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邵長蘅《閻典史傳》原文及翻譯:崇禎十四年,閻應元遷一江一 一陰一縣典史。始至,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課外文言文》邵長蘅《閻典史傳》原文及翻譯

課外文言文

邵長蘅《閻典史傳》原文及翻譯

【原文】

崇禎十四年,閻應元遷一江一 一陰一縣典史。

始至,有一江一 盜百艘,張幟乘潮,闌入內地,將薄城。

應元帶刀鞬出,躍馬大呼於市曰:「好男子,從我殺賊護家室!」一時從者千人,然苦無械。

應元又馳竹行呼曰:「事急矣,人假一竿,直取諸我。」

千人者,布列一江一 岸,矛若林立,士若堵牆。

應元往來馳射,發一矢,輒殪一人。

賊連斃者三,氣懾揚帆去。

豫王1大軍渡一江一 ,弘光帝2尋被執。

諸生3欲奉新尉陳明選主城守。

明選乃夜馳騎往迎應元。

應元投袂起,夜馳入城。

是時城中兵不滿千,戶才及萬,又餉無所出。

應元至,則料尺籍,治樓櫓,令戶出一男子乘城,余丁傳餐。

令曰:「輸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他物者聽。」

時大軍薄城下者已十萬,駕大炮擊城,城垣裂。

應元命用鐵葉裹門板,貫鐵緪4護之,取空棺實以土,障隤5處。

會城中矢少,應元乘月黑,束蒿為人,人竿一燈,立埤堄6間,匝城兵士伏垣內,擊鼓叫噪,若將縋城斫營者。

大軍驚,矢發如雨。

比曉,獲矢無算。

又遣壯士夜縋城入營,順風縱火,軍亂,自蹂踐相殺死者數千。

大軍卻,離城三里止營。

帥劉良佐擁騎至城下。

劉良佐者,降本朝總兵也。

遙語應元:「一江一 南無主,君早降,可保富貴。」

應元曰:「某明朝一典史耳,尚知大義。

將軍為國重鎮,不能保障一江一 淮,乃為敵前驅,何面目見吾邑義士民乎?」良佐慚退。

應元性嚴毅,號令明肅。

輕財,賞賜無所吝。

傷者手為裹創,死者厚棺斂,酹而哭之。

與壯士語,必稱「好兄弟」,不呼名。

貝勒面縛兩降將,跪城下說降。

應元罵曰:「敗軍之將,被禽不速死,奚喋喋為!」又遣人諭令:「斬四門首事各一人,即撤圍。」

應元厲聲曰:「寧斬吾頭,奈何殺百姓!」叱之去。

貝勒既覘知城中無降意,攻愈急。

應元慷慨登陴,意氣自若。

旦日,城陷,大軍蜂擁而上。

應元率死士百人,馳突巷戰者八,所當殺傷以千數。

應元度不免,踴身投前湖,水不沒頂,遂被縛。

見貝勒,挺立不屈。

一卒持槍刺應元貫脛,脛折踣地。

日暮,應元死。

(節選自《虞初新志》卷二,有改動)

[注]1豫王:名多鐸,清順治皇帝的叔父。

2弘光帝:明亡後,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改元弘光。

3諸生:秀才。

4鐵緪(gēng):大鐵索。

5隤(tui):倒坍。

6埤堄(pini):城上的齒形矮牆,又叫雉堞。

【譯文】

崇禎十四年,閻應元升為一江一 一陰一縣典史。

剛到一江一 一陰一,就碰上一江一 洋大盜駕著百餘艘船隻,扯著旗幟乘漲潮時擅自闖入內地,快要逼近一江一 一陰一縣城。

閻應元佩帶大刀弓箭挺身而出,縱馬在街頭大聲呼叫道:「是男子漢的,跟我去殺盜賊保家園!」頃刻間,有上千人響應,但是苦於沒有武器。

應元又驅馬奔向販賣竹竿的商店大聲喊叫:「事情緊急啦!每人借上一根竹竿,錢由我來付。」

有千把人,在一江一 邊擺開陣勢,那長矛般的竹竿密密麻麻像樹林一樣聳立,士兵們一個挨一個圍得像壁牆。

應元來來去去地馳馬射擊,每發一支箭,就射死一個盜賊。

接連射死了三個,盜賊心驚膽戰地張帆逃走了。

豫王率領大軍渡一江一 ,弘光帝不久被劫擄。

秀才們要求新上任的縣尉陳明選主持縣城的防禦。

陳明選於是派人騎馬去迎接應元。

應元揮袖馬上動身,當夜快馬趕到一江一 一陰一城。

這時一江一 一陰一城裡的兵士不到一千人,人口僅萬戶,連糧餉也無處籌措。

應元來了以後,就整理城中的文書簿籍,修建戌守瞭望的崗樓,命令每家派一個男子上城守衛,其餘的人輪流送飯。

下令說:「捐獻的不一定是銀錢,一交一 豆子、谷子、絲綢、布匹和其他東西的聽便。」

這時逼近一江一 一陰一城的清軍已有十萬人,於是架起大炮轟擊城牆,城牆被炸裂開來。

應元下令用鐵片包裹門板,再用鐵索纏起護住城牆,並取空棺材裝上泥土,用來堵住倒坍的地方。

這時城中剩下的箭很少了,應元便利用月黑,用蒿草紮成一人 的模樣,每個草人身上插著一盞燈,把它們放在城頭的矮牆間,四面守城的兵士埋伏在城牆內,敲著戰鼓大聲叫喊,那聲勢好像要從城上用繩子把兵士放下去襲擊一般。

清軍驚嚇起來,發射的箭密集得像下雨似的;等到天亮時,守軍獲得了數不清的箭。

應元後來又派勇士夜裡從城上順繩而下潛入敵營,憑借風勢放火燒營,清軍大亂,自相踐踏殘殺而死的有幾千人。

清軍撤退,在離城三里的地方紮下營寨。

主將劉良佐在騎兵護衛下來到城下。

劉良佐是投降清朝的將領。

他在城下遠遠地向應元喊話:「朝廷已經不能控制一江一 南了,大人若早點投降,可以保證你功名富貴!」應元說:「我只是明朝的一個典史罷了,還懂得君臣大義。

將軍曾是國家的重要棟樑,不能保住一江一 淮的領土,竟然成了敵軍的先鋒,你還有什麼臉面來見我縣有節義的士子百姓啊?」

劉良佐羞愧地溜走了。

閻應元生性嚴正剛毅,發佈命令公正嚴肅。

對錢財看得很輕,獎賞起來一點也不吝嗇。

他親自為受傷的士兵包紮創口,對犧牲的人用厚木棺材殮葬,還哭著灑酒祭奠他們。

他和勇士們說話,總叫他們「好兄弟,從不直呼其名。」

貝勒把兩個投降的將領雙手反綁著,叫他們跪在城下勸誘城中守衛的將士投降。

應元罵道:「『敗軍之將,被捉住了不快些去死,幹嘛還要囉囉唆唆沒完沒了地胡說!」貝勒又派人傳達命令:「如果把城中四門首倡抵抗的各殺掉一人,馬上就撤去包圍。」

應元厲聲回答:「寧可砍我的頭,為什麼要殺老百姓!」把前來傳令的人呵叱走了。

貝勒已經探悉城裡沒有要投降的意思,因此攻城更加猛烈了。

應元情緒激昂地登上城頭矮牆,大義凜然,神色鎮定。

第二天早晨,一江一 一陰一城被攻陷,清軍大隊人馬蜂擁著衝上來。

應元帶上百名決死的士兵,奔馳衝殺,先後在八處地方展開了巷戰,所遇清軍有上千人被殺死殺傷。

應元料想不能倖免,便縱身跳進前湖中,水很淺沒有漫過頭頂,最終被捕。

見到貝勒,應元挺身而立不屈服。

一個士兵用長槍刺穿應元的小腿,他小腿骨折仆倒在地。

傍晚,應元死去。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課外文言文
四國為一(原文、譯文與賞析)文信侯欲攻趙(原文與譯文)宋及楚平(原文與譯文)濮陽人呂不韋(翻譯與賞析)或為六國說秦王(原文與譯文)猩猩嗜酒(原文、譯文、賞析)晉靈公不君(原文、譯文、評點)景公矜冠裳游(原文與譯文)游龍門記【原文、譯文與點評】秦攻宜陽(原文、譯文、欣賞)小偷獻技【原文與譯文】夜渡兩關記【原文、譯文】《呂氏春秋》寓言四則《虎與刺蝟》的譯文與賞析蘇代自齊獻書於燕王(原文與譯文)駒支不屈於晉(原文、譯文、鑒賞)《晏子僕御》原文及譯文趙文子冠(原文、譯文、鑒賞)裴佶姑父外廉內貪(原文及譯文)李林甫口蜜腹劍(原文及譯文)秦檜專橫跋扈(原文及譯文)治國必先富民(原文及譯文)治國猶栽樹(原文及譯文)陸贄論審察群情(原文及譯文)齊威王行賞罰(原文及譯文)治國不私故人(原文及譯文)孟子對滕文公(原文及譯文)晏子論「社鼠」(原文及譯文)唐太宗"五事"治天下(原文及譯文)用心不倦(原文及譯文)魏徵論隋煬帝(原文及譯文)創業與守成(原文及譯文)子奇治縣(原文及譯文)石柔《絕句》註釋翻譯賞析能言之鴨 譯文【陸龜蒙故事】豁然堂記(原文、譯文、點評)於令儀贈盜譯文孟嘗君聘於楚譯文鄭鄙人學蓋 譯文《醉翁談錄》節選翻譯未嘗一遇翻譯商湯見伊尹翻譯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翻譯《三戒》原文和翻譯《畫龍點睛》翻譯《陳諫議教子》翻譯《顏回好學》翻譯《呂蒙正不為物累》翻譯《吳宮遺事》翻譯《蕭穎士傲物自侮》翻譯《顧榮施炙》的全文翻譯渡者之言古文+翻譯+賞析《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學不成》翻譯《範式守信》翻譯《景清借書》譯文《游白水書付過》原文和譯文宋文帝幸舊宮(註釋及譯文)山魅漆鏡(註釋及譯文)王僧虔重子侄(註釋及譯文)王僧虔誡子(註釋及譯文)陳暄嗜酒如命(註釋及譯文)陶淵明酒趣(註釋及譯文)《蘇亮傳》原文、譯文與評點《伍子胥出亡》原文與譯文楚絕齊齊舉兵伐楚(原文與譯文)謀略與雄辯寶典:戰國策精華全解析《論語》100則精讀吳太伯世家第一(原文·題解·註釋·譯文)江南逢李龜年(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春夜喜雨(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絕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畔獨步尋花(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雪(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尋隱者不遇(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楓橋夜泊(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漁歌子(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寒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滁州西澗(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塞下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遊子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竹枝詞(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烏衣巷(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望洞庭(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浪淘沙(題解·註釋·今譯·賞析)賦得古原草送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憶江南(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憫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憫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清明(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南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山行(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清明(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秋夕(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樂游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商山早行(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元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泊船瓜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梅花(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飲湖上初晴後雨(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惠崇《春江曉景》(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題西林壁(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夏日絕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示兒(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小池(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四時田園雜興(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春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題臨安邸(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遊園不值(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墨梅(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石灰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朝天子·詠喇叭(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竹石(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己亥雜詩(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羊耽妻辛氏(原文·註釋·譯文)傅永(原文·註釋·譯文)郅都(原文·註釋·譯文)李姬(原文·註釋·譯文)司空圖(原文·註釋·譯文)張淳(原文·註釋·譯文)蘇綽(原文·註釋·譯文)陳軫(原文·註釋·譯文)范滂(原文·註釋·譯文)劉凝之(原文·註釋·譯文)虞延(原文·註釋·譯文)劉贊(原文·註釋·譯文)薛奎(原文·註釋·譯文)況鍾(原文·註釋·譯文)雷州盜記(原文·註釋·譯文)蘇瓊(原文·註釋·譯文)鮑勳(原文·註釋·譯文)竇固(原文·註釋·譯文)杜詩(原文·註釋·譯文)疏廣(原文·註釋·譯文)唐震(原文·註釋·譯文)曹彰傳(原文·註釋·譯文)趙普(原文·註釋·譯文)《與孫以寧書》譯文《仲兄字文甫說》譯文崔塗《除夜有懷》原文、譯文及賞析歐陽修《原弊》原文與翻譯張喬《書邊事》原文、譯文及鑒賞朱熹《百丈山記》原文和譯文柳宗元《石澗記》原文和譯文蘇軾《游蘭溪》原文、註釋、翻譯《記游松風亭》原文與譯文《卻至》譯文《游玉華山記》譯文《小洋》譯文《恆山記》譯文《子瞻和陶淵明詩引》譯文馬戴《楚江懷古》詩詞鑒賞《張復齋傳》譯文《馬伶傳》譯文《金聖歎先生傳》譯文《郝逢傳》譯文《鄭孝子傳》譯文《陸羽傳》譯文《王猛論》譯文《謝翱傳》譯文《潘半巖小傳》譯文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原文、譯文、鑒賞《世無良貓》原文、註釋、翻譯、寓意《論民本》原文及譯文《記與歐公言》原文、譯文及賞析馬戴《灞上秋居》原文、譯文及詩詞鑒賞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翻譯、鑒賞《山坡羊·驪山懷古》原文及翻譯曹操《蒿里行》原文、註釋、翻譯及賞析李商隱《北青蘿》原文、譯文及賞析《苟有用我者》原文及翻譯李商隱《涼思》原文、譯文及鑒賞《公鼐傳》譯文徐霞客《游雁蕩山日記》全文閱讀及翻譯《錢塘江夜潮》文言文翻譯李商隱《落花》原文、翻譯及賞析獄中與諸甥侄書《逍遙游》課本未選部分原文及譯文滕王閣序》及其翻譯、欣賞和典故王維《渭城曲》原文、譯文、鑒賞袁中道《游高梁橋記》原文及翻譯袁宏道《游高梁橋記》原文及譯文李商隱《蟬》原文、譯文、鑒賞《田子為相》導讀與翻譯溫庭筠《夢江南》原文及翻譯《王顧左右而言他》原文及譯文張藉《沒蕃故人》原文、譯文、賞析李白《靜夜思》原文、譯文、註釋、鑒賞劉禹錫《蜀先主廟》原文、譯文、賞析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原文、譯文、鑒賞《雲陽館與韓紳宿別》原文、譯文、註釋及賞析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原文、譯文、賞析顧彥夫《村落嫁娶圖記》原文和譯文《義田記》原文、註釋、譯文及賞析《唐子畏墓誌銘》原文、註釋、譯文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原文、譯文及賞析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原文、譯文及賞析《河中石獸》原文註釋及翻譯《揚州郭貓兒》原文和翻譯《河中石獸》原文和譯文及點評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原文、譯文及賞析錢起《送僧歸日本》原文、韻譯、賞析錢起《送僧歸日本》原文、註釋、譯文劉長卿《新年作》原文和譯文劉長卿《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原文和譯文陳毅《梅嶺三章》原文及翻譯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原文和譯文1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原文和譯文菜根譚全文翻譯劉長卿《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詩詞鑒賞《郢人》原文和譯文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詩詞鑒賞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原文、譯文及鑒賞宋祁《玉樓春》原文及翻譯《清平樂·六盤山》原文譯文及賞析白居易《舟中讀元九詩》原文譯文及詩歌鑒賞李白《越中覽古》原文、譯文、賞析《對竹思鶴》原文譯文及賞析孟浩然《早寒有懷》原文、譯文、賞析李漁《芙蕖》原文及翻譯韓愈《答李翊書》原文和譯文《趙南星傳》譯文《皇甫真傳》譯文《治學》譯文《與韓荊州書》譯文《閻慶傳》譯文《胡質傳》譯文張大復《別水仙花說》原文及翻譯元史《張思明》翻譯(含原文)《趙儼傳》原文及翻譯《杭大宗逸事傳》譯文柳中庸《聽箏》原文及翻譯《〈黃子厚詩〉序》譯文《鄭元璹傳》譯文《顏氏家訓·治家篇》譯文《草橋》譯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