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三回 返故鄉婉轉依慈母 圖好事嬌嗔試玉郎:這部《兒女英雄傳》的書,演到這個場中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三回 返故鄉婉轉依慈母 圖好事嬌嗔試玉郎

兒女英雄傳

第二十三回 返故鄉婉轉依慈母 圖好事嬌嗔試玉郎

上回書表的是安老爺攜了家眷,同著張老夫妻兩個,護著何玉鳳姑一娘一,扶了她母親何太太的靈柩,由水路進京,重歸故里,船靠通州指日就要到家了。

這部《兒女英雄傳》的書,演到這個場中,後文便是弓硯雙圓的張本,是書裡一個大節目,俗說就叫作" 書心兒".從來說的好:" 說話不明,猶如昏鏡".因此作者不得不詳敘一番了。

且說安老爺當日,原因為十三妹在黑風崗能仁古剎救了公子的一性一命,全了張金鳳的貞節,走馬聯姻,立刻就把張金鳳許配公子,又解囊贈金,借弓退寇,受她許多恩情,正在一心感恩圖報,卻被這姑一娘一一個十三妹的假姓名、一個" 雲端" 裡的假住處一繞,急切裡再料不到這姑一娘一便是自己逢人便問,到處留心,不知下落,無處找尋的那個累代世交賢侄女何玉鳳。

及至聽了她這十三妹的名字,又看了公子抄下的她那首詞兒,從這上頭摹擬出來,算定了這十三妹定是何玉鳳無疑。

既得著了她的下落,便脫一去那領朝衫,辭官不作,前去尋訪。

及至訪到青雲山,不是容易,才因褚大一娘一子見著鄧九公,籠絡住了鄧九公;又不是容易,才因鄧九公見著十三妹,感化動了十三妹;天道好還,也算保全了她一條身一子,救了她一條一性一命。

在安老爺的初意,也只打算伴回了故鄉,替她葬了父母,給她尋個人家,也算報過她來了;斷斷乎不曾想到公子的姻緣上。

不想在褚家莊和鄧、褚父女兩個筆談的那一天,話已說完,恰恰的公子同褚一官出去走了一走的時候,這個當兒,褚大一娘一子忽然的心事上眉頭,悄悄的向安老爺和她父親,說了何不如此如此的那句話;那句話,便是要把何玉鳳也照張金鳳的樣子,和安龍媒聯成一一床一三好的一段良緣。

當下鄧九公聽了,先就拍案叫絕,立刻便想拿說媒的那把蒲扇。

倒是安老爺不肯。

這安老爺不肯的原故,一來為姑一娘一孝服在身;二來想著這番連環計,原是惠顧姑一娘一的一片誠心,假如一朝計成,倒把人家誑來,作了自己的兒子媳婦,這不全是一一團一私意了嗎?再說,看那姑一娘一的見識心胸,大概也未必肯吃這注;倘然因小失大,轉為不妙;但又不好卻鄧家父女的美意,所以攔住鄧九公說:" 且從緩商。

" 及至第二日,見著十三妹,費盡三一毛一七孔,萬語千言,更不是容易。

一樁樁,一件件,都把她說答應了;她這才說出她那回京葬父親之後,便要身入空門的約法三章來。

彼時老爺生怕打攪了事,便順著她的一性一兒,和她滴水為誓。

話雖如此說,假如果然始終順著她的一性一兒,說到那裡,應到那裡,那只好由著她當姑子去罷!豈不成了整本的《孽海記》、《玉簪記》?是算叫她和趙色空湊對兒去,還是和陳妙常比了上下高低呢?那怎樣是安水心先生作出來的勾當?何況這位姑一娘一,守身若玉,勵志如冰;便說身入空門,又那裡給她找榮國府,送進攏翠庵,讓她作門檻以外的人去呢?還是從此就撒手不管,由她作個上山姑子,背土坯去罷?因此安老爺早打定了一個主意,無論拚著自己,淘干心血,講破唇皮,總要把這姑一娘一成全到安富尊榮,稱心如意,總算這樁事作得不落虎頭蛇尾。

無奈想了想,這相女配夫,也不是件容易事。

就自己眼底下,見過的這班時派人裡頭,不是紈褲公子,便是輕薄少年。

更加姑一娘一那等天生的一衝一性一兒,萬一到個不知根底的人家,不是公婆不容,便是夫妻不睦,誰又能照我老夫妻這等體諒她?豈不誤了她的終身大事?左思右想,倒不如依了褚大一娘一子的主意,竟照著何玉鳳給張金鳳牽絲的那幅人間沒兩的新奇畫中,就借張金鳳給何玉鳳作稿子,合成一段鼎足而三的美滿姻緣;叫他姊妹二人,學個娥皇、女英的故事,倒也於事兩全,於理無礙,於情亦合。

因此上在鄧家莊住的那幾天,卻背了眾人把這話告訴了安太太。

安太太聽了,自是歡喜。

老夫妻兩個便密密的來對著鄧家父女說:" 等回京之後,看了光景,得個機會,商量出個道理來。

如果事可望成,再勞大媒完成這樁好事。

" 這句話卻因張金鳳還是個新媳婦兒,又恐怕她和公子閨房私語,一時洩露了這個機關,所以老夫妻兩個且都不和張金鳳提起。

那知張姑一娘一自從遇著何玉鳳那日,就早存了個" 好花須是並頭開" 的主意,所以古寺談心,才有向何玉鳳那一問;秋林送別,才有催何玉鳳那一走。

及至見了褚大一娘一子,又是一對玲瓏剔透的新媳婦到了一處,才貌恰正相等,心一性一自然相投。

褚大一娘一子便背了安老爺、安太太並她父親,把這話盡情的告訴了張金鳳。

在褚大一娘一子,也不過是要作成何玉鳳的一片深心,那知正恰恰的合了張金鳳的主意,所以她兩個才有借弓留硯的那番啞謎兒。

安老爺、安太太倒不曾留心到此。

及到上了路,張金鳳因見公婆不曾提起,自己便也不敢先提。

通算起來,這樁事只有安老夫妻、鄧家父女和張金鳳五個人心裡明白,卻又是各人明白各人的;其餘那些僕婦丫鬟,以至張老兩口兒,一概不知影響。

至於安公子,只知把位何小一姐敬得如南海龍女,但有感恩報德的處心;何小一姐又把安公子看得似門外蕭郎,略無惜玉憐香的私意:其實這二位,都算叫人家裝在鼓裡了。

及至何玉鳳見安老爺、安太太命公子穿孝扶靈,心中卻有老大的過不去,才把張冰冷的面孔放和了些,把條鐵一硬的腸子回暖了些。

安老爺看了,倒也暗中放心,覺得這段姻緣,像也有一兩分拿手。

夢也夢不到,到了德州,姑一娘一因作了那等一個夢,這一提起兒,又把她那斬鋼截鐵的心腸、賽雪欺霜的面孔給提回來,更打了緊板了!老夫妻看了只是納悶,不解其所以然。

張姑一娘一雖是耳朵裡有隨緣兒媳婦的一段話,知其所以然,又不好向公婆講起。

這個當兒,離京是一天近似一天了,安老爺一個人坐在船上,心裡暗暗的盤算,說道:" 看這光景,此番到京,一完了事,請她到家,她定不來;送她入廟,我斷不肯。

只有和她遷延日子,且把她寄頓在也不算廟、也不算家的我家那座故園陽宅裡,仍叫她守著她父母的靈,也算依了她約法三章的話了。

騰出了個工夫來,卻再作理會。

只是她長久住在那裡,這其間隨時隨事,看風色,趁機緣,卻是件蟻串九曲珠的勾當,那位張親家太太可斷了不了。

" 老爺正在為難,將及船靠碼頭,不想恰巧這位湊趣兒的舅太太接出來了。

一進艙門,說完了話,便問何姑一娘一;見了何姑一娘一,便認作母女。

彼時在這位舅太太,是乍見了這等聰明俊俏的一個女孩兒無父無母,又憐她,又一愛一她,便想到自己又是膝下荒涼,無兒無女,不覺動了個同病相憐的念頭。

彼時安老爺卻不曾求到她跟前;便是安太太向她耳邊說的那句話兒,也只因為姑一娘一有紀府提親那件傷心的事,不願人提起;恐怕舅太太不知,囑咐她見了姑一娘一,千萬莫問她有人家沒人家的這句話,是個入門問諱的意思。

誰想姑一娘一一見了舅太太,各人為各人的心事,一陣穿插,倒正給安老爺、安太太搭上橋了。

安老爺便打倒金剛賴倒佛,雙手把姑一娘一托付在舅太太身上。

那舅太太這日便在何玉鳳船上住下,接連著伴送她到了墳園,伴送她葬過父母。

這其間照應她的服食冷暖,料理她的鞋腳梳裝。

姑一娘一閒來,還要聽個笑話兒,古記兒,一直管裝管卸到姑一娘一抱了娃娃,她做了姥姥,過了個親一熱香甜;此是後話。

這正是安老爺笑吟吟不動聲色,一副作英雄的手段;血淋淋出於肺腑,一條養兒女的心腸,才作出這天理人情中一樁公案。

卻不是拿著水心先生那等一個腳色,由著燕北閒人的一性一兒,怎麼掇弄,怎麼轉,怎麼叫,怎麼答應。

讀者,請想這樁套頭裹腦的事,這段含一著骨頭露著肉的話,這番扯著耳朵腮頰動的節目,大約除了安老爺和燕北閒人兩個心裡明鏡兒似的,此外知道個影子的少了。

安老爺把何玉鳳姑一娘一托付了舅太太之後,才得勻出一精一神,料理手下的事;便忙著商量,分撥家人,清船價,定車輛,歸箱籠,發行李,一面打發太太帶了公子和媳婦並僕婦丫鬟人等,先回莊園照料;只留下舅太太,張親家老爺、太太,戴勤家的,隨緣兒媳婦,花鈴兒,並跟舅太太的僕婦、侍婢,並兩個粗使老婆子,和姑一娘一同行。

外邊留下幾個中用些的家人照料自己,便打算送姑一娘一隨靈。

起身之後,先一步進城,到墳園料理一應事件。

又計算到靈從通州碼頭起身,一路到西山雙鳳村,一天斷不能到。

早有張進寶等在德勝關一帶,預備下下處,安靈住宿;那槓房裡得了准信,早把行槓預備下來,一切佈置妥當。

到了那日,姑一娘一穿了孝服,行了告莫禮,便和舅太太同車隨靈,到德勝關住下。

公子先一日跟了母親同了媳婦到家,拜過佛堂祠堂,看了看家中風景依然,只一個張進寶,管了個內外嚴肅。

一家男一女家人參見已畢,華嬤嬤也見過她家大一奶一奶一,一時樂得她左看一番,右問一番,也不知要怎麼親近一奶一奶一才好。

安老爺次日送姑一娘一下船,隨靈起身後,自己便穿城行走,先回莊園。

一進二門,當院裡早預備下香燭、吉祥紙馬;老爺帶領闔家謝過天地,自己又到佛堂祠堂磕過頭,然後進了正房。

老夫妻雙雙坐了,兒媳兩旁侍立奉茶。

男一女家人參見已畢,大家各各的歸著東西,侍候酒飯,來往奔忙。

老爺便向太太道:" 太太,你看人生天命,安排自有一定;非分之榮,萬不可以妄求。

你我受祖父餘蔭,守著這幾畝薄田,幾間房子,雖不寬余,也還不愁凍餒。

無端的官興發作,弄出這一篇離奇古怪的文章。

所幸今日安穩到家,你我這幾個有限的骨肉,不曾短得一個,倒多了一個,便是天祖默佑;況又完了何家侄女這場心願。

我自今以後,縱然終老林泉,便算榮逾台閣。

我依舊還課子讀書,和幾個古聖先賢時常聚聚,斷不輕舉妄動了。

" 太太道:" 老爺這話,說的很是;真這世路上的事,看著實在怕人。

" 老夫妻又與兒子媳婦,說說笑笑。

一時吃完了飯,撤去殘席,老爺便出去拜望程師爺,致謝他在家的照料。

進來又把大家眾人,看家的,行路的,都叫到跟前,慰勞了一番;又問了問城裡的房子。

張進寶道:" 奴才進城,當到宅查看;本家爺們住的很安靜,家人看的也極謹慎,請老爺放心。

" 老爺點了點頭,大家散去。

次日,老爺、太太起來,便趕早吃了飯,帶同兒子媳婦,先到他老太爺、老太太墳上行禮。

然後過這邊來,看看辦得不豐不儉,一切合宜,老爺頗為歡喜,便派人跟了公子,叫他穿上孝服,向十里外迎接何太太的靈;這裡老爺也摘了纓兒,太太也暫除了首飾,張姑一娘一依然穿上孝服。

外邊穿孝的,便是戴勤,宋官兒,隨緣兒。

又派了兩個粗使家人;內裡便是路上跟著姑一娘一的戴勤家的,隨緣兒媳婦,丫鬟花鈴兒和兩個婆子。

分撥已定,安太太便叫媳婦說:" 在船上也圈了一道兒了;這墳上周圍,都是咱們的地方,趁著這工夫,只管帶著人等走走去。

" 張姑一娘一答應了出來。

這班丫鬟僕婦,等閒不得出來,又樂得跟著新大一奶一奶一湊個趣兒,一時都跟了去,只剩下兩個粗使的婆子,在這裡聽叫。

安老爺、安太太這個當兒,倒計議了許多緊要正事。

何玉鳳姑一娘一同舅太太張太太在德勝關店內,住了一一夜;次早梳洗已畢,打了坐尖,隨有張進寶同梁材帶了大槓,接了下來。

姑一娘一隻當還照昨日的樣走法,及至同舅太太坐車出來一看,但見大槓鮮明,鼓樂齊備,全分的二品執事,擺得隊伍整齊,旗旛招展,心裡說道:" 我那等說,安伯父還要這等過費,豈不叫我愈多受恩,愈難圖報!一時跟了殯,慢慢的前進。

走到半路,舅太太便吩咐趕車的告訴頂馬,又招呼了張太太的車,都趕到頭裡一個小下處,略歇下歇,便一直奔雙鳳村而來。

還不曾到得那裡,舅太太便在車上指點著告訴姑一娘一道:" 你看那前面搭白棚的地方就是了。

那東南上一片大房子,便是他家的莊園;面北上好些樹,那裡便是他家的墳地。

我聽得說我們姑老爺就要在他墳地的東首,給你父母修墳呢!" 姑一娘一此時,除了心中感激,點頭歎息之外,再無別話。

說話間,車早到了安家陽宅。

後面的跟車,一輛輛搶到頭裡去,預備服侍下車。

一時把車拉進大門,早有安老爺迎著,問了問昨日住店的光景。

舅太太道:" 好哇!姑一娘一真聽話,叫吃就吃,敢則城裡頭的孩兒長這麼大,頭一回才看著甜漿粥炸糕油炸果,倒很一愛一吃。

" 老爺道:" 這就叫作' 親不親,故鄉人;美不美,故鄉水' 了。

" 一時張太太也下了車,因腳壓麻了,站了會子,才一同進來。

安太太和媳婦兒接出來,姑一娘一正在看著,又見一群穿孝的男一女迎接,內中除了宋官兒一個;餘者多不認識。

姑一娘一同著眾人進了棚,從月台左首繞上去,見迎門安著供桌,門上掛著雲幔,早有一口靈,偏東些停在那裡。

姑一娘一此時,一則乍到故土,所見的都和外省那個排場兒兩樣;再也是拘於禮法,謹飭過去了,不免矜持。

她一時朦往了,想不到便是父親的靈位,將要問說:" 怎麼母親的靈,倒先到了。

" 不曾問得出口,安老爺在旁邊說道:" 姑一娘一,你尊翁的靈在此,還不下拜。

" 一句話提醒了姑一娘一,那裡還顧及行禮,撲上前去,便放聲大哭。

大家從旁勸了良久,才得勸住,還是一抽一噎不止。

隨即細看了看那口材,就一重重漆得十分嚴密,光可鑒人,自是放心。

想起安老爺這等辦得周到,卻又添了一層過意不去。

大家歇了沒多時,早見隨緣兒跑在頭裡來,說道:" 快了。

" 安老爺便接了出去,姑一娘一跪在東間,朝外望著,但見一對儀仗,一雙吹鼓手,進門都排列兩邊。

少時鴉雀無聲,只聽得一雙響尺當當,打得迸脆,引了她母親那口靈進來。

安公子穿了一身孝,緊跟在靈前,雖然抵不得一個孝子,卻也頗像半個孝子。

立刻安好了位,大家無非是祭奠盡禮,姑一娘一無非是痛切含悲,不必再贅。

諸事已畢,姑一娘一站起身來,便向安老爺、安太太道:" 我何玉鳳不想我父母竟有今日,更不想我自己仍返故鄉,這都是伯父伯母的成全。

侄女兒除磕頭之外,再無一字可說了。

只是伯父母辦得未免過費,如今斷不可過於耽延,或三日,或五日,便求伯父想著我青雲山莊的那三句話,將我父母早些入土,我也得早一日去了我的事,免得伯父母再為我勞神費力。

" 因又望著舅太太道:" 我這一娘一,路上已許下在廟里長遠伴我,伯父母更可放心;倘蒙伯父始終成全,我何玉鳳縱然今世不能報你的恩情,來世定來作你的兒女。

" 說著,便拜下去。

安老爺看這光景,心裡先說道:" 來了!我早就料著你有這把神妙。

" 因和太太連忙把她攙起來,說道:"姑一娘一你這個禮,這番話,都多餘;你我兩家的交情,前番已談過,這都是情理當然,此時不須煩瑣。

只是依你說,停三日五日,未免簡略;如今也照你在山裡的樣子,停放七天;講到安葬,或者入土為安,自然早一日好一日,我向來卻從不信陰陽風水這些講究。

但為了老人家的事,你作兒女的,卻不可不存一番慎重,須得請個人看看,聽他說定那天,便是那天。

至你那三句話,我既和你靈前設誓,絕不食言;但是要找這座廟,既須個近便所在,又得個清淨道場,斷非十日八日可成;少也得一月兩月,甚至三月半年都難預定。

總之,無論怎樣,我一定還你個香火不斷的地方就是了。

姑一娘一你道如何?" 姑一娘一聽這話說得層層有理,再不想大遠的從德州憋了這麼一個乾脆的招兒來,才使出來就乏了。

無法,只好等那看風水的來看了再講。

當下大家一連勞碌了幾日。

晚飯已罷,即便分投安置。

安老爺仍同了眷屬回家,姑一娘一便同原來的一行上下人等在此住下。

外面自有張老同了派定的家人照應。

從這日起,也作了幾日好事,也燒了些個冥資。

所喜的是,何家無多親友來往,便是安老爺的親友本家也因尚不知安老爺攜眷回京的消息,都不曾來,倒落得少了許多應酬,可以安心作事。

次日,安老爺夫妻正在裡面和姑一娘一閒談,只見人回請的風水端木二爺來了。

原來這風水複姓端木,名渙,表字仲興;他家世代相傳,專門一精一通周易,河洛地理。

安老爺家這塊墳地,就是乃翁在日看定的。

他和安府上也算個世交,稱安老爺作世叔。

因此,安老爺請他來給何協戎夫婦點一穴一,就規定安葬日子。

老爺有心叫姑一娘一聽個底細,便把那風水請到棚裡靠前窗一張桌兒邊坐下。

姑一娘一盼的風水來了,也正要聽他定在幾日,只聽一時請了進來,那風水和安老爺講禮已畢,便問說:" 世叔幾時到京,竟不曉得,更不知府上有事,怎不見賜一信?" 安老爺道:" 並非舍間的事,卻是位至契好友;因他家現無男丁,所以就在荒塋,代他料理。

並且就要在這塋地的東首,擇地安葬。

就請看一看,定個葬期,愈早愈好。

" 那風水先生說道:" 無論怎樣早,今年是斷不能的了。

寶塋便是家君定的,記得這山向是子午兼壬丙正向;今年三煞在南,如何動得!" 安老爺道:" 世兄,你是曉得我向來不解青鳥之術。

如果無大妨礙,我這個好友,既然百歲歸居,還以早葬為是。

" 那風水道:" 這卻不好遷就。

等小侄兒過去,安了盤子,拉了中線,看了再定規罷!" 安老爺因為自己是個父輩相交,便叫公子陪過去,說聲:" 恕不奉陪了。

" 便在棚裡坐候。

姑一娘一這個當兒,聽著今年不得下葬,先就有些不願意了,呆呆的坐著,良久良久,才聽得那個風水過來,進門就說道:" 方才看了看東首這塊地,東西辛甲分金上,倒是上好的一個結一穴一。

此處安葬,按那龍脈,正自靈方而來,定主宗祧延綿;只是一山無二向,本年不惟三煞有礙,而且大將軍正在明堂,安葬是斷斷不可的。

明年正二三月,木氣正旺於東,這塊地正是主塋的龍方,更不好動;四五六月,月建都吉,只巳午兩個字,又正合太世叔嬸母的化命,亥子一衝;六月建未,明年太歲在未,書云:' 一物一太極' ,雖說月支與年支不礙,究竟不可不避。

七八兩月,恰恰的與現在的化命逢著穿害;九月上半月,不得安葬吉日,下半月一交土王用事,禁土了。

只有明年十月最好安葬;吉期上下半月都容易選擇。

到那時,聽憑世叔吩咐,再定就是了。

" 安老爺一聽,自己心裡先道:" 這算得' 無巧不成書' 了。

要不這樣,怎樣就耗到過姑一娘一滿一年的服呢?要不耗到她滿服,我們家怎麼娶她呢?" 當下心中大喜,卻故意的問了那風水幾句。

風水道:" 世叔是最高明不過的人,這塊地當日便是家嚴效的勞,小侄怎敢另生他議?況且陰陽怕懵懂,這句話不說破也就罷了;小侄既看出來,萬萬不敢相欺,此中絲毫不可遷就。

" 說著,提起筆來,便把這話寫了一篇,又寒暄了幾句,領茶而去。

這番話,姑一娘一在屋裡聽了個一逼一清,算省了安老爺的唇一舌了。

安老爺送那風水走後,便手裡拿著那一篇東西,一步步踱了進來,向姑一娘一道:" 姑一娘一聽明白不曾?偏又有許多講究,這怎麼呢?" 姑一娘一也無心看那一篇東西,只望了舅太太發怔。

卻不知這舅太太,實在算得姑一娘一知疼著熱的一位干一娘一;無奈她又作了安府上傳遞消息的一個細作。

自從她和姑一娘一認了母女之後,在船上那幾天;安太太早把這事告訴了她一個澈底澄清。

難道把她極一愛一的一個乾女兒,給她最疼的一個外甥兒,她還有甚麼不願意的不成?她見姑一娘一望著她發怔,可就搭上茬兒了。

她說道:" 我這裡倒有個好主意,姑老爺、姑太太聽聽,使得使不得?

你們方才講的那些甚麼子午卯酉,我可全不懂。

要說忙著安葬,果然太爺、老太太墳上有甚麼妨礙。

無論我們姑一娘一此時心裡怎樣著急,她也斷不肯忙在一時。

講到她要住廟,原不過為近著她父母的墳哪!如今既安不得葬,在這裡住著,守著棺材,不比墳更近嗎?再這個地方兒,內裡就是我們一娘一兒們上下幾個人;外頭就只張親家老老和看墳的,又和廟裡差甚麼呢?莫若我們只管在這裡住著,姑老爺一面在外頭上緊的給我們找廟,一天找不著,我們在這裡住一天;一年找不著,我們在這裡住一年,要趕到人家滿了孝,姑老爺這廟還找不出來,那個就對不起人家孩子了。

姑老爺、姑太太要怕我住長了,費了你家的老米,慢講我一個人兒,連我們姑一娘一和張親家,我那點兒絕戶家產,供給十年八年,還巴結得起。

" 她說著,便望著姑一娘一道:" 姑一娘一,是不是?"回頭又向著安老爺夫妻道:" 你們二位,想著怎麼樣罷?" 安老爺忙說:" 如果有一年的工夫,縱然找不出廟來,我蓋也給她蓋了一座。

至於姐姐在這裡住著,也是替一我們分心,招護姑一娘一,些須小費,何足掛齒,我自有道理。

" 安太太也說:"要能這樣,一動不如一靜,倒也罷了;可不知姑一娘一心裡怎樣?" 姑一娘一還未及開言,張太太的話也來了,說:" 這麼著好哇!可是我們親家太太說的一個甚麼一秤不抵一秤的;你看在這地方兒住下,等開了春兒,滿地的高粱谷子,蟈蟈兒螞蚱,坐在那樹蔭底下,看個青兒,才是怪好兒的呢!" 說得大家大笑,連張姑一娘一也忍不住笑得扶著桌子亂顫。

玉鳳姑一娘一此時被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說得心裡亂舞鶯花,笑也顧不及了。

細想了想,這事不但無法,而且有理;料是一不扭眾,只得點頭依允,說:" 也只好如此。

" 安老爺滿心歡喜,心裡暗道:" 天哪!可夠了我的了。

" 只她這五個字,這事便有了五分拿手。

轉眼之間,到了七日封靈,何玉鳳和舅太太便搬在西廂房裡間;張太太帶了戴嬤嬤和兩個丫頭,便住在外間;隨緣兒媳婦、舅太太的下人,住了東廂房。

安太太又在下房裡給姑一娘一安了個小廚房,外面白有張老同戴勤、宋官兒和安家看墳的照料,內外住了個嚴密,又把安家陽宅暫作了個何姑一娘一禪院。

這都是那燕北閒人的無中生有的營生,便有這位安水心先生,給她周規折矩的辦理。

卻說七日之後,安老爺夫妻把那邊安頓妥貼,才得回家料理自己的家務。

便有許多親友本家都來拜望,老爺一一的款待,卻扶了個小童,只推因腿疾苦告歸,暫且不及答拜;一面遣公子進城,持帖謝步。

公予也有一班世交相好少年,請酒接風,接連不止忙了一日,才得消停。

老爺得些閒空,便先打發了鄧九公的來人,又給他父女帶去些人事。

把何姑一娘一那張彈弓,仍交給媳婦懸掛著;又叫太太向何姑一娘一衣箱裡,把公子那塊硯石尋出來,擦洗乾淨,嚴密收藏,就把姑一娘一和張太太的衣箱,差人送過去。

那頭烏雲蓋雪的驢兒,便交給華忠,叫他好生餵養,說這是我將來無事,玩水遊山的一個好腳力。

那時不空和尚的二千頭借款,早巳歸清。

老爺通盤算了一算,此行不曾要得地方上一文,倒有公子帶去的八千金,烏克齋贈的萬金,連沿途在家門生故舊的義助,不下兩萬餘金。

除了賠項盤纏,還剩萬餘金在囊;辦何姑一娘一這樁事,無論怎樣鋪排,也用不了。

便和太太商議道:" 何姑一娘一這樁事,你我費了無限一精一神,才得略有眉目。

我算著將來辦起事來,也不過收拾房子,添補頭面衣服,辦理鼓樂彩轎,預備酒席這幾件事;房子我已有了辦法。

" 太太道:" 還要房子作甚麼?

那邊盡辦開了;趕到過來,難道不叫他三口兒一處住嗎?" 老爺道:" 豈有不叫他門住一處之理?自然兩個人就在他那屋裡分東西住;你只望張姑一娘一過門的時候,租個公館,還要勻在兩處,成個一婚一姻,如今自然也得給她安起一個家來。

至於她說的那一座廟,我到底要找著還給她,才圓得上那句話。

這事須得如此如此辦法,才免得她夜長夢多,又生枝葉。

" 太太所了此言大喜,說:" 既然這樣,那衣服頭面更容易了。

我本說到了京給張姑一娘一添補些簪環衣飾,只算是給她弄的。

再說還有老太太的許多顏色衣服,他舅母前日也提她那裡還有些頭面勻著使,所添也有限了;到了轎子,切臨期好說的。

倒是這句話,得和咱們這個媳婦,先說一聲才是,這是他們屋裡百年相處的事。

" 老爺道:" 太太這話很是。

" 說著,便把媳婦叫來,把這話從褚大一娘一子提親起草以至現在的計較,日後的辦法,告訴了她一遍。

只見她聽完這話,便跪下來,先給公婆磕了兩個頭,起來說道:" 如果這樣,不是公婆疼玉鳳姐姐,竟是公婆疼我。

公婆請想,玉鳳姐姐救了我們兩家一性一命,在公婆現在這番情義,已就算報過她來了。

只是媳婦和我父母,今生怎的答報?至於她給媳婦聯姻這樁事,且莫講投著這樣的公婆,配著這樣的夫婿,就她當日那番用心,也實在令人可感。

所以媳婦時常想著,要打斷了她這段住廟的念頭;無論怎樣,也要照她當日成全媳婦的那一番用心,給她作成這件好事。

只是因家來,不曾消停得一日,不好冒冒失失的稟告公婆。

如今公婆商量得這等妥當嚴密,真是意想不到。

便是玉鳳姐姐難得說話,俗語說的:' 鐵打房梁磨繡針,功到自然成。

'眼前還有大半年的光景,再說還有舅母在那邊,大約也沒有個磨不成的。

這其間卻有一屍一關頗頗的難過,倒得設個法子才好。

" 老爺、' 太太忙問:" 除這位姑一娘一的難說話,還有甚麼再難之處?" 張姑一娘一低聲笑道:" 媳婦所說難過的這關,便是我家玉郎。

公婆再想不到,拿著我玉鳳姐姐那樣一個窈窕淑女,玉郎他竟不肯君子好逑。

" 老爺道:" 這是為何?" 張姑一娘一回道:" 據媳婦看著,一來是感她的恩義,見公婆尚且這等一愛一重她,自己便不敢有一毫簡褻,卻是體貼父母的心。

二則他和媳婦雖是過的未久,彼此相敬如賓;聽他那口氣,大約今生別無苟且妄想,又是番重倫常的心。

總之,是個自一愛一的心,也搭著他實在有點兒怕人家。

有一天媳婦偶然了嘔他一句,就惹得他講一篇大道理吾激落了媳婦一場。

" 張姑一娘一這話,還沒說完,老爺道:" 你理他呢!等我吩咐他。

" 太太道:" 老爺看不得咱們那個孩子,可有這種留心的地方兒。

" 張姑一娘一使接著回道:" 媳婦也正為此。

是說父母一之命,不敢不依從,設或他一時固執起來,也和公公背上一套聖經賢傳,倒不好處置。

莫若容媳婦設個套兒,先澈底澄清,把他說個心肯意肯,不叫這樁事有一絲牽強;也不枉費了公婆這一片慈心,媳婦這番' 答報。

那時仗鄧九公的作合,成就玉鳳姐姐這一段良緣,豈不是好?" 安老爺夫妻聽了,心下大喜,同聲說好。

安老爺又點頭讚道:" 難得賢德媳婦;這要遇見個糊塗庸鄙的女流,只怕這番話說不成,我兩位老人家還要碰你個老大的釘子呢!" 因和太太說道:" 既能如此,你我兩個,便學個不癡不聾的阿姑阿翁,好讓他三人得親順親,去為人為子;此事我不必再提。

" 當下計議已定,便分頭各人干各人的事。

安老爺又明明白白親自寫了一封請媒的信,預先通知鄧九公。

張金鳳過了些天,到了臨近時,見公婆諸事安排已有就緒,才打算把這樁事,告訴公子明白。

又想到若就是這等老老實實的和他說,一定又招他一套四方話;思索良久,得了主意,不覺喜上眉梢。

恰好這日,安公子到他進學的老師莫友士先生那裡拜壽。

原來這莫友士先生在南書房行走,便在海澱翰林花園住;因這日公子回家尚早,見過父母後,便回到自己屋裡來。

張姑一娘一見他面帶春一色,像飲了兩杯,站起身來,不作一聲,依然垂頭坐下。

便有華嬤嬤帶了僕婦丫鬟,上來服侍。

公子忙忙的換了衣裳,坐定一看,只見張姑一娘一兩隻眼睛,一揉一得紅紅兒的,滿臉怒容,坐在那裡。

心裡詫異道:" 我往日歸來,她總是悅色和容,有說有笑,從不像今日這般光景,這卻為何?" 不禁搭訕著問了一句說:" 我今日一天不在家,你在家裡作甚麼來著?" 張姑一娘一道:" 問我麼?我在家裡作夢。

" 公子道:" 好端端大清白日,怎麼作起夢來,夢見甚麼?可是夢見我?" 張姑一娘一道:" 倒被你一句就猜著了,正是夢見你。

我夢見你娶了何玉鳳姑一娘一,卻瞞得我好!" 公子道:" 喲!喲!這就無怪其然,你把個小一臉兒繃得單皮鼓也似的了,原來為這樁事。

我勸你快快不必動這閒氣,這是夢!" 張姑一娘一道:" 我從不會這麼胡夢顛倒,想是你心裡有這個念頭,我夢裡才有這樁奇事。

論這樁事,我也曾向你說過,還不曾說得三句,倒惹得你道學先生講《四書》似的,和我嘮嘮叨叨了那麼一大篇子,我這個傻心腸兒的,就信以為真了。

怎麼今日之下,你自己忽然起了這個念頭,倒苦苦的瞞起我來?" 說著,似笑非笑對著公子,呆呆的瞅著。

公子見她嫩一臉如嬌花含笑,情語如好鳥弄晴,不禁也笑嘻嘻的道:" 你又來冤枉人了。

你我從患難中作合良緣,名分叫作夫妻,情分過於兄妹。

一毛一詩有云:' 甘與子同夢' ,我就作個夢兒,也要與你同心合意。

無論何事,豈有瞞你的道理!" 張姑一娘一道:" 罷了!罷了!我可不信你這假惺惺兒了!就止嘴裡說得好聽,只怕見了姐姐,就要忘了妹妹了。

有了恩一愛一夫妻,也不顧患難夫妻了。

" 公子道:" 你這話那裡說起?" 張姑一娘一道:" 那裡說起,就從昨日夜裡說起。

你如果沒這心事,昨夜怎麼好端端的說夢話,會叫起人家來了!真個的這麼大人咧,還賴是睡婆婆叫的不成?" 張姑一娘一這句話,公子倒有些自己猶豫。

何以呢?一個人要是吃多了,咬牙、放屁、說夢話,這三樁事,可保不全沒有,還帶著自己真會連影兒不知道。

他便心想,或者偶然睡裡模模糊糊,夢見當日能仁寺的情由,叫出口來,也定不得。

便連忙問了一句話:" 我叫誰來著?" 張姑一娘一道:" 你所叫的是何姑一娘一,叫的還是我那有情有義的十三妹姐姐呢!" 公子當著一屋子的丫鬟僕婦,滿臉不好意思,搖著頭道:" 荒唐!荒唐!你奚落我也罷了!那何玉鳳姐姐,待你也算不薄,怎生的這等輕薄起她來?" 張姑一娘一道:" 你夢裡輕薄她使得,我說一聲兒就錯了!要你護在頭裡,倒是我荒唐了!" 公子道:" 益發荒唐之至!此所謂既荒且唐,荒乎其唐,無一而不荒唐者也!" 說到這裡,恰好丫鬟點上燈來,放在炕桌兒上。

張金鳳姑一娘一便一隻胳膊斜靠著桌兒,臉近了燈前笑道:" 你果然一愛一她,我卻也一愛一她。

況且這句話,我也說過,莫若真個把她娶過來罷!你說好不好?" 公子道:" 可了不得了!這個人,今日大概是多飲了幾杯,有些醉了!" 張姑一娘一道:" 我倒是在這裡醒眼觀醉眼,只怕我倒有些' 酒不醉人人自醉' 那句的下句兒罷。

" 公子聽了這話,心下有些不悅,說道:" 豈有此理!你我向來相憐相一愛一,相敬如賓,就說閨房之中甚於畫眉,也要有個分寸,怎生這等的亂談起來?況且那何玉鳳姐姐救了你我兩人一性一命,便是救了你我父母的一性一命;父母尚且把她作珍寶一般一愛一惜,天人一般敬重;又何況人家現在立志出家,她也是為她的父母起見。

無論你這等作踐她,大傷忠厚,這話倘然被父母聽見,定要大大的教訓一場,我看你那時顏面何在?" 張姑一娘一道:" 你們作事,瞞得我風雨都不透。

我好意體貼你,怎麼倒體貼不耐煩了呢?況且知道她是立志出家,我只知道她' 家' 字這邊兒。

還得加上個' 女' 字旁兒,是立志出嫁,也沒甚麼作踐她的去處呀!" 公子道:" 你不要真是在這裡作夢罷?不然,那裡來這些無影無形的夢話?" 張姑一娘一含一著笑,皺著眉,把兩隻小腳兒,點的腳踏兒哆哆哆的亂響,說:" 聽聽,你把媒人都求下了,怎麼還要瞞我,倒說我是無影無形的夢話呢?" 公子見她這樣子說的,竟不像頑話,忙正色道:" 媒人是誰?我怎麼求的?" 張姑一娘一道:" 媒人是舅母,初一那一天,舅母過來拜佛,你瞞了我求的舅母,有這事沒有?" 公子聽了,不禁哈哈大笑道:" 我說是夢話,不想果然是夢話。

那日舅母過來,我閒話之中,提起玉鳳姐姐,舅母說:' 我這個乾女兒都好,就只總忘不了她那進廟的念頭。

' 我便說:' 男大須婚,女大須嫁,這是人生大禮。

那男子無端的棄了五倫,去當和尚,本就不是聖賢的道理,何況女子!拿她這等一個人,果然出了家,佛門中未必添一個護法的菩薩,人世上倒短一個持家的好媳婦。

舅母既這等疼她,何不勸她歇了這個念頭,再和父母商量商量,給她說一個修德人家、讀書種一子,倒是一場大功德。

" 張姑一娘一不容他說完,便道:" 如何!如何!我說我聽見的這話,斷不是無因的。

我只請教:佛門中添個大菩薩、不添個大菩薩,與你何干?人世上短一個好媳婦、不短個好媳婦,又與你何干?你說的那修德之家,難道咱們家還算不得個德門?豈不是暗指咱們家嗎?你說的那讀書種一子,難道你還算不得個唸書的?豈不是有意說你自己嗎?況且,好端端舅母並不曾和你提起她來,你又去問她作甚麼?替她求那些人情作甚麼?你倒要說說與我聽。

" 公子被她問得張口結舌,面紅過耳,坐在那裡,只管發怔。

怔了半晌,忽然的省悟過來,說道:" 哦!是了,這才明白了。

這一定是那天我和舅母說話的時候,不知被那個丫頭女人們在跟前聽見,隨後在大一奶一奶一面前獻一個慇勤兒了,來搬弄這場是非。

你我好家居,此風斷不可長,等我明日查問出來,一定要回明母親,將那人重重責罰她一頓板子。

便是你此後也切切不可受這班人兒的愚弄。

" 張姑一娘一道," 好沒意思!你我屋裡說頑話兒,怎麼驚動起老人家來了?你切莫著惱,也不用著這等發急,咱們總好商量;假如我此刻便求了父母,把她娶過來,你還是要不要?" 公子只是腹內尋思那傳話人,究竟是誰,默默不答。

張姑一娘一又問:" 到底要不要?說話呀!" 公子道:" 你今日怎麼這等頑皮憊賴起來?我不要!" 張姑一娘一道:" 你為甚麼不要?說個道理出來,把我聽聽。

" 公子道:" 你問道理,我就還你個道理。

且無論我受了何玉鳳姐姐那等大恩,不可生此妄想;便是我家祖訓,非年過五十五子,尚且不得納妾;何況這停妻再娶的勾當?我安龍媒也還粗一粗的讀過幾行聖賢經書,也還頗頗的受過幾句父母教訓,如何肯作?便算我年輕,把持不定,父母也斷斷不肯;你不要看你我結合的時節,父親那等寬容;事有輕重,不可執一面論,惹老人家煩惱。

就說道你我,也難得劫難之中成就這段美滿姻緣,便是廝守百年,也不過是電光石火,怎說到再要添個人來,分了你我的恩一愛一?你道我所說的,可是天理人情的實話麼?" 張姑一娘一說:" 哎喲!又招了你這麼一車書,你不要她就罷!等娶了來,我留下。

" 公子冷笑道:" 你要她有何用?" 張姑一娘一道:" 莫要管我,把她就當個活長生祿位牌兒供著;我天天兒和她一同侍奉公婆,同起同臥,同說同笑,就只不准你親近她。

你瞞得我好,我也瞞得你好。

那時候,我看你生氣不生氣?"公子越聽這話,越加可疑,便說:" 究竟不知誰無端的造我這番黑白?其中還有些無根之談,這事卻不是當耍的。

" 張姑一娘一道:" 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有憑有據,怎麼說是無根之談呢?" 公子道:" 不信你竟有甚麼憑據?拿憑據來把我看。

" 張姑一娘一聽了,不響一聲,站起身來走到外間,便向大櫃裡取出個大長的鎖兒匣來,向他懷裡一送,說:" 請看。

" 公子打開一看,卻是簇簇新新的一分龍風庚帖。

從那帖套裡一抽一出來,從頭至尾看了一遍,原來自己同何玉鳳的姓氏、年歲、生辰,並那嫁娶的吉日,都開在上面;不覺十分詫異,說道:" 這……這……這是怎的一樁事?我莫不是在此作夢?" 張姑一娘一道:" 我原說作夢,你只不信;如今是夢非夢,連我也不得明白了。

等你夢中叫的那個有情有義的玉鳳姐姐來了,你問她一聲兒看。

" 公子只急得抓耳撓腮,悶了半日,忽然的跳下炕來,對著張金鳳深深打了一躬,說道:"今日算被你把我帶進八卦陣九疑山去,我再轉也轉不明白了,倒是求你快說明白了罷!" 張姑一娘一不覺嫣然一笑,說道:" 也奈何得你夠了。

你且坐下,聽我慢慢的講。

" 這才把這樁事,從頭至尾,並其中的委婉曲折,詳細向他告訴了一遍。

公子一想,既是父母一之命,又是媒妁之言,況又有舅母從中成全,賢妻這般作合,還有甚麼不肯的去處?便樂得他無話可說,只得望著張姑一娘一呵呵的傻笑。

張姑一娘一料他再無別說了,便問他道:"如今我倒要請教:你到底是要她呢,還是不要她呢?" 公子笑道:" 她果然既來之,則安之;我也只得因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了;依然逃不出我這幾句聖經賢傳。

" 張金鳳聽了,倒羞得兩頰微紅,不覺的輕輕的啐他一口,便作了

這回書的結扣。

這正是。

牽牛暗被天孫笑,別向銀河渡鵲橋。

那何玉鳳究竟是出家,抑是出嫁?下回書交代。

分類:古典俠義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兒女英雄傳
緣起首回宗明義閒評兒女英雄 引古證今演說人情天理第一回 隱西山閉門課驥子 捷南宮垂老占龍頭第二回 沐皇恩特授河工令 忤大憲冤陷縣監牢第三回 三千里孝子走風塵 一封書義僕托幼主第四回 傷天害理預洩機謀 末路窮途幸逢俠女第五回 小俠女重義更厚情 怯書生避難反遭禍第六回 雷轟電掣彈斃凶僧 冷月昏燈刀殲余寇第七回 探地穴辛勤憐弱女 摘鬼臉談笑馘淫娃第八回 十三妹故露尾藏頭 一雙人偏尋根究底第九回 憐同病解橐贈黃金 識良緣橫刀聯佳偶第十回 玩新詞匆忙失寶硯 防暴客諄切付雕弓第十一回 胡縣官糊塗銷巨案 安公子安穩上長淮第十二回 安大令骨肉敘天倫 佟孺人姑媳祝俠女第十三回 敦古誼集腋報師門 感舊情掛冠尋孤女第十四回 紅柳樹空訪褚壯士 青雲堡巧遇華蒼頭第十五回 酒合歡義結鄧九公 話投機演說十三妹第十六回 莽撞人低首求籌畫 連環計深心作筆談第十七回 隱名姓巧扮作西賓 借雕弓設計賺俠女第十八回 假西賓高談紀府案 真孝女快慰兩親靈第十九回 恩怨了了慷慨捐生 變幻重重從容救死第二十回 何玉鳳毀妝全孝道 安龍媒持服報恩情第二十一回回心向善買犢賣刀 隱語雙關借弓留硯第二十二回 晤雙親芳心驚噩夢 完大事矢志卻塵緣第二十三回 返故鄉婉轉依慈母 圖好事嬌嗔試玉郎第二十四回 認蒲團幻境拜親祠 破冰斧正言彈月老第二十五回 何小姐證明守宮砂 安老爺諷誦列女傳第二十六回 燦舌如花立消俠氣 慧心相淤悟良緣第二十七回 踐前言助奩伸情誼 復故態怯嫁作嬌癡第二十八回 畫堂花燭頃刻生春 寶硯雕弓完成大禮第二十九回 證同心姊妹談衷曲 酬素願翁媼赴華筵第三十回 開菊宴雙美激新郎 聆蘭言一心攻舊業第三十一回 新娘子悄驚鼠竊魂 憨老翁醉索魚鱗瓦第三十二回 鄧九公關心身後名 褚大娘得意離筵酒第三十三回 申庭訓喜克紹書香 話農功請同操家政第三十四回 屏紈褲穩步試雲程 破寂寥閒心談月夜第三十五回 何老人示棘闈異兆 安公子占桂苑先聲第三十六回 滿路春風探花及第 一樽佳釀釃酒酬師第三十七回 志過銘嫌隙成佳話 合歡酒婢子代夫人第三十八回 小學士儼為天下師 老封翁驀遇窮途客第三十九回 包容量一諾義周貧 矍鑠翁九秩雙生子第四十回 虛吃驚遠奏陽關曲 真幸事穩抱小星衾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