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後漢書·廣陵思王荊傳》
2 . 孔子 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孟子·盡心上》
3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4 . 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孟子·盡心上》
5 .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周易》
6 .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
7 .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
8 .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9 .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
10 .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
11 .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
12 .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
13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14 .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子張》
15 .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16 . 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孟子·盡心上》
17 . 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
18 .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19 . 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孟子·公孫丑上》
20 . 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論語·子張》
21 .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禮記·學記》
22 .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史記報任少卿書》
23 .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孟子·離婁下》
24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25 .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
26 . 疾風知勁草,歲寒見後凋。《後漢書·王霸傳》
27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
28 .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論語》
29 .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
30 .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三國曹操·龜雖壽》
31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述而》
32 .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邶風·擊鼓》
33 . 2025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34 .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風相鼠》
35 .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論語·子張》
36 .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37 . 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易經·說卦傳》
38 .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
39 .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易經·說卦傳》
40 .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小雅·小旻》
41 .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
42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稱彼兕觥:萬壽無疆!《詩經·豳風·七月》
43 .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秦風·蒹葭》
44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詩經·鄭風·子衿》
45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46 .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47 .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48 . 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孟子·盡心下》
49 .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離婁下》
50 .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詩經·小雅·斯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