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地官司徒第二·大司徒: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周禮》地官司徒第二·大司徒

周禮

地官司徒第二·大司徒

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以佐王安擾邦國。

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物。

而辨其邦國、都鄙之數,制其畿疆而溝封之,設其社稷之壝,而樹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與曰醫。

以土會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動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皂鱗。

其民毛而方。

二曰川澤,其動物宜鱗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

三曰丘陵,其動物宜羽物,其植物宜核物,其民專而長。

四曰墳衍,其動物宜介物,其植物宜莢物,其民皙而瘠。

五曰原隰,其動物宜羸物,其植物宜叢物,其民豐肉而庳。

因此五物者民之常。

而施十有二教焉:一旦以祀禮教敬,則民不苟。

二曰以一陽一禮教讓,則民不爭。

三日以一陰一禮教親,則民不怨。

四曰,以樂禮教和,和民不乖。

五曰以儀辨等,則民不越。

六曰以俗教安,則民不愉。

七曰以刑教中,則民不虣。

八曰以誓教恤,則民不怠。

九曰以度教節,則民知足。

十曰以世事教能,則民不失職。

十有一曰以賢制爵,則民慎德。

十有二曰,以庸制祿,則民興功。

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鳥獸,以毓草木,以任土事。

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種,以教稼穡樹藝,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職,以令地貢,以斂財賦,以均齊天下之政。

以土圭之法測土深。

正日景,以求地中。

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一陰一。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一交一 也,風雨這所會也,一陰一陽一之所和也。

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樹之。

凡建邦國,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

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參之一;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封溝之;以其室數制之。

不易之地,家百□;一易之地,家二百□;再易之地,家三百□。

乃分地職,奠地守,制地貢,而頒職事焉。

以為地法而待政令,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緩刑,四曰弛力,五曰捨禁,六曰去幾,七曰眚禮,八曰殺哀,九曰蕃樂,十曰多昏,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盜賊。

以保息六養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

以本俗六安萬民:一曰媺宮室,二曰族墳墓,三曰聯兄弟,四曰聯師儒,五曰聯朋友,六曰同衣服。

正月之吉,始和,布教於邦國、都鄙,乃縣教象之法於象魏,使萬民觀教象。

挾日而斂之,乃施教法於邦國、都鄙,使之各以教其所治民。

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愛;四閭為族,使之相葬;五族為一黨一 ,使之相救;五一黨一 為州,使之相賙;五州為鄉,使之相賓。

頒職事十有二於邦國、都鄙。

使以登萬民:一曰稼穡,二曰樹藝,三曰作材,四曰阜藩,五曰飭材,六曰通財,七曰化材,八曰斂材,九曰生材,十日學藝,十有一曰世事,十有二曰服事。

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

二曰六行:教、友、睦、姻、任、恤。

三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以鄉八刑糾萬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姻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亂民之刑。

以五祀防萬民之偽而教之中,以六樂防萬民之情而教之和。

凡萬民之不服教而有獄訟者,與有地治者聽而斷之,其附於刑者,歸於士。

祀五帝,奉牛牲,羞其肆。

享先王,亦如之。

大賓客,令野修道、委積。

大喪,帥六鄉之眾庶,屬其六引,而治其政令。

大軍旅、大田役,以旗致萬民,而治其徒庶之政令。

若國有大故,則致萬民於王門,令無節者不行於天下。

大荒、大札,則令邦國移民、通財、捨禁、弛力、薄征、緩刑。

歲終,則令教官正治而致事。

正歲,令於教官曰:「各貢爾職,修乃事,以聽王命。

其有不正,則國有常刑。

【譯文】

大司徒的職責,掌管天下各國土地的地圖與記載人民數[的戶籍],以輔助王安定下天各國。

依據天下土地的地圖,遍知九州地域面積之數,辨別各地的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的名稱與所出產之物,辨別天下的諸侯國和王畿內的采邑數,制定各國的畿疆而挖溝起土以為界。

設立各國社稷的壝壇而以樹作為田主,各用當地田野所宣生長的樹[為田主],於是就用這種樹作為社和田野的名稱。

根據按土地計算貢稅的法則,辨別五種不同地形所宜生長的人和物。

一是山林,那裡宜於生長毛細密的動物,宜於生長櫟樹之類可供染色用的植物,那裡的人民毛長而體方。

二是川澤,那裡宜於生長麟甲類的動物,宜於生長蓮芡之類結子多的植物,那裡的人民皮膚黑而潤澤。

三是丘陵,那裡宣於生長有羽毛的動物,宜於生長李梅之類有果核的植物,那裡的人民體型圓而長。

四是墳衍,那裡宜於生長有甲殼的動物,宜於生長有莢角的植物,那裡的人民膚色白而體瘦。

五是原隰,那裡宜於生長毛短淺的動物,宜於生長萑葦之類叢生的植物,那裡的人民胖而矮。

根據以上五種地形的生長物所形成的人民的生活習慣,而施行十二個方面的教育。

一是用祭祀之禮教民尊敬,人民就不會馬虎隨便。

二是用(鄉射禮、鄉飲酒禮之類的]一陽一禮教民謙讓,人民就不會相爭。

三是用[婚禮那樣的]一陰一禮來教民相親,人民就不會相互怨恨。

四是用樂教民和睦,人民就不會乖戾。

五是用禮儀來辨別[上下尊卑等級],人民就不會僭越。

六是用一習一 俗教民安居,人民就不會苟且。

七是用刑法教民遵守禮法,人民就不會暴亂。

八是用誓戒教民敬慎,人民就不會懈怠。

推是用制度教民節制,人民就會知足。

十是用世間技藝之事教民技能,人民就不會失業。

十一是根據賢行頒授爵位,人民就會謹慎修養德行。

十二是根據功績制定俸祿,人民就會致力於建立功業。

依據土地[同所生長的人民和動植物]相適宜的法則,辨別十二個區域土地的出產物及其名稱,以觀察人民的居處,而瞭解它們的利與害之所在,以使人民繁盛,使鳥獸繁殖,使草木生長,努力成就土地上的生產事業。

辨別十二種土壤[所宜種植]的作物,而知道所適宜的品種,以教民種植穀物和果樹。

用按土地合理[徵收賦稅]的法則,辨別以上五種地形的生長物和九種土質,制定天下的地稅,而興起人民的各種職業,以使民貢獻各種穀物,以收取錢谷賦稅,以使天下賦稅的徵收公平合理。

用土圭測日影之法測量土地四方的遠近,校正日影,以求得地中央的位置。

位置偏南就日影短,氣候炎熱。

位置偏北就日影長,氣候寒冷。

位置偏東,[當地中之日正中時則此處]日已偏西,氣候[乾燥]多風。

位置偏西,[當地中之日正中時則此處]日還偏東,氣候[潮濕]多一陰一雨。

[測得]夏至[那天中午]的日影,長一尺五寸,[這個地方]叫做地中,這是天地之氣相和合的地方,是四時之氣相一交一 替的地方,是風雨適時而至的地方,是一陰一陽一二氣和協的地方,因而百物豐盛而安康,於是在此建立王國,制定地方千里的王畿,而[在畿疆]挖溝植樹以為固。

凡建立諸侯國,用土圭[測日影的方法]測量該國的土地而制定該國的疆域。

各公國的土地,疆界之內五百里見方,公可收取租稅的土地占一半;各侯國的土地,疆界之內四百里見方,侯可收取租稅的土地占三分之一;各伯國的土地,疆界之內三百里見方,伯可收取租稅的土地占三分之一。

各子國的土地,疆界之內二百里見方,子可收取租稅的土地佔四分之一。

各男國的土地,疆界之內一百里見方,男可收取租稅的土地佔四分之一。

凡建造采邑,制定該采邑的地域,而挖溝起土以為界,根據采邑的室家數來制定井田規模。

無須休耕的地每家一百畝,種一年休耕一年的地每家二百畝,種一年休耕二年的地每家三百畝。

於是分配從事土地生產的職業,確定守護地產的官職,制定從事土地生產應一交一 的稅,而分別[命令官民各自]恪盡本職,以此作為有關地政的法則,而準備執行[王的]政令。

用十二項救濟災荒的政策聚集萬民:一是借貸種一子和糧食[給災民],二是減輕賦稅,三是減緩刑罰,四是免除力役,五是放鬆[關市山澤的]禁令,六是免除關市之稅,七是簡省吉禮,八是簡省喪禮,九是收藏起樂器而不演奏,十是[簡化婚禮以促使]多嫁娶,十一是求索[已廢棄祭祀的]鬼神[而重修祭祀],十二是剷除盜賊。

用六項使萬民安定而繁衍生息的政策養育萬民:一是慈愛幼兒,二是贍養老年人,三是拯救窮困的人,四是救助貧窮的人,五是寬免殘疾人的賦役,六是[公平分派賦役]使富人安心。

用六種傳統風俗使萬民安居:一是使房屋堅固,二是使墳墓按族分佈,三是一團一 結異姓兄弟,四是使鄉里子弟相連合而從師學習 ,五是一團一 結朋友,六是使民衣服相同。

[周歷]正月初一,開始向各諸侯國和王畿內的采邑宣佈教法,把形成文字的教法懸掛在象魏上,讓萬民觀看教法,過十天而後收藏起來。

於是在各諸侯國和王畿內的采邑施行教法,讓他們各用以教育所治理的人民。

令五家組成一比,使他們互相擔保。

五比組成一閭,使他們[有事]可以互相托付。

四閭組成一族,使他們有喪葬事互相幫助。

五族組成一一黨一 ,使他們[有災荒]互相救助。

五一黨一 組成一州,使他們互相周濟。

五州組成一鄉,使他們[對鄉中的賢者]以賓客之禮相待。

在各諸侯國和王畿內采邑分配十二種職業,用以成就萬民[的生計]:一是種穀物,二是種瓜果,三是開發山林川澤的材物,四是畜牧業,五是手工業,六是商業,七是紡織業,八是採集業,九是做雇工,十是[做學士]學習 道藝,十一是世代相傳的專業,十二是在官府服務。

用三方面內容來教育萬民,而薦舉賢能者。

一是六德:明白事理、愛人及物、通達而能預見、適時決斷、言談發自內心、剛柔適宜。

二是六行: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和睦九族、親愛姻戚、信任朋友、救濟貧窮。

三是六藝:五類禮義、六種歌舞、五種射法、五種駕馭車馬法、六種造字法、九種數學計算法。

用實行於鄉中的八種刑罰糾察萬民:一是針對不孝的刑罰,二是針對不和睦九族的刑罰,三是針對不親愛姻戚的刑罰,四是針對不友愛兄弟的刑罰,五是針對不信任朋友的刑罰,六是針對不救濟貧困的刑罰,七是針對製造謠言的刑罰,八是針對暴亂之民的刑罰。

用五禮防止萬民的詐偽而教他們符合中正,用六樂防止萬民的情慾而教他們心地平和。

凡萬民不服從教化而有爭訟的,就與地方官一同聽取而加以評斷,其中有觸犯刑律的,就一交一 給司法官審理。

祭祀五帝,就奉進牛牲,進獻經過豚解的牲體。

祭祀先王也這樣做。

接待大賓客,命令在野外修整道路、積聚糧草[以待賓客到來]。

有大喪,率領六鄉為喪事服役的徒眾,拴系六條大繩在柩車上[以便拉柩車],而負責指揮。

大征伐,大田獵,用旗召集萬民,而負責指揮徒眾。

如果國家有大事故,就召集萬民到王宮門前[待命],並命令無符節的人不得在全國各地任意通行。

遇到大災荒或疾病大流行的年頭,就命令諸侯國遷移災民、百通米糧、放寬[關市和山澤的]禁令、免除力役、減輕租稅、寬緩刑罰。

[夏歷]年終,命令所屬官員明白審慎地整理文書資料而上報。

[夏歷]正月初一,命令教官們說:「各自恪盡你們的職守,努力做好你們的工作,而聽從王的命令。

如有失誤,國家自有常刑處置。」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周禮
天官塚宰第一·敘官天官塚宰第一·大宰天官塚宰第一·小宰天官塚宰第一·宰夫天官塚宰第一·宮正/外饔天官塚宰第一·亨人/獸醫天官塚宰第一·酒正/掌次天官塚宰第一·大府/職幣天官塚宰第一·司裘/內樹天官塚宰第一·九嬪/女史天官塚宰第一·典婦功/夏采地官司徒第二·敘官地官司徒第二·大司徒地官司徒第二·小司徒地官司徒第二·鄉師/比長地官司徒第二·封人/均人地官司徒第二·師氏/媒氏地官司徒第二·司市/掌節地官司徒第二·遂人/土均地官司徒第二·草人/羽人地官司徒第二·掌葛/槁人春官宗伯第三·敘官春官宗伯第三·大宗伯春官宗伯第三·小宗伯春官宗伯第三·肆師春官宗伯第三·郁人/典瑞春官宗伯第三·典命/職喪春官宗伯第三·大司樂/小師春官宗伯第三·瞽蒙/司干春官宗伯第三·大卜/詛祝春官宗伯第三·司巫/神仕夏官司馬第四·敘官夏官司馬第四·大司馬夏官司馬第四·小司馬/司險夏官司馬第四·候人/司右夏官司馬第四·虎賁氏/道右夏官司馬第四·大馭/形方式夏官司馬第四·山師/都司馬秋官司寇第五·敘官秋官司寇第五·大司寇秋官司寇第五·小司寇秋官司寇第五·士師/朝士秋官司寇第五·司民/掌戮秋官司寇第五·司隸/庭氏秋官司寇第五·銜枚氏/司儀秋官司寇第五·行夫/朝大夫冬官考工記第六·總敘冬官考工記第六·輪人/輈人冬官考工記第六·築氏/玉人冬官考工記第六·磬氏/車人冬官考工記第六·弓人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