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白話文》皇帝內經之素問(厥論篇第四十五):黃帝問道:熱厥證的發一熱,一般從足底開始,這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白話文》皇帝內經之素問(厥論篇第四十五)

黃帝內經白話文

皇帝內經之素問(厥論篇第四十五)

黃帝問道:厥證有寒有熱,是怎樣形成的?岐伯答到:陽氣衰竭與下,發為寒厥;陰氣衰竭與下,發為熱厥。

黃帝問道:熱厥證的發一熱,一般從足底開始,這是什麼道理?岐伯答到:陽經之氣循行於足五趾的外側端,彙集於足底而聚匯到足心,所以若陰經之氣衰竭於下而陽經之氣偏勝,就會導致足底發一熱。

黃帝問道:寒厥證的厥冷,一般從足五趾漸至膝部,這是什麼道理?岐伯答道:陰經之氣起於足五趾的內側端,彙集於膝下後,上聚於膝部。

所以若陽經之氣衰竭於下而陰經之氣偏勝,就會導致從足五趾至膝部的厥冷,這種厥冷,不是由於外寒的侵入,而是由於內裡的陽虛所致。

黃帝問道:寒厥是損耗了何種一精一氣而形成的?岐伯說:前陰是許多經脈聚匯之處,也是足太陰和足揚名經脈匯合之處。

一般來說,人一體在春夏季節是陽氣偏多而陰氣偏少,秋冬季節是陰氣偏盛而陽氣偏衰。

有些人自恃體質強壯,在秋冬陽氣偏衰的季節縱一欲、過勞,使腎中一精一氣耗損,一精一氣虧虛於下而與上焦之氣相,雖爭亦不能迅速恢復,一精一氣不斷溢洩於下,元陽亦隨之而虛,陽虛生內寒,陰寒之邪隨從上爭之氣而上逆,便為寒厥。

邪氣停聚於中焦,是胃氣虛衰,不能化生水谷一精一微一森灌營養經絡,以致陽氣日益虧損,陰寒之氣肚勝於內,所以手足厥冷。

黃帝問道:熱厥是怎樣形成的?鳳伯答道:酒入於胃,由於酒一性一標悍徑行皮膚絡脈,所以使絡脈中血液充滿,而經脈反顯得空虛。

脾的功能是主管輸送胃中的津一液營養,若飲酒過度,脾無所輸送則陰經虧虛;陰津虧虛則標悍的酒熱之氣乘虛入擾於內,導致胃氣不和;胃氣不和則陰一精一化生無源而枯竭;陰一精一枯竭就不能營養四肢。

這種人必然是經常的酒醉或飽食太過之後行一房縱一欲,致使酒食之氣鬱居於脾中不得宣散,酒氣與谷氣相搏結,醞釀成熱,熱盛於中焦,進而波及週身,因有內熱而小一便色赤。

酒一性一是標悍濃烈的,腎的一精一氣必受其損傷而日益虛衰,陰虛陽勝,形成陽氣獨盛於內的局面,所以手足發一熱。

黃帝問道:厥證有的使人腹部脹滿,有的使人猝然不知人事,或者半天,甚至長達一天時間才能甦醒,這是什麼道理?岐伯答道:下部之氣充盛於上,下部就空虛,下部氣虛則水谷不化而引起腹部脹滿;陽氣偏盛於上,若下部之氣又並聚於上,則氣機失常而逆亂,氣機逆亂則擾亂陽氣,陽氣逆亂就不省人事了。

黃帝道:對!

希望聽聽六經厥證的病態表現。

岐伯說:太陽經厥證,上為頭腫發重,下為足不能行走,發作時眼花跌倒。

揚名經厥證,可出現瘋癲樣表現,奔跑呼叫,腹部脹滿不得安臥,面部赤熱,神志模糊,出現幻覺,胡言亂語。

少陽經厥證,可見到突然一性一耳聾,面頰腫而發一熱,兩脅疼痛,小腿不能運動。

太陰經厥證,可見到腹部脹滿,大便不爽,不思飲食,食則嘔吐,不能安臥。

少陰經厥證,可出現口乾,小一便色赤,腹脹滿,心痛。

厥陰經厥證,可見到少腹腫痛,腹脹滿,大小一便不利,喜歡採取屈膝的體一位睡臥,前陰萎一縮而腫,小腿內側發一熱。

厥證的治則是:實證用瀉法,虛症用補法,本經自生病,不是受他經虛實證影響的,從本經取一穴一治療。

足太陰經的經氣厥逆,小腿拘集痙一攣,心痛牽引腹部,當取主病的本經腧一穴一治療。

若足三陰經都發生厥逆,身一體僵直跌倒,嘔血,容易鼻出一血,當取主病的本經腧一穴一治療。

足少陽經的經氣厥逆,關節活動不靈,關節不利則腰部不能活動,頸項不能回顧,如果伴發腸癰,就為不可治的危證,如若發驚,就會死亡。

足揚名經的經氣厥逆,喘促咳嗽,身發一熱,容易驚駭,鼻出一血,嘔血。

手太陰經的經氣厥逆,胸中虛滿而咳嗽,常常嘔吐涎沫,當取本經主病的腧一穴一治療。

手厥陰和手少陰經的經氣厥逆,心痛連及咽喉,身一體發一熱,是不可治的死症。

手太陽經的經氣厥逆,耳聾流淚,頸項不能回顧,腰不能前後俯仰,當取主病的本經腧一穴一治療。

手揚名經和手少陽經的經氣厥逆,發為喉部痺塞,咽部腫痛,頸項強直,當取主病的本經腧一穴一治療。

附原文:

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岐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陽氣衰於下,則為熱厥。

帝曰: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

帝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下於膝者,何也?岐伯曰:陰氣起於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

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

此人者質壯,經秋冬奪於所用,下氣上爭不能復,一精一氣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也。

氣因於中,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

帝曰:熱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

脾主為胃行其津一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一精一氣竭,一精一氣竭則不營其四支也。

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氣與谷氣相薄,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內熱而溺赤也。

夫酒氣盛而剽悍,腎氣有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陰氣盛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

帝曰:善。

願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也。

岐伯曰: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僕。

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

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脛不可以運。

太陰之厥,則腹滿脘脹,後不利,於欲食,食則嘔,不得臥。

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

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脛內熱。

盛則寫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太陰厥逆,脛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洩清,治主病者。

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譫言,治主病者。

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衄,治主病者。

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

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嘔血。

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治主病者。

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

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

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痺,嗌腫,治主病者。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白話文
第一篇 上古天真論篇第二篇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三篇 生氣通天論篇第四篇 金匱真言論篇第五篇 陰陽應像大論第六篇 陰陽離合論篇第七篇 陰陽別論篇第八篇 靈蘭秘典論篇第九篇 六節髒象論篇第十篇 五臟生成篇第十一篇 五臟別論篇第十二篇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三篇 移精變氣論第十四篇 湯液醪醴論第十五篇 玉版論要第十六篇 診要經終論第十七篇 脈要精微論第十八篇 平人氣象論第十九篇 玉機真髒論三部九侯論篇二十皇帝內經之素問(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脹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皇帝內經之素問(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皇帝內經之素問(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皇帝內經之素問(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皇帝內經之素問(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皇帝內經之素問(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皇帝內經之素問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皇帝內經之素問(陽明脈解篇第三十)皇帝內經之素問(熱論篇第三十一)皇帝內經之素問 全文+譯文(刺熱篇第三十二)皇帝內經之素問 原文+譯文(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皇帝內經之素問 原文+白話文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皇帝內經之素問 白話文+原文(瘧論篇第三十五)皇帝內經之素問 白話文+原文(刺瘧篇第三十六)皇帝內經之素問(氣厥論篇第三十七)皇帝內經之素問(咳論篇第三十八)皇帝內經之素問(舉痛論篇第三十九)皇帝內經之素問(腹中論篇第四十)皇帝內經之素問(刺腰痛篇第四十一)皇帝內經之素問(風論篇第四十二)皇帝內經之素問(痺論篇第四十三)皇帝內經之素問(痿論篇第四十四)皇帝內經之素問(厥論篇第四十五)黃帝內經原文+譯文--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黃帝內經白話版-- 病能論篇第四十七大奇論篇第四十八黃帝內經原文+翻譯-- 脈解篇第四十九黃帝內經白話文-- 刺要論篇第五十黃帝內經白話版-- 刺齊論篇第五十一皇帝內經之素問(刺禁論篇第五十二)皇帝內經之素問(刺志論篇第五十三)皇帝內經之素問(針解篇第五十四)皇帝內經之素問(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黃帝內經譯文--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黃帝內經翻譯--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黃黃帝內經白話版--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黃帝內經白話版--氣府論篇59黃帝內經白話版-- 骨空論篇第六十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調經論篇第六十二黃帝內經白話版--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黃帝內經白話版--六元正經大論篇第七十一刺法論篇第七十二本病論篇第七十三黃帝內經白話版--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示從容論篇第七十六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徵四失論篇第七十八黃帝內經白話版-- 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黃帝內經白話版-- 方盛衰論篇第八十黃帝內經白話版 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