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
2 . 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3 .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稿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孛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4 .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5 . 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6 . 孟子 退自齊梁,述堯舜之道而著作焉,此大賢擬聖而作者也。
7 . 如千乘奪取萬乘,百乘奪取千乘,然後為飽足也。
8 . 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9 . 生有淑質,夙喪其父,幼被慈母三遷之教,長師孔子 之孫子思,治儒述之道。
10 . 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 有信。
11 . 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 而友。
12 .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13 . 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慼慼焉。
14 . 則天下歸之,以政傷民,民樂其亡,以梃服強,仁與不仁也。
15 .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6 . 惟有賢者然後乃得樂此耳。謂修堯舜之道,國家安寧,故得有此以為樂也。不賢之人,亡國破家,雖有此,亦為人所奪,故不得以為樂也。
17 .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18 . 孟子言凡欲天子之萬乘者,且於其內取千乘,而為天子之諸侯;欲諸侯之千乘者,且於其內但取百乘而為之大夫,是亦不為少矣,何必交相爭奪,慕多為勝耶?
19 .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20 . 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21 . 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22 . 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23 .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
24 .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25 . 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26 . 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27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8 . 尊賢使能,俊傑在位。
29 .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
30 . 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31 . 」斯言殆欲使後人深求其意以解其文,不但施於說《詩》也。今諸解者往往摭取而說之,其說又多乖異不同。
32 . 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33 .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