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佛說:人若能時時反觀自照,檢討心念是否貪著名聞利養,久久之,心靈自可提升到「月至上品諸風靜,心持半偈萬緣空」的境界。
2 . 佛說:同樣的瓶子,你為什麼要裝毒藥呢?同樣的心裡,你為什麼要充滿著煩惱呢?
3 . 佛說:戀愛不是慈善事業,不能隨便施捨的。感情 是沒有公式,沒有原則,沒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們至死都還在執著與追求。
4 . 佛說;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瞭解太少,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一起。當有一天,你深入瞭解後,你會發現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5 . 佛說:萬物皆無常,有生必有滅,不執著於生滅,心便能安靜不起念,而得到永恆的喜悅。人因企求永遠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6 . 2025佛說:羽化不是我的抉擇,我也不是羽化的抉擇,注定的眼睛,俯瞰著萬物蒼生。
7 . 佛說:如果你自己明明對,別人硬說你不對,你也要向人懺悔,修行就是修這些。你什麼事都能忍下來,才會進步。就是明明是你對,你也要向他人求懺悔,那就是修行了。
8 . 佛說: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的生活及愛慾而追求,這種生命輕如鴻毛!反之,若能發揮生命力,積極造福人群,這種生命價值則重如泰山。
9 . 佛說: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離難,難離身,一切災殃化為塵。
10 . 佛說:有些人的愛只執著於自己的眷屬,倘若眷屬不能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容易產生怨恨。
11 . 佛說: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12 . 佛說:人心與佛陀一樣,都有同等的愛心;但因後天的習慣及習氣不同,以致有不同的言語行動。所以,修心養生必須自己下功夫。
13 . 佛說:要瞭解一個人,只需要看他的出發點與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14 . 佛說: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15 . 佛說: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舔之。則有割舌之患。
16 . 2025佛說:如果你能像看別人缺點一樣,如此準確般的發現自己的缺點,那麼你的生命將會不平凡。
17 . 佛說: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恆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恆的。
18 . 佛說:劫難,是安很喜歡的詞。也許一個人的一生就是一個禪,也是無止盡的劫難,可是佛他不告訴我們,我們要經歷多少才肯放過我們,他總是高高在上,笑而不語。
19 . 佛說:如果你能夠平平安安的渡過一天,那就是一種福氣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經見不到明天的太陽,多少人在今天已經成了殘廢,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家破人亡。
20 . 佛說:我們應為別人的成就生歡喜心,視他人的成功 猶如自己的成就,這就是菩薩心。常常抱持利益眾生之心,就可永遠不離喜樂。
21 . 佛說: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22 . 佛說:不要刻意去猜測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沒有智慧與經驗的正確判斷,通常都會有錯誤的。
23 . 佛說:吾法念無唸唸。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釐。失之須臾。
24 . 佛說: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
25 . 佛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26 . 佛說:你目前所擁有的都將隨著死亡而成為他人的,那為何不現在就佈施給真正需要的人呢?
27 . 佛說:每個人所見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緣。緣起緣滅,緣聚緣散,一切都是天意。
28 . 佛說: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子日子比較好過。你要是一直想改變他,這樣你會很痛苦。要學學怎樣忍受他才是。你要學學怎樣包容他才是。
29 . 佛說: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會香的。名聲與尊貴,是來自於真才實學的。有德自然香。
30 . 佛說:別人講我們不好,不用生氣、難過。說我們好也不用高興 ,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壞,就看你會不會用?
31 .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32 . 佛說:不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用甜蜜的口舌迷惑他人,以免到頭來落得傷身敗德,害了他人也害了自己。
33 . 佛說:輪迴中,心若一動,便已千年。既然我再也無法感受到心動的感覺,我的心已平靜有如目水,不如斬斷情絲,阪依我佛。
34 . 佛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佛又說:你又錯了,塵非本塵,何來有塵?
35 . 2025佛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讓我們用生命中固有的頑強、抗爭和韌性,打磨掉自身的浮躁和輕狂,打磨掉懶散和消沉,還一份深沉、持重、克制。
36 . 佛說:粒米成籮--將一小粒、一小粒的米集合起來,就可積成一籮米;如果因一粒米小而輕視它、漏掉它,怎能積成一籮的米?
37 . 2025佛說: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物也。
38 . 2025佛說:雖然我們不能改變週遭的世界,我們就只好改變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來面對這一切。
39 . 佛說: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40 . 佛說:如果有所付出就想有所回報,將會招來煩惱;所以,希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捨,則非但沒有功德,反增煩惱業。
41 . 佛說:即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能鼓勵人心向上,並解開眾生的心結;所以「言重」則「有法」。
42 . 佛說: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43 . 2025佛說:大懷愛慾。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慾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捨愛慾。愛慾垢盡。道可見矣。
44 . 佛說:戀愛不是慈善事業,不能隨便施捨的。感情是沒有公式,沒有原則,沒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們至死都還在執著與追求。
45 . 佛說:業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真正修行的人,從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
46 . 佛說:不要因為眾生的愚疑,而帶來了自己的煩惱。不要因為眾生的無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47 . 佛說:人的習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必須走入人群,和不同習性的人互相磨練、適應,並圓融共處、和睦相待。
48 . 佛說:業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真正修行的人,從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49 . 佛說:請你用慈悲心和溫和的態度,把你的不滿與委屈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
50 . 佛說: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能善意掩蓋他人不良習氣,弘揚其良好德性,且不評論他人是非,這樣的人一定可愛又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