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英雄傳》第一回 隱西山閉門課驥子 捷南宮垂老占龍頭:這部書究竟傳的是些甚麼事,一班甚麼人,出在那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兒女英雄傳》第一回 隱西山閉門課驥子 捷南宮垂老占龍頭

兒女英雄傳

第一回 隱西山閉門課驥子 捷南宮垂老占龍頭

《兒女英雄傳》的大意,都在緣起首回交代明白,不再重敘。

這部書究竟傳的是些甚麼事,一班甚麼人,出在那朝那代,列公靜聽,聽說書的慢慢道來。

這部書,近不說殘唐五代,遠不講漢魏六朝,就是我朝大清康熙末年,雍正初年的一樁公案。

我們清朝的制度,不比前代,龍飛東海,建都燕京,萬水朝宗,一統天下。

就這座京城地面,聚會著天下無數的人才,真個是冠蓋飛揚,車馬輻輳。

與國同休的,先數近支遠派的宗室覺羅,再就是隨龍進關的滿洲,蒙古,漢軍八旗,內務府三旗,連上那十七省的文武大小漢官,何止千門萬戶!說不盡的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這都不在話下。

如今單講那正黃旗漢軍,有一家人家。

這家姓安,是個漢軍世族舊家。

這位安老爺,本是弟兄兩個,大哥早年去世,只剩他一人,雙名學海,表字水心,人都稱他安二老爺。

論他的祖上,也曾跟著太汗老佛爺征過高麗,平過察哈爾,仗著汗馬功勞上頭,掙了一個世職;進關以後,累代相傳,京官外任都做過。

到了這安二老爺身上,世職襲次完結,便靠著讀書上進。

所喜他天一性一高明,又肯留心學業,因此上見識廣有,學問超群,二十歲上就進學中舉。

怎奈他文齊福不至,會試了幾次,任憑是篇篇錦繡,字字珠璣,會不上一名進士!到了四十歲開外,還依然是個老孝廉。

孺人佟氏,也是漢軍世家的一個閨秀,一性一情賢慧,相貌端莊,針黹女工不用講,就那一操一持家務,支應門庭,真算得起安老爺的一位賢內助。

只是他家人丁不旺,——安老爺夫妻二位,子息又遲;孺人以前生過幾胎,都不曾存下,直到三十以後,才得了一位公子。

這公子生得天庭飽滿,地角方圓,伶俐聰明,粉妝玉琢,安老爺佟孺人十分疼一愛一。

因他生得白淨,一乳一名兒就叫作玉格,單名一個"驥" 字,表字千里,別號龍媒,也不過望他將來如" 天馬雲龍,高飛遠走" 的意思。

小的時候關煞花苗都過,交了五歲,安老爺就叫他認字號兒,寫順朱兒;十三歲上,就把《四書》、《五經》念完,開筆作文章作詩,都粗一粗的通順。

安老爺自是喜歡。

過了兩年,正逢科考,就給他送了名字,接著院考,竟中了個本旗批首。

安老爺安太太的喜歡,自不必說。

連日忙著叫他去拜老師,會同案,謁官拜客。

諸事已畢,就埋頭作起舉業的工夫來。

那時候公子的身量,也漸漸長成,出落得目秀眉清,溫文儒雅;只因養活得尊貴,還是一乳一母丫鬟圍隨著服侍。

慢說外頭的戲館飯莊,東西兩廟,不肯叫他混跑,就連自家的大門,也從不曾無故的出去站站望望。

偶然到親戚一家兒走走,也是裡頭嬤嬤一媽一,外頭嬤嬤爹的跟著。

因此上把個小爺養活得十分靦腆。

聽見人說句外話,他都不懂;再見人舉動野蠻些,言談粗一魯些,他便有氣,說是下流沒出息;就連見個外來的生眼些的婦女,也就會臊的小一臉兒通紅,竟比個女孩兒來得還尊重。

那安老爺家的日子,雖比不得在先老輩手裡的寬裕,也還有祖遺幾處房莊,幾戶家人。

雖然安老爺不善經理家計,仗著這位太太的一操一持,也還可以勉強安穩度日。

他家的舊宅子,本在後門東不壓橋地方,原是祖上蒙恩賞的賜第,內外也有百十間房子。

自從安老爺的老太爺手裡,因晚年好靜,更兼家裡人口稀少,住不了許多房間,又不肯輕棄祖業,倒把房子讓給遠房幾家族人來住,留了兩戶家人隨同看守,為的是房子既不空落,那些窮苦本家人等,也得省些房租。

他自家卻搬到墳園下去居住。

他家這墳園又與別家不同,就在靠近西山一帶,這地方叫作雙鳳村。

——相傳:說從前有人見兩隻綵鳳,落在這地方山頭上,百鳥圍隨,因此上得了這個村名。

——這地原是安家的老園地,到了安老爺的老太爺手裡,就在這地裡踹了一塊吉地,作了墳園,蓋了陰陽兩宅,又在東南上蓋了一座小小莊子。

雖然算不得大園庭,那亭台樓閣,樹木山石,卻也點綴結構得幽雅不俗。

附近又有幾座名山大剎,圍著莊子都是自己的田園佃戶,承種交租。

那安老爺的老太爺,臨終遺言,曾囑咐安老爺說:" 我生身在此養靜,一片心神,都在這個地方,將來我百年以後,不但墳園立在這裡,連祠堂也要立在這裡。

一則,我們的宗祠裡,本來沒有地方了;二則這園子北面土山以後,界牆以前,正有一塊空地,你就在這地方正中,給我蓋起三間小小祠堂,立主供奉。

你們既可以就近照應,便是將來的子孫,有命作官固好;不然,守著這點地方,也還可以耕種讀書,不至凍餓。

" 後來安老爺便謹遵父命,一一的照辦。

此是前話不提。

傳到安老爺手裡,這位老爺,天一性一本就恬淡,更兼功名蹭蹬,未免有些意懶心灰,就守定了這座莊園,課子讀書,自己也理理舊業。

又有幾家親友子弟,因他的學問高深,都送文章請他批評改正,一天卻也沒些空閒;偶然閒來,不過飲酒看花,消遣歲月,等閒不肯進城。

安太太又是個勤儉當家的人,每日帶了僕婦侍婢,料理針線,調停米鹽。

公子更是早晚用功,指望一舉成名,不干外事。

外頭只有幾個老成家人,支應門戶。

又有公子的一個嬤嬤爹,這人姓華名忠,年紀五十歲光景,一生耿直,赤膽忠心,不但在公子身上十分盡心;就連安老爺的一應大小家事,但是交給他的,他無不盡心竭力,一草一木都不肯糟蹋,真算得一奶一公子裡的一個聖人。

因此老爺、太太格外加恩待他,不肯當一個尋常一奶一公子看待。

這安老爺家,通共算起來,內外上下,也有二三十口人,雖然算不得簪纓門第,鐘鼎人家,卻倒過得親一親一熱一熱,安安靜靜,與人無患,與世無爭,也算得個人生樂境了。

這年正逢會試大比之年。

新年下,安老爺、安太太把家中年事一過,便帶了公子進城,拜過宗祠,到至親本家幾處,拜望了拜望,仍舊回家。

匆匆的過了燈節,那太太便將安老爺下場的考籃、號簾、裝吃食的口袋盒子、衣帽等物打點出來。

安老爺一見便問說:" 太太,你此時忙著打點這些東西作甚麼?" 太太說:" 這離三月裡也快了,拿出來看看,該洗的縫的,添的置的,早些收拾停當了,省得臨時忙亂。

" 那安老爺拈著幾根小鬍子兒,含笑說:" 太太!你難道還指望我去會試不成?

你算我自十二歲上中舉,如今將近五十歲,考也考了三十年了,頭髮都考白了。

功名有福,文字無緣,也可以不必再作此癡想!

況你我如今有了玉格這個孩子,看去還可以望他成一人,倒不如留我這點一精一神心血用在他身上,把他成就起來,倒是正理。

太太,你道如何?" 太太還沒及答話,公子正在那裡檢點那些考具的東西,聽見老爺的話,便過來規規矩矩,慢條斯理的說道:" 這話還得請父親斟酌。

要論父親的品行學業,慢道中一個進士,就便進那座翰林院,坐那間內閣大堂,也不是甚麼難事。

但是功名遲早,自有一定,天生應吃的苦也要吃的。

就算父親無意功名,也要把這進士中了,才算得作完了讀書的一件大事。

" 安老爺聽了,笑了一笑,說道:" 孩子話!" 那太太,便在旁說道:" 老爺,玉格這話很是,我也是這個意思。

這些話我心裡也有,就是不能像他說的這麼文謅謅的。

老爺竟是依他的話,打起高興來。

管他呢!中了好極了,就算是不中,再聽見公子小小年紀,說了這一番大道理,心中暗暗歡喜;又恐怕小人兒高興,只得笑著說是小孩子話。

及至太太又加上一番相勸,不覺得就鼓起高興來,說道:" 既如此,就依你們一娘一兒們的話。

左右是家裡白坐著,再走這一趟就是了。

" 說著,看看到了三月初間,太太把老爺的衣帽鋪蓋、吃食等件,打點清楚;公子也忙著揀筆墨,洗硯台,包草稿紙。

諸事停當,這安老爺便坐車進城,也不租小寓,就在自己家裡住下。

這房子,雖說有幾家本家住著,正廳兒沒占,原備安老爺、太太、公子有事進城住的,平日自有留下的家人看守。

這家人們知道老爺來家,前幾天就收拾鋪設,掃地焚香的預備停妥。

到了三月初六日,太太打發公子帶了隨使家丁跟隨老爺進城;進場出場,又按著日子,打發家人接送,預備酒飯,打點吃食,公子也來請安問候,都不必細說。

三場已畢,這老爺出場也不回家,從場門口坐上車,便一直的回莊園來。

太太、公子接著問好請安,預備酒飯,問了一番場裡光景。

一時飯罷,公子收檢筆硯,便在卷袋裡找那三場的文章草稿,尋了半日,只尋不著,便來問安老爺說:" 文章稿子,放在那裡了?等我把頭場的詩文抄出來,好預備著親友們要看。

" 安老爺說:" 我三場都沒存稿子,這些事情也實在作膩了。

便有人要看,也不過加上幾句密圈,寫上幾句通套批語,讚揚一番,說這次必要高中了;究竟到了出榜還是個依然故我,也無味的很。

所以我今年沒存稿子,不但不必抄給人看,連你也不必看。

這一出場,我就算中了。

" 說畢拈鬚而笑,公子聽了無法。

只得罷了。

日月迅速,轉眼就是四月。

到放榜的頭一天晚上,這太太弄了幾樣果子酒菜,預備老爺候榜,好聽那高中的喜信。

安老爺坐下就笑著說道:" 這大概是等榜的意思了。

聽我告訴你們:外頭只知道是明日出榜,其實場裡今日早半天,就探彌封填起榜來了。

規矩是拆一名,唱一名,填一名。

就有那班會想錢的人,從門縫兒裡傳出信來,外頭報喜的接著分頭去報。

如今到了這時候不見動靜,大約早報完了,不必再等你們就弄了這些吃的,我樂得吃個河涸海干睡覺。

" 說著,吃了幾杯悶酒,又說了會閒話,真個就倒頭酣呼大睡。

那太太同公子並內外家人,不肯就睡,還在那裡左盼右盼。

看看等到亮鍾以後無信,大家也覺得是無望了,又乏又困,興致索然,只得打點要睡。

上房將去關了房門,忽聽得大門打得山響,一片人聲,報說:" 頭、二、三報,報安老爺中了第三名進士。

" 列公!你道安老爺既中得這樣高,為甚麼直到此時才報?原來填榜的規矩,從第六名填起,前五名叫作五魁,直等把榜填完,就是半夜的光景了,然後倒填五魁。

到了填五魁的時候,那場裡辦場的委員,以至書吏衙役、廚子火夫,都許買幾斤蠟燭,用釘子釘的大木盤,插著托在手裡,輪流圍繞,照耀如同白晝,叫作鬧五魁。

那點過的蠟燭,拿出來送人,還算一件取吉利的人情禮物。

因此上填到安老爺的名字,已是四更天的光景。

那報喜的誰不想這個五魁的頭報,一得了信,便隨著起早下圓明園的車馬,從西直門連夜飛奔而來,所以到這裡還沒亮。

閒話休提。

這太太因等不見喜信,正在卸妝要睡,聽得外面喧嚷,忙叫人開了房門,出去打聽。

那門上的家人,早把報條接了進來,給老爺、太太、公子叩喜。

這一番吵,吵得安老爺也醒了,連忙披衣起來。

公子呈上報條,看了滿心歡喜。

一時想起來自己半生辛苦,黃卷青燈,直到鬚髮蒼然,才了得這樁心願,不覺喜極生悲,倒落了幾點淚。

太太倒覺心中頗有所感,忍淚含笑勸解,說:" 老爺,這正該歡喜,怎麼倒傷起心來呢?" 定了一會,大家才笑逐顏開,滿臉堆下笑來。

公子便去打點收拾手本,拜帖職名,以及拜見老師的贄見、門包、封套。

家人們在外邊開發喜錢。

緊接著就有內城各家親友看了榜,先遣人來道喜。

把位安太太忙得頭臉也不曾好生梳洗得。

正是:" 人逢喜事一精一神爽".乏也忘了,困也沒了,忙忙的帶著丫鬟僕婦,一面打點帽子衣服,又去平兌銀兩,找紅氈,拿拜匣。

所喜都是自己平日勤謹的好處,一件一件的預先弄妥,還不費事。

安老爺看看太太忙得連袋煙也沒工夫吃,便說道:" 太太不必忙,今日沒事,有一天的工夫呢!我後半天進城不遲,歇歇再收拾罷。

" 說著,自己梳洗已畢,忙穿好了衣服,先設了香案,在天地前上香磕頭,又到佛堂祠堂行過了禮,然後內外家人都來叩喜。

這些情節,都不必細講。

安老爺一面料理了些自己隨手用的東西,便催著早些吃飯。

吃飯中間,公子便說:" 雖然多辛苦了幾次,如今卻高高的中了個第三,可謂' 上天不負苦心,文章自有定論'.將來殿試那一甲一名,雖不敢必,也中個第三就好了。

" 安老爺說道:" 這又是孩子話了。

那一甲三名的' 狀元' 、' 榜眼' 、' 探花' ,咱們旗人是沒分的;也不是旗人必不配點那' 狀元' 、' 榜眼' 、' 探花' ,本朝的定例,覺得旗人可以吃錢糧,可以考翻譯,可以挑侍衛,宦途比漢人寬些,所以把這一甲三名,留給天下的讀書人一大家巴結去,這是本朝珍重名一器,培植人材的意思。

況且' 探花' 兩個字,你可知道他怎麼講?那' 狀元' 自然要選一個才貌品學四項兼備的,不用講了。

就是' 探花' ,也須得個美少年去配他,為的是瓊林宴的這一天,叫他去折取杏花,大家簪在頭上,作一段瓊林佳話。

——這是唐代的故事。

你看我雖然不至於老邁不堪,也是望五的人了。

世上那有這樣白頭蹀躞的' 探花' !豈不被杏花笑人?果然那樣,那不叫作' 探花' ,倒叫作笑話兒了。

" 公子道:" 便不得' 探花' ,' 翰林' 也是穩的。

" 老爺說:" 那又不然。

在常情論:那名心重的,自然想點個翰林院的庶常;利心重的,自然想作個榜下知縣;有才氣的,自然想用分部主事;到了中書,就不大有人想了——歸班更不必講。

我的見識卻與人不同。

我第一怕的是知縣,不拿出天良來作,我心裡過不去,拿出天良來作,世間上行不去,那一條路兒,可斷斷走不得。

至於那入金馬,登玉堂,是少年朋友的事業,我過了景了。

就便用個部屬作呢,還作得來,但是這個年紀,還靴筒兒裡掖著一把子稿,滿道四處去找堂官,也就露著無趣。

我倒想用個冰冷中書,三年分內外用。

……難道我還就外用不成?那時一紙呈兒,接冠林下,倒是一樁樂事!

不然,索一性一歸了班,十年後才選得著。

且不問這十年後如何,就這十年裡,我便課子讀書,成就出一個兒子來,也算不虛度此生了。

" 公子自是不敢答言。

安太太聽了說道孫:" 老爺也忒慮得遠,我只說萬事都是盡人事,聽天命,自有個一定。

" 老爺說:" 太太這話卻倒不錯!" 說話間,一時吃罷了飯,便有幾家拜從看文章的門生學生,趕來道喜。

人來人往,應酬了一番,那天就不早了,安老爺才得進城,到了住宅,早有部里長班送信,告知老爺中在第幾房,並房師的官銜姓名科分住處。

從次日起,便去拜房師,拜座師,認前輩,會同年,會同門,公請老師,赴老師請,刻齒錄,刻朱卷。

那房師、座師,見了都說:" 一見你這本卷子,便知為老手宿儒,晚成大器。

如今果然,可見文有定評。

" 說著,十分歎賞。

這安老爺一連忙數日,不曾得閒;直等謝恩領宴諸事完畢,才得略略安靜。

五十歲的老頭兒也得伏案埋頭,作起楷來。

轉眼複試考期已過,緊接著殿試。

那老爺的策文,雖比不得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卻頗頗的有些經濟議論,與那抄策料、填對句的不同。

那些同年見了,都道定入高選。

怎奈老爺是個走方步的人,凡那些送字樣子,送詩篇兒這些門路,都不曉得去作;自己又年屆五旬,那殿試卷子,作得雖然議論恢宏,寫得卻不能一精一神飽滿,因此上點了一個三甲。

及至引見,到了老爺這排,奏完履歷,聖人望下一看,見他正是服官從政的年紀,臉上一一團一正氣,胸中自然是一片至誠;這要作一個地方官,斷無不一愛一惜民命的理,就在排單裡" 安學海" 三個字頭上,點了一個朱點,用了榜下知縣。

少時引見一散,傳下這旨意來。

安老爺一聽,心裡想道:" 完了!正是我怕走的一條路,恰恰的走到這路上來。

" 登時倒一抽一了一口氣,涼了半截,心裡的那番懊惱,不但後悔此番不該會試,一直悔到當年不該讀書,在人群兒裡,險些兒不曾哭了出來。

便有一班少年新進,湊來攜手作賀。

有的說:" 班生此去,何異登仙!" 又有的說:" 當年是擁書權拜小諸侯,而今真個百里侯矣。

" 又有一班外行朋友說是:" 這榜下即用,是老虎班,一到就補好缺的。

" 又有的說:" 在京的和尚,出外的官,這就得了。

"一面就搭訕著薦幕友,薦長隨。

落後還是幾位老師,認真關切,走來問道:" 外用了不必介意,文章政事,都是報國;況這宦途如海,那有一定的?且回去歇歇再談罷。

" 安老爺也只得一一的應酬一番。

又有那些拜從看文章的門生,跟著送引見。

見老爺走了這途,轉覺得依依不捨。

安老爺從上頭下來,應酬了大家幾句,回到下處吃了點東西,向應到的幾處,勉強轉了一轉,便回莊園上來。

那時早有報子報知,家人們聽見老爺得了外任,個個喜出望外。

只有太太和公子,見老爺進門來,愁眉不展,面帶憂容,便知是因為外用的原故,一時且不好安慰,倒提著一精一神,談了些沒要緊的閒話。

老爺也強為歡笑,說:" 鬧了這許多天了,實在也乏了。

且讓我歇一歇兒,慢慢的再計議罷。

" 誰想有了年紀的人,外面受了這一向的辛苦勞碌,心裡又加上這一番的煩惱憂思,次日便覺得有些鼻塞聲重,胸悶頭暈,懨懨的就成了一個外感內傷的病。

安太太急急的請醫調治,好容易出了汗。

寒熱往來,又轉了瘧疾;瘧疾才止,又得了秋後痢疾。

無法,只得在吏部遞了呈子,告假養病。

每日的醫不離門,藥不離口,把個安太太急得燒子時香,吃白齋,求籤許願,鬧得寢食不安。

連公子的學業功課,也因侍奉湯藥,漸漸的荒廢下來。

直到秋盡冬初,安老爺才得病退身安,起居如舊。

依安老爺的心裡,早就打了個不出山的主意了。

怎奈那些關切一邊的師友親戚骨肉,都以天恩祖德、報國勤民的大義勸勉,老爺又是位循規蹈矩,聽天任命,不肯苟且的人,只得呈報銷假投供。

可巧正遇著南河高家堰一帶黃河決口。

俗語說:" 倒了高家堰,淮揚不見面。

" 這一個水災,也不知傷了多少民圍、民命。

地方大吏飛章入奏請帑,並請揀發知縣十二員,到工差遣委用。

這一下子又把這老爺,打在候補候選的裡頭挑上了。

列公!安老爺這樣一個有經濟有學問的人,難道連一個知縣作不來?何至於就愁病交加,到這步田地!有個原故。

——只因這老爺的天一性一恬淡,見識高明,廣讀詩書,閱盡世態,見世上那些州縣官兒,不知感化民風,不知一愛一惜民命,講的是走動聲氣,好弄銀錢,巴結上司,好謀升轉。

甚麼叫錢谷、刑名,一概委之幕友官親家丁書吏,不去過問;且圖一個旗鑼傘扇的豪華,酒肉牌攤的樂事。

就使有等稍知自一愛一的,又苦於眾人皆醉,不容一人獨醒;得了百姓的心,又不能合上司的式,動輒不是給他加上個難膺民社,就是給他加上個不甚相宜,輕輕的就歸掉了,依然有始無終,求榮反辱。

因此上自己一中進士,就把這知縣看作一個畏途,如今索一性一挑了個河工。

這河工更是個有名的虛報工段,侵冒錢糧,逢迎奔走,吃喝攪擾的地方,比地方官尤其難作!自己一想:" 可見宦海無定,食路有方,天命早已安排在那裡了。

倒不如聽天由命的闖著作去,或者就這條路上,立起一番事業,上不負國恩,下不負所學,也未可知。

"老爺存了這個念頭,倒打起一精一神,次第的過堂引見,拜客辭行。

一應瑣屑事情都已完畢,才回到莊園。

略歇息了歇息,便有那些家人回說:" 欽限緊急,請示商量,怎的起行?" 那些家人也有說該坐長船的;也有說該走旱路的;也有說行李另走的,也有說家眷同行的。

安老爺說:" 你們大家且不必議論紛紛,我早有了一個牢不可破的主見在此。

" 這正是:得意人逢失意事,一番歡喜一番愁。

要知那安老爺此番起行赴任,怎的個主見?下回書交代。

分類:古典俠義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兒女英雄傳
緣起首回宗明義閒評兒女英雄 引古證今演說人情天理第一回 隱西山閉門課驥子 捷南宮垂老占龍頭第二回 沐皇恩特授河工令 忤大憲冤陷縣監牢第三回 三千里孝子走風塵 一封書義僕托幼主第四回 傷天害理預洩機謀 末路窮途幸逢俠女第五回 小俠女重義更厚情 怯書生避難反遭禍第六回 雷轟電掣彈斃凶僧 冷月昏燈刀殲余寇第七回 探地穴辛勤憐弱女 摘鬼臉談笑馘淫娃第八回 十三妹故露尾藏頭 一雙人偏尋根究底第九回 憐同病解橐贈黃金 識良緣橫刀聯佳偶第十回 玩新詞匆忙失寶硯 防暴客諄切付雕弓第十一回 胡縣官糊塗銷巨案 安公子安穩上長淮第十二回 安大令骨肉敘天倫 佟孺人姑媳祝俠女第十三回 敦古誼集腋報師門 感舊情掛冠尋孤女第十四回 紅柳樹空訪褚壯士 青雲堡巧遇華蒼頭第十五回 酒合歡義結鄧九公 話投機演說十三妹第十六回 莽撞人低首求籌畫 連環計深心作筆談第十七回 隱名姓巧扮作西賓 借雕弓設計賺俠女第十八回 假西賓高談紀府案 真孝女快慰兩親靈第十九回 恩怨了了慷慨捐生 變幻重重從容救死第二十回 何玉鳳毀妝全孝道 安龍媒持服報恩情第二十一回回心向善買犢賣刀 隱語雙關借弓留硯第二十二回 晤雙親芳心驚噩夢 完大事矢志卻塵緣第二十三回 返故鄉婉轉依慈母 圖好事嬌嗔試玉郎第二十四回 認蒲團幻境拜親祠 破冰斧正言彈月老第二十五回 何小姐證明守宮砂 安老爺諷誦列女傳第二十六回 燦舌如花立消俠氣 慧心相淤悟良緣第二十七回 踐前言助奩伸情誼 復故態怯嫁作嬌癡第二十八回 畫堂花燭頃刻生春 寶硯雕弓完成大禮第二十九回 證同心姊妹談衷曲 酬素願翁媼赴華筵第三十回 開菊宴雙美激新郎 聆蘭言一心攻舊業第三十一回 新娘子悄驚鼠竊魂 憨老翁醉索魚鱗瓦第三十二回 鄧九公關心身後名 褚大娘得意離筵酒第三十三回 申庭訓喜克紹書香 話農功請同操家政第三十四回 屏紈褲穩步試雲程 破寂寥閒心談月夜第三十五回 何老人示棘闈異兆 安公子占桂苑先聲第三十六回 滿路春風探花及第 一樽佳釀釃酒酬師第三十七回 志過銘嫌隙成佳話 合歡酒婢子代夫人第三十八回 小學士儼為天下師 老封翁驀遇窮途客第三十九回 包容量一諾義周貧 矍鑠翁九秩雙生子第四十回 虛吃驚遠奏陽關曲 真幸事穩抱小星衾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