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賢者舉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廢之。
2 . 上之為政,得下之情則治,不得下之情則亂。
3 . 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
4 . 歸國寶,水若獻賢而進士。
5 . 原濁著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6 . 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
7 . 治於神者,眾人不知其功;爭於明者,眾人知之。
8 . 2025天之行廣而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聖王法之。
9 . 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10 . 民有三息: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
11 . 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且猶尚有節。
12 . 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13 . 聽其言,跡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
14 . 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故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15 . 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16 . 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17 . 儉節則昌,淫佚則亡。
18 . 誠信 者,天下之結也。
19 . 心無備慮,不可以應卒。
20 . 民有三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
21 . 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
22 . 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辟私怨,此若言之謂也。
23 . 老而無妻子者,有所侍養,以終其壽;幼弱孤童之無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長其身。
24 . 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
25 . 故當若天降寒熱不節,雪霜雨露不時,五穀不孰,六畜不遂,疾災戾疫,飄風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罰也,將以罰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
26 . 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27 . 甘井近竭,招木近伐。
28 . 不勝其任,而處其位,非此位之人也。
29 . 今天下士君子,中請將欲為仁義,求為上士,上欲中聖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當若節喪之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
30 . 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征無義。
31 . 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
32 . 謅諛在側,善議障塞,則國危矣。
33 . 民力盡於無用,財寶虛以待客。
34 . 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人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
35 . 今至大為攻國,則弗知非,從而雀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另乎?
36 . 2025君子戰雖有陳,而勇為本焉;喪雖有禮,而哀為本焉;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37 . 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38 . 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務,將在於眾賢而已。
39 . 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擇舉之。
40 . 節儉 則昌,淫佚則亡。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
41 . 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
42 . 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
43 . 故大人之務,將在於眾賢而已。
44 . 吏不治則亂,農事緩則貧。
45 . 今大國之攻小國也,攻者農夫不得耕,婦人不得織,以守為事;攻人者,亦農夫不得耕,婦人不得織,以攻為事。故大國之攻小國也,譬猶童子之為馬也。
46 . 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故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
47 . 夫尚賢者,政之本也。
48 . 古者有語:謀而不得,則以往知來,以見知隱。
49 . 甘井近竭,招木近伐,靈龜近灼,神蛇近暴。
50 . 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