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卷十一:脈代不至寸口,四逆脈鼓不通,雲門主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針灸甲乙經》卷十一

針灸甲乙經

卷十一

胸中寒發脈代第一

脈代不至寸口,四逆脈鼓不通,雲門主之。

胸中寒,脈代時至,上重下輕,足不能地,少腹脹,上搶心,胸榰滿,咳唾有血,然谷主之。

一陽一厥大驚發狂癇第二

黃帝問曰:人生而病癲疾者,安所得之?岐伯對曰: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數有大驚,氣上而不下,一精一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癲疾。

病在諸一陽一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狂。

刺之虛脈,視分盡熱,病已止。

病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疾。

刺諸分,其脈尤寒者,以針補之。

(《素問》云:諸分諸脈,其無寒者,以針調之,病已止)曰:有病狂怒者,此病安生?曰:生於一陽一也。

曰:一陽一何以使人狂也?曰:一陽一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病名曰一陽一厥。

曰:何以知之?曰:一陽一明者常動,太一陽一少一陽一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

曰:治之奈何?曰:衰(《素問》作奪)其食即已。

夫食入於一陰一,氣長於一陽一,故奪其食即已。

使人服以生鐵落為後飲。

夫生鐵落者,下氣候也(《素問》候作疾)。

癲疾,脈搏大滑,久自已;脈小堅急,死不治。

(一作脈沉小急實死不治,小牢急亦不可治)癲疾,脈虛可治,實則死。

厥成為癲疾。

貫疽(《素問》作黃疸),暴病厥,癲疾狂,久逆之所生也。

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

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直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候之於顏,取手太一陽一、太一陰一,血變而止。

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以手一陽一明、太一陽一,左強者攻其右(一本作左),右強者攻其左(一本作右),血變而止。

治癲疾者,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即瀉之。

置其血於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三十壯。

窮骨者尾骶也。

骨癲疾者,頷齒諸俞分肉皆滿,而骨倨強直,汗出煩悶,嘔多涎沫,氣下洩,不治。

脈癲疾者,暴僕,四肢之脈皆脹而縱,脈滿,盡刺之出一血;不滿,灸之俠項太一陽一,又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俞。

嘔多涎沫,氣下洩不治。

筋癲疾者,身卷攣急,脈大,刺項大經之大杼,嘔多涎沫,氣下洩不治。

狂之始生,先自悲也,善忘善怒善恐者,得之憂饑。

治之先取手太一陰一、一陽一明,血變而止,及取足太一陰一、一陽一明。

狂始發,少臥不饑,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尊貴也。

善罵詈,日夜不休。

治之取手一陽一明、太一陰一、太一陽一。

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一陽一、太一陰一、一陽一明,舌下少一陰一,視脈之盛者皆取之,不盛者釋之。

狂,善驚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

治之取手一陽一明、太一陰一、太一陽一。

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一陰一、一陽一明,足太一陽一及頭兩頷。

狂,多食,善見鬼神,善笑而不發於外者,得之有所大喜。

治之取足太一陰一、一陽一明、太一陽一,後取手太一陰一、一陽一明、太一陽一。

狂而新發,未應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動脈及盛者見血,立頃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骶骨二十壯。

骶骨者,尾屈也。

癲疾嘔沫,神庭及兌端、承漿主之。

其不嘔沫,本神及百會、後頂、玉枕、天沖、大杼、曲骨、尺澤、一陽一溪、外丘、當上脘傍五分,通谷、金門、承筋、合一陽一主之,委中下二寸為合一陽一。

癲疾,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

癲疾嘔沫,暫起僵仆,惡見風寒,面赤腫,囟會主之。

癲疾狂走,瘛疭搖頭,口戾頸強,強間主之。

癲疾瘛疭狂走,頸項痛,後頂主之。

後頂,頂後一寸五分。

癲疾,骨酸,眩,狂,瘛疭口噤羊鳴,(《千金》作喉鳴),刺腦戶。

狂易多言不休,及狂走欲自一殺,及目妄見,刺風府。

癲疾僵仆,目妄見,恍惚不樂,狂走瘛疭,絡卻主之。

癲疾大瘦,腦空主之。

癲疾僵仆,瘧,完骨及風池主之。

癲疾互引,天柱主之。

癲疾,怒欲殺人(《千金》又云:瘛疭身熱狂走譫語見鬼),身柱主之。

狂走癲疾,脊急強,目轉上插,筋俞主之。

癲疾發如狂走者,面赤厚敦敦不治,虛則頭重,洞洩淋癃,大小一便難,腰一尻一重,難起居,長強主之。

癲疾憎風,時振寒,不得言,得寒益甚,身熱狂走,欲自一殺,目反妄見,瘛疭泣出,死不知人,肺俞主之。

癲疾,膈俞及肝俞主之。

癲疾互引,水溝及齦交主之。

癲疾,狂瘛疭眩僕,癲疾,喑不能言,羊鳴沫出,聽宮主之。

癲疾互引,口喘悸者,大迎主之,及取一陽一明、太一陰一,候手足變血而止。

狂癲疾,吐舌,太乙及滑肉一門主之。

太息善悲,少腹有熱,欲走,日月主之。

狂易,魚際及合谷、腕骨、支正、少海、崑崙主之。

狂言,太淵主之。

心懸如饑狀,善悲而驚狂,面赤目黃,間使主之。

狂言笑見鬼,取之一陽一溪及手 足一陽一明、太一陰一。

癲疾,多言耳鳴,口僻頰腫,實則聾齲,後痺不能言,齒痛,鼻鼽衄,虛則痺,鬲俞、偏歷主之。

癲疾,吐舌鼓頷,狂言見鬼,溫留主之。

在腕後五寸。

目不明,腕急,身熱驚狂,躄痿痺,瘛疭,曲池主之。

癲疾吐舌,曲池主之。

狂疾,腋門主之,又俠溪、丘墟、光明主之。

狂,互引,頭痛耳鳴目痺,中渚主之。

熱病汗不出,互引,頸嗌外腫,肩臂酸重,脅腋急痛,不一舉,痂疥,項不可顧,支溝主之。

癲疾,吐血沫出,羊鳴戾頸,天井主之,在肘後。

熱病汗不出,狂,互引,癲疾,前谷主之。

狂,互引,癲疾數發,後溪主之。

狂,癲疾,一陽一谷及築賓、通谷主之。

癲疾,狂,多食,善笑不發於外,煩心渴,商丘主之。

癲疾,短氣嘔血,胸背痛,行間主之。

痿厥癲疾洞洩,然谷主之。

狂僕,溫留主之。

狂癲,一陰一谷主之。

癲疾,發寒熱,欠,煩滿,悲泣出,解溪主之。

狂,妄走善欠,巨虛、上廉主之。

狂,易見鬼與火,解溪主之。

癲狂,互引僵仆,申脈主之,先取一陰一蹺,後取京骨,頭上五行;目反上視,若赤痛從內眥始,復下半寸,各三痏,左取右,右取左。

寒厥癲疾,噤齘瘛疭驚狂,一陽一交主之。

癲疾,狂,妄行,振寒,京骨主之。

身痛,狂,善行,癲疾,束骨主之,補諸一陽一。

癲疾,僵仆,轉筋,僕參主之。

癲疾,目■〈硫,目代石〉■〈硫,目代石〉,鼽衄,崑崙主之。

癲狂疾,體痛,飛揚主之。

癲疾反折,委中主之。

凡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揩孫及井俞。

實則腸中切痛,厥,頭面腫起,煩心,狂多飲,虛則鼓濁,腹中氣大滯,熱痛不嗜臥,霍亂,公孫主之。

一陽一脈下墜一陰一脈上爭發一屍一厥第三

一屍一厥,死不知人,脈動如故,隱白及大敦主之。

恍惚一屍一厥,頭痛,中極及僕參主之。

一屍一厥暴死,金門主之。

氣亂於腸胃發霍亂吐下第四

霍亂刺俞傍五、足一陽一明及上傍三。

嘔吐煩滿,魄戶主之。

一陽一逆霍亂,刺人迎,刺入四分,不幸殺人。

霍亂,洩一出不自知,先取太溪,後取太倉之原。

霍亂,巨闕、關沖、支溝、公孫(《千金》又取一陰一陵泉)解溪主之。

霍亂洩注,期門主之。

厥逆霍亂,府捨主之。

胃逆霍亂,魚際主之。

霍亂逆氣,魚際及太白主之。

霍亂遺矢氣,三里主之。

暴霍亂,僕參主之。

霍亂轉筋,金門、僕參、承山、承筋主之。

霍亂脛痺不仁(《千金》云:主瘛疭腳酸),承筋主之。

轉筋於一陽一理其一陽一,轉筋於一陰一理其一陰一,皆卒刺之。

足太一陰一厥脈病發溏洩下痢第五

春傷於風,夏生飧洩,腸澼。

久風為飧洩。

飧洩而脈小,手足寒者,難已;飧洩而脈大,手足溫者,易已。

黃帝問曰:腸澼便血何如?岐伯對曰:身熱則死,寒則生。

曰:腸澼下白沫何如?曰:脈沉則生,浮則死。

曰:腸澼下膿血何如?曰: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曰:腸澼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曰:脈滑大皆生;懸澀皆死,以髒期之。

飧洩,補三一陰一交,上補一陰一陵泉,皆久留之,熱行乃止。

病注下血,取曲泉、五里。

腸中有寒熱,洩注腸澼便血,會一陽一主之。

腸鳴澼洩,下窌主之。

腸澼洩切痛,四滿主之。

便膿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腹哀主之。

繞臍痛搶心,膝寒注利,腹哀主之。

溏瘕,腹中痛,髒痺,地機主之。

飧洩,太沖主之。

溏不化食,寒熱不節,一陰一陵泉主之。

腸澼,中卻主之。

飧洩大腸痛,巨虛上廉主之。

五氣溢發消渴黃癉第六

黃帝問曰:人之善病消癉者,何以候之?岐伯對曰:五臟皆柔一弱者,善病消癉。

夫柔一弱者必剛強,剛強多怒,柔者易傷也。

此人薄皮膚而目堅固以深者,長衡直揚,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太素》作留積),腹皮充脹(《太素》作髖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渴,故為消癉,此言其剛暴而肌肉弱者也。

面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癉也。

安臥小一便黃赤,脈小而澀者,不嗜食。

曰:有病口甘者,病名曰何,何以得之?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

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一精一氣,津一液在脾,故令人口甘,此肥一美之所發也。

此人必數食美而多食甘肥,肥令人內熱,甘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癉(《素問》作渴)。

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凡治消癉,治偏枯、厥氣逆滿,肥貴人則膏粱之病也。

鬲塞閉絕,上下不通,暴憂之病也。

消癉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絕小堅,病久不可治也。

曰:熱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石藥發疽(《素問》作癉),芳草發狂。

夫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

今禁膏粱。

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願聞其說?曰:夫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悍,二者其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夫熱氣慓悍,藥氣亦然,二者相遇,恐內傷脾,脾者土也而惡木,服此藥也,至甲乙日當愈甚(《素問》作當更論)。

癉成為消中。

黃癉,(《千金》云:腹滿不欲食)刺脊中,黃癉善欠,脅下滿欲吐(《千金》云:身重不能動),脾俞主之。

消渴身熱,面赤(《千金》作目)黃,意捨主之。

消渴嗜飲,承漿主之。

黃癉目黃,勞宮主之。

嗜臥,四肢不欲動搖,身一體黃,灸手五里,左取右,右取左。

消渴,腕骨主之。

黃癉熱中善渴,太沖主之。

身黃時有微熱,不嗜食,膝內內踝前痛,少氣,身一體重,中封主之。

消癉,善喘,氣塞喉咽而不能言,手足清,溺黃,大便難,嗌中腫痛,唾血,口中熱,唾如膠,太溪主之。

消渴黃癉,足一寒一熱,舌縱煩滿,然谷主之。

一陰一氣不足,熱中消谷善饑,腹熱身煩狂言,三里主之。

動作失度內外傷發崩中瘀血嘔血唾血第七

黃帝問曰: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今時之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一精一,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矣。

夫聖人之教也,形勞而不倦,神氣從以順,色一欲不能勞其目,一婬一邪不能惑其心,智愚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數,年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曰:有病胸脅榰滿,妨於食,食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涕,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何以得之?曰:病名曰血枯,此得之少年時,有所大奪血。

若醉以入房,中氣竭,肝傷,故使月事衰少不來也。

治之以烏賊魚骨、茹二物,併合丸以雀一卵一,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以飲利腸中,及傷肝也。

曰:勞風為病何如?曰:勞風發在肺下,其為病也,使人強上而瞑視,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此為勞風之病也。

曰:治之奈何?曰:以救俯仰,太一陽一引一精一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一精一者七日(《千金》云:候之三日及五日中不一精一明者是也),咳出青黃涕,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空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矣。

少氣,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體重,懈惰不能動,補足少一陰一。

短氣,息短不屬,動作氣索,補足少一陰一,去血絡。

男子一陰一端寒,上衝心中俍俍,會一陰一主之。

男子脊急目赤,支溝主之。

脊內廉痛,溺難,一陰一痿不用,少腹急引一陰一,及腳內廉,一陰一谷主之。

善厭夢者,商丘主之。

丈夫失一精一,中極主之。

男子一精一溢,一陰一上縮,大赫主之。

男子一精一不足,太沖主之。

崩中,腹上下痛,中卻主之。

胸中瘀血,胸脅榰滿,鬲痛不能久立,膝痿寒,三里主之。

心下有鬲,嘔血,上脘主之。

嘔血有息,脅下痛,口乾,心痛與背相引,不可咳,咳則腎痛,不容主之。

唾血振寒嗌干,太淵主之。

咳血,大陵及卻門主之。

嘔血上氣,神門主之。

內傷不足,三一陽一絡主之。

內傷唾血不足,外無膏澤,刺地五會。

凡唾血,瀉魚際,補尺澤。

邪氣聚於下脘發內癰第八

黃帝問曰:氣為上鬲。

上鬲者,食入而還出,余已知之矣。

蟲為下鬲,下鬲者,食晬時乃出,未得其意,願卒聞之?岐伯對曰:喜怒不適,食飲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留於腸中,留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於下脘,守下脘則腸胃充郭,胃氣不營,邪氣居之。

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脘虛。

下脘虛則邪氣勝,勝則積聚以留,留則癰成,癰成則下脘約。

其癰在脘內者,則沉而痛深;其癰在脘外者,則癰外而痛浮,癰上皮熱。

按其癰,視氣所行,先淺刺其傍,稍內益深,還而刺之,無過三行,察其浮沉,以為淺深,已刺必熨,令熱入中,日使熱內,邪氣益衰,大癰乃潰,互以參禁,以除其內,恬淡無為,乃能行氣,後服酸苦,化谷乃下鬲矣。

曰:有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曰:診此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沉澀(《素問》作細)。

沉澀者氣逆,氣逆者則人迎甚盛,甚盛則熱。

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

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則為尰。

肺癰喘而兩脛(《素問》作胠)滿;肝癰兩脅(《素問》作胠)下滿,臥則驚,不得小一便;腎癰胠(《素問》作腳)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脛跛易偏枯。

寒氣客於經絡之中發癰疽風成發厲浸一婬一第九(上)

黃帝問曰: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以養骨節,通腠理。

中焦出氣如霧,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一液和調,變化赤而為血,血和則孫絡先滿,乃注於絡脈,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

一陰一陽一乃張,因息而行,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

切而調之,從虛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減,留則先後,從實去虛,補則有餘,血氣已調,神氣乃持。

余已知血氣之至與不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或有遠近,何以度之?曰: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一溢,草螢不成,五穀不殖,經紀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別離異處。

血氣猶然,請言其故。

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上應天宿,下應經數。

寒邪客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也。

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筋爛,筋爛則骨傷,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洩瀉,則筋骨枯空,枯空則筋骨肌肉不相親,經絡敗漏,熏於五臟,髒傷則死矣。

寒氣客於經絡之中發癰疽風成發厲浸一婬一第九(下)

黃帝問曰: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一陰一氣不足,一陽一氣有餘,營氣不行,乃發為癰疽,一陰一陽一氣不通,而熱相搏,乃化為膿,小針能取之乎?岐伯對曰:夫致使身被癰疽之疾,膿血之聚者,不亦離道遠乎。

癰疽之生,膿血之成也,積聚之所生。

故聖人自治於未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曰:其已有形,膿已成,為之奈何?曰:膿已成十死一生。

曰:其已成有膿血,可以小針治乎?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其功大;以小治大者多害大,故其已成膿血者,其惟砭石■〈金非〉鋒之所取也。

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曰:在逆順焉耳。

曰:願聞順逆曰:已為傷者,其白晴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內藥而嘔,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項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脫,是五逆也。

除此五者為順矣。

邪之入於身也深,其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為骨蝕。

有所疾前,筋屈不得伸,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瘤也。

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復反,津一液久留,合而為腸(一本作瘍)疽,留久者數歲乃成。

以手按之柔。

有所結,氣歸之,津一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

有所結,氣深中骨,氣因於骨,骨與氣並息,日以益大,則為骨疽。

有所結,氣中於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為膿,無熱則為肉疽。

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

曰:病癰腫,頸痛胸滿腹脹,此為何病?曰:病名曰厥逆,灸之則喑,石之則狂,須其氣並,乃可治也,一陽一氣重上(一本作止),有餘於上,灸之,一陽一氣入一陰一,入則喑;石之,一陽一氣虛,虛則狂;須其氣並而治之,使愈。

曰: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以針灸治之,而皆已,其治何在?曰:此同名而異等者也。

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

此所謂同病而異治者也。

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在?曰:此皆寒氣之腫也,八風之變也。

曰:治之奈何?曰:此四時之病也,以其勝治其俞。

暴癰筋濡(一本作軟),隨分而痛,魄汗不盡,胞氣不足,治在其經俞。

腋癰大熱,刺足少一陽一五,刺而熱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一陰一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

癰疽不得頃回。

癰不知所,按之不應手,乍來乍已,刺手太一陰一傍三,與纓脈各二。

治癰腫者刺癰上,視癰大小深淺刺之,刺大者多而深之,必端內針為故止也(《素問》云: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內針為故止)。

項腫不可俯仰,頰腫引耳,完骨主之。

咽腫難言,天柱主之。

■〈出頁〉腫唇癰,顴窌主之。

頰腫痛,天窗主之。

頭項癰腫不能言,天容主之。

身腫,關門主之。

胸下滿痛,膺腫,一乳一根主之。

馬刀腫瘺,淵腋、章門、支溝主之。

面腫目癰腫,刺陷谷出一血立已。

犢鼻腫,可刺其上,堅勿攻,攻之者死。

癰疽,竅一陰一主之。

厲風者,索刺其腫上,已刺以一吮一其處,按出其惡血,腫盡乃止,常食方食,無食他食。

脈風成為厲。

寇疽發厲,竅一陰一主之。

頭大浸一婬一,間使主之。

管疽,商丘主之。

瘃蛘欲嘔,大陵主之。

痂疥,一陽一溪主之。

黃帝問曰:願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日名?岐伯對曰: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

不急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膿瀉已,則合豕膏,冷食三日已。

發於頸者,名曰夭疽。

其狀大而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肺,熏則十餘日死矣。

一陽一氣大發,消腦瘤項,名曰腦爍。

其色不樂,腦項痛如刺以針,煩心者,死不治。

發於肩及臑,名曰疵疽。

其狀赤黑,急治之。

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癰發四五日,逆爇之。

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

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挾癭,以急治之。

發於胸,名曰井疽。

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

發於膺,名曰甘疽。

色青,其狀如谷實栝蔞,常苦寒熱。

急治之,去其寒熱;不急治。

十歲死,死後出膿。

癰發於脅,名曰敗疵。

此言女子之病也,灸之。

其狀大癰膿,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治之以陵翹草根及赤松子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令竭得三升,即強飲,厚衣坐於釜上,令汗至足已。

發於股脛(一作胻),名曰股脛疽。

其狀不甚變色,癰膿內薄於骨,急治之,不急治,四十日死。

發於一尻一,名曰銳疽。

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

發於股一陰一,名曰赤弛。

不治,六十日死;在兩股之內,不治,十日死。

發於膝,名曰疵疽,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而堅者,勿石,石之者即死;須其色異柔,乃石之者生。

諸癰之發於節而相應者不可治,發於一陽一者,百日死,發於一陰一者四十日死。

發於脛,名曰兔嚙,其狀如赤豆,至骨,急治之,不急治,殺人。

發於內踝,名曰走緩。

其狀癰,色不變,數石其俞而止其寒熱,不死。

發於足上下,名曰四一婬一。

其狀大癰,不急治之,百日死。

發於足傍,名曰厲癰。

其狀不大,初從小指發,急除去之,其狀黑者不可消,輒益不治,百日死。

發於足指,名曰脫疽。

其狀赤黑者,死不治;不赤黑者不死。

治之不衰,急斬去之,不去則死矣。

黃帝問曰:何為癰?岐伯對曰:營氣積留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歸之,歸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曰熱。

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

然不能陷肌膚於骨髓,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名曰癰。

曰:何謂疽?曰:熱氣純盛,下陷肌膚筋髓骨肉,內連五臟,血氣竭絕,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名曰疽。

疽者,曰其上皮夭瘀以堅,狀如牛領皮;癰者,其皮上薄以澤,此其候也。

曰:有疽死者奈何?曰:身五部:伏兔一,腨(《靈樞》作腓)二,背三,五臟之俞四,項五。

此五部有疽死也。

曰:身形應九野奈何?曰:請言身形之應九野也。

左手(一作足)應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胸(一作脅)應春分,其日乙卯;左足應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頭首應夏至,其日丙午;右手應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胸(一作脅)應秋分,其日辛酉;右足應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一尻一下竅應冬至,其日壬子;六腑及鬲下五臟應中州,其日大禁,太乙所在之日,及諸戊己。

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處,主左右上下一身一體有癰腫者,欲治之,無以其所直之日潰治之,是謂天忌日也。

五子夜半 五丑雞鳴 五寅平旦

五卯日出 五辰食時 五巳■〈日禺〉中

五午日中 五未日昳 五申晡時

五酉日入 五戌黃昏 五亥人定

以上此時得疾者皆不起。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針灸甲乙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