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戈
拼音:gē
異體字:
演變:古代一種橫刃長柄的兵器,用青銅或鐵製成:反~一擊、同室操~
釋義:4畫 部首:戈 獨體結構 【字形識記】象形字。甲骨文、金文形體像一把戈。本義指古代一種兵器。戈是部首字,從戈取義的字大都與武器、鬥殺有關。
解釋:
姓
戈壁:他在~灘駐守了四年。
反戈一擊:敵人乘勝放鬆警惕,我們~,剛好能打他們個措手不及。
成語:
[大動干戈] 干戈:古代兩種兵器,借指戰爭。原指進行戰爭。後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
【出處】《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業;而謀動干戈於邦內。"
【例句】當晉、奉兩軍在京漢線上作戰的時期,馮、魯兩軍也在隴海線上~。
[倒戈卸甲] 戈:古代的一種兵器。甲:鎧甲。放下武器,脫下鎧甲。指戰敗投降。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虎丘隆禪師法嗣》:「問:『人皆畏炎熱,我愛夏日長。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時如何?』師曰:『倒戈卸甲,虎丘忌日拈香。』」
【例句】二將~,將來投降。
[反戈一擊] 戈:古代長兵器的一種。掉轉武器,向自己原來的營壘回擊。
【出處】《尚書·武成》:"前徙倒戈,攻於後以北。"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七回:"吾與楊將軍反戈擊之。但看火起為號,溫侯以兵相應可也。"
【例句】但是,經過一番表態、站隊、~,他也投入了急風暴雨。
[化干戈為玉帛] 干戈:古代兵器,這裡借指戰爭。玉帛:玉器和絲織品,古代國與國之間交往的禮物,借指和平。把兵戎相見變成玉帛交往。指停止戰爭,彼此和平共處。
【出處】《淮南子·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例句】經調解人東說西說,便都喝碗茶,吃碗爛肉面,就可以~。
[金戈鐵馬] 金戈:古代兵器,用青銅或鐵鑄成,橫刃長柄。鐵馬:配有鐵甲的戰馬。用來形容戰馬或戰士的威武雄壯。
【出處】《新五代史·李襲吉傳》:"金戈鐵馬,蹂踐於明時。"
【例句】想當年~,氣吞萬里如虎。
[入室操戈] 操:拿。戈:古兵器。進入我的屋子,拿我的武器進攻我。比喻就對方的論點駁斥對方。
【出處】《後漢書·鄭玄傳》:「時任城何休好《公羊》學,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廢疾》,玄乃發《墨守》,針《膏肓》,起《廢疾》。休見而歎曰:『康成(鄭玄)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例句】他~,把董事局的其他成員批駁得體無完膚。
[同室操戈] 同室:住在同一個房屋中,指自家人。操:拿。戈:古代的兵器。指自家內部動刀動槍。比喻內部紛爭。
【出處】《後漢書·鄭玄傳》:「(何)休見而歎曰:『康成(鄭玄字)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例句】我們再不要~了,否則會引起外敵入侵。
[枕戈待旦] 戈:古時候一種帶刃的兵器。旦:天明。枕著兵器等待著天明。比喻殺敵報國的心情急切。
【出處】《晉書·劉琨傳》:"吾~,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例句】文人不免無文,武人也一樣不武。說是"~"的,到夜還沒有動身,說是"誓死抵抗"的,看見一百多個敵兵就逃走了。
讀音:gē,g-ē-gē
解形:象形
結構:獨體∥戈部
筆畫:4畫
五筆:AGNT
組詞:戈甲 戈壁 干戈 反戈 倒戈 同室操戈
造句:好幾個月他們一直在戈壁沙漠中走。
釋義:1古代的一種兵器,橫刃,用青銅或鐵製成,裝有長柄。2姓。
相關鏈接:戈的意思
戈字筆畫順序:橫、斜鉤、撇 、點、
戈字筆順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