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公大紅袍全傳》第二十七回 賢皇后重慶承恩:陛下不宜聽海瑞之言,致有出爾反爾之譏。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海公大紅袍全傳》第二十七回 賢皇后重慶承恩

海公大紅袍全傳

第二十七回 賢皇后重慶承恩

卻說嚴嵩在殿上,聽得海瑞與帝之語,誠恐特降恩旨,把太子赦了出來,仍居儲位,則己女之一寵一 就衰矣,隨即俯伏金階,奏道:「前者皇子與張氏有罪,被廢已經數載,天下臣民皆知。

陛下不宜聽海瑞之言,致有出爾反爾之譏。

此必海瑞勾通長門,因此乘機巧說,以圖蠱惑,望陛下速誅之,則天下幸甚矣!」

帝笑對嵩說道:「卿有子否?」

嵩道:「臣只一子。」

帝曰:「朕欲卿子代朕子幽禁數載,卿願否?」

嵩道:「臣兒無罪,不得入此幽宮。」

帝笑說:「可知道又來了!你子無罪,故不得入此長門。

豈朕子有罪,合當長禁耶?丞相勿再言,且退。」

嵩慚愧而出。

帝即令內侍持節赦皇后、太子出冷宮,另備宴於綺春軒,父子相慶。

諸臣隨駕回宮,各各散出。

嚴嵩急急回府,再作計議,自不必說。

再談張皇后與太子自從貶入幽宮,不覺四載。

母子二人,日夕惟有對泣而已。

幸賴有馮保時時開解,不然則恐不能雙全矣。

這日,張後在冷宮,想起今日乃是皇上萬壽,又值四旬,遂對太子說道:「今日正是你父四旬萬壽,天下臣民,皆來稱慶。

若是我與你不曾被廢,今日不知怎生高興呢!」

太子聽了,含著一眶眼淚說道:「可恨奸妃狠毒,致使我父子不能見面。

他日重睹青天,我怎肯與她干休!」說罷痛哭起來。

馮保在旁勸慰道:「娘娘、太子爺,都莫要哭,朝廷豈無公論?且自寬懷忍耐而待之的好。」

說猶未了,忽聽叩門之一聲 。

馮保出問何人,只見司禮監一胡一 斌手捧節鉞說道:「皇爺有旨,特赦皇后、殿下二人,立即到綺春軒朝見,幸速前往。」

張後與太子連望闕謝恩。

旋有小內侍捧著冠服進來,張後與太子換了吉服,隨著一胡一 斌來到。

時帝已在綺春軒等候,忽見張氏攜著太子而來。

其時太子年已七歲,生得志氣軒昂。

帝一見,不覺喜動顏色。

皇后與太子俱伏於地下待罪。

帝即下座,親手挽起後與太子,重新祝壽。

帝動了父子之情,不覺流下幾點淚來。

張後道:「罪妾幽閉深宮,以為今生不能再見天日矣。

何幸陛下突施格外天恩耶?」

帝慚愧笑道:「昔日之事,毋煩絮說,且言今日之歡。」

此時筵席已備,太子親自把盞。

帝大喜,與張後敘些舊話,直至月上柳梢,方撤之。

是夕帝與張後宿於綺春軒內,令馮保侍護太子於青宮。

次日,帝令侍讀學士顏培源為傅,教一習一 太子詩書,改綺春軒為重慶宮。

卻只不題起改易之事情。

張後亦不敢多言,百凡緘口而已。

馮保打聽明白,才知是海瑞之力,即奏知張後。

張後感激海瑞之恩,召太子入宮謂曰:「我與兒得復見天日者,皆海主事之力也。

你當銘之五內,他日毋忘其功。」

太子道:「兒當鏤心刻骨,將來圖報恩人就是。」

暫且不表。

又說那嚴氏卿憐,得知皇上復召張後,特赦太子,仍復青宮,心中大怒。

又見帝久不臨幸,未免驚憂,終日嗟怨,淚不曾干。

(原夾註:可知如此苦況,獨不思他人否?諺曰:「燒紅的火棒,拿不得兩頭。」

就是此等人可笑。

)乃修書一封,令人送與嚴嵩,令其為計。

嚴嵩正因女兒之事,心中憂悶,連日不曾上朝。

忽然接到宮中書札,乃展視之,見寫道:

女卿憐百拜,敬稟者:女蒙大人豢養,並荷提撕,得侍椒房,亦云幸矣。

不意坐位未暖,忽有此變。

今張氏與太子皆蒙恩赦,女料不日皇上必復其位。

太子今已復居青宮,張後現居綺春軒,帝即改為重慶宮,觀此則可想矣。

雖不明言更復,其改名重慶者,蓋有自也。

倘一旦復位,置我何地?當先思所以自衛之計,庶免不測之慮,惟大人圖之可也。

書不盡贅,惟早決。

謹稟。

嚴嵩看了,沉吟半晌,無計可施。

自思皇上之意,卻要改復。

未言者,是所不忍也。

若不及早自衛,必有不測之禍矣。

及復書一札,令人持回。

致復卿憐,叫她依書行事。

來人持回,卿憐將書即時拆開,細看其書云:覽閱來書,備知一切。

但此事之禍機已伏,發在遲早,則未可料。

其改重慶二字,乃重相歡慶之意。

你宜早退舊地,乃讓正院於彼。

則帝喜你之賢淑,而禍患盡息矣。

你宜悉想,毋致噬臍。

我你與有榮施焉。

此復,不盡所言,統惟早定大機可也。

嚴氏看了父親回書,自思讓位之說亦得。

但我已在正院四載,今日復居人下,豈不被人恥笑?若不讓回正院與她,皇上必然有以怪我,此際更不可開一交一 。

左思右想,別無妙計,只得自作小奏一箋,令人持獻與帝。

帝覽其奏云:臣妾卿憐,誠惶誠悚,九頓謹奏:竊妾乃蒲姿柳質,謬蒙聖恩,持置正宮,受恩之日,心身未安。

時以聖意過深,不敢固辭,忍隱五中,直至於茲。

今躬逢皇上四旬萬壽,八方慶洽,所有囚徒,皆被恩澤。

皇后張氏,太子某,皆蒙恩赦,俾得重沐恩膏。

妾心數載之默祈者,一旦已酬。

今謹具寸箋,伏乞皇上鑒原,仍以皇后張氏復正昭陽。

妾仍侍側,不勝幸甚矣。

謹奏以聞。

伏乞陛下聖鑒。

妾卿憐臨池,不勝惶恐之至:帝覽奏即批其箋末云:覽閱來奏,不勝欣忭。

具見卿賢恭德淑,洵堪嘉尚。

准如所請,著即日移居臨春院。

其昭陽正院,著司禮太監王貞,即行灑掃。

差禮部郎中侯植桐,備法駕恭迎張皇后復居故宮。

其文武諸臣,仍往朝賀三日。

欽此。

批畢,即令來人持回。

嚴氏看了,即日移遷臨春宮去了。

王貞把昭陽正院灑掃一番,張燈結綵伺候。

郎中即齊了鑾駕儀從,引領著到綺春軒來。

早有太監們進了后冠服,張後穿了,望闕謝恩畢,隨即登輿,就有許多宮娥、侍女隨從。

太子身穿吉服,腰懸寶劍,護駕而行。

來到正院,一派音樂,迎入宮中。

禮部率領文武諸臣朝賀畢。

張後傳懿旨,捲起珠簾,宣諭諸臣曰:「哀家前者因咎被廢。

今蒙皇上重加殊恩,復正昭陽。

你等皆宜忠君愛民為首,毋負至意。」

眾臣領命。

其時,海瑞亦列於內。

張後看見,特宣上階諭道:「哀家今復昭陽者,賴卿之功也,特賜錦緞十匹,如意一枝。」

海瑞叩頭謝恩。

諸臣皆散,帝亦進宮,與張後稱慶,從此夫妻相愛如初,按下不表。

且說李夫人思念家鄉,堅意要回潮陽。

海瑞亦不便強留,便向張夫人致意:「我女年已及笄,必須婚配。

今既回粵,彼此相隔數千里之遠。

況我在京不知何日滿任,恐耽誤了親事。

不若擇個吉日,就在衙中成親,甚為兩便。」

李夫人應允。

海瑞便擇了吉日,把女兒金姑招贅李受蔭為婿。

不覺過了滿月,惟是沒有盤費打發他母子起程。

海瑞焦悶了數日,並無一策,忽然想起太子待我恩深,今值此憂蹙之際,何不修書,向他借貸少許?主意已定,遂即拂拭花箋,濃磨香墨,一揮而就。

封緘完固,袖到青宮門首,候了半日,方見馮保出來。

馮保見了,忙上前作揖道:「海恩公在此何干?」

海瑞回禮道:「殿下安否?」

馮保道:「太子幸托清安,現在太傅處唸書呢。」

海瑞道:「在下有寸緘,敢煩公公轉致如何?」

馮保道:「這個使得。」

海瑞便在袖中取了書札,一交一 與馮保道:「相煩即送,明日在下來聽回信。」

馮保答應,各相揖別。

海瑞回到本衙,對張夫人說知。

夫人道:「此書一到,太子必然見允的。」

不說海瑞盼望佳音,再談那馮保接了書信,急急來到青宮,恰好太子放學,馮保即把海瑞的書札呈上道:「海恩公今日在宮門外遇了一奴一婢,先請問爺的安,次將書札一交一 與一奴一婢,說是要面呈殿下開拆。」

太子接了札展開,只見上面是:臣海瑞謹百拜,致書於青宮殿下。

敬稟者:瑞因敝親家李純陽之家屬,即日回粵,苦無資斧,百貸莫應。

敢冒昧敬干,乞貸千金,俾得借資敝親回粵,不致流落京城,並故翰林之柩,得歸故土,以正首丘,皆賴洪慈所賜矣。

專布,並請金安太子看畢說道:「海恩人固已如此。

但我一時沒有,怎生是好?」

便向馮保問計。

正是:惟有感恩與積恨,千年萬載不成塵。

畢竟馮保說出什麼計策來,且看下回分解。

分類:公案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海公大紅袍全傳
第一回 海夫人和丸畫荻第二回 張寡婦招婿酬恩第三回 喜中雀屏反悲失路第四回 圖諧鴛枕忽感居喪第五回 嚴嵩相術媚君第六回 海瑞正言服盜第七回 奸人際會風雲第八回 正士遭逢坎坷第九回 張老兒借財被騙第十回 家人見色生奸第十一回 張仇氏卻媒致訟第十二回 徐指揮守法嚴刑第十三回 三部堂同心會審第十四回 大總裁私意污文第十五回 張貴妃賣履訪恩第十六回 海剛峰窮途受敕第十七回 索賄枉誅縣令第十八回 抗權辱打旗牌第十九回 贓國公畏賢起敬第二十回 聖天子聞奏擢遷第二十一回 海瑞竭宦囊辱相第二十二回 嚴嵩獻甥女惑君第二十三回 張志伯舉薦庸才第二十四回 海主事奏陳劣跡第二十五回 青史筆而戮首第二十六回 紅袍諷以復儲第二十七回 賢皇后重慶承恩第二十八回 奸相國青宮中計第二十九回 怒杖奸臣獲罪第三十回 恩逢太子超生第三十一回 馮太監笞杖討情第三十二回 鄧郎中囹圄救餓第三十三回 赦宥脫囚簡授縣令第三十四回 訪查赴任票捕土豪第三十五回 酬禮付謀窺惡徑第三十六回 竊書失檢受奸殃第三十七回 機露陷牢冤屍求雪第三十八回 案成斬暴奉旨和番第三十九回 詐投遞入寨探情形第四十回 計燒糧逼營賜敕璽第四十一回 設毒謀私恩市刺客第四十二回 施辣手藥犯滅口供第四十三回 畏露奸邪奏離正直第四十四回 賣兇殺害被獲依投第四十五回 催貢獻折服安南第四十六回 捏本章調巡湖廣第四十七回 巡撫台獨探虎穴第四十八回 黃堂守結連賊魁第四十九回 逃性命會司審案第五十回 登武當誠意燒頭香第五十一回 小嚴賊行計盜孌童第五十二回 老國奸誣奏害皇叔第五十三回 禮聘西賓小嚴設計第五十四回 雞姦庠士太守逃官第五十五回 王太監私黨欺君第五十六回 海尚書奏閹面聖第五十七回 剛峰搜宦調任去釘第五十八回 繼盛劾奸矯詔設禍第五十九回 僕義妾貞千秋共美第六十回 臣忠士鯁萬古同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