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2 .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3 .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4 .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5 .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6 .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7 .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
8 .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9 . 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10 .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
11 . 放於利而後行,多怨。
12 .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13 .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14 .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15 .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是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16 . 躬自厚而薄責人,則遠怨矣。
17 . 可與人言而不言,失人(錯過人才);不可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8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9 .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20 .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21 .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2 .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23 .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24 . 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25 . 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26 . 過而不改,是謂過已。
27 . 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28 .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29 .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30 . 文猶質也,質猶文也。
31 . 2025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32 . 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33 .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34 .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35 . 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36 .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37 .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38 . 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39 . 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40 .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41 .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42 .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
43 . 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44 .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45 . 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46 .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47 .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48 . 信者,人君之大寶也。
49 .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50 .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