其聲濁惡,其口不正,冒昧善笑,此風入心也。

又心傷則心損,手足不遂,骨節離解,舒緩不自一由,利下無休,此病急宜治之,不過十日而〔亡〕矣。

又笑不休,呻而復憂,此水乘火也,一陰一〔擊〕於一陽一,一陰一起一陽一伏,伏則熱,熱生狂冒,譫〔亂〕妄言,不可采〔問〕,心已損矣。

扁鵲雲︰其人唇口赤色可治,青黑色即死。

又心〔瘧〕則先煩而後渴,翕翕發一熱也,其脈浮緊而大是也。

心氣實而(大)便不利,腹滿身熱而重,一溫一溫一欲吐,吐而不出,喘一息急,不安臥,其脈左寸口與人迎皆實大者是也。

心虛則恐悸多驚,憂思不樂,胸腹中苦痛,言語戰慄,惡寒恍惚,面赤目黃,〔喜〕血衄,其脈左寸口虛而微者是也。

此心臟寒熱虛實,生死逆順脈證也。

《主治備要》雲︰是動則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

主心所生病者,目黃,(心)脅痛, 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

心苦〔緩〕,以五味子之酸收之。

心欲軟,軟以芒硝之鹹,補以澤瀉之鹹,瀉以人參、甘草、黃 之甘。

心虛則以炒鹽補之。

虛則補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母生心火也。

以生薑補肝,如無他證,錢氏安神丸是也。

實則甘草瀉之,如無他證,錢氏方中,重則瀉心湯,輕則導赤散是也。

【三、五臟六腑,除心包絡十一經脈證法·(四)小腸經,手太一陽一,丙火。

小腸者,受盛之腑也,與心為表裡,手太一陽一是其經也。

小腸絕者,六日死,絕則發直如麻,汗出不已,不能屈伸。

又心病傳小腸,小腸咳則氣咳,(氣咳)一齊出也。

小腸實則傷熱,(傷)熱則口瘡生;虛則傷寒,傷寒則洩膿血,或〔洩黑〕水,〔其〕根在小腸也。

小腸寒則下,〔腫〕重〔有〕熱久不出,則漸生痔;有積則夕發一熱而旦止;病氣發則使人腰下重,食則窘迫而便難,是其候也。

小腸脹則小〔腹 〕脹,引〔腰而〕痛厥;邪入小腸,則夢聚井邑中,或咽痛頷腫,不可回首,肩似拔,似折〔也〕。

又曰︰心者,主也,神之捨也,其髒(固)密,而不易傷,傷則神去,神去則(心死)矣。

故人〔心〕多不病,病即死不可治也,〔惟〕小腸受病〔多〕也。

又左寸口一陽一絕〔者〕,(則)無小腸脈也,六日死。

有熱邪則小一便赤澀,實則口〔生〕瘡,身熱往來,心中煩悶,身重。

小腸主於舌之官也,和則能言,而機關利健,善別其味也。

虛則〔左〕寸〔口〕脈浮而微,軟弱不禁按,病驚懼狂無所守,心下空空然不能言語者。

此小腸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也。

《主治備要》雲︰是動〔氣也〕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 似折,〔是〕主液(血)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 、肘、臂外後廉痛。

《脈訣》雲︰左寸,小腸心脈之所出也,先以輕手得之,是〔小腸〕屬表;後以重手得之,是〔心〕屬裡。

心合血脈,心脈循血脈而行,持脈指法,如六菽之重,按至血脈而得者為浮;稍稍加力,脈道粗一大〔者〕為大;又稍稍加力,脈道潤軟者為散。

此乃浮大而散,心家不病脈之狀也。

心脈本部,在於血脈,若出於血脈之上,見於皮膚之間,是其浮也;入於血脈之下,見於筋骨之分,是其沉也。

【三、五臟六腑,除心包絡十一經脈證法·(五)脾之經,脾脈本在肌肉,足太一陰一,濕,己土。

經曰︰脾者,土也,諫議之官,主意與智,消磨五穀,寄在(胸)中,養於四旁,旺〔於〕四季,正主長夏,與胃為表裡,足太一陰一(一陽一明),是其經也。

扁鵲雲︰脾病則面黃色痿,實則舌強直,不嗜食,嘔逆,四肢緩;虛則多 喜吞,注痢不已。

又脾虛,則一精一不勝,元氣乏力,手足緩弱,不能自持。

其脈來似流水,曰太過,病在外(也);如鳥距,曰不及,病在內。

太過令人四肢沉重,言語謇澀;不及令人中滿,不食乏力,手足緩弱不遂,涎引口中,四肢腫脹,溏洩不時,夢中飲食。

脾脈來而和柔者,如雞踐地,曰平;來實而滿,〔稍〕數,如雞舉足,曰病;又如鳥之啄,如鳥之距,如〔屋〕之漏,曰死。

中風則翕翕發一熱,狀如醉人,腹中〔煩〕滿,皮肉〔 〕(而起),〔其脈〕阿阿然〔緩〕,曰平;〔反〕弦急者,肝〔來〕克脾也,真鬼相遇,大凶之兆也。

又微澀〔而〕短者,肺乘於脾,不治自愈;又沉而滑者,腎來乘脾,亦〔為不〕妨。

又浮而洪,心來生脾,不為疾耳。

脾病色黃體重,失便,目直視,唇反張,爪甲青,四肢沉,吐食,百節疼痛不能舉,其脈〔當〕浮大而緩,〔今〕反〔弦〕急,其色青,死不治。

又脾病,其色黃,飲食不消,〔心〕腹脹滿,體重節痛,大便〔硬〕,(小一便)不利,其脈微緩而長者,可治。

脾氣虛,則大〔便滑〕,小一便〔利〕,汗出不止,五液注下,為五色注痢下也。

又積在其中,久不愈,四肢不收,黃膽,食不為「肌膚」,氣〔滿〕脹喘喘而不〔定〕也。

脾實則時夢築牆垣蓋屋,盛則夢歌樂,虛則夢飲食不足。

厥邪客於脾,則夢大澤丘陵,風雨〔壞屋〕。

脾脹則善噦,四肢急,體〔重〕,不食善〔噫〕。

脾病〔日 慧〕,平旦甚,日中持,下晡靜。

脈急甚,則螈 ;微急,則膈中不利,食不下而還出。

緩甚,則痿厥;微緩,則風痿,四肢不〔收〕。

大甚,〔則〕暴僕;微大,〔則痺疝〕,氣〔裹大膿血〕在腸胃之〔外〕。

小甚,則寒熱作;微小,則消〔癉〕。

滑甚,則頹疝;微滑,則蟲毒,腸鳴中熱。

澀甚,則腸 ;微澀,則〔內〕潰下膿血。

脾脈至,大而虛,則有積。

脾(氣)絕,則十日死。

唇焦枯無〔紋理〕,(面)青黑者,脾先(死)。

脾病,面黃目赤〔者〕,〔可治〕;青黑色入口,半年死;色如枳實〔者〕,一(日)死,吉凶休咎,皆〔見〕其色出〔於〕部〔分〕也。

又口噤唇青,四肢重如山,不能自持,大小一便利無休歇,飲食不入,七日死。

又唇雖痿黃,語聲〔囀囀〕者,尚可治。

脾病,(水)氣久不去,腹中痛鳴,徐徐熱汗出,其人〔本意寬〕緩,(今反急,怒語而鼻笑),不能答人,此不過一(日),禍必至矣。

又脾中寒熱,則使人腹中痛,不下食,病甚〔舌〕強語澀,轉〔筋〕一卵一〔縮〕,〔一陰一股〕腹中引痛,身重,不思食,膨一脹,變則水洩不能臥者,十死不治。

脾〔土〕熱,則面黃目赤,〔季〕脅痛滿;寒則吐涎沫而不食,四肢痛,滑洩不已,手足厥,甚則戰慄如瘧也。

臨病之時,切要〔明〕察脈證,然後投藥,此脾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也。

《主治〔備〕要》雲︰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一體皆重。

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寒瘧,溏瘕洩,水閉黃疽,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朮;脾(虛則)以甘草、大棗之類補之,實則以枳殼瀉之,如無他證,虛則以錢氏益黃散,實則以瀉黃散。

心乃脾之母,炒鹽補之;肺乃脾之子,桑白皮瀉之。

【三、五臟六腑,除心包絡十一經脈證法·(六)胃之經,足一陽一明,濕,戊土。

胃者,脾之腑也,又名〔水〕谷之海,與脾為表裡。

胃者,人之根本,胃氣壯,則五臟六腑皆壯(也),足一陽一明是其經也。

胃氣絕,五日死。

實則中脹便難,肢節痛,不下食,嘔逆不已。

虛則腸鳴脹滿,滑洩。

寒則腹中痛,不能食〔冷〕物。

熱則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得〕安眠,語狂HT 亂,便硬者是也。

病甚則腹脅脹滿,嘔逆不食,當心痛,(下上)不〔通〕,惡聞香臭,嫌人語,振寒,善欠伸。

胃中熱,〔則〕唇黑;熱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顛狂不定,汗出額上,鼽〔衄〕不止。

虛極則四肢腫滿,胸中短氣,谷不化,中滿也。

胃中風,則溏洩不已;胃不足,則多饑,不消食。

病患鼻下平,則胃中病,渴者可治。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赤者,當病折髀〕。

其脈弱而散者,病食〔痺〕。

右關上浮而大者,虛也;浮而短澀者,實也;浮而微滑者,亦〔實〕也;浮而遲者,寒也;浮而數者,熱也。

此胃〔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也。

《主治備要》雲︰是動則病〔淒滄〕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 厥。

《脈訣》雲︰右關上,脾胃脈之所出也,先以輕手得之,是胃,屬表;後以重手得之,是脾,屬裡。

脾合肌肉,脾脈循肌肉而行,持脈指法,如九菽之重,按至肌肉,脈道如微風輕揚柳梢者為緩;又稍稍加力,脈道敦實者為大,此為緩大,脾家不病〔脈〕之狀也。

脾脈本部在肌肉,若出於肌肉之上,見於皮一毛一之間者,是其浮也;入於肌肉之下,見於筋骨之分者,是其沉也。

【三、五臟六腑,除心包絡十一經脈證法·(七)心包絡,手厥一陰一,為母血。

是動則病手心熱,肘臂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 〕大動,〔面〕赤HT 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治法與小腸同。

【三、五臟六腑,除心包絡十一經脈證法·(八)三焦,手少一陽一,為父氣。

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號曰中清之腑,總領五臟六腑,榮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

三焦通,則上下內外左右皆通也。

其於灌體週身,和內調外,榮養左右,宣通上下,莫大於此也。

又名玉海水道。

上則曰三管,中則曰霍亂,下則曰走洩,名雖三而歸(其),有其名而〔無〕其形,亦號孤獨之府。

而衛〔出〕於上,榮出於中,上者絡脈之系也,中者經〔脈〕之系也,下者水道之系也,〔亦又〕屬膀一胱之宗始,主通一陰一陽一,〔調虛實〕,呼吸,有病則(善)腹脹氣滿,小〔腹〕堅,〔溺〕而不得,(大便)窘迫也。

溢則作水,留則作脹,手少一陽一是其經也。

又上焦實熱,則額汗〔出〕而身無汗,能食而氣不利,舌干、口焦、咽閉之類,腹脹肋脅痛。

寒則不入食,吐酸水,胸背引痛,嗌干,津不納也。

實則食已而還出,〔膨膨〕然不樂。

虛則不能〔制〕下,遺溺,頭面腫也。

中焦實熱,則下上不通,腹脹而喘,下氣不上,上氣不下,關〔格〕不利也。

寒則下利不止,飲食不消,中滿。

虛則腸鳴(膨膨)也。

下焦實熱,則小一便不通,大便亦難,苦〔重〕痛也。

虛寒則〔大〕小一便〔洩〕下不止也。

三焦〔之氣〕和則內外和,〔逆〕則內外逆也。

故雲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

此三焦虛〔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也。

《主治備要》雲︰是動則病耳聾,渾渾 ,嗌腫喉〔痺〕。

〔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 〔痛〕,頰〔痛〕,耳後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脈訣》雲︰右尺三焦、命門脈之所出,先以輕手得之,是三焦,屬表;後以重手得之,是命門,屬裡也。

上焦〔熱〕,涼膈散、〔瀉〕心湯;中焦熱,〔調〕胃承氣湯、〔瀉〕脾散;下焦熱,大承氣〔湯〕、三才封髓丹。

氣分熱,柴一胡一飲子、白虎湯;血分熱,桃仁承氣湯、清涼飲子;通治其熱之氣,三黃丸、黃連解毒湯是也。

【三、五臟六腑,除心包絡十一經脈證法·(九)肺之經,肺(之)脈本部在於皮一毛一,手太一陰一,燥,辛金。

〔經曰〕︰肺者,魄之捨也,生氣之源,號為相傅,乃五臟之華蓋也。

外養皮一毛一,內榮腸胃,與大腸為表裡,手太一陰一(一陽一明)是其經也。

〔肺〕氣通〔於鼻〕,〔和〕則知其香臭,有病則善咳,鼻流清涕。

〔凡〕虛實寒熱,則皆使人喘嗽,實則夢刀兵恐懼,肩息,〔胸中滿〕;〔虛則寒熱喘一息〕,利下,少氣力,多悲感,旺於秋。

其脈浮而一毛一,曰平;又浮而短澀者,肺脈也;其脈來一毛一而中央堅,兩(頭)虛,曰太過,則令人氣逆,胸滿背痛;不及,令人喘呼而咳,上氣見血。

又肺脈來厭厭聶聶,如(循)榆莢,曰平;來如循雞羽,曰病;來如物之浮,如風吹鳥背上一毛一者,死。

(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一毛一羽中人(皮)膚,其色白赤不澤,其一毛一折者死。

微一毛一曰平,一毛一多曰病,一毛一而弦者春病,弦甚者即病。

又肺病,吐衄血,皮熱脈數,頰赤者死。

又久咳而見血身熱,而短氣,脈〔當〕澀,而今反浮大,色〔當〕白,而今反赤者,火克金,十死不治。

肺病喘咳身寒,脈遲微者,可治。

秋旺於肺,其脈多浮澀而短,曰平;反此為病。

又反洪大〔而〕長,是火刑金,亦不可治;反得沉而軟滑者,腎乘於肺,不治自愈;反浮大而緩者,是脾來〔生〕肺,不治自瘥;反弦而長者,〔是〕肺被肝〔橫〕,為微邪,雖病不妨。

虛則不能息,〔身〕重;實則咽嗌干,喘嗽上氣,肩背痛。

有積,〔則〕脅下脹滿痛。

中風則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形似冒而腫,其脈按之虛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

中熱則唾血,其脈細緊浮數芤者,皆主失血,此由躁擾嗔怒勞傷得之,氣壅結所為也。

〔肺脹則其人喘咳〕而目〔如〕脫,其脈浮大〔者〕是也。

又肺痿則〔吐〕涎沫,而咽干欲飲者,欲愈;不飲者,未瘥。

又咳而遺小一便者,上虛不能制其下故也。

其脈〔沉〕澀者,病〔在〕內;浮滑者,病〔在〕外。

肺死則鼻孔開而黑枯,喘而目直視〔也〕。

肺絕則十二日死,其狀腹滿,洩利不覺出,面白目青,此為亂經,雖天命亦不可治。

又飲酒當風,中於肺,咳嗽喘悶,見血者,不可治也;面黃目白,亦不可治也。

肺病頰赤者死。

又言〔諳〕,喘急短氣,好唾,此為真鬼相害,十死十,百死百,大逆之兆也。

又一陽一氣上而不降,燔於肺,肺自結邪,〔脹〕滿喘急,狂言瞑目,非〔當〕所說,而口鼻張,大小一便俱〔脹〕,飲水無度,此因〔熱傷於肺〕,肺化〔為〕血,半年死。

又肺〔瘧〕使〔人〕心寒,寒甚則發一熱,寒熱往來,休作不定,多驚,咳〔喘〕如有所見者是也。

其脈浮而緊,〔又〕滑而數,又遲而澀小,皆為肺〔瘧之脈〕也。

又其人素聲清而雄〔者〕,暴不〔響〕亮,噎而氣短,用力言語〔難〕出,視不轉睛,雖未為病,其〔人〕不久。

肺病實,則上氣喘悶,咳嗽身熱,脈大是也。

虛則力乏喘促,右脅脹,言語氣短者是也。

乍寒乍熱,鼻塞頤赤面白,皆肺〔病〕之象也。

〔此〕肺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法也。

《主治備要》雲︰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一交一兩手而瞀,〔此〕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嗽〕上氣,喘渴煩心,胸滿, 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一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遺矢無度。

肺〔苦〕氣上逆,黃芩。

肺欲收以酸,白芍葯也,補以五味子之酸,瀉以桑白皮之辛。

虛則五味子補之,實則桑白皮瀉之,如無他證,錢氏瀉白散,虛則用阿膠散。

虛則補其母,則以甘草補土;實則瀉其子,以澤瀉瀉腎水。

【三、五臟六腑,除心包絡十一經脈證法·(十)大腸經,手一陽一〔明〕,燥,庚金。

經曰︰大腸者,肺之腑也,傳道之司,號監倉之官。

肺病久,則傳入大腸,手一陽一明是其經也。

寒則洩,熱則結,絕則利下不止而死。

熱極則便血。

又〔風中〕大腸則下血。

又實熱則〔脹〕滿而大便不通;虛寒則滑洩不止。

大腸〔者〕,乍虛乍實,乍來乍去,寒則溏洩,熱則後重,有積物則發寒慄而戰,熱則發渴如瘧狀。

積冷不去,則當臍痛,不能久立,痛已則洩白物是也。

虛則喜滿喘嗽,咽中如核妨矣。

此乃大腸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也。

《主治備要》雲︰是動則病齒痛,頸腫。

是主津一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痺,肩前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

《脈訣》雲︰右寸大腸肺脈之所出也,先以輕手得之,是大腸,屬表;後以重手得之,是肺,屬裡。

肺合皮一毛一,肺脈循皮一毛一而行,持脈指法,如三菽之重,按至皮一毛一而得之者,為浮;稍稍加力,脈道不利,為澀;又稍加力,脈道縮入關中,上半指不動,下半指微動者,為短。

此乃浮澀而短,肺不病之狀也。

肺脈本部出於皮一毛一之上,見於皮膚之表,是其浮也;入於血脈肌肉之分,是其沉也。

【三、五臟六腑,除心包絡十一經脈證法·(十一)腎之經,命門,腎脈本部〔在〕足少一陰一,寒,癸水。

經曰︰〔腎者〕,一精一神之捨,一性一命之根,外通於耳,男子以〔藏〕一精一,女子以系胞,與膀一胱為表裡,足少一陰一(太一陽一)是其經也。

腎氣絕,則不盡天命而死也。

旺於冬,其脈沉滑曰平,反此者病。

其脈來如彈,〔石〕名曰太過,病在外;其去如解索,謂之不及,病在內。

太過令人解 脊痛,而少氣不欲言;不及則令人心懸,小腹滿,小一便滑,變黃色。

又腎脈來喘喘纍纍如鉤,按之緊曰平;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病;來如轉索,辟辟如彈石曰死。

又腎脈但石無胃氣亦死。

腎有水,則腹脹臍腫,腰重痛,不得溺,一陰一下濕,如同牛鼻頭汗出,〔足〕為逆寒,大便難。

腎病,手足冷,面赤目黃,小一便不禁,骨節煩疼,小〔腹〕結瘀熱,氣上衝心,脈〔當〕沉〔細〕而滑,今反浮大,其色當黑,〔今反黃〕,其人吸吸少氣,兩耳若聾,一精一自出,飲食少,便下清谷,脈遲可治。

冬則脈沉而滑曰平,反浮大而緩,是土〔來〕克水,〔大逆,十死不治〕;反浮澀而短,是肺〔來〕乘腎,〔雖病〕,易治;反弦〔細而〕長〔者〕,肝〔來〕乘腎,不治自愈;反浮大而洪,心〔來〕乘腎,不妨,腎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

虛則胸中痛。

一陰一邪入腎,則骨痿腰痛,上引背脊痛。

過房,汗出當風,浴水久立,則腎損。

其脈急甚,則病痿;微急則沉厥奔豚,足不收。

緩甚則虛損;微緩則洞洩,食不下,入咽還出。

大甚則一陰一〔痿〕;微大則水氣〔起〕臍下,〔其腫 然〕而上至胸者,死〔不治〕。

小甚則(亦)洞洩;微小則消癉。

滑〔甚〕則癃〔 〕;微滑則骨痿,坐不能起,目視〔見〕花。

澀甚則寒壅塞;微澀則〔不月〕痔疾。

其脈〔之〕至〔也〕,堅而大,有〔積〕氣在一陰一中及腹內也,名〔曰〕腎〔痺〕,得之浴清水,臥濕地來。

沉而大堅,浮之而緊,手足腫厥,一陰一痿不起,腰背痛,小腹〔腫〕,心下有水氣,時脹滿〔而〕洞洩,此因浴水未乾,而房一事得之也。

虛則夢舟(舡)溺人,〔得其時,夢〕伏水中,〔若有所畏〕;實則夢臨〔深〕投水中。

腎脹則腹〔痛〕滿,引脊腰痺痛。

腎病夜半平,四季甚,下晡靜。

腎生病,口熱舌干,咽腫,上氣,嗌干及痛,煩心而痛,黃膽,腸癖,痿厥,腰脊背急痛,嗜臥,足心熱而痛, 酸。

腎病久不愈,而膂筋疼,小一便閉,而兩脅脹滿,目盲者死。

腎〔之〕積,〔苦〕腰〔脊〕相引而痛,饑見飽減,〔此腎中〕寒結在臍下也。

積脈來細而軟,附於骨者是也,面白目黑,腎已內傷,八日死。

又一陰一縮,小一便不出,出而不止者,亦死。

又〔其〕色青黃連耳,其人年三十許,百日死;若偏在一邊,一(年)死。

實則煩悶,臍下重;熱則口舌焦而小一便澀黃;寒則一陰一中與腰背俱腫疼,面黑耳聾,乾嘔而不食,或嘔血者是也。

又喉鳴,坐而喘咳,唾血出,亦為腎虛寒,〔氣〕欲絕者。

此腎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也。

《主治備要》雲︰是動則病饑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KT KT 〔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饑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然)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

〔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干,咽腫,上氣,嗌干及痛,煩心,〔心〕痛,黃膽,腸 ,〔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也。

腎〔苦〕燥,則以辛潤之,知母、黃柏是也。

腎欲堅,〔堅〕以知母一之苦,補以黃柏之苦,瀉以澤瀉之鹹。

腎虛則以熟地黃、黃柏補之。

腎本無實,不可瀉,錢氏止有補腎地黃丸,無瀉腎之藥。

肺乃腎之母,金生水,補母故也,又以五味子補之者是也。

【三、五臟六腑,除心包絡十一經脈證法·(十二)膀一胱經,足太一陽一,寒,壬水。

經曰︰膀一胱者,津一液之府也,與腎為表裡,號為水曹〔掾〕,〔又〕名玉海,〔足〕太一陽一是其經也。

總通〔於〕五腑,所以五腑有疾,則應膀一胱;膀一胱有疾,〔即應〕胞囊〔也〕。

〔傷熱則〕小一便不利,熱入膀一胱,則其氣急,而小一便黃澀也;膀一胱寒則小一便數而清(白)也。

又水發則〔其〕根在膀一胱,〔四肢瘦小〕,而腹反大〔是〕也。

又膀一胱咳〔久〕不已,傳之三焦,滿而不欲飲食也。

然〔上〕焦主心肺之病,人有熱,則食不入;寒則神不守,洩下利不止,語聲不出也。

實則上絕於〔心〕氣不行也,虛則引熱氣於肺。

其三焦和,則五臟六腑之氣和,逆則皆逆。

膀一胱經中有厥氣,〔則〕夢行不快;滿一脹,則小一便不下,臍下〔重〕悶,或〔肩痛也〕。

絕〔則〕三日死,死在雞鳴也。

此膀一胱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也。

《主治備要》雲︰是動則病(氣)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結,〔 〕如裂,是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一尻一、 、〔 〕,腳皆痛,足小指不用。

《脈訣》雲︰左尺,膀一胱腎脈之所出也,先以輕手得之,是膀一胱,屬表;後以重手得之,是腎,屬裡。

命門與腎脈循骨而行,〔持〕脈指法,按至骨上得之為沉;又重手按之,脈道無力者,為濡;舉手來疾流利者為滑。

此乃沉濡而滑,命門與腎〔脈〕不病之狀也。

命門與腎部近骨,若出於骨上,見於皮膚血脈筋骨之間,是其浮也;入而至骨,是其沉也。

【四、三才治法】

華氏《石函經》曰︰夫病有宜湯者、宜丸者、宜散者、宜下者、宜吐者、宜汗者。

湯可以蕩滌臟腑,開通經絡,調品一陰一陽一;丸可以逐風冷,破堅積,進飲食;散可以去風、寒、暑、濕之氣,降五臟之結伏,開腸利胃。

可下而不下,使人心腹脹滿,煩亂鼓〔脹〕;可汗而不汗,則使人一毛一孔閉塞,悶絕而終;可吐而不吐,則使人結胸上喘,水食不入而死。

【五、三感之病】

《內經》治法雲︰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肝、心、脾、肺、腎,實而不滿,可下之而已。

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膽、胃、三焦、膀一胱、大腸、小腸,滿而不實,可吐之而已。

地之濕氣感,則害人肌膚,從外而入,可汗而已。

【六、四因之病】

注雲︰外有風寒暑濕,天之四令,無形者也;內有饑飽勞逸,亦人之四令,有形者也。

一者,始因氣動而內有所成者,謂積聚 瘕,瘤氣、癭氣、結核,(狂瞀)癲癇。

二者,始因氣動而外有所成者,謂癰腫瘡瘍,疥癩疽痔,掉〔 〕浮腫,目赤〔胗〕(者 ), 腫痛癢。

三者,〔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內者,謂留飲癖食,饑飽勞逸,宿食霍亂,悲恐喜怒,想慕憂結。

四者,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外者,謂瘴氣魅賊,蟲蛇蠱毒,〔蜚〕一屍一鬼擊,〔沖薄〕墜墮,風寒暑濕,〔斫〕射刺割等。

【七、五郁之病】

(注雲︰五運之法也。

木郁之病,肝酸〔木風〕。

注雲︰故民病胃脘當心而痛,(四肢)兩脅,(咽鬲)不通,飲食不下,甚則耳鳴眩轉,目不識人,善暴僵仆,筋骨強直而不用,卒倒而無所知也。

經曰︰木郁則達之,謂吐令其調達也。

火郁之病,心苦火暑。

注雲︰故民病少氣,瘡瘍癰腫,〔脅腹胸背,面首〕四肢,〔 臚脹〕,瘍痱嘔逆,螈 骨〔痛,節乃有動〕,注下一溫一瘧,腹中暴痛,血溢流注,一精一液乃少,目赤心熱,甚至瞀悶懊 ,善暴死。

經曰︰火郁發之,謂汗令其發散也。

土郁之病,脾甘〔土濕〕。

注曰︰故民病〔心〕腹脹,腸鳴而為數(便),甚則心痛脅 ,嘔(吐)霍亂,飲發注下,〔 〕腫身重,則脾熱之生也。

經曰︰土郁奪之,謂下〔之令〕無壅滯也。

金郁之病,肺辛〔金燥〕。

注雲︰故民病咳逆,心〔脅〕滿,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側,嗌乾麵塵色〔惡〕,乃金勝木而病也。

經曰︰金郁洩之,解表利小一便也。

水郁之病,腎鹹〔水寒〕。

注雲︰故民病寒〔客〕心痛,腰椎痛,大關節〔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堅腹滿,一陰一乘一陽一也。

經曰︰水郁〔折〕之,謂抑之制其沖逆也。

五運之政,猶權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應之,變者復之,〔此生長化收藏之〕理也,失常則天地四〔塞〕也。

【八、六氣主治要法】

大寒丑上,初之氣,自大寒至春分,厥一陰一風木之位,一一陽一用事,其氣微。

故曰少一陽一得甲子元頭,常以大寒初一交一之氣,分以六周甲子,以應六氣下。

十二月、正月、二月少一陽一,三一陰一三一陽一亦同。

注雲︰初之氣為病,多發咳嗽,風痰,風厥,涎潮,痺塞口 ,半身不遂,失音,風〔癲〕,風中婦人,胃中留飲,臍腹微痛,嘔逆噁心,旋運驚悸,〔一陽一狂〕心風,搐搦顫掉。

初之〔氣〕根據《內經》在上者宜吐,在下者宜下。

春分卯上,二之氣,春分至小滿,少一陰一君火之位,一陽一氣〔動〕清明之間,有一陽一明之位也。

注雲︰二之氣為病,多發風濕風熱。

經曰︰風傷於一陽一,濕傷於一陰一,微則頭痛身熱,發作風濕之候,風傷於血也,濕傷於胃氣也。

是以風濕為病,一陰一陽一俱虛,而脈浮,汗出,身重,眠多鼻息,語言難出。

以上二證,不宜熱藥,下之必死。

二之氣病,宜以桂枝麻黃湯發汗而已。

小滿以上,三之氣,小滿至大暑,少一陽一相火之位,一陽一〔氣〕發萬物俱盛,故雲太一陽一旺。

其脈洪大而長,天氣並萬物人脈盛。

注雲︰三之氣為病,〔多發一熱〕,皆傳足經者多矣,太一陽一、一陽一明、少一陽一、太一陰一、厥一陰一、少一陰一。

太一陽一者,發一熱惡寒,頭項痛,腰背強。

一陽一明者,肌痛目痛,鼻幹不得臥。

少一陽一胸脅痛,耳聾,口苦,寒熱往來而嘔。

此三一陽一屬熱。

太一陰一者,腹滿咽干,手足自一溫一,自利不渴,或腹滿時痛。

少一陰一,口燥舌干而渴。

厥一陰一〔煩〕滿,舌卷囊縮,喘熱悶亂,四肢厥冷,爪甲青色。

三之氣病,宜下清上涼〔及〕一溫一養,不宜用巴豆熱藥下之。

大暑未上,四之氣,大暑至秋分,太一陰一濕土之位,一陽一氣發散之後,一陰一已用事,故曰太一陰一旺,此三一陰一三一陽一,與天氣標本一陰一陽一異矣。

脈緩大而長,燥金旺;緊細短澀,以萬物乾燥,明可見矣。

注雲︰四之氣為病,多發暑氣,頭痛身熱,發渴,不宜作熱病治(宜)以白虎湯,得此病不傳染,次發脾洩,胃洩,大腸洩,小腸洩,大瘕洩,霍亂吐瀉,〔白利〕及赤白相雜,米谷不消,腸鳴切痛,面浮足腫,目黃口乾,脹滿氣痞,手足無力,小兒亦如之。

四之氣〔病〕宜滲洩,五苓之類是也。

秋分酉上,五之氣,秋分至小雪,一陽一明燥金之位,一陽一衰一陰一盛,故曰金氣旺,其脈細而微。

注雲︰五之氣為病,多發喘一息,嘔逆咳嗽,及婦人寒熱往來, 瘧癉痔,消渴中滿,小兒斑疹痘瘡。

五之氣病,宜以大柴一胡一湯解治表裡。

小雪亥上,終之氣,小雪至大寒,太一陽一寒水之位,一陰一極而盡,天氣所收,故曰厥一陰一旺。

厥者,極也,其脈沉短而〔微〕。

萬物收藏在內,寒氣閉塞膚腠,氣液不能越,故脈微也。

注雲︰終之氣為病,多發風寒,風痰濕痺,四肢不收。

秋盡冬水復旺,水濕相搏,肺氣又衰,冬寒甚,故發則收引,病厥〔痿〕弱無以運用。

水液澄澈清冷,大寒之疾,積滯瘕塊,寒疝血瘕。

終之氣病,宜破積發汗之藥是也。

【九、主治心法·(一)〔隨證治病用一藥〕】

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藥,太一陽一蔓荊,一陽一明白芷,〔少一陽一柴一胡一〕,〔太一陰一蒼朮〕,少一陰一細辛,厥一陰一〔吳〕茱萸。

頂巔痛,〔用〕 本,去川芎。

肢節痛,用羌活,風濕亦用之。

小腹痛,用青皮、桂、茴香。

腹痛用芍葯,惡寒而痛加桂;惡熱而痛加黃柏。

腹中窄狹,〔用〕蒼朮、麥芽。

下部腹痛川楝子。

腹脹用姜制濃樸、紫草。

腹中實熱,用大黃、芒硝。

心下痞,用枳實、黃連。

肌熱去痰,用黃芩;〔肌熱〕亦用黃 。

虛熱,用黃 ,亦止虛汗。

脅下痛,往來寒熱,用柴一胡一。

胃脘痛,用草豆蔻。

氣刺痛,用枳〔殼〕,看何經,分以引經藥導之。

眼痛不可忍者,用黃連、當歸根,以酒浸煎。

一莖一中痛,用甘草〔梢〕。

脾胃受濕,沉困無力,怠惰嗜臥,去痰。

用白朮(枳實、半夏、防風、苦參、澤瀉、蒼朮)。

破滯氣,用枳殼、(高者用之,能損胸中至高之氣,三二服而已。

)(陳皮、韭白、木香、白豆蔻、茯苓)。

調氣用木香、(香附子、丁、檀、沉。

)補氣用人參、(用)膏、粳米。

去滯氣用青皮,多則瀉元氣。

破滯血用桃仁、蘇木、(紅花、茜根、玄一胡一索、郁李仁)。

補血不足,用甘草(當歸、阿膠。

)和血用當歸,凡血受病皆用。

血刺痛用當歸,詳上下用根梢。

(上部血,防風使〔牡〕丹皮、剪草、天麥二門冬。

中部血,黃連使。

下部血,地榆使。

新血紅色,生地黃;陳血瘀色,熟地黃。

)去痰用半夏,熱痰加黃芩,風痰加南星。

胸中寒邪痞塞,用陳皮、白朮。

然,多則瀉脾胃。

嗽用(五味、杏仁、貝母),去上焦濕及熱,須用黃芩,瀉肺火故也。

去中焦濕與痛,用黃連,瀉心火故也。

去下焦濕腫及痛,並膀一胱火,必用漢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

渴者用干〔葛〕、茯苓(天花〔粉〕、烏梅),禁半夏。

心煩,用梔子仁(牛黃、硃砂、犀角、茯苓)。

飲水一多致傷脾,用白朮、茯苓、豬苓。

喘用阿膠。

宿水不消,用黃連、枳殼。

水瀉,用白朮、茯苓、芍葯。

腎燥香豉。

瘡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藥,如黃芩、黃連,詳上下分根梢及引經藥〔則可〕。

小一便黃用黃柏,澀者加澤瀉(餘瀝者杜仲)驚悸恍惚,用茯神、(金虎〔睛〕珠)(凡春加防風、升麻;夏加黃芩、知母、白芍葯;秋加澤瀉、茯苓;冬加桂、桂枝。

)凡用純寒純熱藥,必用甘草,以緩其力〔也〕;寒熱相雜,亦用甘草,調和其一性一也;中滿者禁用。

經曰︰中滿勿食甘。

【九、主治心法·(二)〔用一藥凡例〕】

凡解利傷風,以防風為君,甘草、白朮為佐。

經曰︰辛甘發散為一陽一。

風宜辛散,防風味辛,〔乃〕治風通用,故防風為君,甘草、白朮為佐。

凡解利傷寒,以甘草為君,防風、白朮為佐,是其寒宜甘發散也。

或有別證,於前隨證治病藥內選用,其分兩以〔君〕臣論。

凡水瀉,茯苓、白朮為君,芍葯、甘草佐之。

凡諸風,以防風為君,隨證加藥為佐。

凡嗽,以五味子為君,有痰者半夏為佐;喘者阿膠為佐;有熱無熱,俱用黃芩為佐,但〔分〕兩多寡不同耳。

凡小一便不利,黃柏、知母為君,茯苓、澤瀉為使。

凡下焦有濕,草龍膽、漢防己為君,黃柏、甘草為佐。

凡痔漏,以蒼朮、防風為君,甘草、芍葯為佐,詳別證加減。

凡諸瘡,以黃連為君,甘草、黃芩為佐。

凡瘧疾,以柴一胡一為君,隨所發之時,所屬〔之〕經,分用引經〔藥佐之〕。

以上皆用一藥之大要,更詳別證,於前隨證治病〔藥內〕,〔逐款加減用之〕。

【九、主治心法·(三)〔解利外感〕】

傷風者惡風,用防風二錢,麻黃一錢,甘草一錢。

如頭痛,加川芎一錢;項下脊旁至腰病者,羌活一錢;體沉重,制蒼朮一錢;肢節痛,羌活一錢;目痛鼻干及痛,升麻一錢;或乾嘔、或寒熱、或脅下痛者,俱加柴一胡一一錢。

傷寒惡寒者,麻黃二錢,防風一錢,炙甘草一錢;頭沉悶者,羌活一錢。

傷寒表熱,服石膏、知母、甘草、滑石、蔥、〔豉〕之類寒藥,汗出即解。

如熱病半在表、半在裡,服小柴一胡一湯能令汗出而愈(者)。

熱甚,服大柴一胡一湯之下;更甚者,小承氣湯下之;裡熱大甚者,調胃承氣湯下之,〔或〕大承氣湯下之。

發黃者,茵陳湯下之;結胸中,陷胸湯下之。

此皆大寒之利藥也。

又言︰身惡寒,麻黃湯汗洩之,熱去身涼即愈。

【九、主治心法·(四)〔傷寒熱食物〕】

傷西瓜、冷水、牛一乳一寒濕之物,白朮二錢,川烏半錢,防風一錢,丁香一個,炙甘草一錢。

傷羊肉、面、馬一乳一皆濕一熱之物,白朮一錢,黃連一錢,大黃二錢,炙甘草半錢,制黃芩一錢。

以上二證,腹痛加白芍葯一錢;心下痞,枳實一錢;腹脹,濃樸半錢;胸中不利,枳殼半錢;腹中寒,陳皮三分;渴者,白茯苓一錢;腹中窄狹,蒼朮一錢;肢一體沉重,制蒼朮一錢;因怒而傷者,甘草半錢;因憂而傷者,枳殼半錢;因喜而傷者,五味子半錢;因悲而傷者,人參半錢。

大抵傷冷物以巴豆為君,傷熱物以大黃為君,詳認病證,添加為佐之〔藥〕,或丸或散〔均〕可也。

【九、主治心法·(五)目疾】

目疾暴發赤腫,羌活、防風、柴一胡一、香白芷、升麻、二制黃芩、黃連、甘草。

白睛紅,白豆蔻;少許,則當歸為主。

(去翳,谷一精一花、蟬蛻、瞿麥、秦皮洗。

養目血,菊花。

明目,蕤仁、蜀椒、龍腦。

)凡眼暴發赤腫,以防風、黃芩為君以瀉火;和血為佐,黃連、當歸是也;兼以各經藥引之。

凡目昏暗,以熟地黃、當歸根為君,以羌活、防風、甘菊花、甘草之類為佐。

【九、主治心法·(六)瀉痢水洩】

凡痢疾腹痛,以白芍葯、甘草為君,當歸、白朮為佐,見血先後,分三焦熱〔論〕。

凡瀉痢小一便白,不澀為寒,赤澀為熱也。

又法曰︰完谷不化,而色不變,吐利腥穢,澄澈清冷,小一便清白不澀,身涼不渴,脈細而微者,寒證也。

谷雖不化,而色變非白,煩渴,小一便赤黃而或澀者,熱證也。

凡谷消化,無問他證及色變,便為熱也。

寒洩而谷消化者,未之有也。

瀉痢,白朮、甘草;水瀉,米谷不化,防風;傷食微加大黃;腹脹,濃樸;渴者,白茯苓;腹痛,白芍葯、甘草為主;冬月,白芍葯一半,白朮一半,夏月制黃芩。

先見膿血,後見大便者,黃柏為君,地榆佐之;膿血相雜而下者,制大黃;先大便而後膿血者,黃芩二制,皆以當歸根梢,詳其上下而用之;腹不病,白芍葯半之。

身一體睏倦,目不欲開,口不欲言,黃 、人參;沉重者,制蒼朮。

不思飲食者,木香、藿香葉。

裡急,大黃、芒硝、甘草下之。

後重者,木香、藿香、檳榔和之。

【九、主治心法·(七)中風】

手足不遂者,中府也,病在表也,當先發汗,羌活、防風、升麻、柴一胡一、甘草各二錢,作一服,取發汗,然後行經養血,當歸、秦艽、甘草、獨活各一兩,行經〔者〕、隨經用之。

耳聾目瞀及口偏,邪中藏也,病在裡也,當先疏大便,然後行經。

白芷、柴一胡一、防風、獨活各一兩,又川芎半兩,薄荷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一溫一酒下,茶清亦可。

【九、主治心法·(八)破傷風】

脈浮在表,當汗之;脈沉在裡,當下之。

背後搐〔者〕,羌活、防風、獨活、甘草。

〔向〕前搐者,升麻、白芷、防風、獨活、甘草。

兩傍搐者,柴一胡一、防風、甘草;右搐者,白芷加之。

【九、主治心法·(九)〔破傷中風法〕】

經曰︰凡瘡熱甚鬱結,而榮衛不得宣通,故多發白痂,是時瘡口閉塞,氣不通洩,熱甚則生風也。

《治法》曰︰破〔傷〕中風,風熱燥甚,怫郁在表,而裡氣尚平者,善伸數欠,筋脈拘急,或時惡寒而搐,脈浮數而弦者,以辛熱治風之藥,開沖結滯,榮衛宣通而愈也。

凡用辛熱之藥,或以寒涼之藥佐之尤妙,免致藥不中病,而風轉甚。

若破〔傷〕中風,表不已,而漸入於裡,則病勢轉甚;若裡未太甚,而脈在肌肉者,宜以退風熱、開結滯之寒藥調之。

或以微加治風辛熱藥,亦得以意消息,不可妄也。

至寶丹亦涼藥也。

如〔熱〕甚於裡,以大承氣湯下之。

【九、主治心法·(十)瘡瘍】

(苦寒為君︰黃芩、黃柏、黃連、知母、生地黃酒洗。

甘〔一溫一〕為佐︰黃 、人參、甘草。

大辛解結為臣︰連翹、當歸、 本。

辛一溫一活血去〔瘀〕︰當歸梢、蘇木、紅花、牡丹皮。

)脈浮者為在表,宜行經︰黃連、黃芩、連翹、當歸、人參、木香、檳榔、黃柏、澤瀉。

在腰以上至頭者,枳殼仍作引藥,引至瘡所。

(出毒消腫︰鼠粘子。

排〔膿〕︰肉桂。

入心引血化經汗而不潰,〔傷〕皮︰王瓜根、三稜、莪術、黃藥子。

痛甚︰芩、連、柏、知母。

)脈沉者在裡,當疏利臟腑,利後,用前藥中加大黃,取利為度,隨虛實定分兩。

痛者,止以當歸、黃 止之。

【九、主治心法·(十一)婦人】

產婦臨月未誕者,凡有病,先以黃芩、白朮安胎,然後用治病藥。

發一熱及肌熱者,黃連、黃芩、黃 、人參。

腹痛者,白芍葯、甘草。

感冒者,根據前解利。

產後諸病,忌用白芍葯、黃芩、柴一胡一。

內惡物上衝,胸脅痛者,大黃、桃仁。

血刺痛者,當歸。

內傷發一熱,黃連。

渴者,白茯苓。

一切諸病,各根據前法,惟渴去半夏,喘嗽去人參,腹脹忌甘草。

婦人帶下,舉世皆曰寒,誤之甚矣。

所謂帶下者,任脈之病也。

經曰︰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一毛一際,循腹裡,上關元,至於咽喉,上頤循面入目。

注言︰任脈自胞上,過帶脈,貫絡而上,然其病所發,正在帶脈之分,而淋瀝以下,故曰帶下也。

其赤白說者,〔與〕痢義同,而無〔獨〕寒者。

法曰︰頭目昏眩,口苦舌干,嗌咽不利,小一便赤澀,大便澀滯,脈實而數者,皆熱證也。

【九、主治心法·(十二)小兒】

小兒但見上竄及搖頭切牙,即是心熱,黃連、甘草。

目連閃,肝熱,柴一胡一、防風、甘草。

若左腮紅,是肝風,與錢氏瀉青丸。

〔右〕腮紅,肺熱,與瀉白散。

額上紅者,是心熱,與黃連一味。

鼻上紅,是脾熱,與錢氏瀉黃散。

頦上紅者,腎熱,知母、黃柏皆二制,甘草炙。

凡〔治〕小兒病,藥味與大人同,只劑料等差少。

如見腮、目胞赤,〔呵〕欠,嚏噴,驚悸,耳尖、手足梢冷,即是瘡疹。

三日後其證不減,亦不見瘡苗,即以柴一胡一、升麻、甘草,〔加〕生薑煎,慎不可投以寒涼利臟腑之劑,使瘡不能出,其禍不可〔測〕。

凡養小兒,酒肉油膩生硬冷物及生水等,不可食,自無〔疳〕癖二證、驚風搐者,與破傷風同。

【九、主治心法·(十三)潮熱】

潮熱者,黃連、黃芩、生甘草。

辰戌時發,加羌活;午間發,黃連;未間發,石膏;申時發,柴一胡一;酉時,升麻;夜間,當歸根。

若有寒者,加黃 、人參、白朮。

【九、主治心法·(十四)〔咳嗽〕】

咳嗽有聲無痰者,生薑、杏仁、升麻、五味子、防風、桔梗、甘草。

無聲有痰者,半夏、白朮、五味子、防風、枳殼、甘草,冬月須加麻黃、陳皮少許。

有聲有痰者,白朮與半夏、五味子、防風。

久不愈者,枳殼、阿膠。

痰有五證,風、氣、熱、寒、一溫一也,詳見《活法機要》中。

【九、主治心法·(十五)〔五臟補瀉法〕】

肝 虛以陳皮、生薑之類補之,經曰︰虛則補其母,水能生木,腎乃肝之母。

腎,水也,若補其腎,熟地黃、黃柏是也。

如無他證,錢氏地黃丸主之。

實則白芍葯瀉之,如無他證,錢氏瀉青丸主之。

實則瀉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瀉心。

心 虛則炒鹽補之,虛則補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

肝、木也;心、火也。

以生薑瀉肝。

如無他證,錢氏安神丸是也。

實則甘草瀉之,如無他證,以錢氏方中重則瀉心湯,輕則導赤散。

脾 虛則甘草、大棗之類補之,實則以枳殼瀉之。

如無他證,虛則以錢氏益黃散,實則瀉黃散。

心乃脾之母,以炒鹽補之;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瀉肺。

肺 虛則五味子補之,實則桑白皮瀉之。

如無他證,實則用錢氏瀉白散,虛則用阿膠散。

虛則以甘草補土,補其母也;實則瀉子,澤瀉瀉其腎水。

腎 虛則熟地黃、黃柏補之,瀉以澤瀉之鹹。

腎本無實,本不可瀉,錢氏止有補腎地黃丸,無瀉腎之藥。

肺乃腎之母,金生水,補之故也。

補則以五味子。

以上五臟,《內經·藏氣法時論》中備言之,欲究其詳,一精一看本論。

【出處】:

中醫藥文獻博覽-綜合醫書-醫學啟源-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醫學啟源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