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史話》諸葛亮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三國史話》諸葛亮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

三國史話

諸葛亮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

諸葛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

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見《三國誌》本傳)。

讀史者以為美談。

其實當時能為此者,非亮一人也。

夏侯惇「性清儉,有餘財,輒以分施,不足資之於官,不治產業」。

徐邈「賞賜皆散與將士,無入家者」。

嘉平六年,詔與田豫並褒之(以上均見《三國誌》本傳)。

鄧芝「為大將軍二十餘年……身之衣食,資仰於官,不苟素儉,然終不治私產,妻子不免饑寒。

死之日,家無餘財」。

呂岱「在交州,歷年不餉家,妻子饑乏」。

其所為皆與亮同。

陳表「家財盡於養士,死之日,妻子露立」。

朱桓「愛養吏士,贍護六親,俸祿產業,皆與共分。

及桓疾困,舉營憂戚」(見《三國誌》本傳)。

則尤有進焉者矣。

君子行不貴苟難,不以公家之財自私則可矣;祿盡於外,而妻子饑寒則過矣。

要之治生自治生,廉潔自廉潔,二者各不相妨也。

袁渙「前後得賜甚多,皆散盡之,家無所儲,終不問產業,乏則取之於人,不為嗷察之行,然時人服其清」(見《三國誌》本傳)。

有袁渙之行則可也。

無之,則有借通財之名,行貪取之實者矣。

隨身用度,悉仰於官,而無節度,亦不能保貪奢者之不恣取也。

為之權衡斗斛,則並權衡斗斛而竊之,於私產之世而求清廉,終無正本之策也。

是故督責之術之不可以少弛也,於財計尤然。

羊續為南陽太守,妻與子秘俱詣郡捨,續閉門不納。

妻自將秘行,其資藏惟有布衾、敝袛裯、鹽麥數斛而已。

顧敕秘曰:「吾自奉若此,何以資爾母乎?」

使與母俱歸。

劉虞「以儉素為操,冠敝不改,乃就補其穿。

及遇害,瓚兵搜其內,而妻妾服羅紈,盛綺飾,時人以此疑之」(均見《後漢書》本傳)。

步騭「被服居處有如儒生。

然門內妻妾,服飾奢綺,頗以此見譏」(見《三國誌》本傳)。

夫虞與騭非必其為偽也,和洽曰:「夫立教觀俗,貴處中庸,為可繼也。

今崇一概難堪之行以檢殊塗,勉而為之,必有疲瘁。」

(見《三國誌》本傳)儉者之家人,不必其皆好儉也。

身安於儉焉,習於儉焉,勉於儉焉,皆無不可,必欲強其家人以同好,則難矣。

迫其家人為一概難堪之行,以立己名,尤非真率平易者所能為。

故居官者攜家室以俱行,未為失也,必欲使之絕父子之恩,忘室家之好,如世所稱妻子不入官捨者,亦非中庸之行矣。

然身儉素而家人奢泰,以此累其清節者,亦非無之。

妻子不入官舍,亦有時足為苞苴濫取之防,以此自厲,究為賢者,較之以家自累者,則遠勝矣(《三國誌》載:蔣欽,「權嘗入其堂內,母疏帳縹被,婦妾布裙。

權歎其在貴守約」。

則家人能俱安於儉者,亦有之,然非可概諸人人也)。

治生之道,循分為難。

何謂循分?曰:「耕而食,織而衣,有益於己,無害於人者是已。」

然在交易既興之後則難矣。

無已,其廉賈乎?然身處闤闠之中,為操奇計贏之事,而猶能不失其清者,非有道者不能,凡人未足以語此也。

士大夫之家,既不能手胼足胝,躬耕耘之業,又不能持籌握算,博蠅頭之利;使為農商,必將倚勢陵人,滯財役貧矣。

陳化敕子弟廢田業,絕治產,仰官廩祿,不與百姓爭利(見《三國誌·孫權傳》黃武四年注引《吳書》),以此也。

若其財果出於廩祿,雖治產亦何傷?所以必絕之者,正以士大夫而治生,易有妨於百姓故也。

諸葛亮之不別治生,其以此歟?

《三國誌·孫休傳》注引《襄陽記》言:「(李)衡每欲治家,妻輒不聽。

後密遣客十人,於武陵龍陽泛洲上作宅,種甘橘千株。

臨死,敕兒曰:『汝母惡我治家,故窮如是。

然吾州里有千頭木奴,不責汝衣食,歲上一匹絹,亦可足用耳。

』衡亡後二十餘日,兒以白母,母曰:『此當是種甘橘也。

汝家失十戶客來七八年,必汝父遣為宅。

汝父恆稱太史公言,江陵干樹橘,當封君家。

』吾答曰:『且人患無德義,不患不富,若貴而能貧,方好耳,用此何為?』吳末,衡甘橘成,歲得絹數千匹,家道殷足。

晉鹹康中,其宅址枯樹猶在。」

患無德義而不憂貧,衡之妻何其賢也!然勤樹藝之利,而不剝削於人,衡之治生,亦可謂賢矣。

然自吳末至鹹康,五十年耳,木已枯矣,信乎樹木之利,不如樹人也。

士之能厲清節者寡矣,亂世尤甚,以法紀蕩然,便於貪取也。

《三國誌·王修傳》言:袁氏政寬,在職勢者多畜聚。

太祖破鄴,籍沒審配等家財物以萬數。

此袁氏所由亡歟?(《郭嘉傳》注引《傅子》,謂嘉言紹有十敗,曹公有十勝,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公糾之以猛。

然則紹之寬,非寬於人民,乃寬於虐民者耳。

)然雖太祖,亦未能使其下皆厲廉節也。

太祖為司空時,以己率下,每歲發調,使本縣平資。

於時譙令平曹洪資財與公家等,太祖曰:「我家資那得如子廉耶?」

(《三國誌·曹洪傳》注引《魏略》)洪之多財可知矣。

諸葛瑾及其子恪並質素,雖在軍旅,身無采飾;而恪弟融,錦罽文繡,獨為奢綺。

潘璋「性奢泰,末年彌甚,服物僭擬,吏兵富者,或殺取其財物。」

(均見《三國誌》本傳)其不法如此。

然非獨武人也,曹爽等實不世之才,而卒以奢敗。

魏之何夔,蜀之劉琰,吳之呂范,並以豪汰稱,而其風且傳於奕世(何曾,夔之子也)。

晉治之不善,王、石等之奢汰實為之,而其風則仍諸魏末者也。

以魏武帝、諸葛武侯之嚴,吳大帝之暴,而不能絕,亦難矣。

太祖父嵩之死,《武帝紀》注引《世語》《吳書》,其說不同。

《世語》云:「嵩在泰山華縣,太祖令泰山太守應劭送家詣兗州,劭兵未至,陶謙密遣數千騎掩捕。

嵩家以為劭迎,不設備。

謙兵至……闔門皆死。」

《吳書》言:「太祖迎嵩,輜重百餘兩。

陶謙遣都尉張闓將騎二百衛送,闓於泰山華、費間殺嵩,取財物,因奔淮南。」

謙雖背道任情,謂其與闕宣合從寇鈔,似失之誣,當以《吳書》之言為是。

然無論其為謙遣騎掩捕,抑衛送之將所為,嵩之慢藏誨盜則一也。

處亂世者,可不戒歟?

魯肅指囷,讀史者亦久傳為美談,然亦非獨肅也。

先主轉軍廣陵海西,糜竺進奴客二千,金銀貨幣,以助軍資。

於時困匱,賴以復振,亦肅指囷之類也。

知《管子》謂丁氏之粟足食三軍之師,為不誣矣。

然用財貴得其當,劉備、周瑜,皆末世好亂之士,助之果何為哉?

分類:四大文學名著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三國史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