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村輟耕錄》卷十六:惟先生之大節高風,流播千古,而質者乃能次第其出處。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村輟耕錄》卷十六

南村輟耕錄

卷十六

◎陶氏二譜宋泰山王質所著《雲韜堂紹陶錄》,錄中首載栗裡華一陽一二譜。

惟先生之大節高風,流播千古,而質者乃能次第其出處。

作為年譜,且以名吾書紹陶之志,是可尚已,遂錄於此雲。

《書陶栗裡譜》元亮高風,發於宋晉去就之際。

君曾祖事晉,懋著勳勞。

自宋武帝芟元復馬,逆揣其末流,即不出。

武帝將收賢士以系人心,見要亦不應。

陶謝皆世臣,君世地色言俱僻,而靈運為武帝秉任。

最後乃欲詭忠義雜一江一 海遠師送君過虎溪,而卻靈運不入蓮社素心皆所鑒知,譜具左方。

△興寧三年乙丑(晉哀帝)君生於潯一陽一柴桑,今德安縣楚城市是。

父軼名,命子詩云:「於穆仁考,澹焉虛止。

寄跡風雲,宜茲慍喜。」

陶氏自侃以武功擅世,後裔稍襲故風,多流亂岐。

蓋折翼之祥,發之旁派,傳淡,傳君父子,皆以隱德著稱。

侃女適孟嘉,嘉女適君父,是生君。

其氣所傳,造化必有可言者。

△大元元年丙子(晉武帝)君年十二,失母。

祭妹文云:「慈妣早世,我年二六。」

△大元九年甲申君年二十。

失妾。

楚調詩云:「弱冠逢世阻,始室喪其偏。」

妾翟氏偕老,所謂夫耕於前,妻?於後,當是翟,湯家湯莊、矯、法、賜,四世以隱行知名。

(亦柴桑)

△大元十九年甲午君年三十。

有《歸園田》詩云:「誤落塵綱中,一去三十年。」

初為州祭酒,當在其前,不堪,乃解歸。

故云:「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尋亦卻主簿。

△隆安四年庚子(晉安帝)君年三十六。

五月,有《從都還阻風規林》詩。

當是參鎮軍,銜命自京都上一江一 陵,故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詩後。

父在柴桑,故雲一欣侍一溫一 顏,又云「久游戀所生」,父為人度不肯適都,當是已捨單行,見《還舊居》詩,軍僚差疆郡吏,故云:「時來苟冥會,婉戀憩通衢。

投策命晨裝,暫與田園疏。」

△隆安五年辛丑君年三十七。

正月,有《游斜川》詩云:「開歲倏五十。」

方三十七,作五日是。

當是故歲五月還潯一陽一,今歲七月適一江一 陵。

有《赴假還一江一 陵夜行途中》詩,留潯一陽一逾年,當是予告在鄉。

至是,往赴,云「閒居三十載」。

自未參鎮軍以前,得三十六年,當是不堪勞役,遂起歸意。

故云:「詩書敦宿好,園林無俗情。

如何捨此去,遙遙至南荊。」

《失父祭妹文》云:「昔在一江一 陵,重罹天罰。

觸事未遠,書疏猶存。」

當是妹自武昌報。

一江一 陵時,父在柴桑。

△元興二年癸卯君年三十九。

正月,有《始春懷古田舍》詩,當是自一江一 陵歸柴桑,復適京都。

宅憂居家,思湓城,故有《懷古田舍》。

又雲《良苗懷新》。

十二月,有與從弟敬詩云:「寢跡衡門下」,在都亦當是處野。

△元興三年甲辰君年四十。

有《連雨獨飲》詩云:「?仰四十年」。

有《飲酒詩》云:「是時向立年,志氣多所恥。

遂盡分然介,終死歸田里」。

當是在壬辰癸巳為州祭酒之時。

所謂「投耒去學仕」,又云:「冉冉星氣流,亭亭復一紀」。

至是,得十二年。

△義熙元年乙巳君年四十一。

三月,有《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詩,當是故歲自都還裡即吉。

庚子,始事鎮軍,繼事建威,中經罹憂。

至是,得六年。

復銜命至都,其家尚未歸柴桑。

《還舊居》詩云:「疇昔家上京,六載去還歸」。

往來時經鄉閭,不常留,稍成疏,故云:「阡陌不移舊,邑屋或時非。

履歷周故居,鄰老罕復遺。」

至是,始定居,斷他適。

十一月,有《歸去來辭》。

九月,家留柴桑,身往彭澤。

至是,免歸。

當是不堪軍役,故求縣。

不堪縣役,故歸家。

所謂「風波未定,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足以為酒,」少日,眷然有歸與之情,平生之志始決。

見序及辭甚。

失妹所謂情在駿奔,自免去職。

是歲,劉將軍錄尚書。

△羲熙三年丁未君年四十三。

有《祭程氏妹》文。

自乙巳至是,所謂服制再周。

△義熙四年戊申君年四十四。

有《六月遇火詩》云:「奄出四十年。」

△義熙五年己酉君年四十五。

有《九日》詩。

△義熙六年庚戌君年四十六。

有《西田獲早稻》詩。

△義熙七年辛亥君年四十七。

有《祭從弟敬遠》文云:「絕粒委務,考般山一陰一。

晨采上藥,夕閒素琴。」

當時同志,見文甚詳。

△義熙十年甲寅君年五十。

有《雜詩》云:「奈何五十年。」

棄官來歸。

至是,得十年。

故云:「荏苒經十載,暫為人所羈。」

△義熙十一年乙卯君年五十一。

有《與子儼等疏》云:「年過五十。」

又云:「見樹木一交一 蔭,時鳥變聲,亦復欣然。

五六月,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號羲皇上人。」

見疏甚詳。

△義熙十二年丙辰君年五十二。

有《下巽田舍獲詩》云:「曰余為此來,三四星火頹。」

當是得此在癸丑甲寅之間。

△義熙十四年戊午君年五十四。

《楚調》云:「?仰六九年。」

召為著作佐郎,不應。

是歲,宋公為相國。

△元熙元年己未(晉恭帝)君年五十五,王休元為一江一 州,自造不得見,遣其故人龐通之等繼酒於半道栗裡要之,即引酌野亭,休元出與相聞,極觀終日。

嘗九日把菊無酒,休元餉之。

有《九日閒居》詩,所謂「秋菊滿園,時醪靡至」。

當是未獲所遺。

休元在一江一 州幾六載,未審的在何年。

自乙巳至丁卯,訖死未嘗他適,獨暫為休元入州。

△水初元年庚申(宋武帝)君年五十六。

同隱周續之召至都,為顏延之連挫。

義熙間,檀韶為一江一 州,邀續之,在城北講禮讎書。

有《示周掾祖謝詩》云:「馬隊非講肆,校書亦已勤。」

又云:「但願還渚中,從我穎水濱。」

一江一 城尚不欲周往,奚況京師?劉遺民亦同隱。

有《和劉柴桑詩》云:「挈杖還西廬」。

又云:「春醪解饑劬」。

其還以春,有《酬劉柴桑》云:「嘉穗眷南疇」。

又云:「慨然知已秋」。

其還至是及秋。

初自西廬移南村,有《移居詩》云:「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朝夕」。

又云:「過門更相呼,有酒基酌之」。

遷居殆為遺民之徒,尋還西廬。

度相距亦不遠,與遺民更相酬酢,不改賞文析義之時,未審的在何年。

或恐劉柴桑似縣令劉,或嘗為此縣,存此呼,或有命不為。

猶續之嘗命為撫軍參軍,不就,因呼周掾,皆不可知。

但非時為宰者,語皆冷一交一 ,非熟官。

《丁柴桑詩》云:「秉直司聰,於惠百里」。

此乃當官無疑。

尋詩,鍾情於劉,過厚於周,遺民自隱之餘無聞,續之在隱之中微婉。

君與周、劉,號潯一陽一三隱。

校情義,稍有淺深。

是歲,宋武帝踐祚。

△景平元年癸亥(晉營一陽一王)君年五十九。

顏延之為始安。

過潯一陽一日,造飲酣醉。

臨去,留二萬錢送酒家。

相知久間,驟兒益?,延之未審何時來柴桑。

所謂自爾分居,及我多假。

伊好之洽,接簷聆捨」。

當是不詣劉穆之之時。

又未審何時去柴桑,當是為豫章世子參軍之時。

據誄,參傳,略見。

△元嘉三年丙寅(宋文帝)君年六十二。

檀道濟為一江一 州。

時抱羸疾,多瘠餒。

往候,饋以粱肉,不受。

△元嘉四年丁卯君年六十三。

有《自祭文》云:「律中無射」。

擬輓歌詩云:「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當是杪秋下世。

顏延之誄云:「視化如歸,臨凶若吉,藥劑弗嘗,禱祠弗恤。」

其臨終高態,見誄甚詳。

君平生好談歸盡,蕭統以為處百齡之內,居一世之中,倏忽白駒,寄寓逆旅。

與大塊而榮枯,隨中和而放蕩,豈能勞於憂畏,役於人間,最知深心。

形贈影答神釋本趣略見所謂「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惟患不知,既已洞知,安坐待此,夫復何言?杜甫許避俗,未許達道,識者更詳之。

《書陶華一陽一譜》通明高風,發於梁齊宋去就之際。

君祖父皆食宋祿,身又生宋代,自齊高帝代宋,旋引去。

梁武帝代齊,益退藏。

平時以師待君,然大節有定操,豈復以恩禮推移?暫至丹一陽一,應簡文之命。

不少至京都,慰武帝之懷。

抑何其堅忍,壯年果於遺世。

照之審,故判之不疑,譜具左方。

△孝建三年丙申(宋世祖)君生於丹一陽一秣陵,今上元縣治村是。

母郝氏、夢兩夫人持壚?香來前,有娠。

今世為君,再世為孫思邈,兩世肇啟於郝,故其兆先形。

當是本居天仙趣,報盡還入人趣,植根弗凡,受形亦異。

生以火年火月,又夏至極一陽一日,悉稟純一陽一,多起飛心,累功積行,所升當益高。

推佛言,參君跡,略見。

△大明四年庚子君年五歲,常持荻畫灰學書。

△泰始元年乙巳(宋明帝)君年十歲。

得葛洪《神仙傳》,即有志養生,語人:「仰青天。

睹白日,不覺為遠。」

及長,博讀書,邃解文武諸伎。

自後天文地理人事,雖至淵妙,鹹臻底極。

當時已罕傳,歷年愈遠,行世寢稀。

《梁傳》所載十二種,今傳惟三種,傳不能紀十種,《唐志》所載九種。

今傳惟四種,傳有志無八種,傳無志有五種。

《本草》後入增衍。

考正益詳,間與集注差異。

△元徽二年甲寅(宋蒼梧王)君年十九。

蕭將軍錄尚書,引為諸王侍讀。

故事,止典文學,無他務。

除奉朝請,故事,止奉朝會請召,本不為官,雖在宦途,亦居靜地。

及求縣,乃不遂,緣執可見。

△永明十年壬申(齊世祖)君年三十七。

家貧,求宰縣,不遂,脫朝服掛神武門去。

止句曲山。

體即輕捷,性嗜山水,所歷必吟詠盤旋不已。

語人:「吾見朱門廣廈,雖適其華樂,而無慾往之心。

望高巖,瞰大澤,知難立止,自常欲就之。」

永明中,求祿得,輟差舛,不爾。

豈得為今日之事,亦緣執使然。

此語甚真。

是事先有根,次有緣,次有勢,相符乃入。

所謂「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惟難契,故曠世難就。

△隆昌元年癸酉(齊鬱林王)君年三十八。

沈約為東一陽一,屢要不至。

自棲句曲不出。

所謂遍歷名山,求訪仙藥,或未然。

一至句章,禮育王塔。

一至丹一陽一,應太子召。

他適皆無考。

又言,往東一陽一從孫游岳,授符圖經法,亦無考。

惟楊羲靈寶五符,傳句容葛粲,粲以傳陸修靜,陸以傳孫。

許敘二景歌,東一陽一章靈民出都遇得,以與孫。

度所得止在秣陵句曲之間,非遠適而後傳。

△永元元年己卯(齊東昏侯)君年四十四。

在句曲,築樓高三層,身處其上,弟子居其中,賓客至其下。

與物遂絕,不娶,無子,他眷亦不通。

先斷此根,可議他事。

特愛松風,庭院皆植松,聆響為樂。

閒獨遊泉石。

此門忌濁,便清神仙。

上景多雲霞,下景多山水。

物多金玉,色多紫碧。

他皆類是。

所謂熟之養之覆之。

若欲成辨,必加將護,大要離塵換境為上。

△中興元年辛巳(齊和帝)君年四十六。

蕭都督至新林,遣弟子戴猛之迎謁。

初,齊未作水丑木之歌。

至是,援讖文成梁字,令弟子進之,遂以梁建國。

後覆沒,亦預言朱點,巳巳詩歎朝一陽一重離七元。

卒驗。

雖隱茅山,不卻人主詢謀。

中大通初,獻善勝成勝二刀,度武帝狃陳慶之覆魏洛一陽一,好大之心寢侈。

參會侯景,大觸駭機,豈盡忘救世者,但觀時耳。

蚤慕張良甚深。

黃石編書,蓋傳真秘諜。

兵法、其間餘事,推己及物,亦致平緒術。

此門隱除魔,顯定亂。

學道者問及,君著水鏡握鏡當是早為,豈掛晚念。

△天監元年壬午(梁高祖)君年四十七。

梁武帝在西邸,與游。

及即位,恩禮彌篤,問訊弗絕。

屢招不出,畫兩牛一枚,放水草之間,一金絡頭人執杖驅之,知不可復。

致旁族季直,亦不肯事梁。

武帝嘗歎:「梁有天下,遂不見此人門風,何繇乃爾。」

△天監四年乙酉君年五十。

移居積金澗。

泉石益奇,無蛇虎,有佳木及雜藥。

初乏青林。

及來居,皆自茂,在句曲東壟。

△中大通元年己酉君年七十四。

遇異人宣喧,以本草用虻蟲水蛭之屬,傷物,遲一紀,可解形。

至期,果化,一屍一解,凡十餘種。

世傳喧自青城來句曲。

先升,以君聞,帝錄其積水之功。

化後,為蓬萊都水監。

見《仙傳》及《拾遺》,甚略。

今茅山相傳稍詳,但微涉異。

△大同二年丙辰君年八十一。

雙眼或方。

夢勝力菩薩授菩提記,乃詣貿縣,禮阿育王塔,自誓受戒。

世傳呂巖從鍾離權受劍訣,後二百餘年,來參黃龍惠南,始竟佛言。

不修正覺,別得生理。

休止深山大島,絕於人境。

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晚年,始堅此願,《唐志》有所著《草堂法師傳》。

當時佛教雖隆,禪宗未開,圓覺以大通五年至,以是年去,留台城十九日,度君不及相見。

△大同六年庚申君年八十五。

逆克亡日,仍為《告逝詩》。

及卒,顏色如常,香氣彌山。

華一陽一頌云:「號期行當滿,亥數未終丁。

迨乃承唐世,將賓來聖庭。」

化後,一遇丁亥,為陳臨海王光大元年。

再遇丁亥,為唐太宗貞觀元年。

昇平之盛,降古所稀,聖庭當是此時。

初,隋文帝輔周,以國子博士召孫思邈,不應。

密言:「後五十年,有聖人出,吾且助以濟人。」

宣政元年至貞觀元年,適滿五十年,應命來見,太宗官之,不受,辭歸太白山,風素類隱居。

他無種不類,形有轉移,神無變易。

自是至丁卯,獨孤信鎮洛一陽一之時,正七歲。

至丁亥,太宗召至長安之時,得八十七歲。

暮齡有少容,所以驚嗟。

慮照鄰稱其自謂生開皇辛酉,當時已不信。

若爾,豈得聖童之稱,博士之召?貞觀丁亥,方二十七歲,豈得少容之歎!若言數百歲,豈得七歲弱冠之譽!度思邈之生,適繼隱居之沒,其為後身何疑?挺契頌又云:「重離倘或似,」謂簡文與武帝俱非令終;又云:「七夕乃扶胥,」謂武帝凡七改元。

世稱推戴為策立侯景嘗為懷朔鎮功曹吏。

至是,篡梁,稱漢。

故云「扶胥」,所謂篇中字皆有義旨。

後人自以篇中事求之,則機萌一頌二十字顧豈虛設,矧又彰明?業運頌又云:「濟神既有在,去留從所宜。」

神既濟矣,在於何所?華原孫氏,即其所在也已。

當知佛言報盡還來,及捨生趣生,至確何信,識者更推之。

◎藥譜

《清異錄》二卷,乃宋陶翰林谷所撰。

凡天文、地理、君道、官志、人事、女行、君子、麼麼、釋族、仙宗、草木、花果、蔬藥、禽一獸 、蟲魚、支體、作用、居室、衣服、莊飾、陳設、器具、文用、武器、酒漿、茗Η、饌羞、喪葬、鬼妖,皆創為異名新說,而「藥譜」一則尤奇甚,因備錄之。

?芻清本良於醫,藥數百品,各以角貼。

所題名字詭異,余大駭。

究其源底,答言天成中進士侯寧極戲造藥譜一卷,盡出新意,改立別名,因時多艱,不傳於世。

余以禮求假一通,用娛閒暇。

假君子(牽牛)昌明童子(川鳥頭)淡伯(厚樸)木叔(一胡一 椒)雪眉同氣(白扁豆)含丸使者(椒)馘毒仙(預知子)貴老(陳皮)遠秀卿(沉香)化米先生(神麥)九日三官(吳茱萸)焰叟(硫黃)三閭小玉(白芷)中黃節士(麻黃)時美中(蒔蘿)道河豚(木豬苓)嗽神(五味子)削堅中尉(三稜)曲方氏(防風)白大壽(吳術)洞庭一奴一隸(枳殼)黃英古(檀香)綠劍真一人(菖蒲)魏去疾(阿魏)禹孫(澤瀉)橐?尊師(仙靈脾)風稜御史(史君子)雪如來(白芨)風味一團一 頭(縮砂)赦肺侯(款冬花)骨鯁元君(萆?)苦督郵(黃苓)調睡參軍(酸棗仁)墨司令(蓯蓉)知微老(白薇)太青尊者(朴硝)既濟公(升麻)冷翠金剛(石楠葉)脫核嬰兒(桃仁)澀翁(訶梨勒)抱雪居士(香附子)隨湯給事中(甘遂)斜枝大士(草龍膽)野丈(白頭翁)建一陽一八座(蛇床 子)玄房仲長統(皂莢)生藥王(覆益子)仁棗(川楝子)石仲寧(滑石)命門錄事(安息香)隱上座(郁李)水狀元(紫蘇)飛風道者(牙硝)畢和尚(蓽澄茄)金山力士(自然銅)麝男(甘松)冰尉(薄荷)草東床 (大腹皮)腎曹都護(葫蘆巴)壽祖(威靈仙)玲瓏霍去病(藿香)千眼油(蕤人)延年卷雪(桑白皮)水銀臘(輕粉)黃香影子(梔子)六停劑(五味子)顯明巴(阿膠)出樣珊瑚(木通)中央粉(蒲黃)瘡帚(何首烏)支解香(丁皮)洗瘴丹(檳榔)海臘(麒麟竭)水磨橄欖(金鈴子)無名印(地榆)無憂扇(楷杷葉)鬼木串(槐角)黑殺星(夜明砂)續命筒(乾漆)蠻龍舌血(沒藥)清涼種(香薷)羽化魁(五加皮)度厄錢(連翹)聖蘢松(瞿麥)翻胃木(常山)湯主(山茱萸)醒心杖(遠志)王黃瓜(馬兜鈴)偷蜜珊瑚(甘草)德兒(杏仁)混沌螟蛉(寄生)永嘉聖脯(乾薑)紅心石(赤石脂)藥本(五靈脂)靜風尾(荊芥)正坐丹砂(附子)迎湯子(菟絲子)山屠(黃櫱)脾家瑞氣(肉豆蔻)甜面淳於(密陀僧)剔骨香(青皮)痰宮霹靂(半夏)玉虛飯(龍腦)鎖眉根(苦參)黑龍衣(鱉甲)小帝青(青鹽)百辣雲(生薑)綬帶米(麥櫱)半夏一精一(天南星)夜金(雄黃)沙田髓(黃一精一)舞聲虎(大黃)小昌明(草烏頭)草兵(巴豆)巢煙九肋(烏梅)百子堂(草果子)雛面還丹(人參)琥珀孫(松脂)賊參(薺{尼})不死面(伏苓)火泉(竹瀝)比目沉香(烏藥)陸續丸(蔓荊子)地白(瓜蔞根)天豆(破故紙)滴膽芝(黃連)新羅白肉(白附子)瘦香嬌(丁香)破關符(蓬莪術)玉絲皮(杜仲)血櫃(牡丹皮)川元蠢(川芎)九女春(鹿茸)百藥綿(黃蓍)英華庫(益智)通天柱杖(牛膝)赤天佩(薑黃)丹田霖雨(巴戟)百文須(石斛)飛天蕊(旋覆花)安神隊杖(麥門冬)鄆芝(天麻)錦繡根(芍葯)草魚目(薏苡)茅君寶莢(蒼朮)尉佗圭(桂)煉形松子(柏子仁)蘆頭豹子(柴一胡一 )丑寶(牛黃)肚裹屏風(艾)九畹菜(澤蘭)女二天(當歸)大通綠(木香)旱水晶(硼砂)還元大品(地黃)兩平草(羌活)死冰(白殭蠶)一寸樓台(蜂窠)二一屍一?(枸杞)無情手(宣砂)拔萃一團一 (麝香)綠須姜(細辛)笑靨金(菊花)走根梅(干葛)八月珠(茄香)銀條德星(山藥)吉祥杵(桔梗)金母蛻(郁金)線子檀(茅香)良醫匕首(亭歷)前家大器(秦芄)滴金卵(延一胡一 索)鬼丹(蘆薈)宜州樣子(白豆蔻)瓦垅斑(貝母)孝梗(知母)萬金茸(紫苑)秦尖(蒺藜)西天蔓(前一胡一 )蕨臣(卷柏)五福臠(白蘞)保生業(稿本)狨一奴一(狗眷)蒜腦懸(百合)修身一弩一(芫花)帝膏(蘇香)玉靈片(石膏)

◎世系宋馬永卿《畜真子錄》云:「古人重譜系,故雖世胄綿遠,可以考究。」

淵明《命子詩》云:「天集有漢,眷於愍侯。

赫赫愍侯,運當攀龍。

撫劍風邁,顯茲武功。

參誓山河,啟土開封。」

按漢功臣表:開封愍侯捨、以左司馬從漢破代,封侯。

昔高帝與功臣盟云:「使黃河如帶,泰山若礪,國以永存,爰及苗裔。」

所謂「參誓山河」,謂此盟也。

高帝功臣百有二十人。

捨,其一也。

又云:「??丞相,允迪前從。

渾渾長源,鬱鬱洪柯。

群川載導,眾條載羅,時有語默,運同隆窳,此蓋謂青也,功臣表:「開封愍侯,捨、封十一年薨。

十二年。

夷侯青嗣,四十八年薨。」

所謂「群川眾流」,以諭支派之分散也。

「語默隆窳」,以言自青後未有顯者也。

淵明乃長沙公之曾孫,然侃傳亡不載,世家獨於此見之。

後世累經亂離,譜籍散亡,然又士大夫因循滅裂,不如古人,所以家譜不傳於世,惜哉!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村輟耕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