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白話文》皇帝內經之素問(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如邪氣方盛,是為實證若一精一氣不足,就為虛證了。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白話文》皇帝內經之素問(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黃帝內經白話文

皇帝內經之素問(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黃帝問道:什麼叫虛實?岐伯回答說:所謂虛實,是指邪氣和正氣相比較而言的。

如邪氣方盛,是為實證若一精一氣不足,就為虛證了。

黃帝道:虛實變化的情況怎樣?岐伯說:以肺臟為例:肺主氣,氣虛的,是屬於肺臟先虛;氣逆的,上實下虛,兩足必寒。

肺虛弱不在相剋的時令,其人可生;若遇克賊之時,其人就要死亡。

其他各髒的虛實情況亦可類推。

黃帝道:什麼叫重實?岐伯說:所謂重實,如大熱病人,邪氣甚熱,而脈象又盛滿,內外俱實,便叫重實。

黃帝道:經絡俱實是怎樣情況?用什麼方法治療?岐伯說:所謂經絡俱實,是指寸口脈急而皮膚弛緩,經和絡都應該治療。

所以說:凡是滑利的就有生機為順,澀滯的缺少生機為逆。

因為一般所謂虛實,人與物類相似,如萬物有生氣則滑利,萬物慾死則枯澀。

若一個人的五臟骨肉滑利,是一精一氣充足,生氣旺盛,邊可以長壽。

黃帝道:絡氣不足,經氣有餘的情況怎樣?岐伯說:所謂絡氣不足,經氣有餘,是指寸口脈滑而尺膚卻寒。

秋冬之時見這樣現象的為逆,在春夏之時就為順了,治療必須結合時令。

黃帝道:經虛絡滿的情況怎樣?岐伯說:所謂經虛絡滿,是指尺膚熱而盛滿,而寸口脈象遲而澀滯。

這種現象,在春夏則死,在秋冬則生。

黃帝道:這兩種病情應怎樣治療呢?岐伯說:絡滿經虛,至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炙陽。

黃帝道:什麼叫重虛?岐伯說:脈虛,氣虛,尺虛,稱為重虛。

黃帝道:怎樣辨別呢?岐伯說:所謂氣虛,是由於一精一氣虛奪,而語言低微,不能接續;所謂尺虛,是尺膚脆弱,而行動怯弱無力;所謂脈虛,是陰血虛少,不似有陰的脈象。

所有上面這些現象的病人,可以總的說一句,脈象滑利的,隨病可生,要是脈象澀滯,就要死亡了。

黃帝道:有一種病證,脈象實滿,手足寒冷,頭部熱的預後又怎樣呢?岐伯說:這種病人,在春秋之時可生;脈實而澀滯,這是逆象,主死。

黃帝道:有一種病證,脈象實滿,手足寒冷,頭部熱的預後又怎樣呢?岐伯說:這種病人,在春秋之時可生,若在冬夏便要死了。

又一種脈象浮而澀,脈澀而身有發一熱的,亦死。

黃帝道:身形腫滿的將會怎樣呢?岐伯說:所謂身形腫滿的脈象急而大堅,而尺膚卻澀滯,與脈不相適應。

像這樣的病情,從則生,逆則死。

黃帝道:什麼叫從則生,逆則死?岐伯說:所謂從,就是手足溫暖;所謂逆,就是手足寒冷。

黃帝道:一乳一子而患熱病,脈象懸小,它的預後怎樣?岐伯說:手足溫暖的可生,若手足厥冷,就要死亡。

黃帝道:一乳一子而感受風熱,出現喘一息有聲,張口抬肩症狀,它的脈象怎樣?岐伯說:感受風熱和之氣的,尚有胃氣,可生;要是實大而弦急,是胃氣已絕,就要死亡。

黃帝道:赤痢的變化怎樣?岐伯說:痢兼發一熱的,則死;身寒不發一熱的,則生。

黃帝道:痢疾而下白沫的變化怎樣?岐伯說:脈沉則生,脈浮則死。

黃帝道:痢疾而下膿血的怎樣?岐伯說:脈懸絕者死;滑大者生。

黃帝道:痢疾病,身不發一熱,脈搏也不懸絕,預後如何?岐伯說:脈搏滑大者生;脈搏懸澀者死。

五臟一病各以相剋的時日而預測死期。

黃帝道:癲疾的預後怎樣?岐伯說:脈來搏而大滑,其病慢慢的會自己痊癒;要是脈象小而堅急,是不治的死證。

黃帝道:癲脈象虛實變化怎樣?岐伯說:脈虛的可治,脈實的主死。

黃帝道:消渴病脈象的虛實怎樣?岐伯說:脈見實大,病雖長久,可以治癒;假如脈象懸小而堅,病拖長了,那就不可治療。

黃帝道:形度,骨度,脈度,筋度,怎樣才測量的出來呢?

黃帝道:春季治病多取各經的絡一穴一;夏季治病多取各經的俞一穴一;秋季治病多取六腑的合一穴一;冬季主閉藏,人一體的陽氣也閉藏在內,治病應多用一藥品,少用針刺砭石。

但所謂少用針石,不包括癰疽等病在內,若癰疽等病,是一刻也不可徘徊遲疑的。

癰毒初起,不知他發在何處,摸又摸不出,時有疼痛,此時可針刺手太陰經一穴一三次,和頸部左右各二次。

生腋癰的病人,高熱,應該針足少陽經一穴一五次;針過以後,熱仍不退,可折手厥陰心包經一穴一三三次,針手太陰經的絡一穴一和大骨之會各三次。

急一性一的癰腫,筋一肉攣縮,隨著癰腫的發展而疼痛加劇,痛得厲害,汗出不止,這是由於膀一胱經氣不足,應該刺其經的俞一穴一。

腹部突然脹滿,按之不減,應取手太陽經的絡一穴一,即胃的募一穴一和脊椎兩傍三寸的少陰腎於一穴一各刺五次,用員利針。

霍亂,應針腎俞旁志室一穴一五次,和足陽明胃俞及胃侖一穴一各三次。

治療驚風,要針五條經上的一穴一位,取手太陰的經一穴一各五次,太陽的經一穴一各五次,手少陰通裡一穴一傍的手太陽經支正一穴一一次,足陽明經之解溪一穴一一次,足踝上五寸的少陰經築賓一穴一三次。

凡診治消#、僕擊、偏枯、痿厥、氣粗急發喘逆等病,如肥胖權貴人患這種病,則是由於偏嗜肉食厚味所造成的。

凡是鬱結不舒,氣粗上下不通,都是暴怒或憂鬱所引起的。

突然厥逆,不知人事,耳聾,大小一便不通,都是因為情志驟然激盪,陽氣上迫所致。

有的病不從內發,而由於外中風邪,因風邪留戀不去,伏而為熱,消爍肌肉,著於肌肉筋骨之間。

有的兩腳偏#,是由於風寒濕侵襲而成的疾病。

黃帝道:黃疸、驟然的劇痛、癲疾、劂狂等證,是由於經脈之氣,久逆於上而不下行所產生的。

五臟不和,是六腑閉塞不通所造成的。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是腸胃的病變所引起的。

附原文:

黃帝問曰:何謂虛實?

岐伯曰:邪氣盛則實,一精一氣奪則虛。

帝曰:虛實何如?岐伯曰: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

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

余髒皆如此。

帝曰:何謂重實?

岐伯曰:所謂重實者,言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

帝曰:經絡俱實何如?何以治之?

岐伯曰:經絡皆實,是寸脈急而尺緩也,皆當治之。

故曰:滑則從,澀則逆也。

夫虛實者,皆從其物類始,故五臟骨肉滑利,可以長久也。

帝曰:絡氣不足,經氣有餘,何如?

岐伯曰: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者,脈口熱而尺寒也。

秋冬為逆,春夏為從,治主病者。

帝曰:經虛絡滿何如?

岐伯曰: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脈口寒澀也。

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帝曰:治此者奈何?

岐伯曰: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

帝曰:何謂重虛?

岐伯曰:脈氣上虛尺虛,是謂重虛。

帝曰:何以治之?

岐伯曰: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框然;脈虛者,不像陰也。

如此者,滑則生,澀則死也。

帝曰:寒氣暴上,脈滿而實,何如?

岐伯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

帝曰:脈實滿,手足寒,頭熱何如?

岐伯曰:春秋則生,冬夏則死。

脈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

帝曰:其形盡滿何如?

岐伯曰:其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澀而不應也。

如是者,故從則生,逆則死。

帝曰:何謂從則生,逆則死?

岐伯曰:所謂從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手足寒也。

帝曰:一乳一子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

帝曰:一乳一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何如?

岐伯曰: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

緩則生,急則死。

帝曰:腸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

帝曰:腸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脈沉則生,脈浮則死。

帝曰:腸澼下膿血,何如?岐伯曰: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帝曰:腸澼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懸澀者曰死,以髒期之。

帝曰:癲疾何如?岐伯曰:脈搏大滑,久自己;脈小堅急,死不治。

帝曰:癲疾之脈,虛實何如?岐伯曰:虛則可治,實則死。

帝曰:消癉虛實何如?岐伯曰: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脈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帝曰:春亟治經絡;夏亟治經俞;秋亟治六府;冬則閉塞,閉塞者,用一藥而少針石也。

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癰疽不得頃時回。

癰不知所,按之不應手,乍來乍已,刺手太陽傍三痏,與纓脈各二。

掖癰大熱,刺足少陽五;刺而熱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陰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

暴痛筋軟,隨分而痛,魄汗不盡,胞氣不足,治在經俞。

腹暴滿,按之不下,取手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少陰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員利針。

霍亂,刺俞傍五,足陽明及上傍三。

刺癇驚脈五,針手太陰各五,刺經,太陽五,刺手少陰經絡傍者一,足陽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針。

凡治消癉、僕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

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

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內氣暴薄也。

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

蹠跛,寒風濕之病也。

黃帝曰:黃疸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

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白話文
第一篇 上古天真論篇第二篇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三篇 生氣通天論篇第四篇 金匱真言論篇第五篇 陰陽應像大論第六篇 陰陽離合論篇第七篇 陰陽別論篇第八篇 靈蘭秘典論篇第九篇 六節髒象論篇第十篇 五臟生成篇第十一篇 五臟別論篇第十二篇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三篇 移精變氣論第十四篇 湯液醪醴論第十五篇 玉版論要第十六篇 診要經終論第十七篇 脈要精微論第十八篇 平人氣象論第十九篇 玉機真髒論三部九侯論篇二十皇帝內經之素問(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脹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皇帝內經之素問(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皇帝內經之素問(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皇帝內經之素問(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皇帝內經之素問(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皇帝內經之素問(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皇帝內經之素問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皇帝內經之素問(陽明脈解篇第三十)皇帝內經之素問(熱論篇第三十一)皇帝內經之素問 全文+譯文(刺熱篇第三十二)皇帝內經之素問 原文+譯文(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皇帝內經之素問 原文+白話文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皇帝內經之素問 白話文+原文(瘧論篇第三十五)皇帝內經之素問 白話文+原文(刺瘧篇第三十六)皇帝內經之素問(氣厥論篇第三十七)皇帝內經之素問(咳論篇第三十八)皇帝內經之素問(舉痛論篇第三十九)皇帝內經之素問(腹中論篇第四十)皇帝內經之素問(刺腰痛篇第四十一)皇帝內經之素問(風論篇第四十二)皇帝內經之素問(痺論篇第四十三)皇帝內經之素問(痿論篇第四十四)皇帝內經之素問(厥論篇第四十五)黃帝內經原文+譯文--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黃帝內經白話版-- 病能論篇第四十七大奇論篇第四十八黃帝內經原文+翻譯-- 脈解篇第四十九黃帝內經白話文-- 刺要論篇第五十黃帝內經白話版-- 刺齊論篇第五十一皇帝內經之素問(刺禁論篇第五十二)皇帝內經之素問(刺志論篇第五十三)皇帝內經之素問(針解篇第五十四)皇帝內經之素問(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黃帝內經譯文--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黃帝內經翻譯--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黃黃帝內經白話版--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黃帝內經白話版--氣府論篇59黃帝內經白話版-- 骨空論篇第六十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調經論篇第六十二黃帝內經白話版--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黃帝內經白話版--六元正經大論篇第七十一刺法論篇第七十二本病論篇第七十三黃帝內經白話版--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示從容論篇第七十六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徵四失論篇第七十八黃帝內經白話版-- 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黃帝內經白話版-- 方盛衰論篇第八十黃帝內經白話版 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