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卷七:黃帝問曰: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針灸甲乙經》卷七

針灸甲乙經

卷七

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第一(上)

黃帝問曰: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岐伯對曰:太一陽一者,諸一陽一之屬也。

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一陽一主氣。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矣。

傷寒一日,太一陽一受之。

故頭項痛,腰脊背強。

(《素問》無背字。

)二日一陽一明受之。

一陽一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干,不得臥。

三日少一陽一受之。

少一陽一主骨(《素問》作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

三一陽一(《素》下有經絡二字)皆受病而未入於腑(《素問》作髒)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一陰一受之。

太一陰一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干。

五日少一陰一受之,少一陰一脈貫腎,絡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一陰一受之,厥一陰一脈循一陰一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三一陰一三一陽一五臟六腑皆受病,營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

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太一陽一病衰,頭痛少愈。

八日一陽一明病衰,身熱少愈。

九日少一陽一病衰,耳聾微聞。

十日太一陰一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

十一日少一陰一病衰,渴止(《素問》下有不滿二字),舌干乃已。

十二日厥一陰一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下,其病日已矣。

治之各通其髒脈,病日衰已矣。

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洩而已。

曰:熱病已癒,時有所遺者何也?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故有所遺。

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谷氣相搏,兩熱相合,故有所遺。

治遺者,視其虛實,調其逆順,可使立已。

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其兩感於寒者,一日太一陽一與少一陰一俱病,則頭痛口乾煩滿。

二日一陽一明與太一陰一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

三日少一陽一與厥一陰一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

水漿不入,不知人者,故六日而死矣。

曰:五臟已傷,六腑不通,營衛不行,如是後三日乃死,何也?曰:一陽一明者,十二經脈之長,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

疚熱病者,小一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

熱爭則狂言及驚,胸中(《素問》無胸中二字)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

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

刺足厥一陰一、少一陽一。

其逆則頭疼貢貢(《素問》作員字),脈引沖頭痛也。

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心(《素》心字作卒心痛三字)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

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

刺手少一陰一、太一陽一。

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素》下有顏青二字)欲嘔,身熱。

熱爭則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滿洩,兩頷(一本作額)痛。

甲乙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

刺足太一陰一、一陽一明。

肺熱病者,先淒淒然厥,起皮一毛一,惡風寒,舌上黃,身熱。

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頭痛不甚(《素》作堪),汗出而寒。

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

刺手太一陰一、一陽一明,出一血如大豆,立已。

腎熱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數飲身熱。

熱爭則項痛而強,胻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其逆則項痛員員(《素問》下有淡淡二字)然。

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

刺足少一陰一、太一陽一。

諸當汗者,至其所勝日汗甚。

疚熱病者,左頰先赤。

心熱病者,顏頷先赤。

脾熱病者,鼻先赤。

肺熱病者,右頰先赤。

腎熱病者,頤先赤。

病雖未發者,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熱病從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則死。

諸治熱病,先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處,身寒而止。

病甚者,為五十九刺。

熱病先胸脅痛滿,手足躁,刺足少一陽一,補足太一陰一,病甚者為五十九刺。

熱病,先身重骨痛,耳聾好瞑,刺足少一陰一,病甚者為五十九刺。

熱病先眩冒而熱,胸脅滿,刺足少一陰一、少一陽一。

太一陽一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

榮未夭(《素問》作未交,下同)曰今且得汗,待時自已。

與厥一陰一脈爭見者死,其死不過三日,熱病氣內連腎。

少一陽一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

榮未夭,曰今且得汗,待時自已。

與手少一陰一脈爭見者死,其死不過三日。

其熱病氣一穴一,三椎下間主胸中熱,四椎下間主胃中熱,五椎下間主肝熱,六椎下間主脾熱,七椎下間主腎熱。

榮在骶也。

項上三椎骨陷者中也。

頰下逆顴為大瘕,下牙車為腹滿,顴後為脅痛。

頰上者,鬲上也。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夏傷於暑,秋必病瘧。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

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所謂玄府者,汗孔也。

曰:刺節言徹衣者,盡刺諸一陽一之奇俞,未有常處,願卒聞之?曰:是一陽一氣有餘而一陰一氣不足,一陰一氣不足則內熱,一陽一氣有餘則外熱,兩熱相搏,熱於懷炭,衣熱不可近身,身熱不可近席,腠理閉塞而不汗,舌焦唇槁HT(黃帝古針經作槁臘),嗌干,欲飲。

取天府、大杼三痏,刺中膂以去其熱,補手足太一陰一以去其汗。

熱去汗晞,疾於徹衣。

八十一難曰:一陽一虛一陰一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一陽一盛一陰一虛,汗出而死,下之即愈(與經乖錯,於義反倒,不可用也)。

曰:人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灸如火者,何也?曰:是人一陰一氣虛,一陽一氣盛,四肢熱者,一陽一也。

兩一陽一相得,而一陰一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一陽一氣獨治。

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獨盛而止耳。

故逢風如灸如火者,是人當肉爍也。

曰:人身非常溫也,非常熱也,而煩滿者,何也?曰:一陰一氣少,一陽一氣勝,故熱而煩滿。

曰:足太一陰一、一陽一明為表裡,脾胃脈也,生病異者,何也?曰:一陰一陽一異位,更實更虛,更逆更順,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

一陽一者,天氣也,主外;一陰一者,地氣也,主內。

一陽一道實,一陰一道虛。

故犯賊風虛邪者,一陽一受之,則入腑;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一陰一受之,則入髒。

入六腑則身熱不得眠,上為喘呼;入五臟則填滿閉塞,下為飧洩,久為腸澼。

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故一陽一受風氣,一陰一受濕氣。

故一陰一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一陽一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

故曰一陽一病者,上行極而下;一陰一病者,下行極而上。

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也。

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第一(中)

黃帝問曰:病熱有所痛者,何也?岐伯對曰:病熱者一陽一脈也,以三一陽一之盛也。

人迎一盛在少一陽一,二盛在太一陽一,三盛在一陽一明。

夫一陽一入於一陰一,故病在頭與腹,乃填脹而頭痛也。

曰:病身熱汗出而煩滿不解者何也?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

太一陽一為諸一陽一主氣(《素問》作巨一陽一主氣),故先受邪。

少一陰一其表裡也,得熱則上從,上從則厥。

治之表裡刺之,飲之服湯。

曰:溫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者,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曰何?曰:名曰一陰一陽一交,交者死。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谷,谷生於一精一。

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退一精一勝,一精一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

復熱者邪氣也,汗者一精一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一精一無裨也,熱而留者,壽可立而傾也。

夫汗出而脈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其死明矣。

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

此有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

病風且寒且熱,炅汗出,一日數欠,先刺諸分理絡脈。

汗出且寒且熱,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曰:何謂虛實?曰:邪氣盛則實,一精一氣奪則虛。

重實者內(《素問》作言)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

曰:經絡俱實何如?曰:經絡皆實,是寸脈急而尺緩也,皆當俱治。

故曰滑則順,澀則逆。

夫虛實者,皆從其物類治(《素問》作始),故五臟骨肉滑利,可以久長。

寒氣暴上,脈滿而實,實而滑一順則生,實而逆則死。

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滿(一作澀)而不應也。

如是者,順則生,逆則死。

所謂順者手足溫,所謂逆者手足寒也。

曰:何謂重虛?曰:脈虛氣虛尺虛,是謂重虛也。

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恇然也,脈虛者不像一陰一也。

如此者,滑則生,澀則死,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

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余髒皆如此也。

脈實滿,手足寒,頭熱(一作痛)者,春秋則生,冬夏則死。

脈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

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者,脈口熱而尺寒,秋冬為逆,春夏為順,治主病者。

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脈口寒澀,春夏死,秋冬生。

絡滿經虛,灸一陰一刺一陽一;經滿絡虛,刺一陰一灸一陽一。

曰:秋冬無極一陰一,春夏無極一陽一者,何謂也?曰:無極一陽一者,春夏無數虛一陽一明,一陽一明虛則狂;無極一陰一者,秋冬無數虛太一陰一,太一陰一虛則死。

春極治經絡,夏極治經俞,秋極治六腑,冬則閉塞,治用一藥而少針石。

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

熱病始手臂者,先取手一陽一明、太一陰一而汗出。

始頭首者,先取項太一陽一而汗出。

始足脛者,先取足一陽一明而汗出。

臂太一陰一,(《靈樞》作一陽一)可出汗,足一陽一明可出汗。

取一陰一而汗出甚者止之一陽一,取一陽一而汗出甚者止之一陰一。

振寒淒淒,鼓頷不得汗出,腹脹煩悶,取手太一陰一。

熱病三日,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一陽一五十九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一陰一,以補其不足。

身熱甚,一陰一陽一皆靜者,勿刺之。

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則洩。

所謂勿刺,皆有死征也。

熱病七日八日,脈口動喘而眩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淺刺手大指間。

熱病七日、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脈代者一日死。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一本作盛),喘且復熱,勿庸(一本作膚)刺,喘盛者必死。

熱病七日、八日,脈不躁,不散數,後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

未汗勿庸刺。

熱病先膚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針五十九刺。

苛鼻干(《靈樞》作診鼻干)索於皮肺,不得索之於火,火者心也。

熱病先身澀煩而熱,煩悶唇嗌干,取之皮,以第一針五十九刺。

熱病膚脹,口乾,寒,汗出,索脈於心,不得索之於水。

水者腎也。

熱病嗌干,多飲善驚,臥不能安,取之膚肉,以第六針五十九刺。

目眥赤(《靈樞》作青),索肉於脾,不得索之於木,木者肝也。

熱病而胸脅痛(《靈樞》作面青胸痛),手足躁,取之筋間,以第四針,針於四逆。

筋躄目浸,索筋於肝,不得索之於金,金者肺也。

熱病數驚,瘛疭而狂,取之脈,以第四針急瀉有餘者。

癲疾一毛一發去,索血於心,不得索之於腎,腎者,水也。

熱病身重骨痛,耳聾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針五十九刺。

骨病不食,囓齒耳青赤,索骨於腎,不得索之於土,土者,脾也。

熱病不知所病,耳聾,不能自收,口乾,一陽一熱甚,一陰一頗有寒者,熱在髓也,死不治。

熱病頭痛顳颥,目脈緊(一本作瘈),善衄,厥熱病也。

取之以第三針,視有餘不足。

寒熱痔(一作痛)。

熱病體重,腸中熱,取之以第四針於其俞及下諸指間,索氣於胃絡得氣也。

熱病俠臍急痛,胸脅滿,取之湧一泉與一陰一陵泉,以第四針針嗌裡。

熱病而汗且出,及脈順可汗者,取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瀉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

汗出太甚,取內踝上橫脈以止之。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者,此一陰一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

熱病脈常躁盛而不得汗者,此一陽一脈之極也死;其脈躁盛得汗而脈靜者生。

厥,俠脊而痛,主頭項幾幾,目■〈硫,目代石〉■〈硫,目代石〉然,腰脊強,取足太一陽一膕中血絡。

嗌干口熱如膠,取足少一陽一(此條出《素問》刺腰痛篇,宜在後刺腰痛內)。

熱病死候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者死(《太素》云:汗不出,大顴發赤者,必不反而死)。

二曰洩而腹滿甚者死。

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

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

五曰汗不出嘔血(《靈樞》作嘔下血)者死。

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

七曰咳而衄,汗出,出不至足者死。

八曰髓熱者死。

九曰熱而痓者死。

熱而痓者,腰反折瘛疭,齒噤齘也。

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所謂五十九刺者,兩手內外側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間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頭入髮際一寸傍三分(《靈樞》無分字)各三,凡六痏;更入髮際三寸邊五,凡十痏;耳前後口下(《靈樞》作以下)者各一,項中一,凡六痏;顛上一,囟會一,髮際一,廉泉一,風池二,天柱二(《甲乙經》原缺囟會至天柱諸一穴一,今按《靈樞》經文補之)。

素問曰:五十九者,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一陽一之熱逆也。

大杼、膺俞、缺盆、背椎,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一作一陽一)。

氣沖、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

雲門、腢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

五臟俞傍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

凡此五十九者,皆熱之左右也。

(按二經雖不同,皆瀉熱之要一穴一也)

頭腦中寒,鼻衄目泣出(《千金》作寒熱頭痛),神庭主之。

頭痛身熱,鼻窒,喘一息不利,煩滿汗不出,曲差主之。

頭痛目眩,頸項強急,胸脅相引,不得傾側,本神主多。

熱病(《千金》下有煩滿二字)汗不出,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

熱病汗不出而苦嘔煩心,承光主之。

頭項痛重,暫起僵仆,鼻窒鼽衄,喘一息不得通,通天主之。

頭項,惡風,汗不出,淒厥惡寒,嘔吐,目系急,痛引頞,頭重項痛,玉枕主之。

頰清(《千金》作喜嚙頰),不得視,口沫泣出,兩目眉頭痛,臨泣主之。

腦風頭痛,惡見風寒,鼽衄鼻窒,喘一息不通,承靈主之。

頭痛身熱,引兩頷急(一作痛),腦空主之。

醉酒風熱發,兩角(一作兩目)眩痛,不能飲食。

煩滿嘔吐,率谷主之(《千金》以此條置風門)。

項強刺喑門。

熱病汗不出,天柱及風池、商一陽一、關沖、腋門主之。

頸痛項不得顧,目泣出,多眵■〈目蔑〉,鼻鼽衄,目內眥赤痛,氣厥耳目不明,咽喉僂引項筋攣不收,風池主之。

傷寒熱盛,煩嘔,大椎主之。

頭重目瞑淒厥,寒熱,汗不出,陶道主之。

身熱頭痛,進退往來,神道主之。

頭痛如破,身熱如火,汗不出,瘛疭(《千金》作頭痛),寒熱,汗不出,惡寒,裡急,腰腹相引痛,命門主之。

頸項痛不可以俯仰,頭痛振寒,瘛疭,氣實則脅滿,俠脊有寒氣,熱,汗不出,腰背痛,大杼主之。

風眩頭痛,鼻不利,時嚏,清涕自出,風門主之。

淒淒振寒,數欠伸,鬲俞主之。

熱病汗不出,上窌及孔最主之。

(《千金》作臂厥熱病汗不出,皆灸刺之,此一穴一可以出汗)。

肩髆間急,淒厥惡寒,魄戶主之。

項背痛引頸,魄戶主之。

肩痛胸腹滿,淒厥脊背急強,神堂主之。

喘逆鼽衄,肩胛內廉痛,不可俯仰,■〈月少〉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噫嘻主之。

背痛惡寒,脊強俯仰難,食不下,嘔吐多涎,鬲俞(《千金》作一陽一關)主之。

熱病頭痛身重,懸顱主之。

胸脅脹滿,背痛惡風寒,飲食不下,嘔吐不留住,魂門主之。

善嚏,頭痛身熱,頷厭主之。

熱病頭痛,引目外眥而急,煩滿汗不出,引頷齒,面赤皮痛,懸厘主之。

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懸厘主之。

頭目瞳子痛,不可以視,挾項強急,不可以顧,一陽一白主之。

頭風痛,鼻鼽衄,眉頭痛,善嚏,目如飲脫,汗出寒熱,面赤頰中痛,項椎不可左右顧,目系急,瘛疭,攢竹主之。

寒熱淒厥鼓頷,承漿主之。

身熱痛,胸脅痛不可反側,顱息主之。

肩背痛,寒熱,瘰疬繞頸,有大氣,暴聾氣矇瞀,耳目不開,頭頷痛,淚出鼻衄,不得息,不知香臭,風眩喉痺,天牖主之。

熱病胸中淡淡,腹滿暴痛,恍惚不知人,手清,少腹(《千金》作心腹)滿,瘛疭,心痛,氣滿不得息,巨闕主之。

頭眩病身熱,汗不出(《千金》作煩滿汗不出),上脘主之。

身寒熱,一陰一都主之。

熱病象瘧,振栗鼓頷,腹脹睥睨,喉中鳴,少商主之。

寒厥及熱煩心,少氣不足以息,一陰一濕癢,腹痛不可以食飲,肘攣支滿,喉中焦乾渴,魚際主之。

熱病振栗鼓頷,腹滿一陰一萎,咳引一尻一溺出,虛也。

鬲中虛,食飲嘔,身熱汗不出,數唾血下,肩背寒熱,脫色,目泣出,皆虛也。

刺魚際補之。

病溫身熱,五日以上,汗不出,刺太淵。

留針一時,取之。

若未滿五日,禁不可刺也。

熱病先手臂瘛疭,唇口聚鼻張,目下汗出如轉珠,兩一乳一下二寸堅,脅滿,悸,列缺主之。

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第一(下)

振寒瘛疭,手不伸,咳嗽唾濁,氣鬲善嘔,鼓頷,不得汗,煩滿(《千金》作煩心身痛),因為疭衄,尺澤主之。

左窒刺右,右窒刺左。

兩脅下痛,嘔洩,上下出,胸滿,短氣,不得汗,補手太一陰一以出之。

熱病煩心,心悶而汗不出,掌中熱,心痛,身熱如火,浸一婬一煩滿,舌本痛,中沖(《千金》又作天卯)主之。

熱病發一熱,煩滿而欲嘔噦,三日以往不得汗,怵惕,胸脅痛,不可反側,咳滿溺赤,大便(《千金》作小一便)血衄不止,嘔吐血,氣逆,噫不止,嗌中痛,食不下,善渴,舌中爛,掌中熱,飲嘔,勞宮主之。

熱病煩心而汗不止,肘攣腋腫,善笑不休,心中痛,目赤黃,小一便如血,欲嘔,胸中熱,苦不樂,太息,喉痺嗌干,喘逆,身熱如火,頭痛如破,短氣胸痛,大陵主之。

熱病煩心善嘔,胸中淡淡,善動而熱,間使主之。

面赤皮熱,熱病汗不出,中風熱,目赤黃,肘攣腋腫,實則心暴痛,虛則煩心,心惕惕不能動,失智,內關主之。

心淡淡然,善驚,身熱,煩心,口乾,手清,逆氣,嘔血(《千金》作唾),時瘈,善搖頭,顏青汗出不過肩,傷寒溫病,曲澤主之。

多臥善唾,肩腢痛,寒,鼻鼽赤多血,浸一婬一起面,身熱,喉痺如梗,目眥傷,忽振寒肩疼,二間主之。

鼻鼽衄,熱病汗不出,■〈月遺〉(音迷)目,目痛瞑,頭痛,齲齒痛,泣出,厥逆頭痛,胸滿不得息,一陽一溪主之。

熱病腸澼,臑肘臂痛,虛則氣鬲滿,有(一作手)不一舉,溫留主之。

傷寒餘熱不盡,曲池主之。

頭痛振寒,清冷淵主之。

頭痛,項背急,消濼主之。

振寒,小指不用,寒熱汗不出,頭痛,喉痺舌卷,小指之間熱,口中熱,煩心心痛,臂內廉及脅痛,聾,咳,瘛疭,口乾,頭痛不可顧,少澤主之。

振寒寒熱,肩臑肘臂痛,頭不可顧,煩滿身熱,惡寒,目赤痛眥爛,生翳膜,暴痛,鼽衄,發聾,臂重痛,肘攣痂疥,胸中引臑,泣出而驚,頸項強,身寒,頭不可以顧,後溪主之。

熱病汗不出,胸痛不可息,頷腫,寒熱,耳鳴,聾無所聞,一陽一谷主之。

洩風汗出,腰項急,不可以左右顧及俯仰,肩弛肘廢,目痛,痂疥,生疣,瘛疭,頭眩目痛,一陽一谷主之。

振寒熱,頸項腫,實則肘攣,頭項痛,狂易,虛則生疣,小者痂疥,支正主之。

風眩頭痛,小海主之。

氣喘,熱病衄不止,煩心善悲,腹脹,逆息熱氣,足脛中寒,不得臥,氣滿胸中熱,暴洩,仰息,足下寒,中悶,嘔吐,不欲食飲,隱白主之。

熱病汗不出且厥,手足清,暴洩,心腹脹痛,心尤痛甚,此胃心痛也,大都主之,並取隱白,腹滿善嘔煩悶,此皆主之。

熱病先頭重額痛,煩悶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以俯仰,胸滿,兩頷痛甚,暴洩,善洩,饑不欲食,善噫,熱中,足清,腹脹,食不化,善嘔,洩有膿血,若嘔無所出,先取三里,後取太白、章門主之。

熱病滿悶不得臥(《千金》云:不得臥,身重骨痛不相知),太白主之。

熱中少氣厥一陽一寒,灸之熱去(《千金》作灸湧一泉)煩心不嗜食,咳而短氣,善喘,喉痺身熱,脊脅相引,忽忽善忘,湧一泉主之。

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先取然谷,後取太溪,大指間動脈,皆先補之。

目痛引眥,少腹偏痛,背(一作脊)傴瘛疭,視昏嗜臥,照海主之,瀉左一陰一蹺,取足左右少一陰一前,先刺一陰一蹺,後刺少一陰一,氣在橫骨上。

熱病汗不出,默默嗜臥,溺黃,少腹熱,嗌中痛,腹脹內腫,羨(音涎)心痛如錐針刺,太溪主之。

手足寒至節,喘一息者死。

熱病刺然谷(《千金》作陷谷),足先寒,寒上至膝乃出針,善嚙頰齒唇,熱病汗不出,口中熱痛,沖一陽一主之,胃脘痛,時寒熱,皆主之。

熱病汗不出,善噫腹脹滿,胃熱譫語,解溪主之。

厥頭痛,面浮腫,煩心,狂見鬼,善笑不休,發於外有所大喜,喉痺不能言,豐一隆主之。

一陽一厥淒淒而寒,少腹堅,頭痛,脛股腹痛,消中,小一便不利,善嘔,三里主之。

脅痛咳逆,不得息,竅一陰一主之,及爪甲與肉交者,左取右,右取左,立已,不已復取。

手足清,煩(一作脈)熱汗不出,手肢轉筋,頭痛如錐刺之,然不可以動,動益煩心,喉痺,舌卷干,臂內廉痛不可及,耳聾鳴,竅一陰一皆主之。

膝外廉痛,熱病汗不出,目外眥赤痛,頭眩,兩頷痛,寒逆泣出,耳鳴聾,多汗,目癢,胸中痛,不可反側,痛無常處,俠溪主之。

厥四逆,喘,氣滿,風,身汗出而清,髖髀中痛,不可得行,足外皮痛,臨泣主之。

目視不明,振寒目翳,瞳子不見,腰兩脅痛,腳酸轉筋,丘墟主之。

身懈,寒少氣,熱甚惡人,心惕惕然,取飛揚及絕骨、跗下臨泣,立已。

一婬一濼脛酸,熱病汗不出,皆主之。

頭重鼻衄及瘛疭,汗不出,煩心,足下熱,不欲近衣,項痛,目翳,鼻及小一便皆不利,至一陰一主之。

身疼痛,善驚,互引鼻衄,通谷主之。

暴病頭痛,身熱痛,肌肉動,耳聾惡風,目眥爛赤,項不可以顧,髀樞痛,洩,腸澼,束骨主之。

鼽衄血不止,一婬一濼,頭痛,目白翳,跟一尻一瘈,頭頂腫痛,洩注,上搶心,目赤眥爛無所見,痛從內眥始(《千金》作翳從內眥始),腹滿,頸項強,腰脊不可俯仰,眩,心痛與肩背相引,如從後觸之狀,身寒從脛起,京骨主之。

下部寒,熱病汗不出,體重,逆氣頭眩,飛揚主之。

鼽衄,腰脊腳腨酸重,戰慄不能久立,腨如裂,腳跟急痛,足攣引少腹痛,喉咽痛,大便難填脹,承山主之。

熱病俠脊痛,委中主之。

足一陽一明脈病發一熱狂走第二

黃帝問曰:足一陽一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欲獨閉戶牖而處,願聞其故。

岐伯對曰:一陽一明者胃脈也,胃土也,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一陽一明主肌肉,其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

一陽一明厥則喘悶,悶則惡人。

一陰一陽一相搏,一陽一盡一陰一盛,故欲獨閉戶牖而處(按一陰一陽一和薄至此,本在《素問》脈解篇,士安移續於此)。

曰:或喘而生者,或喘而死者,何也?曰:厥逆連髒則死,連經則生。

曰: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非其素所未能,病反能者何也?曰:一陰一陽一爭而外並於一陽一(此八字亦《素問》脈解篇文)。

邪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而歌。

熱盛於身,故棄衣而欲走。

一陽一盛,故妄言,罵詈不避親疏。

大熱遍身,故狂言而妄見妄聞,視足一陽一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如實者瀉之。

因令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按其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之,下至缺盆中,復上如前,熱去乃已,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

身熱狂走,譫語見鬼,瘛疭,身柱主之。

狂,妄言,怒火惡火,善罵詈,巨厥主之。

熱病汗不出,鼽衄,眩,時僕而浮腫,足脛寒,不得臥,振寒,惡人與木音,喉痺齲齒,惡風,鼻不利,多善驚,厲兌主之。

四厥手足悶者,使人久持之,厥熱(一本作逆冷)脛痛,腹脹,皮痛,善伸數欠,惡人與木音,振寒,嗌中引外痛,熱病汗不出,下齒痛,惡寒目急,喘滿寒慄,斷口噤僻,不嗜食,內庭主之。

狂歌妄言,怒,惡人與火,罵詈,三里主之。

一陰一衰發一熱厥一陽一衰發寒厥第三

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岐伯對曰:一陽一氣衰於下則為寒厥,一陰一氣衰於下則為熱厥。

曰:熱厥必起于于足下者,何也?曰:一陽一氣起於足五指之表。

一陰一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一陽一勝則足下熱。

曰:寒厥必起於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曰:一陰一氣起於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一陰一氣盛則從五指到膝上寒。

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

曰:寒厥何失而然也?曰厥一陰一者,眾筋之所聚(《素問》作前一陰一者宗筋之所聚),太一陰一、一陽一明之所合。

春夏則一陽一氣多而一陰一氣少,秋冬則一陰一氣盛而一陽一氣衰。

此人質壯,以秋冬奪於所用,下氣上爭不能復,一精一氣溢下,邪氣從而上之。

所中(《素問》所中二字作氣因於中)一陽一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一陽一氣日損,一陰一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

曰:熱厥何如?曰: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

脾主為胃行其津一液者也。

一陰一氣虛則一陽一氣入,一陽一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一精一氣竭,一精一氣竭則不營其四肢。

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氣與谷氣相搏,熱遍於身,內熱而溺赤。

夫酒氣盛而慓悍,腎氣日衰,一陽一氣獨盛,故手足為之熱。

曰: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謂也?曰:一陰一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滿,腹滿(《素問》腹滿二字作一陽一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一陽一氣亂,一陽一氣亂則不知人矣。

太一陽一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眩僕。

一陽一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妄言。

少一陽一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不可以運。

太一陰一之厥,則腹滿填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

少一陰一之厥,則舌干溺赤,腹滿心痛。

厥一陰一之厥,則少腹腫痛,填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一陰一縮,胻內熱。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請言解論,與天地相應,四時相副,人參天地,故可為解。

下有漸洳,上生薄葦,此所以知氣形之多少也。

一陰一陽一者,寒暑也,熱則滋雨而在上,根一莖一(《靈樞》作亥)少汁,人氣在外,皮膚緩,腠理開,血氣盛,汗大一洩,皮淖澤。

寒則地凍水冰,人氣在中,皮膚致,腠理閉,汗不一洩,血氣強,皮堅澀。

當是之時,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窮地者,不能鑿凍。

夫善用針者,亦不能取四逆,血脈凝結,堅搏不往來,亦不可即柔。

故行水者,必待天溫冰釋;窮地者,必待凍解,而後地可窮。

人脈猶是,治厥者,必先熨火以調和其經,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其氣。

大道已通,血脈乃行。

後視其病,脈淖澤者,刺而平之,堅緊者,破而決之,氣下乃止,此所謂解結。

用針之類,在於調氣。

氣積於胃,以通營衛,各行其道。

宗氣留積在海,其下者注於氣街,上行者注於息道。

故厥在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針弗能取。

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虛實,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而下之。

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自已。

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

視而瀉之,通而決之,是所謂解結者也。

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一陽一久留之,已刺則火熨項與肩臂,令熱下合(一本作冷)乃止,所謂推而上之者也。

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而止,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刺熱厥者,留針反為熱;刺熱厥者,二一陰一一一陽一;刺寒厥者,一一陰一二一陽一。

所謂二一陰一者,二刺一陰一;所謂二一陽一者,二刺一陽一。

熱厥取太一陰一、少一陽一。

寒厥取一陽一明、少一陰一,於足留之。

厥胸滿面腫者,肩中熱,暴言難,甚則不能言,取足一陽一明。

厥氣走喉而不言,手足微滿清,大便不利,取足少一陰一。

厥而腹膨膨,多寒氣,腹中爂爂(音最,《九墟》作榮),便溲難,取足太一陰一。

厥逆為病,足暴清,胸中若將裂,腹腸若以刀切之,填而不食,脈大皆澀緩,取足少一陰一,清取足一陽一明,清則補之,溫則瀉之。

厥逆腹滿一脹,腸鳴,胸滿不得息,取之下胸三肋間咳而動應手者,與背俞以指按之立快。

足厥喘逆,足下清至膝,湧一泉主之。

太一陽一中風感於寒濕發痓第四

熱病而痓者,腰反折,瘛疭,齒噤齦。

張仲景曰:太一陽一病,其證備,其身一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者,此為痓。

夫痓脈來,按之築築而弦,直上下行。

剛痓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其人必齘齒。

病發一熱,脈沉細為痓。

痓家其脈伏堅,直上下。

太一陽一病,發一熱無汗惡寒,此為剛痓。

太一陽一病,發一熱汗出不惡寒,此為柔痓。

太一陽一中濕病痓,其脈沉,與筋平。

太一陽一痛,無汗,小一便少,氣上衝胸,口噤不能語,欲作剛痓。

然剛痓太一陽一中風感於寒濕者也,其脈往來進退,以沉遲細,異於傷寒熱病。

其治不宜發汗,針灸為嘉。

治之以藥者,可服葛根湯。

風痓身反折,先取太一陽一及膕中及血絡出一血。

痓,中有寒,取三里。

痓取之一陰一蹺及三一毛一上及血絡出一血。

痓取囟會、百會,及天柱、鬲俞、上關,光明主之。

痓目不昫,刺腦戶。

痓脊強反折瘛疭,癲疾頭重,五處主之。

痓互引善驚,太沖主之。

痓反折,心痛,形氣短一尻一填澀,小一便黃閉,長強主之。

痓脊強互引,惡風時振栗,喉痺,大氣滿,喘,胸中鬱鬱,氣熱,■〈硫,目代石〉■〈硫,目代石〉,項強,寒熱,偃仆不能久立,煩滿裡急,身不安席,大椎主之。

痓筋痛急互引,肝俞主之。

熱痓,脾俞及腎俞主之。

熱痓互引,汗不出反折,一尻一臂內痛似癉瘧狀,膀一胱俞主之。

痓反折互引,腹脹腋攣,背中怏怏,引脅痛,內引心,中膂內,肺俞主之。

又刺一陽一明,從項而數背椎俠脊膂而痛,按之應手者,刺之尺澤,三痏立已。

痓互引身熱,然谷、噫譆主之。

痓反目憎風,刺絲竹空主之。

痓互引,唇吻強,兌端主之。

痓煩滿,齦交主之。

痓口噤,互引口乾,小一便赤黃,或時不禁,承漿主之。

痓口噤,大迎主之。

痓不能言,翳風主之。

痓先取太溪,後取太倉之原主之。

痓脊強裡緊,腹中拘痛,水分主之。

痓脊強,口不開,多唾,大便難,石關主之。

痓脊強反折,京門主之。

痓腹大堅不得息,期門主之。

痓上氣,魚際主之。

痓互引,腕骨主之。

熱病汗不出,善嘔苦,痓身反折,口噤,善鼓頷,腰痛不可以顧,顧而有似拔者,善悲,上下取之出一血,見血立已。

痓身反折,口噤喉痺不能言,三里主之。

痓驚互引,腳如結,腨如裂,束骨主之。

痓目反白多,鼻不通利,涕黃更衣(一本作便出一血),京骨主之。

痓脊強,項眩痛,腳如結,腨如裂,崑崙主之。

痓互折,飛揚主之。

一陰一陽一相移發三瘧第五

黃帝問曰:夫瘧疾皆生於風,其以日作,以時發者,何也?岐伯對曰:瘧之始發,先起於毫一毛一,欠伸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俱熱,頭痛如破,渴欲飲水。

曰:何氣使然?曰:一陰一陽一上下交爭,虛實更作,一陰一陽一相移也。

一陽一併於一陰一,則一陽一實而一陰一虛。

一陽一明虛則寒慄鼓頷也;太一陽一虛則腰背頭項痛;三一陽一俱虛則一陰一氣(一作二一陰一)勝,一陰一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

一陽一勝則外熱,一陰一虛則內熱,內外皆熱,則喘渴,故欲冷飲。

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營氣之所捨也。

令人汗出空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得浴,水氣捨於皮膚之內,與衛氣並居。

衛氣者,晝行於一陽一,夜行於一陰一,此氣得一陽一而外出,得一陰一而內薄,內外相搏,是以日作。

曰:其間日而作者何也?曰:其氣之捨深,內薄於一陰一,一陽一氣獨發,一陰一邪內著,一陰一與一陽一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

曰:其作日晏與其日早,何氣使然?曰: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一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

此皆客於脊背,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

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一日下至骶骨,二十二日入於脊內,注於太沖之脈(《素問》二十一作二十五,二十五作二十六,太沖作伏膂),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

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於五臟,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營氣俱行,不能偕出,故間日乃作。

曰: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入,入則病作。

今衛氣日下一節,其氣之發,不當風府,其日作奈何?曰:(《素問》此下有八十八字,《甲乙經》本無,故不抄入)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病作(《素問》作則其府也)。

曰:風之與瘧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瘧得有時休者,何也?曰:風氣常留其處故常在,瘧氣隨經絡次而內傳(《素問》作沉以內薄),故衛氣應乃作。

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曰:夏傷於大暑,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風,夏氣淒滄之水寒迫之,藏於腠理及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

夫寒者一陰一氣也,風者一陽一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病以時作,名曰寒瘧也。

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曰:此先傷於風,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亦以時作,名曰溫瘧也。

其但熱而不寒者,一陰一氣先絕,一陽一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者,名曰癉瘧。

曰:經言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

今熱為有餘,寒為不足。

夫瘧之寒,湯火不能溫,及其熱,冰水不能寒,此皆有餘不足之類。

當此之時,良工不能止,必待其自衰乃刺之何也?曰:經言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為其病逆,未可治也。

夫瘧之始發也,一陽一氣並於一陰一。

當是之時,一陽一虛一陰一盛而外無氣,故先寒慄也。

一陰一氣逆極,則復出之一陽一,一陽一與一陰一併於外,則一陰一虛而一陽一實,故先熱而渴。

夫瘧並於一陽一則一陽一勝,並於一陰一則一陰一勝;一陰一勝者則寒,一陽一勝者則熱。

熱瘧者,風寒氣不常也,病極則復至。

病之發也,如火之熱,如風雨不可當也。

故經曰:方其盛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

此之謂也。

夫瘧之未發也,一陰一未並一陽一,一陽一未並一陰一,因而調之,真氣乃安,邪氣乃亡。

故工不能治已發,為其氣逆也。

瘧之且發也,一陰一陽一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

一陽一已傷,一陰一從之,故氣未並,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一陰一氣不得出,審候見之。

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此其往而未得並者也。

曰:瘧不發其應何如?曰:瘧者,必更盛更虛,隨氣之所在,病在一陽一則熱而脈躁;在一陰一則寒而脈靜;極則一陰一陽一俱衰,衛氣相離,故病得休;衛氣集則復病。

曰: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曰,其間日,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而相失,時不相得,故休數日乃發也。

一陰一陽一更勝,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曰:夏傷於暑,秋必病瘧,今不必應者,何也?曰:此應四時也。

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

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惡風,以夏病者多汗。

曰:溫瘧與寒瘧者,皆安捨,其在何髒?曰:溫瘧者,得之於冬,中於風寒,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一陽一氣大發,寒氣不能出,因遇大暑,腦髓鑠,肌肉消,腠理發洩,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在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

如是者,一陰一虛而一陽一盛,一陽一盛則熱衰矣。

衰則氣反覆入,復入則一陽一虛,一陽一虛則寒矣。

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

曰:癉瘧何如?曰: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氣逆上,中氣實而不外洩,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一陽一氣盛,一陽一氣盛而不衰則病矣。

其氣不反之一陰一,故但熱而不寒,氣內藏於心而外捨分肉之間,令人消鑠脫肉,故名曰癉瘧。

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中針傍五胠俞各一,適肥瘦出一血。

瘧脈小實急,灸脛少一陰一,刺指井。

瘧脈緩大虛,便用一藥,不宜用針。

凡治瘧,先發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一,瘧不渴間日而作,《九卷》曰,取足一陽一明,《素問》刺太一陰一。

渴而間日作,《九卷》曰,取手少一陽一,《素問》刺足少一陽一。

一,瘟瘧汗不出,為五十九刺(解在熱病部)。

一,足太一陽一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渴,渴止汗乃出,難已,間日作,刺膕中出一血(《素問》先寒後熱下有熇熇喝喝然五字)。

一,足少一陽一瘧,令人身一體解■〈亦〉,寒不甚,惡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一陽一。

一,足一陽一明瘧,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刺一陽一明跗上,及調沖一陽一。

一,足太一陽一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少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之足太一陰一。

一,足少一陰一瘧,令人嘔吐甚,多寒少熱,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取太溪。

一,足厥一陰一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一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

數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一陰一。

一,肺瘧,令人心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刺手太一陰一、一陽一明。

一,心瘧,令人煩心甚,欲得見清水,寒多(《素問》作反寒多,《太素》作及寒多),不甚熱,刺手少一陰一,是謂神門。

一,肝瘧,令人色蒼蒼然(《素問》下有太息二字),其狀若死者,刺足厥一陰一見血。

一,脾瘧,令人病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刺足太一陰一。

一,腎瘧,令人淒淒然(《素問》作灑洒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一陽一、少一陰一。

一,胃瘧,令人且病寒,善饑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一陽一明、太一陰一橫脈出一血。

一,瘧發身熱,刺跗上動脈,開其空,出一血立寒。

一,瘧方欲寒,刺手一陽一明、太一陰一,足一陽一明、太一陰一。

一,諸瘧如脈不見者,刺十指間出一血,血去必已。

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

一,十二瘧者,其發各不同時,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脈之病。

先其發時,如一食頃而刺之,一刺則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不已刺舌下兩脈出一血,不已刺卻中盛經出一血,又刺項以下俠脊者必已。

舌下兩脈者,廉泉一穴一也。

一,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

先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肩間出一血;先項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卻中出一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一陰一、一陽一明十指間;先足脛酸痛者,先刺足一陽一明十指間出一血。

風瘧,發則汗出惡風,刺足三一陽一經背俞之血者。

脛酸痛,按之不可,名曰肘髓病,以鑱針針絕骨出其血,立已。

身一體小痛,刺諸一陰一之井無出一血,間日一刺。

■〈皆〉瘧,神庭及百會主之。

■〈皆〉瘧,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大杼。

■〈皆〉瘧,取完骨及風池、大杼、心俞、上窌、噫嘻、一陰一都、太淵、三間、合谷、一陽一池、少澤、前谷、後溪、腕骨、一陽一谷、俠溪、至一陰一、通谷、京骨,皆主之。

瘧振寒,熱甚狂言,天樞主之。

瘧熱盛,列缺主之。

瘧寒厥及熱厥,煩心善噦,心滿而汗出,刺少商出一血立已。

熱瘧口乾,商一陽一主之。

瘧寒甚(《千金》下雲欲嘔沫),一陽一溪主之。

風瘧汗不出,偏歷主之。

瘧面赤腫,溫留主之。

痎瘧,心下脹滿痛,上氣,灸手五里,左取右,右取左。

瘧項痛,因忽暴逆,腋門主之。

瘧發有四時,面上赤,■〈硫,目代石〉■〈硫,目代石〉無所見,中渚主之。

瘧食時發,心痛,悲傷不樂,天井主之。

風瘧,支正主之。

瘧背膂振寒,項痛引肘腋,腰痛引少腹,四肢不一舉,少海主之。

瘧不知所苦,大都主之。

瘧多寒少熱,大鐘主之。

瘧咳逆心悶,不得臥,嘔甚,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寒厥足熱,太溪主之。

瘧熱少氣,間寒不能自溫,填脹切痛引心,復溜主之。

瘧不嗜食,厲兌主之。

瘧瘛疭驚,股膝重,胻轉筋,頭眩痛,解溪主之。

瘧日西發,臨泣主之。

瘧振寒,腋下腫,丘墟主之。

瘧從胻起,束骨主之。

瘧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脫,項如拔,崑崙主之。

瘧,實則腰背痛,虛則鼽衄,飛揚主之。

瘧頭重,寒背起,先寒後熱,渴不止,汗乃出,委中主之。

瘧不渴,間日作,崑崙主之。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針灸甲乙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