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航船》卷十七 四靈部:鳥社 大禹即位十年,東巡狩,崩於會稽,因而葬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夜航船》卷十七 四靈部

夜航船

卷十七 四靈部

飛禽

鳥社

大禹即位十年,東巡狩,崩於會稽,因而葬之。

有鳥來為之耘,春拔草根,秋啄蕪穢,謂之鳥社。

縣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鳥,犯則無赦。

一精一衛鳥

炎帝女溺死渤海中,化為一精一衛鳥,日銜西山木石,以填渤,至死不倦。

《論語讖》曰:「鳳有六象九苞。」

六象者,頭象天,目象日,背象月,翼像風,足象地,尾象緯。

九苞者,口包命,心合度,耳聰達,舌詘伸,色光彩,冠矩 朱,距銳鉤,音激揚,腹文戶。

行鳴曰歸嬉,止鳴曰提扶,夜鳴曰善哉,晨鳴曰賀世,飛鳴曰郎都,食惟梧桐竹實。

故子欲居九夷,從鳳嬉。

瑞鳥也。

張華注曰:鸞者,鳳凰之亞,始生類鳳,久則五彩變易,其音如鈴。

周之文物大備,法車之上綴以大鈴,和鸞聲也,故改為鸞駕。

像鳳

太史令蔡衡曰:凡像鳳者有五色,多赤者鳳,多青者鸞,多黃者雛,多紫者,多白者鵠。

此鳥多青,乃鸞,非鳳也。

迦陵鳥

鳴清越如笙簫,妙合宮商,能為百蟲之音。

《欏嚴經》云:「迦陵仙音,遍十方界。」

畢方鳥

《山海經》:章峨之山,有鳥,狀如鶴,一足,赤文青質而白喙,名曰「畢方」。

其鳴自叫。

見則邑有訛火。

鸞影

宋范泰《鸞詩序》:昔賓王結峻卵之山,獲一鸞,三年不鳴。

其夫人曰:「嘗聞鳥見其類則鳴,可不懸鏡以照之?」

王從其言。

鸞觀影悲鳴,衝霄一奮而絕。

嗟乎慈禽!何情之深也。

鸞血作膠,以續弓一弩一、琴瑟之弦。

吐綬雞

形狀、毛色俱如大雞。

天睛淑景,頷下吐綬,方一尺,金碧晃曜,花紋如蜀錦,中有一字,乃篆文「壽」字,一陰一晦則不吐。

一名「壽字雞」,一名「錦帶功曹」。

孔雀

自愛其尾,遇芳時好景,聞鼓吹則舒張翅尾,盼睞而舞。

性妒忌,見婦女盛服,必奔逐啄之。

山棲時,先擇貯尾之地,然後置身。

欲生捕之者,候雨甚,往擒之。

尾沾雨而重,人雖至,猶愛尾,不敢輕動也。

杜鵑

蜀有王曰杜宇,禪位於鱉靈,隱於西山,死,化為杜鵑。

蜀人聞其鳴,則思之,故曰「望帝」。

又曰杜鵑生子寄於他巢,百鳥為飼之。

鴻鵠六翮

劉向曰:「今夫鴻鵠高飛沖天,然其所恃者六翮耳。」

夫腹下之毳,背上之毛,去一把,飛不為高下。

號寒蟲

五台山有鳥,名號寒蟲。

四足,有肉翅不能飛,其糞即五靈脂也。

當盛暑時,文采絢爛,乃自鳴曰:「鳳凰不如我。」

至冬,毛盡脫落,自鳴曰:「得過且過。」

秦吉了

嶺南靈鳥。

一名「了哥」。

形似鵒,黑色,兩肩獨黃,頂毛有縫,如人分發,耳聰心慧,舌巧能言。

有夷人以數萬錢買去,吉了曰:「我漢禽不入一胡一 地!」遂驚死。

變化

《月令》:三月,田鼠化為,八月化為田鼠。

二物一交一 化,即今所謂鵪鶉也。

二月鷹化為鳩,八月鳩化為鷹,亦一交一 化也。

赤烏

周武王伐紂,渡孟津,有火自上而下,至王屋,流化為烏,其色赤,其聲丑。

布谷

即斑鳩。

杜詩:「布谷催春種。」

張華曰:農事方起,此鳥飛鳴於桑間,若雲谷可布種也。

又其聲曰:「家家撒谷。」

又云:「脫卻破褲。」

因其聲之相似也。

□母

大如雞,黑色,生南方池澤葭蘆中,其聲如人嘔吐,每一鳴,口中吐出蚊蟲一二升。

稚子

一名「竹一團一 」。

喜食筍,善匿,不使人見。

故杜詩有「筍根稚子無人見」之句。

□水鳥,能厭水神,故畫於舟首,舟名「彩」。

捕 □ 

魏公子無忌,方與客飲。

有□擊鳩,走逃於公子案下,□追擊,殺於公子之前。

公子恥之,即使人多設羅,得□數十匹,責讓以殺鳩之罪,曰:「殺鳩者死!」一□低頭,不敢仰視;余皆鼓翅自鳴。

公子乃殺低頭者,余盡釋之。

鵓鴿井

漢高祖廟,臨城鵓鴿井旁,記云:「沛公避難井中,有雙鴿集井中,追者不疑,得脫。」

雪衣娘

唐明皇時,嶺南進白鸚鵡,聰慧能言,上呼之為「雪衣娘」。

上每與諸王及貴妃博戲,稍不勝,左右呼雪衣娘,即飛入局中,以亂其行列。

一日語曰:「昨夜夢 為鷙所搏。」

已而,果為鷹斃,瘞之苑中,號「鸚鵡塚」。

唐李繁曰:「東都有人養鸚鵡,以甚慧,施於僧,僧教之能誦經,往往架上不言不動。

問其故,對曰: 「身心俱不動,為求無上道。」

及其死,焚之,有舍利。

白鷴

宋帝駐蹕州山,為元兵所追,丞相陸秀夫抱帝赴海死。

時御舟一白鷴,奮擊哀鳴,墮水以殉。

鵓鴿詩

宋高宗好養鴿,躬自飛放。

有士人題詩云:「鵓鴿飛騰繞帝都,朝收暮放費工夫。

何如養個南來雁,沙漠能傳二帝書。」

帝聞之,召見士人,即命補官。

長鳴雞

宋處宗嘗買一長鳴雞,著窗間。

後雞作人語,與處宗談論,終日不輟。

處宗因此學業大進。

宋廚雞蛋

宋文帝尚食廚備御膳,烹雞子,忽聞鼎內有聲極微,乃群卵呼觀世音,淒愴之甚。

監宰以聞。

帝往驗之,果然,歎曰:「吾不知佛道神力乃能若是!」敕自今不得用雞子,併除宰割。

雁書

蘇武使匈一奴一,留武於海上牧羝。

漢使求之,匈一奴一詭言武死。

常惠教使者曰:「天子在上林射雁,雁足上系帛書,言武在某澤中。」

單于驚謝,乃遣武還。

《禮記》:「鴻雁來賓。」

先至為主,後至為賓。

孤雁

張華曰:雁夜棲川澤中,千百成群,必使孤雁巡更,有警則哀鳴呼眾。

故師曠《禽經》曰:「群棲獨警。」

飛一奴一

張九齡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系鴿足上,移之,呼為「飛一奴一」。

鴆毒

《左傳》:「宴安鴆毒,不可懷也。」

鴆,毒鳥也,黑身赤目,食蝮蛇,以其毛歷飲食則殺人。

周周鳥

名周周。

首重尾屈,將欲飲於河,則必顛,乃銜尾而飲。

金衣公子

唐明皇游於禁宛,見黃鶯羽毛鮮潔,因呼為「金衣公子」。

黃鸝

戴□春日攜雙柑鬥酒,人問何之,答曰:「往聽黃鸝聲,此俗耳針砭,詩腸鼓吹。」

養木雞

《莊子》:子為宣王養鬥雞,十日而問之曰:「雞可斗乎?」

曰:「未也。

猶虛而恃氣。」

十日又問之。

曰:「幾矣。

雞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

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季鬥雞

《左傳》:季之鬥雞,季氏介其羽,氏為之金距。

劉孝威詩:「翅中含白芥,距外曜金芒。」

乘軒鶴

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及狄人伐衛,受甲者皆曰:「鶴有祿位,何不使戰。」

是以衛亡。

翮成縱去

僧支道林好鶴。

有遺以雙鶴者,林鎩其羽,鶴反顧懊惜。

林曰:「鶴有凌霄之志,何肯為人耳目近玩!」養令翮成,置使飛去。

羊公鶴

昔羊叔子有鶴善舞,嘗向客稱之。

客試使驅來,而不肯舞。

故比人之名而不實。

斥笑鵬

《莊子》:窮發之北,有鳥名鵬,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且適南冥,斥鮺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

而彼且奚適也?

打鴨驚鴦

呂士隆知宣州,好笞官妓。

適杭州一妓到,士隆喜之。

一日群妓小過,士隆欲笞之。

妓曰:「不敢辭責,但恐杭妓不安耳。」

士隆赦之。

梅聖俞作打鴨詩:「莫打鴨,驚鴛鴦,鴛鴦新向池中落,不比孤州老鴰。」

燕太子丹質於秦,秦遇之無禮,欲歸。

秦王不聽,謬言曰:「令烏白頭馬生角,乃可歸。」

丹仰天歎息,烏即興白,馬為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

烏傷顏

烏純孝,父亡,負土築墓,群烏啣土助之,其吻皆傷,因以名縣。

《唐雅》曰:「純黑而反哺者謂之烏,小而腹下白,不能反哺者謂之鴉。」

燕居舊巢

武詩:「花開蝶滿枝,花謝蝶還希。

惟有舊巢燕,主人貧亦歸。」

又唐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斗鴨

陸龜蒙有斗鴨闌。

一日,驛使過焉,挾彈斃其尤者。

陸曰:「此鴨善人言,欲進上,奈何斃之!」使者盡以囊中金窒其口,徐問人語之狀,陸曰:「能自呼其名耳。」

使者憤且笑,拂袖上馬,陸還其金,曰:「吾戲耳。」

孝鵝

唐天寶末,長興沈氏畜一母鵝,將死,其雛悲鳴,不復食;母死,啄敗薦覆之,又銜芻草列前,若祭狀,向天長號而死。

沈氏異之,埋於蔣灣,名「孝鵝塚」。

蔡確鸚鵡

蔡確貶新州,有侍姬名琵琶,所蓄鸚鵡甚慧,每為確呼琵琶,及琵琶死,鸚鵡猶呼其名。

確賦詩傷之。

雁丘

金元好問過一陽一曲,見一獵者云:「捕得二雁,內一死,一脫網去,空中哀鳴良久,投地亦死。」

好問遂以金贖二雁,瘞之汾水濱,壘土為丘。

今為雁丘。

見彈求

《莊子》:長梧子曰:「汝亦太早計,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炙。」

燕巢於幕

季札如晉,將宿於戚,聞鐘聲曰:「夫子之在此也,猶燕之巢於幕上,而可以樂乎?」

《呂氏春秋》:燕雀處堂,母子相愛,突厥棟焚,燕雀不知。

禽經

金得伯勞之血則昏,鐵得之膏則瑩,石得鵲髓則化,銀得雉糞則枯。

翡翠粉金,厭火。

風雨霜露

《禽經》云:風翔則風。

風,鳶也。

雨舞則雨。

雨,商羊也。

霜飛則霜。

霜,也。

露翥則露。

露,鶴也。

又云:以豚讖風,以鼉讖雨。

豚,一江一 豚也。

鵲知風,蟻知雨。

禽智

陳所敏云:能水,故水宿之物莫能害。

啄木遇蠹穴,能以嘴畫字成符,蠹蟲自出。

鶴能步罡,蛇不敢動。

鴉有隱巢,故鷙鳥不能見。

燕啣泥常避戊己,故巢不傾。

鸛有長水石,能於巢中養魚,而水不涸。

燕惡艾,雀欲奪其巢,即銜艾置巢中,燕遂避去。

此皆禽之有智者也。

大鳥悲鳴

楊震將葬,先葬數日,有大鳥高丈餘,集震喪次悲鳴,葬畢方去。

上聞,乃悟震坐枉,遣使具祭,官其子。

化鶴

《職方乘》云:南昌洗馬池,嘗有年少見美一女 七人,脫綵衣岸側浴池中。

年少戲藏其一,諸女浴畢就衣,化白鶴去。

獨失衣女留,隨至年少家,為夫婦,約以三年還其衣,亦飛去。

故又名「浴仙池」。

化為大鳥

王仲變倉頡舊文為今隸書。

秦始皇嘗征仲,不至,大怒,詔檻車送之。

仲化為大鳥飛去,落二翮於延慶州,今有大翮山。

五色雀

出羅浮山。

貴人至,則先翔舞。

□ 烏

產肇慶。

形似山雞,其羽有光,漢以飾侍中冠。

鳳巢

永福隋時雙鳳來巢,宋初復至,守臣以聞,太宗遣使鑿巢下石,得美玉,名其山曰「鳳凰山」。

群烏啼噪

海鹽烏夜村,晉何寓此。

一夕,群烏啼噪,生女。

後復夜啼,乃穆帝立女為後之日。

問上皇

郭浩按邊至隴,見鸚鵡一紅一白鳴樹間,問:「上皇安否?」

浩詰其故,蓋隴州歲貢此鳥,徽宗置之安妃閣。

後發還本土,二鳥猶感恩不忘。

鳳歷

鳳知天時,故以名歷。

鳳鳴而天下之雞皆鳴。

鳳尾十二翎,遇閏歲生十三翎。

今樂府調尾聲十二板,以象鳥尾,故曰尾聲。

或增四字,亦加一板,以象閏。

雞五德

《韓詩外傳》:「頭戴冠,文也。

足搏距,武也。

見敵敢鬥,勇也。

見食相呼,義也。

守夜不失時,信也。」

故又稱「德禽」。

陳寶

秦穆公時,陳倉人掘地得一物以獻,道逢二童子,曰:「此物名為。」

曰:「彼二童子名為陳寶,得雄者王,得雌得霸。」

陳倉人捨逐童子,童子化為雉,飛入平林,以告於公。

公大獵,果得其雌,化為石,置於渭之間,立陳寶祠,遂霸西戎。

腰纏騎鶴

昔有客各言其志。

一願為揚州刺史,一願多資財,一願騎鶴上升。

其一人曰:「吾願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

隋珠彈雀

古雲,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蓋所用者重,所求者輕也。

雀躍者,言人喜悅,如雀之跳躍也。

愛屋及烏

《詩經》:「瞻烏爰止,於誰之屋。」

恐因烏而傷其屋也。

越雞鵠卵

《莊子》:「越雞不能伏鵠卵。」

謂其身小也。

燕賀

《淮南子》:大廈成而燕雀相賀。

貫雙雕

《唐史》:高駢見雙雕飛過,祝曰:「我貴當中之。」

一發貫雙雕,因號「雙雕侍郎」。

鵲巢鳩佔

《詩經》:「維鵲有巢,維鳩居之。」

聞雞起舞

祖逖與劉琨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走獸

藥獸

神農時有民進藥獸。

人有疾,則拊其獸,授之語,語畢,獸輒如野外,銜一草歸,搗汁服之即愈。

帝命風後記其何草,起何疾。

久之,如方悉驗。

虞卿曰:「神農師藥獸而知醫。」

黃帝於東海流波山得奇獸,狀如牛,蒼身無角,一足,能入水,吐水則生風雨,目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名曰夔。

帝令殺之,取皮以冒鼓,撅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

皋陶治獄,有游於庭(一角之獸,即今所畫獬豸)。

其罪疑者,令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以定獄辭。

黃熊

舜殛鯀於羽山。

鯀化為黃熊,入於羽泉。

故禹廟祭品,戒不用熊。

白狐

禹年三十未娶,行塗山,有白狐九尾造禹。

塗山人歌曰:「白狐綏綏,九尾龐龐。

成子家室,乃都攸昌。」

禹遂娶之,謂之女嶠。

野兔

文王囚於裡七年,其子伯邑考往視父。

紂呼與圍棋,不遜,紂怒殺伯邑考,醢之,令人送文王食。

命食畢,而後告,文王號泣而吐之,盡變為野兔而去。

麟紱

孔子在娠,有麟吐玉書於闕里,文云:「水一精一之子,系衰周而素王。」

孔母乃以繡衣系麟角,信宿而麟去。

至魯定公時,魯人鋤商田於大澤,得麟,以示孔子,系角之紱尚在。

孔子知命之將終,抱麟解紱,涕泗滂沱。

白澤

東望山有獸曰白澤,能言語。

王者有德,明照幽遠,則白澤自至。

昆□

后土之神獸,英靈能言語,禹治水有功而來。

角端

元太祖駐師西印渡,有大獸,高數丈,一角,如犀牛,作人語曰:「此非帝王世界,宜速還。」

耶律楚材進曰:此名角端,聖人在位,則奉書而至。

能日馳一萬八千里,靈異如鬼神,不可犯。

豕類也。

張口而腹髒盡露,故名曰彖。

《易經》用「彖曰」,蓋取此義。

獅子

一名狻猊。

《博物誌》:魏武帝伐冒頓,經白狼山,逢獅子,使人格之,殺傷甚眾。

忽見一物自林中出,如狸,上帝車軛。

獅子將至,便跳上其頭,獅子伏,不敢動,遂殺之。

得獅子還,來至洛一陽一三十里,雞犬無鳴吠者。

酋耳

身若虎豹,尾長參其身,食虎豹。

王者威及四夷則至。

虎倀

人罹虎厄,其神魂嘗為虎役,為之前導。

故凡死於虎者,衣服巾履皆卸於地,非虎之威能使自卸,實鬼為之也。

虎威

虎有骨如乙字,長寸許,在脅兩旁皮內,尾端亦有之,名「虎威」,佩之臨官,則能威眾。

又虎夜視,一目放光,一目視物。

獵人候而射之,一弩一箭才及,光隨墮地成白石,入地尺餘。

記其處掘得之,能止小兒啼。

倉兕

尚父為周司馬,將師伐紂。

到孟津之上,仗鉞把旄,號其眾曰:「倉兕。」

夫倉兕者,水中之獸也,善覆人舟,因神以化,令汝急渡,不急渡,倉兕害汝。

闞□於菟

《左傳》闞伯比一婬一於子之女,生子文。

夫人使棄諸夢澤中,虎乳之。

子田,見而懼,歸,夫人以告,遂收之。

楚人謂乳為□,謂虎為於菟,故曰:「闞於菟」。

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性好食鐵,生南方山谷中。

寢其皮辟濕,圖其形辟邪。

窮奇

西北有獸,名曰窮奇,一名神狗。

其狀如虎,有翼能飛,食人,知人言語。

逢忠信之人,則嚙而食之;逢奸邪之人,則捕禽一獸 以饗之。

杌

西荒中獸也,狀如虎,毛長三尺餘,人面虎爪,口牙一丈八尺,好鬥,至死不卻,獸之至惡者。

山都

形如崑崙一奴一,毛遍體,見人輒閉目張口如笑,好在深洞中翻石覓蟹啖之。

饕餮

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聲如嬰兒,鉤玉山中有之。

狼狽

二獸名。

狼前二足長,後二足短;狽前二足短,後二足長。

狼無狽不立,狽無狼不行。

若相離,則進退無攄矣。

故世人言事之乖張,則曰「狼狽」。

風馬牛

馬喜逆風而奔,牛喜順風而奔,故北風則牛南而馬北,南風則牛北而馬南。

故曰風馬牛不相及也。

種羊

西域俗能種羊。

初冬,擇未日,殺一羊,切肉方寸,埋土中。

至春季,擇上未日,延僧吹一胡一 笳,作咒語,土中起一泡,如鴨卵。

數日,風破其泡,有小羊從土中出。

此又胎卵濕化之外,又得一生也。

出西方天竺國,唐三藏攜歸護經,以防鼠嚙,始遺種於中國。

故「貓」字不見經傳。

《詩》有「貓」,《禮記》迎「貓」,皆非此貓此。

萬羊

李德裕召一僧問休咎,僧曰:「公是萬羊丞相,今已食過九千六百矣。

數日後有饋羊四百者,適滿其數。」

公大驚,欲勿受。

僧曰:「羊至此,已為相公所有矣。」

旬日後貶潮州司馬,又貶連州司戶,尋卒。

艾 □ 

衛靈公夫人南子與宋朝通,野人歌曰:「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

婁豬,雌豬也。

艾□,雄豬也。

遼東豕

遼東有豕,生子頭白,異而獻之。

行至河東,見豕皆白頭,懷慚而返。

今彭一寵一 之自伐其功,何異於是!

李貓

李義府容貌一溫一 恭,而狡險忌刻,時人謂之「李貓」。

麋鹿觸寇

秦始皇欲大苑囿,優旃曰:「善。

多縱禽一獸 於中,寇從東方來,以麋鹿觸之,足矣!」

猶豫

猶之為獸,性多疑。

聞有聲,則豫上樹,四顧望之,無人,才敢下。

須臾又上,如此非一。

故今人慮事之不決者曰:「猶豫」。

沐猴

小猴也,出賓國。

史言「沐猴而冠」,以「沐」為「沐浴」之「沐」者,非是。

刑天

獸名。

即「渾沌」。

見《山海經》。

能挾干戚而舞。

陶淵明詩「刑天舞干戚」,今誤作「刑天無干戚」。

形若彘,常在地食死人腦。

欲殺之,當以柏插其墓。

故今墓上多種柏樹。

一名「」。

秦繆公時,陳倉人掘地得之。

猾 無骨,

入虎口,不能噬,落虎腹中,則自內噬出。

《書》曰:「蠻夷猾夏。」

則取此義。

犀角

一名「通天」。

一名「分水」。

一名「駭雞」。

「通天」用以作簪,則夢登天,知天上諸事。

「分水」刻為魚形,銜以入水,水開三尺,可得氣,息水中。

「駭雞」謂雞見之,則驚卻也。

馴獺

永州養馴獺,以代鸕茲沒水捕魚,常得數十斤,以供一家。

魚重一二十斤者,則兩獺共畀之。

明駝

駝臥,足不帖地,屈足。

漏明,則走千里,故曰明駝。

唐制,驛有明駝使,非邊塞軍機,不得擅發。

楊貴妃私發駝使,賜安祿山荔枝。

□ 狗

《左傳》:「國狗之□,無不噬也。」

杜預注云:「,狂犬也。」

今云「犬」。

《宋書》云:「張收為犬所傷,食蝦蟆而愈。」

又槌碎杏仁納傷處即愈。

畜犬

《晉書》曰:白犬黑頭,畜之得財;白犬黑尾,世世乘車。

黑犬白耳,富貴;黑犬白前二足,宜子孫。

黃犬白耳,世世衣冠。

風生獸

生炎州,大如狸,青色。

積薪數車以燒之,薪盡而獸不死,毛亦不焦,斫刺不入,打之如灰囊,以鐵錘鍛其頭數十下,乃死,而張口向風,須臾復一活。

以石上菖蒲塞其鼻。

即死。

取其腦和菊花服之,盡十斤,得壽五百歲。

月支猛獸

漢武時,月支國獻猛獸一頭,形如五六十日犬子,大如狸而色黃。

武帝小之,使者對曰:「夫獸不在大小。」

乃指獸,命叫一聲。

獸舐唇良久,忽叫,如大霹靂,兩目如硨之一交一 光。

帝登時顛蹶,搔耳震慄,不能自止。

虎賁武士皆失仗伏地,百獸驚絕,虎亦屈伏。

舞馬

唐玄宗舞馬四百蹄,分為左右部,有名曰「某家驕」,其曲曰《傾杯樂》。

皆衣以錦繡,綴以金銀,每樂作,奮首鼓尾,縱橫應節。

弄象

唐明皇有舞象數十。

祿山亂,據鹹一陽一,出舞象,令左右教之拜。

舞象皆一弩一目不動,祿山怒,盡殺之。

弄猴

唐昭宗播遷,隨駕有弄猴,能隨班起居。

昭宗賜以緋袍,號「供奉」。

羅隱詩「何如學取孫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緋」是也。

朱梁篡位,取猴,令殿下起居。

猴望見全忠,逕趨而前,跳躍奮擊,遂被殺。

忽雷駁

秦叔寶所乘馬也。

喂料時,每飲以酒。

常於月明中試之,能豎越三領黑氈。

叔寶卒,嘶鳴不食而死。

鐵象

曲端下獄,自知必死,仰天長吁,指其所乘馬名鐵象,曰:「天下欲振復中原乎?惜哉!」鐵象泣數行下。

鑄馬

慕容有駿馬,赭白,有奇相,饒逸力。

至元壽元年,四十九矣,而駿逸不虧,奇之,比鮑氏驄,命鑄銅以圖其像,親為銘贊,鐫頌其旁,像成,而馬死矣。

白獺

魏徐邈善畫,明帝游洛水,見白獺愛之,不可得。

邈曰:「獺嗜鯔魚,乃不避死。」

遂畫板作鯔魚懸岸,群獺競來,一時執得。

帝曰:「卿畫何其神也!」

贖馬

周田子方嘗出,見老馬於道,詢知為家畜也,歎曰:「少盡其力,而老棄其身,仁者不為也。」

贖之歸。

袁氏

後唐有孫恪者,納袁氏為室。

後至峽山寺,袁持一碧環獻老僧。

少傾,野猿數十,捫蘿而躍。

袁乃命笑題詩,化猿去。

僧方悟即沙門向所畜者,玉環其繫頸舊物也。

果下馬

羅定州出馬,高不逾三尺,駿者有兩脊骨,又呼雙脊馬,健而能行。

以其可在果樹下行,名曰「果下馬」。

穢鼠易腸

唐公房拔宅上升,雞犬皆仙,惟鼠不淨,不得去。

鼠自悔,一日三吐,易其腸,欲其自潔也。

八駿

穆天子八駿,一名「絕地」,足不踐土;二名「翻羽」,行越飛禽;三曰「奔宵」,夜行萬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輝」,毛色炳熠;六名「超光」,一形十影;七名「騰霧」,乘雲而奔;八名「挾翼」,身有肉翅。

又有驊騮,亦古之良馬也。

黑牡丹

唐末劉訓者,京師富人。

京師春遊,以觀牡丹為勝賞。

訓邀客賞花,乃系水牛累百於門。

人指曰:「此劉氏黑牡丹也。」

辟暑犀

《孔帖》:文宗延學士於內殿。

李訓講《易》,時方盛暑。

上命取辟暑犀以賜。

辟寒犀

《開元遺事》:一交一 趾進犀角,色黃如金。

冬月置殿中,暖氣如熏。

上問使者,曰:「此辟寒犀也。」

養虎遺患

漢王欲東歸,張良曰:「漢有天下大半,楚兵饑疲,今釋不擊,此養虎自遺患也。」

王從之。

狐假虎威

楚王問群臣:「北方畏昭奚恤,何哉?」

一江一 乙曰:「虎得一狐,狐曰:「子毋食我,天帝令我長百獸。

不信,吾先行,子隨後觀。」

獸見皆走。

虎不知獸畏己,以為畏狐也。

今北方非畏昭奚恤,實畏王甲兵也。」

狐疑

狐疑者,狐性多疑,故心不決曰「狐疑」。

黔驢之技

柳文: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放之山下。

虎見龐然大物,環林間視之。

驢一鳴,虎大駭,以為且噬己。

然往來視之,覽無異能。

益一習一 其聲。

稍近,宕、倚、沖、冒。

驢不勝怒,蹄之。

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矣!」跳梁大啖,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馬首是瞻

晉荀偃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惟余馬首是瞻!」

不及馬腹

楚伐宋,宋告急於晉。

晉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

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天方授楚,不可與爭。」

塞翁失馬

《北史》:塞上翁匹馬亡入一胡一 ,人吊之。

翁曰:「安知非福乎?」

後馬將駿馬歸。

人賀之,翁曰:「安知非禍乎?」

後其子騎,折髀,人吊之,翁曰:「又安知非福乎?」

後兵,出丁壯者,免其子,以跛相保。

棄人用犬

晉靈公飲趙盾酒,伏兵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扶盾以下。

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殺之。

盾曰:「棄人用犬,雖猛何為?」

跖犬吠堯

漢高祖既殺韓信,詔捕蒯徹。

既至,上曰:「若教淮一陰一侯反乎?」

對曰:「然。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高材捷足者先得焉。

跖之犬吠堯,堯非不仁,吠非其主也。」

指鹿為馬

秦趙高欲專權,乃先設驗,持鹿獻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也,謂鹿為馬。」

問左右,或默,或言。

高一陰一中言鹿者以法。

守株待免

《韓子》:宋人有耕者,田畔有株,兔走觸之,折頸而死,因釋耕守株,覬復得兔,為宋國笑也。

多歧亡羊

《列子》: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一黨一 ,又請楊子豎追之。

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眾?」

眾曰:「多歧。」

既反,問:「獲羊乎?」

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

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飛越峰

洪武初,夷人獻良馬十,其一白者,乃得之貴州養龍坑。

坑旁水深而遠,下有靈物,春和多系牝馬,雲霧晦冥,必有與馬接,其產即龍駒。

故此馬首高九尺,長 丈餘,莫可控御。

敕典牧者囊沙四百斤,壓而乘之,行如電躡,片塵不驚,賜名「飛越峰」,命學士宋濂贊。

燧人氏始著物蟲鳥獸之名。

鯀始服牛。

相士始乘馬。

伏 羲始畜犧牲。

夏後氏始食卵。

漢文帝始潔六畜。

後魏始禁宰牛馬。

唐高祖始斷屠。

黃耳

陸機有快犬曰「黃耳」,性黠慧,能解人語,隨機入洛。

久無家問,作書以竹筒戴犬項,令馳歸,復得報還洛。

今有「黃耳塚」。

白鹿夾轂

漢鄭弘為淮一陰一守,歲旱,弘行田間,雨即至。

時有白鹿在道,夾轂而行。

主簿賀曰:「聞三公車輪鹿,明公必大拜矣!」果驗。

出終南諸山。

鹿之大者曰麈,群鹿隨之,視麈尾為響道,故古之談者揮焉。

飛鼠

其物飛而生子。

難產者,以皮覆之則易,故又名「催生」。

糖牛

桂平出。

裡人知牛嗜鹽,乃以皮裹手,塗鹽於上,入穴探之。

其角如玉,取以為器。

射鹿為僧

陳惠度於剡山射鹿,鹿孕而傷,既產,以舌舐子,干而母死,惠度遂投寺為僧。

後鹿死處生草,名曰「鹿胎草」。

野賓

宋王仁裕嘗畜一猿,名曰「野賓」。

一日放於塚山。

後仁裕復過此,見一猿迎道左,從者曰:「野賓也。」

隨行數十里,哀吟而去。

憑黑虎

卓敬年十五,讀書寶香山,風雨夜歸迷失道,得一兕牛,憑之歸,入門,乃黑虎也。

題《虎顧眾彪圖》

明成祖出圖,命解縉題句。

縉詩云:「虎為百獸尊,誰敢攖其怒?惟有父子恩,一步一回顧。」

帝見詩有感,即令夏原吉迎太子於南京。

熊入京城

弘治間,有熊入西直門,何孟春謂同列曰:「熊之為兆,宜慎火。」

未幾,在處有火災。

或問孟春曰:「此出何占書?」

孟春曰:「余曾見《宋紀》:永嘉災前 數日,有熊至城下,州守高世則謂其趙允曰,熊於字「能火」,郡中宜慎火。

果延燒十之七八。

余憶此事,不料其亦驗也。」

不忍

孟孫獵得使巴西持歸。

母隨之啼泣,巴西不忍,與之。

孟孫大怒,逐巴西。

尋召為其子傅,謂左右曰:「天不忍,且吾子乎!」

的盧

劉表贈備一馬,名曰「的盧」。

一日,遇伊籍,曰:「此馬相惡,必妨主。」

備未之信。

表妻蔡氏忌備,囑弟瑁設筵暗害。

備覺,出奔,前阻檀溪,後為瑁兵所逼,乃下溪策馬,曰:「的盧的盧,今日妨吾。」

的盧於急流深處,一躍三丈,飛渡西岸。

瑁驚駭而退。

獲兩虎

《史記》:陳軫曰:卞莊子刺虎,館豎子止之,曰:「兩虎方共食一牛,牛甘必鬥,斗則大者傷,小者亡,從而刺之,一舉兩得。」

果獲兩虎。」

牛羊犬豕別名

《禮記》:牛曰太牢。

羊曰少牢。

又牛曰「一元大武」。

羊曰「柔毛」,又曰「長髯主簿」。

豕曰「剛鬣」,又云「烏喙將軍」。

韓,六國時韓氏之黑犬。

楚獷、宋獵,皆良犬也。

又曰:「大夫之家,無故不殺犬豕。」

家豹、烏圓,皆貓之美譽。

鹿死誰手

石勒曰:「使朕遇漢高,當北面事之。

若遇光武,可與並驅中原,未知鹿死誰手。

續貂

《晉書》:趙王倫篡位,一奴一卒亦加封秩。

每朝會,貂蟬滿座。

語曰:「貂不足,狗尾續!」

拒虎進狼

《鑒斷》:漢和帝年才十四,乃能收捕竇氏,足繼孝昭之烈。

惜其與宦官議之,以啟中常侍亡漢之階。

語曰:「前門拒虎,後門進狼。」

此之謂也。

焉得虎子

《吳志》:呂蒙欲從裡,母叱之。

蒙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又班超使西域,鄯善王廣禮敬甚備。

匈一奴一使來,更疏懈。

超會其吏士三十六人,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遂夜攻虜營,斬其使。

羊觸藩籬

《易經》:「羝羊觸藩,羸其角。」

制千虎

《宋史》:常安民遺呂公著書曰:「去小人不難,勝小人難耳。

嘗見猛虎負,卒為人勝者,人眾而虎寡也。

今奈何以數千人而制千虎乎?」

公著得書,默然。

搏蹇兔

《史記》:范雎謂秦昭王曰:「以秦治諸侯,譬猶走韓盧而搏蹇兔也。」

瞎馬臨池

《世說》:顧愷之與殷仲堪作危語,有一參軍在坐,曰:「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以仲堪眇一目故也。

教猱升木

猱,猴屬,性善升木,不待教而能者。

《詩經》:毋教猱升木。

城狐社鼠

《韓詩外傳》:「社鼠不攻,城狐不灼。」

恐其壞城而傷社也。

陶犬瓦雞

《金樓子》:「陶犬無守夜之警,瓦雞無司晨之益。」

羊質虎皮

《楊子》:「羊質而虎皮,見草而悅,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也。」

九尾狐

宋陳彭年奸佞不常,時號「九尾狐。」

蝟務

蝟似豪豬而小,其毛攢起如矢,言人事之叢雜似之。

故事多曰「務」。

鱗介

龍有九子

一曰,似龜,好負重,故立於碑趺。

二曰螭吻,好遠望,故立於屋脊。

三曰蒲牢,似龍而小,好叫吼,故立於鍾紐。

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

王曰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蓋。

六曰,好水,故立於橋柱。

七曰睚眥,好殺,故立於刀環。

八曰金猊,形似獅,好煙火,故立於香爐。

九曰椒圖,似螺蚌,性好 閒,故立於門楣。

尺木

龍頭上有一物,如博山形,名曰尺木。

龍無尺木,不能升天。

攀龍髯

黃帝採銅,鑄鼎於荊山下。

鼎成,有龍垂一胡一 髯下迎帝騎龍上,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小臣不得上,悉持龍髯,髯拔,墮弓。

抱其弓而號。

後世名其處曰「鼎湖」,名其弓曰「烏號」。

龍

夏後藏龍於匱,周厲王發之,化為黿,入於王府。

府中童妾娠之生女,棄於道,有夫婦竊之至褒。

後褒人有罪,納女於幽王,是為褒姒。

癡龍

昔有人墮洛中洞穴,見宮殿人物九處,捋大羊髯,得珠,取食之。

出問張華,華曰:「九仙館也。

大羊乃癡龍。」

龍不見石,人不見風。

魚不見水,鬼不見地。

梭龍

陶侃少時,嘗捕魚雷澤,得一鐵梭,還掛著壁。

有頃,雷雨大作,梭變成赤龍,騰空而去。

畫龍

葉公子高好龍,雕文畫之。

一旦,真龍入室,葉公棄而還走,失其魂魄。

故曰葉公非好真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行雨不職

唐普聞師聚徒說法,有老人在旁,問之,答曰:「某此山之龍,因病,行雨不職見罰,求救。」

師曰:「可易形來。」

俄為小蛇,師引入淨瓶,覆以袈裟。

忽雲雨晦冥,雷電繞空而散。

蛇出,復為老人而謝:「非藉師力,則腥穢此地矣。」

出泉以報。

金吾

亦龍種,形似美人,首尾似魚,有兩翼,其性通靈,終夜不寐,故用以巡警。

螺女

閩人謝端得一大螺如斗,畜之家。

每歸,盤餐必具。

因密伺,乃一姝麗甚,問之,曰:「我天漢中白水素女。

天帝遣我為君具食。

今去,留殼與君,端用以儲粟,粟常滿。

射鱔

越王郢於福州溪中,見一鱔長三丈,郢射中之,鱔以尾環繞,人馬俱溺。

□殘魚

出松一江一 。

昔吳王一江一 行食,以殘者棄水面,化而為魚。

橫行介士

《抱朴子》:山中辰日稱無腸公子者,蟹也。

《蟹譜》:「出師下巖之際,忽見蟹,稱為橫行介士。」

蛟龍得雲雨

周瑜謂孫權曰:「劉備有關張熊虎之將,肯久屈人下哉?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生龜脫

金華俞清建云:「荊公欲使脫逢掖著僧伽黎,遂去室家妻子之累,猶生龜脫,亦難堪忍。

杯中蛇影

樂廣為河南尹,宴客。

壁上有懸一弩一照於標中,影如蛇,客驚謂蛇入腹,遂病。

後至其故處,知為一弩一影,病遂解。

率然

《博物誌》:率然一身兩頭,擊其一頭,則一頭至;擊其中,則兩頭俱至。

故行軍者有長蛇陣法。

魚求去釣

漢武欲伐昆明,鑿池一習一 水戰,刻石為鯨魚,每雷雨至則鳴,髯尾皆動。

嘗有人釣此,綸絕而去。

魚夢於武帝,求去其鉤。

明日,帝游池上,見一魚銜鉤,曰:「豈非昨所夢乎?」

取魚去鉤而放之。

後帝復游池畔,得明月珠一雙,歎曰:「豈魚之報也!」

打草驚蛇

王魯為當塗令,贖貨為務。

會稽民連狀訴主簿貪賄,魯判曰:「汝雖打草,吾已驚蛇。」

干蟹愈瘧

《筆談》:關中無蟹,有人收得一干蟹,土人怪其形以為異,每人家有瘧者,借去懸於戶,其病遂痊。

是不但人不識,鬼亦不識矣。

魚婢蟹一奴一

《爾雅》:魚婢,小魚也,亦曰妾魚。

大蟹腹下有數十小蟹,名蟹一奴一。

畫蛇添足

陳軫對楚使曰:三人飲酒,約畫地為蛇,先成者飲。

一人先成,舉酒而起,曰:「吾先成,且添為之足。」

其一人奪酒飲,曰:「蛇無足,汝添足,非蛇也。」

髯蛇

長十丈,圍七八尺。

常在樹上伺鹿獸過,便低頭繞之,有頃,鹿死,先濡令濕,便吞食之,頭角骨皆鑽皮自出。

珠鱉

廣東電白海中出珠鱉,狀如肺,有四眼六腳而吐珠。

一曰「文」,鳥頭魚尾,鳴如磬而生玉。

□魚 建昌修水出。

郭璞云:有水名修,有魚名□。

天下大亂,此地無憂。

俗呼西河。

墨龍

撫州學有右軍墨池。

韓子蒼《雜記》:池中忽時水黑,謂之黑龍。

此物見,則士子應試者,得人必多。

屢驗。

飛魚

晉吳隸築魚塞於湖,忽聞空中云:「晚有大魚攻塞,勿殺!」須臾,大魚果至,群魚從之。

隸誤殺大魚,是夕風雨橫作,魚悉飛樹上。

咒死龍

石勒時大旱,佛圖澄於石井岡掘一死龍,咒而祭之,龍騰空而上,雨即降。

今有龍岡驛。

四蛇衛之

開刑鮒山。

《山海經》云:顓頊葬其一陽一,九嬪葬其一陰一,四蛇衛之。

白帝子

漢高祖微時,見白蛇當道,揮劍斬之。

後者老嫗泣曰:吾子,白帝子也,化蛇當道,為赤帝子所殺。

喚魚潭

青神中巖有喚魚潭,客至,撫掌,魚輒群出。

斬蛟

隋趙昱為嘉川守。

犍為潭中有老蛟作虐,昱持刀入水,頃之潭水盡赤,蛟已斬。

一日,棄官去。

後嘉陵水漲,見昱雲霧中騎白馬而下,宋太宗賜封「神勇」。

孩兒魚

磁州出魚,四足長尾,聲如嬰兒啼,因名「孩兒魚」,其骨燃之不滅。

黃雀魚

出惠州。

八月化為雀,十月後入海化為魚。

五色魚

隴州魚龍川有魚,五色,人不敢取。

杜甫詩「水落魚龍夜」,即此。

視龍猶□蜓

禹南巡狩,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禹濟一江一 ,黃龍負舟,舟中人懼。

禹仰天歎曰:「吾受命於天,竭力以勞萬民。

生寄也,死歸也,余何憂於龍焉。」

視龍猶□蜓,顏色不變。

須臾,龍俯首低尾而逝。

雙鯉

蕭山縣之城山,山顛有泉,嘉魚產焉。

闔閭侵越,句踐退保此山,意其乏水,饋以米鹽。

句踐取雙鯉報之,吳兵夜遁。

石蟹

生於崖(海南島)之榆林,港內半里許,土極細膩,最寒,但蟹入則不能運動,片時即成石矣,人獲之,則曰石蟹。

置之几案,能明目。

鰣魚

一名箭魚。

腹下細骨如箭鏃,此東坡有「鰣魚多骨之恨」也。

其味美在皮鱗之一交一 ,故食不去鱗。

肋魚似鰣而小,身薄骨細,冬月出者名「雪肋」,味最佳。

至夏,則味減矣。

龜歷

陶唐之世,越囊國獻千歲神龜,方三尺餘,背上有文,皆蝌蚪書,記開闢以來事,帝命錄之,謂之龜歷。

元緒

孫權時,永康有人入山,遇一大龜,載入吳,夜泊越裡,纜舟於大桑樹。

宵中,樹呼龜曰:「勞乎元緒,奚事爾耶!」因呼龜為「元緒」。

河豚

狀如蝌蚪,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黃文,眼能開閉,觸物便怒,腹脹如鞠,浮於水上,人往取之。

河豚毒在眼、子、血三種。

中毒者,血麻、子脹、眼睛酸,蘆筍、甘蔗、白糖可以解之。

集

楊震聚徒講學,有雀銜三,集講堂前。

皆曰:「者,卿大夫服之象也。

數三者,三台也。

先生自此升矣。」

果如其言。

子魚

宋顯仁太后謂秦檜妻曰:「子魚大者絕少。」

檜妻曰:「妾家有大者。」

檜聞,責其失言,乃以青魚百尾進。

太后笑曰:「我道這婆子村,果然!」

□魚

長二丈,皮可物。

其子旦從口出,暮從臍入,腹裡兩洞,腸貯水以養子。

腸容二子,兩則四焉。

巖蛇

龜身、蛇尾、鷹嘴、鼉甲,下有四足,足具五爪,大如癩頭鼉,硬似穿山甲,其殼極堅,其爪極利,茅竹青柴到口即碎,著人之肌膚,咬必透骨。

台一溫一 山下,此物極多。

懶婦魚

一江一 南有懶婦魚,即今之一江一 豚是也。

魚多脂,熬其油可點燈。

然以之照紡績則暗,照宴樂則明,謂之「饞燈」。

脆蛇

無膽,畏人。

出崑崙山下。

聞人聲,身自寸斷,少頃自續,復為長身。

凡患色癆者,以驚恐傷膽,服此可以續命,兼治惡疽、大麻瘋及痢。

腰以上用首,以下用尾。

瓦欏蚶

寧海沿海有蚶田,用大蚶搗汁,竹筅帚灑之,一點水即成一蚶,其狀如荸薺,用缸砂壅之,即肥大。

蝤蛑

陶出使吳越,忠懿王宴之,因食蝤蛑。

詢其名類,忠懿王命自蝤蛑以至彭越,羅列十餘種以進。

視之,笑謂忠懿王曰:「此謂一蟹不如一蟹也。」

牡蠣

一名山□。

《本草》:牡蠣附石而生,相連如房。

初生海岸,身如拳石,四面漸長,有一二丈者。

一房內有肉一塊,肉之大小,隨房所生。

每潮來,則諸房皆開,有小蟲入,則合之,以充飢腹。

綠毛龜

蘄州出。

龜背有綠毛,長尺餘,浮水中,則毛自泛起。

壓置壁間,數年不死,能辟飛蛇。

隋帝嗜蛤,所食以千萬計。

忽有一蛤置几上,一夜 有光。

及明,肉自脫,中有一佛二菩薩像,帝自是不復食蛤。

沈宮聞戲於棲水,獲一蚌。

煮食時,中有一珠,長半寸,儼然大士像,惜煮熟失光,為徽人售去。

舅得詹事

燕文貞公女嫁盧氏,嘗為舅求官。

公下朝,問焉。

公但指支床 龜視之。

女拜而歸,告其夫曰:「舅得詹事矣。」

三足鱉

黃庭宣知太倉,民有食三足鱉而化地上,止存發一縷、衣服等物,如蛻形者,人以其婦殺夫報官。

庭宣令捕三足鱉,召婦依前烹治,出重囚食之,亦盡化去。

魚羹荊花

許襄毅官山左,有民布田,其婦饗之,食畢而死。

囊毅詢其所饗物,及所經道路。

婦曰:「魚湯米飯,度自荊林。」

公乃買魚作飯,投荊花於中,試之狗彘,無不死者。

毒 □

鉛山賣薪者性嗜。

一日,市歸,烹食,腹痛而死。

張治其獄。

召漁者捕,得數百斤,中有昂頭出水二三寸者七條,烹與死囚食,亦腹痛而死。

兩頭蛇

孫叔敖幼時遇兩頭蛇於路,殺而埋之。

相傳見此者必死,歸泣告於母。

母曰:「蛇今安在?」

對曰:「恐害他人,已殺而埋之矣。」

母曰:「汝有利人心,天必之!」果無恙。

箏弦化龍

唐刺史韋宥,於永嘉一江一 滸沙上獲箏弦,投之一江一 中,忽見白龍騰空而去。

牒蚌珠之仇

夏原吉治浙西水患,宿湖州慈感寺,夜有嫗攜一女來訴曰:「久窟於潮音橋下,歲被鄰豪欲奪吾女,乞大人一字為鎮。」

公書一詩與之。

公至吳松一江一 ,有金甲神 來告曰:「聘一鄰女已久,無賴賺大人手筆,抵塞不肯嫁,請改判。」

公張目視之,神逡巡畏避。

公憶曰:「是慈感蚌珠之仇也。」

牒於海神。

次日,大風雨,震死 一蛟於錢溪之北。」

與蛇同產

竇武產時,並產一蛇,投之林中。

後母卒,有大蛇徑至喪所,以頭擊柩,若哀泣者,少間而去。

時謂竇氏之祥。

得魚忘筌

《莊子》:「筌者所以得魚,得魚而忘筌。」

比受恩而不知報也。

魚游釜中

廣陵張嬰泣告張綱曰:荒裔愚民,相聚偷生,若魚游釜中,知其不可久。

今見明府,乃更生之辰也。

巴蛇

《山海經》:「巴蛇蠶象,三歲而出其骨。」

蟲豸

鞠通

孫鳳有一琴能自鳴,有道士指其背有蛀孔,曰:「此中有蟲,不除之,則琴將速朽。」

袖中出一竹筒,倒黑藥少許,置孔側,一綠色蟲,背有金線文,道人納蟲 於竹筒竟去。

自後琴不復鳴。

識者曰:「此蟲名鞠通,有耳聾人置耳邊,少頃,耳即明亮。

喜食古墨。」

始悟道人黑藥,即古墨屑也。

有四種:食心曰螟,食葉曰,食根曰蟊,食節曰賊。

趙守青州,蝗自青、齊入境。

遇風退飛,墮水而死。

馬援為武陵守,郡連有蝗,援賑貧羸,薄賦稅,蝗飛入 海,化為魚蝦。

孫覺簿合肥,課民搏蝗若干,官以米易之,竟不損禾。

宋均為九一江一 守,蝗至境輒散。

貞觀二年,唐太宗祝天吞蝗,蝗不為祟。

水母

東海有物,狀如凝血,廣數尺,正方圓,名曰水母。

俗名海蜇,一名蝦蛇(音射)。

無頭目。

所處則眾蝦附之,蓋以蝦為目也。

色正淡紫。

《越絕書》云:「水母以蝦為目,海鏡以蟹為腸。」

海鏡

廣中有圓殼,中甚瑩滑,照如雲母。

殼內有少肉如蚌,腹中有小蟹。

海鏡饑,則蟹出拾食,蟹飽歸腹,海鏡亦飽。

迫之以火,蟹即走出,此物立斃。

百嘴蟲

一溫一 會在一江一 州觀魚,見漁子忽上岸狂走。

一溫一 問之,但反手指背。

不能言。

漁子頭面背黑,細視之,有物如荷葉,大尺許,眼遍其上,咬住不可取。

一溫一 令以火燒之,此物方落,每一眼底有嘴如釘。

漁子背上出血數斗而死,莫有識者。

自縊蟲

漢光武六年,山一陰一有小蟲千萬,皆類人形,明日皆懸於樹枝,自縊死之。

螟蛉

詩曰:「螟蛉有子,蜾蠃負之。」

螟蛉,桑蟲也。

蜾蠃,蒲蘆也。

蒲蘆窮取桑蟲之子,負持而去,養以成子。

故世之養子,號曰螟蛉也。

蜾蠃負螟蛉之子,祝曰:「類我,類我!」七日夜化為己也,故又謂之「速肖」。

螢火

腐草所化。

隋煬帝於景華宮,徵求螢火,得數斛,盛以大囊,夜出遊,如散火光遍於山谷。

怒蛙

越王既為吳辱,思以報復。

一日出遊,見怒蛙而式之,左右問其故,王曰:「有氣如此,何敢不式!」戰士興起,皆助越反矣。

守宮

蜥蠍。

以器養之,喂以丹砂,滿七斤,搗治萬杵,以點女子體,終身不滅,若有房室之事則滅矣。

言可以防閒一婬一佚,故謂之「守宮」。

綠螈

《二酉余談》:一人為蛇傷,痛苦欲死。

見一小兒曰:「可用兩刀在水相磨,磨水飲之,神效。」

言畢,走入壁孔中。

其人如方服之,即愈。

因號綠螈為「蛇醫」。

又云:蛇醫形大色黃,蛇體有傷,此蟲輒啣草傅之,故有醫名。

蜥蠍油

錢王宮中,使老媼監更。

一夕,有蜥蠍沿銀缸吸油,既竭。

而倏然不見。

次日王曰:「吾昨夜夢飲麻膏而飽。」

更媼駭異。

寄居蟲

形似蜘蛛,而足稍長。

本無殼,入空螺殼中載以行。

觸之,縮足如螺,火炙之乃出。

蝤蟲

有蝤蟲者,一身兩口,爭相嚙也,遂相食,因自一殺。

人臣之爭事,而亡其國者,皆蝤類也。

螳臂

螳螂,一名刀螂。

前二足如刀而多鋸齒,能捕蟬。

見物慾以二足相搏,遇車轍而亦當之。

故曰:「螳臂當車」。

一名縊女。

長寸許,頭赤身黑,喜自經死。

雲是齊東郭姜所化。

毒蟲也,能傷人。

古人草居露處,故早起相見問勞,必曰:「無恙乎?」

又曰:恙,憂也。

又:,食人一獸 。

南海有蟲,無骨,名曰「泥」。

在水中則活,失水則醉,如一堆泥。

故詩人譏周澤曰「一日不齋醉如泥」。

一名「短狐」。

處於一江一 水,能含沙射人,所中者頭痛發熱,劇者至死。

一名「射影」。

凡受射者,其瘡如疥。

四月一日上一弩一,八月一日卸一弩一,人不能見,鵝能食之。

一曰以雞腸草搗塗,經日即愈。

蟻斗

殷仲堪父病瘧,悸聞床 下蟻動,謂是牛鬥。

書押

米芾守無為州,池中蛙聲聒人,芾取瓦片書「押」字投之,遂不鳴。

上有芾書「墨池」二字為額。

白 □

趙□鎮蜀時,以白寄余氏,放之池中,生息不絕;或畜他所,色輒變白。

池在開化。

西施舌

似車螯而扁,生海泥中,常吐肉寸餘,類舌。

俗甘其味,因名「西施」。

蛛鷹

方寬守淮安,有盜殺,無名。

適蛛墮於幾,鷹下於庭。

寬曰:「殺人者豈朱英乎?」

按籍捕之,果然。

五蜂飛引

萬鵬舉為萬安丞,有民婦訴其夫及五子為盜所殺,不知其一屍一者。

一日,有五蜂旋繞行。

萬曰:「汝若真魂,宜前飛引。」

蜂遙臨掩骸處,得衣帶上所繫買布數人名姓,推鞫之,遂雪其冤。

水虎

沔水中有物曰「水虎」,如三四歲小兒,鱗甲如鯪鯉,射之不可入。

七八月間好在磧上曝。

膝頭似虎,掌爪常沒入水中,露出膝頭。

小兒不知,欲取戲弄,便殺人。

商 □

《莊子》曰:「是猶使蚊負山,商馳河也,必不勝任也。」

商,螞蟻也。

偃鼠

《莊子》曰:「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謝豹

虢郡有蟲名「謝豹」,見人時,以前腳一交一 覆其首,如羞狀。

故得罪於人,曰「負謝豹之恥」。

玄駒

蟻也。

河內人見人馬數萬,大和黍米,來往奔馳,從朝至暮。

家人以火燒之,人皆成蚊蚋,馬皆成大蟻,故今人呼蚊蚋曰「黍民」,名蟻曰「玄駒」。

鼷鼠五技

《旬子》:「鼷鼠五技而窮」。

謂能飛,不能上屋;能緣,不能窮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入。

飛蟬集冠

梁朱異為通事舍人,後除中書郎。

時秋日始拜,有飛蟬集於異冠上,或謂蟬珥之兆。

群蟻附膻

盧垣書:「今之人奔尺寸之祿,走絲毫之利,如群蟻之附膻腥,聚蛾之投爝火,取不為丑,貪不避死。」

螢丸卻矢

螢,一名「宵燭」,一名「丹鳳」,類聚曰「務」。

戊子日以螢為丸能卻矢。

漢武威太守劉子南得其方,合而佩之,嘗與虜戰,為其所圍,矢下如雨,離數輒墮地,不能中傷。

虜以為異,乃解圍去。

丈人承蜩

《莊子》:瘺者承蜩,猶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

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累三而不墜,則失者什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

仲尼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

以蚓投魚

陳使傅聘齊,齊以薛道衡接對之。

贈詩五十韻,衡和之,南北稱美。

魏收曰:「傅所謂以蚓投魚耳。」

投鼠忌器

賈誼策:「諺曰:「欲投鼠而忌器。」

鼠近於器,尚憚而不投,況貴臣之近主乎!」

蝶庵

李愚好睡,欲作蝶庵,以莊周為開山第一祖,陳摶配食,宰予、陶潛輩祀之兩廡。

箕斂蜂窠

皇甫常命其子松,錄詩數首,一字少誤,詬詈且躍,手杖不及,則嚙腕血流。

嘗為蜂螫手指,乃大噪,散錢與裡中小兒及一奴一輩,箕斂蜂窠於庭,命捶碎絞汁以償其痛。

石中金蠶

丹一陽一人采碑於積石之下,得石如拳。

破之,中有一蟲,似蠐螬狀,蠕蠕能動,人莫能識,因棄之。

後有人語曰:「若欲富貴,莫如得石中金蠶,畜之則寶貨自至。」

詢其狀,則石中蠐螬耳。

鳳子

大蝶,一名鳳子,見韓詩。

《異物誌》;昔有人渡海,見一物如蒲帆,將到舟,競以篙擊之,破碎墮地,視之,乃蝴蝶也。

海人去其翅足,秤肉得八十斤,啖之,極肥美。

蜈蚣

葛洪《遐觀賦》:蜈蚣大者長百步,頭如車箱,屠裂取肉,白如瓠。

《南越志》曰:蜈蚣大者其皮可以鞔鼓,其肉曝為脯,美於牛肉。

蝶幸

唐明皇春宴宮中,使妃嬪各插艷花,帝親捉粉蝶放之,隨蝶所止者幸之。

謂之蝶幸。

後貴妃專一寵一 ,不復作此戲。

 《埤雅》:大蟲,如指似蠶,一名「厄」。

《韓非子》:似蛇,蠶似,人見蛇則驚駭,見則毛起。

然婦人拾蠶,而漁者握,故利之所在,皆為賁育。

《廣雅》云:蟲之知聲音也。

《埤雅》:善令人不 迷。

故從。

太沖「景福而興作」,言福如蟲群起。

蟋蟀 賈秋壑《促織經》曰: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青麻頭。

青項、金翅、金銀絲額,上也;黃麻頭,次也;紫金黑色,又其次也。

其形以頭項肥, 腳腿長,身背闊者為上。

頂項緊,腳瘦腿薄者為上。

蟲病有四:一仰頭,二捲鬚,三練牙,四踢腳。

若犯其一,皆不可用。

促織者,督促之意。

促織鳴,懶婦驚。

袁 《秋日詩》曰:「芳草不復綠,王孫今又歸。」

人都不解,施蔭見之曰:「王孫,蟋蟀也。」

蘇隱夜臥,聞被下有數人齊念杜牧《阿房宮賦》,聲緊而小,急開被視之,無他物,惟得大虱十餘。

蠛蠓

一名「醯雞」,蜉蝣之類。

郭璞曰:「蠓飛則風,舂則雨。」

蟣虱

《東漢記》:馬援擊尋一陽一山賊,上書曰:「除其竹木,譬如嬰兒頭多蟣虱,而剃之蕩然,蟣虱無所復附。」

書奏,上大悅,出小黃門頭有虱者皆剃之。

舊傳有女子過高郵,去郭三十里,天一陰一,蚊盛,有耕夫田舍在焉。

其嫂欲共止宿,女曰:「吾寧死,不可失節。」

遂以蚊嘬死,其筋見焉。

人為立祠,曰「露筋廟」。

當蚊

展禽者,少失父,與母居,傭工膳母;天多蚊,臥母床 下,以身當之。

官私蝦蟆

晉惠帝嘗在華林園,聞蝦蟆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為私乎?」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夜航船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