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莊子·說劍》原文及翻譯: 莊子說劍昔趙文王喜劍(1),劍士夾門而客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課外文言文》《莊子·說劍》原文及翻譯

課外文言文

《莊子·說劍》原文及翻譯

莊子

說劍

【原文】

昔趙文王喜劍(1),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2),日夜相擊於前,死傷者歲百餘人,好之不厭(3)。

如是三年,國衰。

諸侯謀之(4)。

太子惺患之(5),募左右曰(6):「孰能說王之意止劍士者(7),賜之千金。」

左右曰:「莊子能(8)。」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莊子(9)。

莊子弗受(10),與使者俱,往見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賜周千金?」

太子曰:「聞夫子明聖,謹奉千金以市從者(11)夫子弗受,俚尚何敢言。」

莊子曰:「聞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絕王之喜好也。

使臣上說大王而逆王意(12),下不當太子(13),則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14)?使臣上說大王,下當太子,趙國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見,唯劍士也。」

莊子曰:「諾。

周善為劍。」

太子曰:「然吾王所見劍士,皆蓬頭突鬢(15),垂冠(16),曼一胡一 之纓(17),短後之衣(18),瞋目而語難(19),王乃說之(20)。

今夫子必儒服而見王,事必大逆(21)。」

莊子曰:「請治劍服(22)。」

治劍服三日,乃見太子。

太子乃與見王,王脫白刃持之(23)。

莊子入殿門不趨(24),見王不拜。

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25),使太子先(26)?」

曰:「臣聞大王喜劍,故以劍見王。」

王曰:「子之劍何能禁制(27)?」

曰:「臣之劍,十步一人(28),千里不留行。」

王大悅之,曰:「天下無敵矣。」

莊子曰:「夫為劍者(29),示之以虛(30),開之以利(31),後之以發(32),先之以至。

願得試之。」

王曰:「夫子休(33),就捨待命(34),令設戲請夫子(35)。」

王乃校劍士七日(36),死者六十餘人,得五六人,使奉劍於殿下,乃召莊子。

王曰:「今日試使士敦劍(37)。」

莊子曰:「望之久矣(38)!」王曰:「夫子所御杖(39),長短何如?」

曰:「臣之所奉皆可(40)。

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後試。」

王曰:「願聞三劍。」

曰:「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

王曰:「天子之劍何如?」

曰:「天子之劍,以燕溪石城為鋒(41)。

齊岱為愕(42),晉衛為脊(43),周宋為譚(44),韓魏為夾(45),包以四夷,裹以四時,繞以渤海,帶以常山(46),制以五行(47),論以刑德(48),開以一陰一陽一(49),持以春夏(50),行以秋冬。

此劍直之無前(51),舉之無上,案之無下,運之無旁。

上決浮雲(52),下絕地紀。

此劍一用,匡諸侯(53),天下服矣。

此天子之劍也。」

文王芒然自失,曰:「諸侯之劍向如?」

曰:「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為鋒,以清廉士為愕,以賢良士為脊,以忠聖士為譚,以豪桀士為夾。

此劍直之亦無前,舉之以無上,案之亦無下,運之亦無旁。

上法圓天,以順三光(54);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55)。

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

此諸侯之劍也。」

王曰:「庶人之劍何如?」

曰:「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曼一胡一 之纓,短後之衣,瞑目而語難。

相擊於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

此庶人之劍,無異於鬥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於國事。

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56)。」

王乃牽而上殿(57),宰人上食(58),王三環之(59)。

莊子曰:「大王安坐定氣,劍事已畢奏矣(60)!」於是文王不出宮三月,劍士皆服斃其處也(61)。

【譯文】

當年趙文王喜好劍術,擊劍的人蜂擁而至門下食客三千餘人,在趙文王面前日夜相互比試劍術,死傷的劍客每年都有百餘人,而趙文王喜好擊劍從來就不曾得到滿足。

像這樣過了三年,國力日益衰退,各國諸侯都在謀算怎樣攻打趙國。

太子悝十分擔憂,徵求左右近侍說:「誰能夠說服趙王停止比試劍術,贈予他千金。」

左右近侍說:「只有莊子能夠擔當此任。」

太子於是派人攜帶千金厚禮贈送給莊子。

莊子不接受,跟隨使者一道,前往會見太子說:「太子有什麼見教,賜給我千金的厚禮?」

太子說:「聽說先生通達賢明,謹此奉上千金用以犒賞從者。

先生不願接受,我還有什麼可說的!」莊子說:「聽說太子想要用我,意欲斷絕趙王對劍術的愛好。

假如我對上遊說趙王卻違拗了趙王的心意,對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意願。

那也就一定會遭受刑戮而死去,我還哪裡用得著這些贈禮呢?假如我對上能說服趙王,對下能合於太子的心願,在趙國這片天地上我希望得到什麼難道還得不到!」太子說:「是這樣。

父王的心目中,只有擊劍的人。」

莊子說:「好的,我也善於運用劍術。」

太子說:「不過父王所見到的擊劍人,全都頭髮蓬亂、髻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纓粗實,衣服緊身,瞪大眼睛而且氣喘語塞,大王竟喜歡見到這樣打扮的人。

如今先生一定是穿儒服去會見趙王,事情一定會弄糟。」

莊子說:「請讓我準備劍士的服裝。」

三天以後劍士的服裝裁製完畢,於是面見太子。

太子就跟莊子一道拜見趙王,趙王解下利劍等待著莊子。

莊子不急不忙地進入殿內,見到趙王也不行跪拜之禮。

趙王說:「你想用什麼話來開導我,而且讓太子先作引薦。」

莊子說:「我聽說大王喜好劍術,特地用劍術來參見大王。」

趙王說:「你的劍術怎樣能遏阻劍手、戰勝對方呢?」

莊子說:「我的劍術,十步之內可殺一人,行走千里也不會受人阻留。」

趙王聽了大喜,說:「天下沒有誰是你的對手了!」

莊子說:「擊劍的要領是,有意把弱點顯露給對方,再用有機可乘之處引誘對方,後於對手發起攻擊,同時要搶先擊中對手。

希望有機會能試試我的劍法。」

趙王說:「先生暫回館舍休息等待通知,我將安排好擊劍比武的盛會再請先生出面比武。」

趙王於是用七天時間讓劍士們比武較量,死傷六十多人,從中挑選出五六人,讓他們拿著劍在殿堂下等候,這才召見莊子。

趙王說:「今天可讓劍士們跟先生比試劍術了。」

莊子說:「我已經盼望很久了。」

趙王說:「先生所習慣使用的寶劍,長短怎麼樣?」

莊子說:「我的劍術長短都適應。

不過我有三種劍,任憑大王選用,請讓我先作些說明然後再行比試。」

趙王說:「願意聽聽你介紹三種劍。」

莊子說:「有天子之劍,有諸侯之劍,有百姓之劍。」

趙王說:「天子之劍怎麼樣?」

莊子說:「天子之劍,拿燕溪的石城山做劍尖,拿齊國的泰山做劍刃,拿晉國和衛國做劍脊,拿周王畿和宋國做劍環,拿韓國和魏國做劍柄;用中原以外的四境來包紮,用四季來圍裹,用渤海來纏繞,用恆山來做繫帶;靠五行來統馭,靠刑律和德教來論斷;遵循一陰一陽一的變化而進退,遵循春秋的時令而持延,遵循秋冬的到來而運行。

這種劍,向前直刺一無阻擋,高高舉起無物在上,按劍向下所向披靡,揮動起來旁若無物,向上割裂浮雲,向下斬斷地紀。

這種劍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諸侯,使天下人全都歸服。

這就是天子之劍。」

趙文王聽了茫然若有所失,說:「諸侯之劍怎麼樣?」

莊子說:「諸侯之劍,拿智勇之士做劍尖,拿清廉之士做劍刃,拿賢良之士做劍脊,拿忠誠聖明之士做劍環,拿豪傑之士做劍柄。

這種劍,向前直刺也一無阻擋,高高舉起也無物在上,按劍向下也所向披靡,揮動起來也旁若無物;對上傚法於天而順應日月星辰,對下取法於地而順應四時序列,居中則順和民意而安定四方。

這種劍一旦使用,就好像雷霆震撼四境之內,沒有不歸服而聽從國君號令的。

這就是諸侯之劍。」

趙王說:「百姓之劍又怎麼樣呢?」

莊子說:「百姓之劍,全都頭髮蓬亂、髻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纓粗實,衣服緊身,瞪大眼睛而且氣喘語塞。

相互在人前爭鬥刺殺,上能斬斷脖頸,下能剖裂肝肺,這就是百姓之劍,跟鬥雞沒有什麼不同,一旦命盡氣絕,對於國事就什麼用處也沒有。

如今大王擁有奪取天下的地位卻喜好百姓之劍,我私下認為大王應當鄙薄這種做法。」

趙文王於是牽著莊子來到殿上。

廚師獻上食物,趙王繞著坐席慚愧地繞了三圈。

莊子說:「大王安坐下來定定心氣,有關劍術之事我已啟奏完畢。」

於是趙文王三月不出宮門,劍士們都在自己的住處自刎而死。

(1)昔:過去,從前,趙文王,趙惠文王何。

喜劍:喜歡劍術。

(2)夾門而客:客居宮門左右。

(3)好(hao),喜好。

厭:滿足。

(4)謀:謀圖。

之:趙國。

(5)悝(kuī):趙惠文王的太子名悝。

(6)募:募集,召募。

左右:指左右幕僚。

(7)說:說服。

王:趙惠文王。

(8)當:能做到。

(9)奉:送給,給予。

(10)弗受:不接受。

(11)以幣從(cōng):用幣以為勸侑。

(12)臣:莊子自稱,我。

逆:違逆。

(13)當(dǎng):合。

不當太子:有負太子的委任。

(14)尚:還。

安:何。

事:用。

(15)蓬頭:蓬亂的頭髮。

突鬢:鬢毛突出。

(16)垂:同唾,重。

垂冠。

即重冠,表示威武。

(17)曼一胡一 -(mohu):同模糊,不分明,不清楚。

纓:冠纓,盔纓。

(18)短後之衣:後身短便於起坐的衣服。

(19)瞋(chēn)目:發怒時睜大眼睛。

語難:用言語相互潔難。

(20)說:同悅。

(21)事必大逆:此事必然不順。

(22)治劍服:制做劍士的服裝。

(23)脫白刃:拔出利劍。

(24)殿門:宮殿的門。

不趨:不快走。

(25)寡人:趙惠文王自稱。

(26)使太子先:通過太子先容稟。

(27)禁制:制一服 。

(28)十步一人:十步置一人。

(29)為劍:用劍。

(30)示人以虛:示人以虛空不能測。

(31)開之以利:用劍叫人不及提防。

(32)後之以發:發動在後。

(33)休:休息。

(34)就捨:住在旅館。

(35)戲:試劍術。

(36)校:較量。

(37)敦劍:對劍。

(38)望:期待。

(39)杖:與仗同。

兵器的總稱。

所御杖,所用劍。

(40)奉:通捧。

所奉:所用的劍。

(41)燕溪:燕國中的地名。

百城:北方的山名。

鋒:劍端。

(42)岱:泰山。

鍔:劍刃。

(43)脊:劍背。

(44)鐔:劍環,劍鼻。

(45)夾:通俠,劍把。

(46)常山:恆山。

(47)五行:水火木金土。

(48)刑法:生殺的意思。

(49)開:指開合變化。

(50)持:把握。

(51)直:伸。

無前:前面無擋的。

(52)決:通抉。

(53)匡:正。

(54)三光:日、月、星。

(55)四鄉(xiǎng):四方。

(56)薄:鄙保

(57)牽:帶,引。

(58)宰人:主管家務的人。

上食:奉上食物。

(59)環:環繞。

(60)畢奏:奏已畢。

(61)服斃:伏劍自一殺。

服,同伏。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課外文言文
四國為一(原文、譯文與賞析)文信侯欲攻趙(原文與譯文)宋及楚平(原文與譯文)濮陽人呂不韋(翻譯與賞析)或為六國說秦王(原文與譯文)猩猩嗜酒(原文、譯文、賞析)晉靈公不君(原文、譯文、評點)景公矜冠裳游(原文與譯文)游龍門記【原文、譯文與點評】秦攻宜陽(原文、譯文、欣賞)小偷獻技【原文與譯文】夜渡兩關記【原文、譯文】《呂氏春秋》寓言四則《虎與刺蝟》的譯文與賞析蘇代自齊獻書於燕王(原文與譯文)駒支不屈於晉(原文、譯文、鑒賞)《晏子僕御》原文及譯文趙文子冠(原文、譯文、鑒賞)裴佶姑父外廉內貪(原文及譯文)李林甫口蜜腹劍(原文及譯文)秦檜專橫跋扈(原文及譯文)治國必先富民(原文及譯文)治國猶栽樹(原文及譯文)陸贄論審察群情(原文及譯文)齊威王行賞罰(原文及譯文)治國不私故人(原文及譯文)孟子對滕文公(原文及譯文)晏子論「社鼠」(原文及譯文)唐太宗"五事"治天下(原文及譯文)用心不倦(原文及譯文)魏徵論隋煬帝(原文及譯文)創業與守成(原文及譯文)子奇治縣(原文及譯文)石柔《絕句》註釋翻譯賞析能言之鴨 譯文【陸龜蒙故事】豁然堂記(原文、譯文、點評)於令儀贈盜譯文孟嘗君聘於楚譯文鄭鄙人學蓋 譯文《醉翁談錄》節選翻譯未嘗一遇翻譯商湯見伊尹翻譯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翻譯《三戒》原文和翻譯《畫龍點睛》翻譯《陳諫議教子》翻譯《顏回好學》翻譯《呂蒙正不為物累》翻譯《吳宮遺事》翻譯《蕭穎士傲物自侮》翻譯《顧榮施炙》的全文翻譯渡者之言古文+翻譯+賞析《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學不成》翻譯《範式守信》翻譯《景清借書》譯文《游白水書付過》原文和譯文宋文帝幸舊宮(註釋及譯文)山魅漆鏡(註釋及譯文)王僧虔重子侄(註釋及譯文)王僧虔誡子(註釋及譯文)陳暄嗜酒如命(註釋及譯文)陶淵明酒趣(註釋及譯文)《蘇亮傳》原文、譯文與評點《伍子胥出亡》原文與譯文楚絕齊齊舉兵伐楚(原文與譯文)謀略與雄辯寶典:戰國策精華全解析《論語》100則精讀吳太伯世家第一(原文·題解·註釋·譯文)江南逢李龜年(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春夜喜雨(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絕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畔獨步尋花(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雪(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尋隱者不遇(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楓橋夜泊(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漁歌子(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寒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滁州西澗(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塞下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遊子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竹枝詞(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烏衣巷(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望洞庭(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浪淘沙(題解·註釋·今譯·賞析)賦得古原草送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憶江南(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憫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憫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清明(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南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山行(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清明(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秋夕(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樂游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商山早行(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元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泊船瓜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梅花(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飲湖上初晴後雨(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惠崇《春江曉景》(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題西林壁(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夏日絕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示兒(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小池(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四時田園雜興(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春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題臨安邸(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遊園不值(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墨梅(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石灰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朝天子·詠喇叭(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竹石(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己亥雜詩(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羊耽妻辛氏(原文·註釋·譯文)傅永(原文·註釋·譯文)郅都(原文·註釋·譯文)李姬(原文·註釋·譯文)司空圖(原文·註釋·譯文)張淳(原文·註釋·譯文)蘇綽(原文·註釋·譯文)陳軫(原文·註釋·譯文)范滂(原文·註釋·譯文)劉凝之(原文·註釋·譯文)虞延(原文·註釋·譯文)劉贊(原文·註釋·譯文)薛奎(原文·註釋·譯文)況鍾(原文·註釋·譯文)雷州盜記(原文·註釋·譯文)蘇瓊(原文·註釋·譯文)鮑勳(原文·註釋·譯文)竇固(原文·註釋·譯文)杜詩(原文·註釋·譯文)疏廣(原文·註釋·譯文)唐震(原文·註釋·譯文)曹彰傳(原文·註釋·譯文)趙普(原文·註釋·譯文)《與孫以寧書》譯文《仲兄字文甫說》譯文崔塗《除夜有懷》原文、譯文及賞析歐陽修《原弊》原文與翻譯張喬《書邊事》原文、譯文及鑒賞朱熹《百丈山記》原文和譯文柳宗元《石澗記》原文和譯文蘇軾《游蘭溪》原文、註釋、翻譯《記游松風亭》原文與譯文《卻至》譯文《游玉華山記》譯文《小洋》譯文《恆山記》譯文《子瞻和陶淵明詩引》譯文馬戴《楚江懷古》詩詞鑒賞《張復齋傳》譯文《馬伶傳》譯文《金聖歎先生傳》譯文《郝逢傳》譯文《鄭孝子傳》譯文《陸羽傳》譯文《王猛論》譯文《謝翱傳》譯文《潘半巖小傳》譯文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原文、譯文、鑒賞《世無良貓》原文、註釋、翻譯、寓意《論民本》原文及譯文《記與歐公言》原文、譯文及賞析馬戴《灞上秋居》原文、譯文及詩詞鑒賞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翻譯、鑒賞《山坡羊·驪山懷古》原文及翻譯曹操《蒿里行》原文、註釋、翻譯及賞析李商隱《北青蘿》原文、譯文及賞析《苟有用我者》原文及翻譯李商隱《涼思》原文、譯文及鑒賞《公鼐傳》譯文徐霞客《游雁蕩山日記》全文閱讀及翻譯《錢塘江夜潮》文言文翻譯李商隱《落花》原文、翻譯及賞析獄中與諸甥侄書《逍遙游》課本未選部分原文及譯文滕王閣序》及其翻譯、欣賞和典故王維《渭城曲》原文、譯文、鑒賞袁中道《游高梁橋記》原文及翻譯袁宏道《游高梁橋記》原文及譯文李商隱《蟬》原文、譯文、鑒賞《田子為相》導讀與翻譯溫庭筠《夢江南》原文及翻譯《王顧左右而言他》原文及譯文張藉《沒蕃故人》原文、譯文、賞析李白《靜夜思》原文、譯文、註釋、鑒賞劉禹錫《蜀先主廟》原文、譯文、賞析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原文、譯文、鑒賞《雲陽館與韓紳宿別》原文、譯文、註釋及賞析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原文、譯文、賞析顧彥夫《村落嫁娶圖記》原文和譯文《義田記》原文、註釋、譯文及賞析《唐子畏墓誌銘》原文、註釋、譯文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原文、譯文及賞析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原文、譯文及賞析《河中石獸》原文註釋及翻譯《揚州郭貓兒》原文和翻譯《河中石獸》原文和譯文及點評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原文、譯文及賞析錢起《送僧歸日本》原文、韻譯、賞析錢起《送僧歸日本》原文、註釋、譯文劉長卿《新年作》原文和譯文劉長卿《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原文和譯文陳毅《梅嶺三章》原文及翻譯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原文和譯文1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原文和譯文菜根譚全文翻譯劉長卿《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詩詞鑒賞《郢人》原文和譯文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詩詞鑒賞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原文、譯文及鑒賞宋祁《玉樓春》原文及翻譯《清平樂·六盤山》原文譯文及賞析白居易《舟中讀元九詩》原文譯文及詩歌鑒賞李白《越中覽古》原文、譯文、賞析《對竹思鶴》原文譯文及賞析孟浩然《早寒有懷》原文、譯文、賞析李漁《芙蕖》原文及翻譯韓愈《答李翊書》原文和譯文《趙南星傳》譯文《皇甫真傳》譯文《治學》譯文《與韓荊州書》譯文《閻慶傳》譯文《胡質傳》譯文張大復《別水仙花說》原文及翻譯元史《張思明》翻譯(含原文)《趙儼傳》原文及翻譯《杭大宗逸事傳》譯文柳中庸《聽箏》原文及翻譯《〈黃子厚詩〉序》譯文《鄭元璹傳》譯文《顏氏家訓·治家篇》譯文《草橋》譯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