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叢話全編》楹聯叢話 卷之五 廨宇:為諸城劉文正公所書。道光二年毀於火,後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楹聯叢話全編》楹聯叢話 卷之五 廨宇

楹聯叢話全編

楹聯叢話 卷之五 廨宇

內閣漢票簽處有舊聯云:「天下文章莫大處;龍門聲價最高時。」

為諸城劉文正公所書。

道光二年毀於火,後陳荔峰閣學嵩慶重書,懸於圓明園直廬。

翰林院署有聯云:「儀鳳祥麟游集盛;金書玉字職司勤。」

為何義門學士所書。

禮部儀制司堂聯云:「在官言官,議事以制;隆禮由禮,慎乃攸司。」

集經語頗渾成,然微嫌「議事」與「慎乃」作對,虛實字尚不甚勻稱也。

程春廬同文在兵部職方司最久,公正為同署所推,有聯云:「有備師干,駕馭當資軍紀肅;不苛公過,權衡常惜將才難。」

可以知其風旨矣。

兵部漢本房事繁而職要,與他部本房迥殊。

凌虛台銓聯云:「為機務總其成,按日具題,子細上塵乙覽;與戎曹分厥任,經年繕寫,辛勤下協寅恭。」

又兵部署中關帝廟聯云:「九伐威名襄夏政;千秋正統凜春王。」

上句移他處不得,下句以「春王」對「夏政」,亦巧而新。

《籐一陰一雜記》云:「彰儀門外普濟堂,順天府設以養孤獨者,今餞行者於此茶話,堂聯為姚端恪公文然題,云:『但覺眼前生意滿;須知世上苦人多。

』」

奉天為陪都重地,並設五部,特缺天官耳。

戶部大堂聯云:「典領三司,會合東都儲國用;勤修六府,循行南畝贍民生。」

兵部聯云:「帝語如聞,惕厲官常臨北極;天威可畏,嚴明軍政肅中樞。」

刑部聯云:「體欽恤以明刑,秋肅春一溫一 惟國法;秉端平而弼教,青天白日見臣心。」

奉天府丞一職,實兼提督學政,故歷任悉系儒臣。

吾閩陳德泉先生治滋任此最久,題大堂聯云:「地重邠歧,禮樂務還醇厚;學宗鄒魯,文章須探本原。」

李滄雲楘聯云:「化衍西岐,佐治仰參儒雅;風清東海,掄才蔚起人文。」

余叔太常公諱上國聯云:「勉力為之,正人心,厚風俗,實惟根本;文治彰矣,拔真才,加訓迪,勿懈功夫。」

蓋隱括歷次奏折中朱批天語,以為敬謹服膺也。

彭寶臣浚視奉天學最有名,其去也,滿漢士紳撰聯送之,云:「名魁天下,化振陪都,本壽考作人,真教玉樹琪花,陸離珊網;兩度來游,一塵不染,藉文章造福,佇看蘭芽桂蕊,次第瑤階。」

奉天城中有沈一陽一書院,蔣丹林祥墀聯云:「地近聖居,洙泗宮牆瞻數仞;基開王跡,鎬豐鐘鼓振千年。」

涿州距京師百里,凡由燕薊南行者,由此分東西兩路。

城樓有聯云:「日邊衝要無雙地;天下繁難第一州。」

曲阜衍聖公府大門聯云:「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偕天下老,文章禮樂聖人家。」

此前明李文正公東一陽一所題也。

近有成哲親王贈聯云:「爵列三公榮袞黻;身通六藝紹箕裘。」

畢秋帆尚書沅贈聯云:「恩紀金魚,永鎮東山棨戟;祥征玉燕,常綿北海簪纓。」

又承恩公恭大宗伯恭阿拉贈衍聖公聯云:「守道不移金鼎重;居身常抱玉壺清。」

聞是謝薌泉侍御振定所擬。

又劉雲房師視學山左時題聯云:「到此都稱香案吏;及時多種杏壇花。」

紀文達師筆記云:昔李又聃先生言有寒士下第者,焚其遺卷,訴於文昌祠,夢神語曰:「爾讀書半生,尚不知窮達有命乎?」

嘗侍先姚安公,偶述是事,姚安公怫然曰:「又聃應舉之士,傳此語則可;汝輩手掌文衡,傳此語則不可。

聚奎堂柱有熊孝感相國題聯曰:『赫赫科條,袖裡常存惟白簡;明明案牘,簾前何處有朱衣。

』汝未之見乎?」

彭文勤公視學浙一江一 ,撰署聯云:「天地自成文,湖山有美;國家期得士,桃李無言。」

蓋學署儀門外遍植桃李,有牌樓題曰「桃李門」。

今門額猶存,而聯則久失之。

吾閩汀州試院後有參天古柏,歲久通靈,歷任學使者皆致祭。

紀文達師下車之始,亦循故事,瓣香甫薦,見有緋袍執笏神,隱隱樹表,因題一聯云:「參天黛色長如此;點首朱衣或是君。」

紀文達師曰:余督學福建時,署中有筆捧樓,以左右挾雙塔也。

使者居下層,其上層則復壁曲折,非正午不甚睹物,遂為山魈所據。

憶杜老「山一精一白日藏」句,悟鬼魅多避明而就晦,因盡撤牆垣,使四面明窗洞啟,三山翠靄,宛在目前。

題額曰「浮青閣」,題聯曰:「地迥不遮雙眼闊;窗虛只許萬峰窺。」

自是山魈遷於署東南隅之會經堂矣。

桂林陳文恭公撫湘時,有題貢院堂聯云:「矮屋靜無嘩,聽食葉蠶聲,敢忘當年辛苦;文星光有耀,看凌雲驥足,相期他日勳名。」

又有明遠樓一聯云:「矩令霜嚴,看多士俯仰低回,群囂盡息;襟期月朗,喜此邦一江一 山人物,一覽無遺。」

相傳為李笠翁所作。

吾閩貢院有一聯云:「場列東西,兩道文光齊射斗;簾分內外,一毫關節不通風。」

一江一 南貢院聯亦同此。

余監臨桂林鄉試,亦錄此聯於門屏之間。

或雲是黃莘田先生任所制也。

京師貢院明遠樓上有七言對聯云:「夜半文光射北斗;朝來爽氣挹西山」。

此雅切京師,若移置他省,便不見佳。

不知何人所撰,字則王覺斯所作也。

呂新吾先生坤陳臬中州時,有城門四聯。

東延和門云:「青帝布一陽一春,鬱鬱蔥蔥,生氣溢沙隨之外;黃堂流德澤,融融液液,太和在梁苑之西。」

南文明門云:「萬丈文光,北射鬥牛躡魁柄;三星物采,東聯箕尾上台躔。」

西寶成門云:「萬寶告成,合耕夫織婦,白叟黃童,年年歌大有;五征來備,看東捨西鄰,南村北疃,處處樂同人。」

北鍾祥門云:「洪濤來萬里恩波,遠抱崇墉浮瑞靄;元女注千年聖水,潛滋環海護生靈。」

見《呻吟語·治道門》後。

衙署廳齋楹帖,有可當官箴者。

如云:「當官期於物有濟;凡事求其心所安。」

「吏民莫作官長看;法律要與詩書通。」

汪龍莊輝祖自題云:「官名父母須慈愛;家有兒孫望久長。」

袁簡齋自題云:「獄貴得情寧結早;判防多誤每刑輕。」

浙一江一 藩署聯云:「權衡一江一 海,司牧名邦,時時思裕國澤民,何暇論湖光山色;黜陟幽明,承宣庶績,唸唸存戴高履厚,更須持茹檗嘗冰。」

余在一江一 蘇藩署,亦有一聯云:「爽氣挹天平,國計民生如此象;雄藩稱地戶,湖光一江一 色照余心。」

撫桂林時,東偏有懷清堂,為百文敏公題扁。

余配以聯云:「懷哉惟清,既到此間須刻鵠;勤將補拙,敢雲餘暇可驂鸞。」

「名場似弈無同局;吏道如詩有別裁。」

亦署齋聯,卻有別緻。

余小霞曰:「記得是無錫顧奎光句。」

張南山以名進士觀政楚北,令黃梅時作大堂楹帖,云:「催科不免追呼,願百姓早完國課;省事無如忍耐,勸眾人莫到公堂。」

仁人之言,藹如也。

聞阮芸台先生言,視學山東時,見臬署一對聯,極切而佳,句云:「晏嬰齊仁人,一言而溥天下利;孔子魯司寇,無訟當為百世師。」

忘卻作者姓名,余陳臬時,遍覓此聯不得。

蘇鰲石廷玉繼至,乃為刊榜於二堂,並跋所聞緣起雲。

成果亭成格撫粵東,題廳事聯云:「花竹一庭,是亦中人十家產;軒窗四壁,可無廣廈萬間心。」

阮芸台先生題一江一 西藩署大門聯云:「庚匡千里開生面;章貢雙流照此心。」

浙一江一 一溫一 處道署後有且園,是前官高韋之司寇其佩所辟。

池榭清幽,花石秀野,司寇居而樂之,因以「且園」自號。

粵東陳觀樓先生昌齊題聯云:「隨意觀風草;無心狎海鷗。」

亦自含毫邈然。

州縣署楹帖最多,非諛詞,即俚語。

記得一聯云:「四野桑麻,不羨河一陽一花作縣;一腔冰雪,偏教寒谷黍知春。」

語獨蘊藉,此為頌不忘規。

常州府署中有竹樓一所,某太守題聯云:「未知明年在何處;不可一日無此君。」

集句天成,且的是官齋中語。

成蘭生世瑄守杭州時,廳事聯云:「湖山在目,玉局曾來,又七百年於茲矣;冰雪為心,金科勿擾,斯二千石之職歟。」

伊墨卿先生秉綬守惠州,倡建豐湖書院,並重修永福寺、准提閣、元妙觀,皆左近勝跡也。

宋茞灣湘紀以聯云:「萬間廣廈庇來新,問秀才老屋深燈,他日幾逢賢太守;百頃平湖游者眾,看後學洙情沂思,有人重起古循州。」

又聯云:「關心一郡衣冠,在諸公鼛鼓三年,敢言勞苦;回首十弓榛莽,見多土琴書四壁,得忘由來。」

自注云:「此室為書院庀工處也,謹書其事。」

又永福寺聯云:「往來資白業;談笑出紅塵。」

又准提閣聯云:「文字有神揭星漢;聖賢以道證人天。」

又元妙觀聯云:「此湖此水不深淺;放鶴招鶴成古今。」

又豐湖書院二門聯云:「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

又三堂聯云:「從來此地比洙沂,況拓開近水天光,四面春宜風浴;自後何人更蘇翟,只認取前峰燈火,千秋名共湖山。」

伊墨卿先生在惠州,有惠政。

嘗自題郡署大門云:「天凜旦明,尚無慚於爾室;地名循惠,用顧畏乎民巖。」

又題署中廳事云:「合惠循為一州,一江一 山並美;種竹梅成三友,心跡雙清。」

又題永福寺云:「雲鶴有奇翼;瑤草無塵根。」

又題陳文惠公堯佐祠云:「沒世不忘真宰相;荒亭猶屬舊詩人。」

按宋相國陳文惠公前守循州時,於署東建野吏亭,後人即於亭旁立公祠,歲時祀焉。

楊硯芬希銓守惠州,集禊帖字,題永福寺云:「永世有因,大悲觀自在;諸天無相,極樂仰文殊。」

又題元妙觀云:「蘭宇既清,竹林亦靜;諸天不老,大地長春。」

惠州東坡亭有嵇二泉承志題聯云:「忠愛著朝端,即蜑雨蠻煙,魂夢仍依北闕;文章行海外,想賦詩飲酒,勾留又在西湖。」

李蘭卿都轉彥章守思恩日,重建一陽一明書院。

又辟西邕書院,飭所屬各建勸農亭,百廢俱修,均自撰楹聯紀之。

都人士集刊《榕園楹帖》一本。

榕園者,即都轉公餘讀書處也。

今摘錄其佳者如左。

講堂聯云:「率土盡同文,願此邦易俗移風,欲使偏陬如上國;登堂能講學,與多士敦詩說禮,須知太守本書生。」

實學齋集句云:「剛日讀經,柔日讀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實用齋云:「考古證今,致用要關天下事;先憂後樂,存心須在秀才時。」

道古軒集句云:「居近識遠,處今知古;研經賞理,敷文奏懷。」

修志亭集句云:「清坐使人無俗氣;讀書何計策新功。」

山谷、劍南藏書樓集句云:「蓄得奇書且勤讀;忽逢佳士喜同游。」

劍南、山谷船齋云:「池邊小屋低於艇;一江一 上青山峭似詩。」

嵐漪詩屋集宋句云:「能令水石常在眼;任有閒忙不負詩。」

玉帶橋集《詩品》云:「畫橋碧一陰一,明漪絕底;綠杉野屋,好風相從。」

修禊亭集宋句云:「聊開禊席臨流水;又與風光作主人。」

竹所集句云:「別開小徑連松路;忽有朱欄出竹間。」

王半山、劉後村詩嶼集句云:「樓台四望煙雲合;草木一溪文字香。」

秦少游、林景熙明禮軒集句云:「有威可畏,有儀可像;無本不立,無文不行。」

學文堂集劍南句云:「文能換骨余無法,學到尋源自不疑。」

種桂堂云:「聞木樨香,何隱乎爾;知菜根味,無求於人。」

惠泉義學云:「造物遍生才,直與杭人多惠比;聖功先養正,果逢山下出泉蒙。」

南城鐘鼓樓集宋句云:「句裡一江一 山隨指顧;城南鐘鼓斗清新。」

西邕書院正學堂云:「儒館辟邊城,漸戶多弦誦,士勵廉隅,快養人材為世用;郡齋鄰講院,喜公暇論經,夜深聞讀,不忘書味似兒時。」

王文成公祠云:「七萬人相慶更生,計農桑教化兵防,名世允推儒作將;十五卷共尊遺集,兼道學文章經濟,此邦尤願士希賢。」

紫翠樓云:「頓看平地樓台起;忽送千峰紫翠來。」

豐農亭云:「載酒遍催耕,願無忘兩字豐農,為政先勞原自近;索綯仍合力,正難得一家和氣,力田孝弟本同科。」

黃山谷祠云:「直道莫能容,卻聽雨登樓,薄醉平生無此快;大名長不死,慕落星結屋,論詩異代久相師。」

武緣縣小陸墟新修宣讀聖諭亭云:「聖訓敷言,知道在倫常,業先耕讀;民勞思善,願人勤守隘,俗革歌墟。」

又馱崆等村勸農亭云:「加意減租徭,十二村中,爾宅爾田,保汝兒孫常足食;赴功煩版築,三百里外,某山某水,守吾條約即良民。」

又林村勸農亭云:「雍睦八家,同能服先疇,頗有鄉風安古處;畬菑三歲,始永除後患,斷無地角累升科。」

賓州勸農亭云:「萬二千家為鄉,看水田再熟,洫路一交一 流,到處爭留吾所憩;三百六旬成歲,憶春晚觀風,秋晴喜雨,連年頻與爾相親。」

上林縣勸農亭云:「地利極膏腴,十萬山近繞澄一江一 ,今年喜雨足田肥,人和歲稔;邊情須體察,三百里親來行縣,到處得興農課士,問俗觀風。」

賓州新設琅琊義學云:「地稱齊魯遺風,向四覽尋源,略仿古時州有序;我勸師儒設教,視三年敬業,要求初學德之門。」

田州土州新設文同義學云:「合十九司傜峒人民,至今已同軌同倫,新學頓殊椎結俗;通一萬里象胥文字,到處有佩觿佩韘,邊城能識諭蒙書。」

杭州西湖之敷文書院有朱竹垞先生集句,聯云:「入則孝,出則弟,守先王之道,以待後學;頌其詩,讀其書,友天下之士,尚論古人。」

崇文書院中新建仰山樓,一胡一 書農學士集句,聯云:「閉戶自一精一,雲無心以出岫;登高能賦,文異水而湧泉。」

奉新縣馮川書院有吳邑侯鳴鳳聯云:「今科又掄元,願諸生莫存第二人想;每月來課士,即此地可作試三場觀。」

按各直省解額甚寬,又豈能人人不作第二人想;此聯雖佳,出語究於理未足也。

廣州城中學海堂為阮芸台先生所建,以比浙中之詁經一精一捨。

先生自題一聯云:「公羊傳經,司馬記史;白虎德論,雕龍文心。」

一鄧一 嶰筠督部廷楨集《繹山碑》字一聯云:「繹史誦經,思在古昔;登高望遠,顯於今時。」

白小山學使鎔聯云:「智水仁山,在此堂宇;經神學海,發為文章。」

又成果亭撫部聯云:「學貫九流,匯此地人文法海;秀開百粵,看群賢事業名山。」

聞亦白所制也。

廣東省城粵秀書院亦人文萃集之區,道光年間,有盧生同伯、桂生文耀,同肄業其中。

陳厚甫山長鍾麟最器重之。

為集句一聯曰:「盧橘夏熟;桂樹冬榮。」

可謂天然湊泊,未幾二生並捷南宮矣。

雲南府之五華書院有尹楚珍先生壯圖聯云:「魚躍鳶飛,活潑潑地;日華雲爛,糾縵縵天。」

吾閩福州府之鰲峰書院,有林青圃先生枝春聯云:「坐裡門內夕而朝,教不忘就爾事;一習一 君子言尊以遍,學莫便近其人。」

近年吳荷屋方伯榮光新建鳳池書院,聯云:「皇國需才,看鳳翥鸞翔,天下士各憑造就;仙瀛有路,佇風騫浪吸,眼中人休便徘徊。」

又孫平叔宮保聯云:「池浴文禽,從羅含夢裡飛來,覽德苑林翔吉羽;岡鳴翽鳳,向劉勰筆端拈出,遷喬阿閣聽和聲。」

廣東雷瓊道駐紮瓊山縣,其大堂楹聯暗藏瓊州全府州縣名色,組織頗自然,句云:「定安全之策,坐鎮瓊山,開樂會以會同官,統府州縣群僚,獨臨高位;澄邁往之懷,清揚陵水,佐文昌而昌化理,合萬儋崖諸色,共感恩波。」

蓋瓊州凡領十三屬,為瓊山、澄邁、定安、文昌、儋州、昌化、會同、樂會、臨高、萬州、陵水、崖州、感恩也。

李蘭卿率所屬十二土司,同建一陽一明書院,自兼掌教,分十齋二十六軒,而皆統於「實學」、「實用」二齋。

葉筠潭紹本題聯云:「心學揭良知,憶當年息馬投戈,頓化遐陬成泮璧;教思追大雅,欣此日橫經鼓篋,共歌樂職布中和。」

又別建西邕書院,以課合郡童生。

筠潭題聯云:「賀水溯遺封,八千里遠隸邊庭,文軫至今通桂管;台山留講席,二百年久陶元化,禮堂終古衍薪傳。」

有題宗祠楹聯云:「小宗人僅千家,念析支分族,仍共本源,害勿一交一 讓,利勿一交一 征,仁義而已矣,孝弟而已矣;大祭歲惟一舉,極展誠抒敬,不過信宿,孚可用礿,享可用簋,玉帛雲乎哉,鐘鼓雲乎哉。」

情文兼到,頗能動人。

一江一 右安福李氏祖祠,舊傳木刻楹帖對語云:「經傳道德五千言」出語久佚,莫能復屬。

吳舫翁偶過其地,李氏乞撰出語,舫翁即於馬上答云:「臚唱兒孫三百輩。」

蓋唐時曾放宗人榜三百人也。

余小霞以詩人沈滯粵西末僚,亦工作聯語。

近年桂林府重修廨署,興靜山太守興仁將中外楹聯全行更換,粲然一新,多出小霞之手。

如頭門云:「桂管古稱雄,聲教由來先列郡;文衣今向化,撫綏何以控諸蠻。」

儀門云:「此是公門,裹足莫干三尺法;我無私謁,盟心只凜一條冰。」

大堂云:「領郡愧難勝,願閭閻俗變飲羊,人除害馬;同舟須共濟,與僚采政期馴雉,節勵懸魚。」

廳事云:「昔有龔黃,千古名傳循吏去;賢如顏范,一麾我步後塵來。」

得月樓云:「簿領有餘閒,退食聊為容膝地;簪纓多俊侶,清談俱是素心人。」

余小霞任三防主簿時,自製署聯云:「與百姓有緣,才來此地;期寸心無愧,不鄙斯民。」

嘗再任大灘司巡檢,題堂楹云:「八載重來,民情愛我如當日;一枝仍借,山色迎人似舊時。」

又嘗撰桂林陳文恭公祠堂聯云:「節制鄉邦,桑梓至今稱百姓;贊襄綸閣,簪纓繼起有三元。」

蓋公以粵西人總制兩粵。

又其元孫蓮史方伯繼昌登嘉慶庚辰科三元,皆曠世榮遇也。

毗陵周伯恬儀偉先世豐於財,辟盟鷗館,結客極盛;家落,旋售去。

龔定庵鞏祚來游,留一聯云:「別館署盟鷗,列兩行玉珮珠簾,幻出空中樓閣;新巢容社燕,約幾個晨星舊雨,來尋夢裡家山。」

京師福州會館之燕譽堂有舊聯云:「萬里海天臣子;一堂桑梓弟兄。」

是前明福清葉文忠公所撰。

余於嘉慶丙子,與同郡諸君子又創構福州新館,在虎坊橋之東,規制愈寬,人文愈盛。

同郡諸君子合撰楹帖,益蔚為巨觀。

今錄其佳者如左。

云:「海嶠星從天上聚;長安春占日南多。」

又云:「浴海煙開鰲背月;看花人步鳳城霞。」

又云:「鳳窟麟洲通御氣;黃蕉丹荔憶鄉風。」

又云:「冠蓋仍循鄉飲序;笙歌先醉社公觴。」

又云:「室因新拓來今雨;人比分躔聚德星。」

又云:「朱櫻紅杏開新宴;丹荔黃橙話故鄉。」

又云:「三山佳氣瞻鰲背;九陌香塵駐馬蹄。」

又云:「看花卻趁春三月;視草同依尺五天。」

又云:「家園魚筍評鄉味;人海鶯花洽古春。」

又云:「珂里雲開三島麗;金壺花發九衢春。」

又云:「竹箭聲華當代選;梅花消息故人來。」

又云:「佳日春秋來鶴蓋;深宵吟誦似鰲峰。」

又集句云:「同人於門,群賢畢至;適子之館,吉事有祥。」

福州會館,每歲元宵,煙火之盛,甲於宣南。

蓋自國初以來,相承不斷,其事最著,為他郡所無。

西城官民士女來觀者,喧闐街巷,直徹夜分;本館人則飲燕盡歡,都忘其為他鄉異客矣。

所制燈聯,合前後眾手為之,皆流麗可喜,傳誦於時。

今亦錄其佳者,如云:「撒荔須分海東樹;看花都向日南坊。」

又云:「百五春歸三五月;九重天散萬重花。」

又云:「玉京風月原無價;銀闕樓台共此春。」

又云:「寶燭看龍銜,萬戶笙歌無禁夜;香塵隨馬度,九衢煙月太平人。」

又云:「列樹燦銀花,璧月珠星,迸作九天麗藻;首時調玉燭,南油西漆,蔚成五夜祥雲」又云:「社火憶鄉風,海駕鰲山,萬盞燈球爭買夜;粉一團一 仍密宴,風和鶴焰,三更春箭正傳觴。」

又云:「此地笙歌,恰當韋曲城南,去天尺五;吾儕觴詠,猶是越王台畔,明月三分。」

又云:「碧海無波,總買來蕭鼓千場,魚龍百戲;金台不夜,看裝出琉璃世界,錦繡天街。」

京師吳一江一 會館,陸朗夫耀所建。

題聯云:「來看上苑鶯花,今日幸同良會;記省松陵文獻,他年得似何人。」

京中鄉祠以浙紹為最著,祠中聯云:「鑒湖八百里,望氣遙來,書入帝城雲物;君子六千人,聞風興起,勖成王國賢材。」

又戲台一聯云:「地當韋杜城南,鼓吹休明,共效謳歌來日下;人在枌榆社裡,風一流 裙屐,恍攜絲竹到山一陰一。」

揚州郡署戲台聯云:「數點梅花橫玉笛;二分明月落金樽。」

是王夢樓太守文治所題。

廣東武林會館在歸德門外晏公街,杭人之商賈於粵者,恆集其中。

有戲台對聯云:「一闋荔支香,聽玉笛吹來,遍傳南海;雙聲楊柳曲,問金尊把處,憶否西湖。」

安徽育嬰堂落成,陶雲汀宮保題聯云:「父兮生,母兮鞠,俾無父母有父母,此謂民父母;子言似,孫言續,視猶子孫即子孫,以保我子孫。」

湖北漢口有長沙會館,陶雲汀宮保題聯云:「隔秋水一湖耳,看岸花送客,檣燕留人,此境原非異土;共明月千里兮,記夜醉長沙,曉浮湘水,相逢好話家山。」

歙縣會館有鮑覺生侍郎題聯云:「清樽夜話黃山樹,彩筆朝題紫陌花。」

又有一聯云:「九萬程中,三千道上,藉此館粲場苗,用萃東南之美;卅六峰下,廿四溪邊,移來綬花帶草,鹹依日月之光。」

忘卻何人所題。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楹聯叢話全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