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因證治》卷一 第十三節勞(勞極煩熱勞瘵):【脈】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為勞,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脈因證治》卷一 第十三節勞(勞極煩熱勞瘵)

脈因證治

卷一 第十三節勞(勞極煩熱勞瘵)

第十三節勞(勞極煩熱勞瘵)

【脈】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為勞,浮大為裡虛。

男子脈虛弱細微者,善盜汗。

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裡急,小一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喜衄。

諸芤、動、微、緊,男子失一精一,女子夢一交。

脈沉小遲,名脫氣。

其人疾行則喘,手足寒,腹滿,甚則溏洩,食不消。

脈弦而大,大則為芤,弦則為減,女子漏下,男子失一精一。

脈微弱而澀為無子,一精一氣清冷。

尺脈弱寸強,胃絡脈傷。

安臥脈盛,謂之脫血。

脈舉之而滑,按之而微,看在何部,以知其髒。

尺弱滑而澀,下虛也;尺滑而澀疾,為血虛。

脈數,骨肉相失,聲散嘔血,一陽一事不禁,晝涼夜熱者死。

脈輕手則滑,重按則平,看在何經而辨其腑。

寸弱而微者,上虛也。

【因】喜怒不節,起居不時,有所勞傷,皆傷其氣。

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而胃氣、元氣散解,不能滋養百脈,灌注臟腑,衛護週身,百病皆作。

【證】百節煩疼,胸滿氣短,心煩不安,耳聵鳴,眼黑眩,寒熱交作,自汗飧洩,四肢怠惰者。

外有脾痺、中風、濕痺病、傷暑、骨熱不同。

【治】法以甘寒瀉火,甘溫補中,溫之、收之。

十全散、四物湯治血虛;四君子湯治氣虛,加升麻,補中益氣湯。

牛膝丸治腎肝損,骨痿不能起一床一,筋緩不能收持。

川萆(炒)杜仲(炒)蓯蓉(酒浸)菟絲(酒浸)牛膝(酒浸,治腎)蒺藜(治肝,各等分)桂枝(半兩)酒煮豬腰子,丸梧桐子大。

空心酒下。

亦治腰痛。

腎氣丸治腎脾不足,房室虛損,宜此榮養血以益腎。

腎苦燥,以辛潤之,致津一液,故用川芎。

酸以收之,故用五味。

蓋神方也。

蒼朮(泔浸,一斤)熟地(一斤)五味(半斤)川芎(冬一兩,夏半兩,秋七錢,春亦七錢)上為末,用棗肉丸,米飲下。

地黃煎丸解勞生肌活血。

生地汁藕汁杏仁汁薑汁(各五升)薄荷汁鵝梨汁法酒(二升)沙蜜(四兩)以上慢火熬成膏,入後藥。

柴胡(三兩,去蘆)秦艽(去蘆)桔梗(各二兩)熟地黃(四兩)木香枳殼(炒)柏子仁(炒)山藥白茯苓遠志(去心)人參白朮(各一兩)麝香(半錢,另研)上為末,和前藥,丸如梧桐子大,甘草湯下。

辛苦勞柴胡人參黃黃柏甘草牡蠣散治諸虛不足,津一液不固,自汗出。

牡蠣(取粉)麻黃根黃或加秦艽、柴胡、小麥同煎。

麥門冬湯治大病後虛煩,則熱不解,不得臥。

半夏竹茹陳皮茯苓麥門冬人參炙甘草湯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心悸,脈結代。

酸棗仁丸治虛勞,虛煩不得眠者。

棗仁(炒,一兩)參桂(各一錢)茯苓(三錢)石膏(半兩)豬苓(三錢)固一精一丸治一精一滑。

牡蠣砂鍋,醋淬七次,醋糊丸,梧子大,空心鹽酒送下。

參歸散治骨蒸勞。

知母(炒)人參(炒)秦艽(去尖蘆)北柴胡(同術炒)鱉甲(麥湯浸七次)前胡(各半兩)烏梅(三個)地骨皮川常山(酒浸三日)川歸(柴胡同炒)甘草白茯苓(各七錢半)水煎服。

脾虛本經宜四君子湯。

肝乘之,脅痛口苦,往來寒熱而嘔,四肢滿悶,淋溲便難,轉筋腹痛。

宜防風、獨活、川芎、桂、芍葯、白朮、茯苓、豬苓、澤瀉、黃柏、細辛、滑石。

心乘之,宜連、芩、柏、白芍、地黃、石膏、知母。

肺受病,痰嗽短氣,懶言嗜臥,洒淅寒熱,宜補中益氣湯。

作涎清涕,肩胛腰脊痛,冷洩,宜乾薑、術、附、烏、蒼朮、桂、茯。

勞極勞者,神不寧也。

腎勞實熱,小腹脹滿,小一便赤黃,末有餘瀝數少,一莖一中痛,一陰一囊生瘡。

腎勞虛寒,恐慮失志,傷一精一噓吸短氣,遺洩白一濁,小一便赤黃,一陰一下濕癢,腰脊如折。

顏色枯悴。

盡力謀慮則肝勞;曲運神機則心勞;意外致思則脾勞;預事而憂則肺勞;矜持志節則腎勞。

極者,窮極無所養也。

筋實,咳而兩脅下痛,不可轉動,腳下滿不得遠行,腳心痛不可忍,手足爪甲青黑,四肢筋急,煩滿。

筋虛,好悲思,支噓吸,腳手俱攣,伸動縮急,腹內轉痛,十指甲疼,轉筋。

甚則舌卷一卵一縮,唇青,面色蒼白,不得飲食。

脈實,氣衰血焦,發落,好怒,唇一舌赭。

甚則言語不快,色不澤,飲食不為肌膚。

脈虛,虛則咳,咳則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甚則咽垂。

肉實,肌脾一婬一婬一如鼠走,津一液開,腠理脫,汗大一洩。

或不仁,四肢急痛。

或腹緩弱,唇口壞,皮膚變色。

肉虛,體重怠惰,四肢不欲舉,關節痛疼,不嗜飲食,飲食則咳,咳則脅下痛一陰一引背及肩不可轉動。

氣實,喘一息沖胸,常欲自恚,心腹滿痛,內外有熱,煩嘔不安。

甚則嘔血,氣短乏不欲食,口燥咽干。

氣虛,皮一毛一焦,津一液不通,力乏腹脹。

甚則喘一息,氣短息塞,晝差夜甚。

一精一實,目視不明,齒焦發落,形衰,通身虛熱。

甚則胸中痺痛,煩悶洩一精一。

一精一虛,羸,驚悸,夢洩遺瀝,小一便白一濁。

甚則一莖一弱核徹,小腹裡急。

骨實,熱,耳鳴,面色焦枯,隱曲膀一胱不通,牙腦苦痛,手足酸疼,大小一便閉。

骨虛,面腫垢黑,脊痛不能久立,氣衰發落齒槁,腰背相引痛。

甚則喜唾不了。

煩熱內熱曰煩,外熱曰熱。

身不覺熱,頭目昏痛,口乾咽燥不渴,清清不寐,皆虛煩也。

平人自汗,小一便頻並,遺洩白一濁,皆憂煩過度,大病虛後煩悶,謂之心虛煩悶。

《古今錄驗》五蒸湯治五蒸病。

甘草(一兩,炙)人參知母黃芩(各二兩)茯苓熟地葛根(各三兩)竹葉(二把)石膏(五兩,碎)梗米(二合)上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

亦可以煎小麥水乃煎藥。

忌海藻、菘菜、蕪荑、大醋。

實熱黃芩黃柏黃連(氣也)大黃(血也)虛熱烏梅秦艽柴胡(氣也)青蒿蛤蚧鱉甲小麥丹皮(血也)肺(鼻干)烏梅天冬麥冬紫菀皮(舌白,唾血)桑白皮石膏膚(昏昧嗜唾)牡丹皮氣(遍身虛熱,喘促鼻干)人參黃芩梔子大腸(鼻右孔干痛)大黃芒硝脈(唾白一浪一語,脈絡溢,脈緩急不調)生地黃當歸心(舌干)生地黃連血(發焦)地黃當歸桂心童便小腸(下唇焦)赤茯苓木通生地脾(唇焦)芍葯木瓜苦參肉(食無味而嘔,煩躁甚不安)白芍葯胃(舌下痛)石膏粳米大黃芒硝葛根肝(眼黑)川芎當歸前胡筋(甲焦)川芎當歸膽(眼白失色)柴胡栝蔞三焦(乍寒乍熱)石膏竹葉腎(兩耳焦)生地石膏知母寒水石腦(頭眩,悶熱)地黃防風羌活髓(髓沸骨中,骨熱)天冬當歸地黃骨(齒黑,腰痛足逆)鱉甲地骨皮牡丹皮歸生地黃肉(肢細膚腫,腑臟俱熱)石膏黃柏胞(小一便赤黃)澤瀉茯苓滑石生地沉香膀一胱(左耳焦)苓滑石澤瀉外有胸中煩熱,肝中寒煩悶、肝中風酒疸、中暑中風濕、心痺、脾痺、肝虛寒、一精一實、五心煩熱、小腸熱、心虛熱。

足下熱,酒疸、女勞疸。

日晡熱如疸。

勞瘵脈虛。

【因】痰與血病。

【證】其病俗名傳一屍一。

雖多種不同,其病與前人相似。

大略令人寒熱盜汗,夢與鬼一交,遺洩白一濁,發乾而聳;或腹中有塊,或腦後兩邊有小一核數個,或聚或散,沉沉默默,咳嗽痰涎;或咯膿血,如肺痿、肺癰狀;或腹下利,羸瘦困乏,不自勝持。

雖不同證,其根多有蟲嚙心肺一也。

【治】青蒿(一斗半)童便(三斗)文武火熬至七分,去蒿。

再熬至一升,入豬膽汁七個、辰砂、檳榔末。

再熬數沸,以甘草末收之。

四物湯治虛勞痰,竹瀝、薑汁、便。

或加參、術。

三拗湯治傳一屍一勞瘵,寒熱交攻,久嗽咯血羸瘦,先服此方,後服蓮心散,萬無一失。

麻黃生甘草杏仁(不去皮尖、炙)姜棗煎服,痰清則止。

蓮心散當歸黃甘草(炙)鱉甲(醋炙)前胡柴胡獨活羌活防風防己茯苓半夏黃芩陳皮官桂阿膠赤芍麻黃(去節)杏仁蓮心(去心)天南星川芎芫花(醋炒黑)枳殼(炒)除芫花,每服二錢半,水二盞半,姜三片,棗一枚,入芫花一抄,煎至八分服。

須吐有異物,漸減芫花及甘草,殺蟲少之。

調鼎方治傳一屍一勞,神效。

混沌皮(一具,醋浸一宿,焙乾)炙鱉甲桔梗芍葯胡黃連制大黃甘草豉心苦參貝母秋石(另研)草龍膽知母黃柏(蜜炙)芒硝犀角(一錢)蓬術(一個)上煉蜜為丸。

溫酒下二十丸,腸熱食前,膈熱食後,一月平安。

白蠟丸治瘵。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脈因證治
序言 自序卷一 第一節卒屍卷一 第二節痺卷一 第三節痙卷一 第四節痿卷一 第節五厥卷一 第六節傷寒卷一 第七節卷一 第八節霍亂卷一 第九節瘟病卷一 第十節傷暑卷一 第十一節瘧卷一 第十二節疸卷一 第十三節勞(勞極煩熱勞瘵)卷二 第十四節熱卷二 第十五節吐衄下血卷二 第十六節下利卷二 第十七節洩卷二 第十八節自汗頭汗卷二 第十九節淋(附小便不禁腎臟風)卷二 第二十節頭目痛(附腦痛、眉骨痛)卷二 第二十一節眩暈卷二 第二十二節心腹痛卷二 第二十三節腰痛(附腰胯腫痛、腰軟)卷二 第二十四節肩背痛(附腰髀痛)卷二 第二十五節脅痛(附身體痛)卷二 第二十六節逆痰嗽卷二 第二十七節喘(附哮)卷三 第二十八節宿食留飲(附痰飲)卷三 第二十九節噯氣吞酸嘈雜(附氣)卷三 第三十節積聚卷三 第三十一節消渴卷三 第三十二節痞卷三 第三十三節腫脹卷三 第三十四節嘔吐噦卷三 第三十五節噎膈卷三 第三十六節瘡瘍卷三 第三十七節癰疽卷四 第三十八節乳癰卷四 第三十九節瘰卷四 第四十節發斑卷四 第四十一節丹疹卷四 第四十二節金瘡(附油火刀犬等傷)卷四 第四十三節傾仆卷四 第四十四節百藥中傷卷四 第四十五節癲狂卷四 第四十六節驚悸卷四 第四十七節疝卷四 第四十八節腳氣卷四 第四十九節蟲(附狐惑)卷四 第五十節喉痺卷四 第五十一節口卷四 第五十二節舌卷四 第五十三節目卷四 第五十四節耳卷四 第五十五節鼻卷四 第五十六節齒卷四 第五十七節結燥卷四 第五十八節痔漏卷四 第五十九節婦人產胎卷四 第六十節帶下卷四 第六十一節經候卷四 第六十二節崩漏卷四 第六十三節小兒證卷四 第六十四節雜證卷四 第六十五節雜治卷四 第六十六節髒證卷四 第六十七節七情證卷四 第六十八節雜脈寸卷四 第六十九節察視卷四 第七十節汗脈沉微、細弱不可汗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