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易傳》周易下經夬傳:夬,揚於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子夏易傳》周易下經夬傳

子夏易傳

周易下經夬傳

乾下兌上

夬,揚於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彖曰:夬,決也,剛決柔也。

健而說,決而和。

揚於王庭,柔乘五剛也。

孚號有厲,其危乃光也。

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

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

一陽一長終位而一陰一微也。

君子在位,小人在野,健制而能悅之,不隱情也。

剛決而能和之,不任力而剛不過中也。

故顯於王庭而民得治也。

夫用九即吉於無首也,剛長即凶於用壯也。

道之窮則不富矣,其危矣哉。

信有危而思患,呻號終無刑,乃保其光也。

告自邑,揚而令之從也。

不利即戎,肆剛騁力,道途斯變。

利有攸往,柔道外而剛治遂終也。

象曰:澤上於天,夬。

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澤上於天,上澤以及下也。

上以明法,決治致其平也。

君子以施祿及下,惠其澤也。

選德以居其位,取則以上為禁,盡已而不敢上越也。

初九,壯於前,趾往不勝,為咎。

象曰:不勝而往,咎也。

一陽一處體初,志在乎前,趾將行以,求勝也。

壯之用斯窮之矣,下之微也,何可勝哉。

知其不可以往之,自為咎也。

九二,惕號莫夜,有戎勿恤。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以剛而退,守於柔,知其危而懼,呻號戎於昧矣,可為戎,無敵也。

何所憂乎,得其中道,吉也。

九三,壯於頄,有凶,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無咎。

象曰:君子夬夬,終無咎也。

當位上應,往而為壯,內得其心,外形於色,壯見於頄也。

行而與邪凶之道也。

夫君子治已,豈繫於私哉。

雖獨行,遇應而潤於我,而反恕其邪志,匪其失亦又何咎。

九四,一臀一無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

聞言不信。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當也。

聞言不信,聦不明也。

志進決柔而一逼一於上,坐不能安,行不能正,剛而不當其位也。

羊者,觝突不回之物,比之用壯,焉能自牽。

系其志,不縱其壯,則悔亡也。

是語也,聽之而不能明,昧為其道者也。

九五,莧陸夬夬,中行無咎。

象曰:中行無咎,中未光也。

上無位之尊也。

決,其決至易也。

莧陸之柔,脆也。

以至尊之德,務至微之物,則缺於與能矣。

夬而得中,無咎而已豈足以為光哉。

上六,無號,終有凶。

象曰:無號之凶,終不可長也。

剛長而一柔尚存,亡無日矣。

雖號之無及已也。

巽下乾上

姤,女壯,勿用取女。

彖曰:姤,遇也。

柔遇剛也。

勿用取女,不可與長也。

天地相遇,品物鹹章也。

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

姤之時義大矣哉。

一陽一也,君人之道也,正之恆也。

而一陰一來代之,眾以求之,其道遇也。

一陰一之賊也。

遇而合之,仕無正也。

女之壯也,非人倫之道,不足以娶之。

事無恆,不足以為用。

夫易無窮也。

一陽一不能獨化,化不可以無遇,故遇而後成。

初苟而終固,即遂其生,化之大焉。

且物無大也,無細也。

其得之大遇也。

待於外之來也,豈已之由乎。

其在於遇人,大吉。

則乾一陽一也,巽一陰一也,有天地相遇之道焉。

天地遇而萬物章也,剛得中正而能擇其柔,聖人遇於大位也。

則其道大行,君子遇於時,輔聖人之功而天下治也。

品物得遇而其道乃通始,微而終著也。

象曰:天下有風,姤。

後以施命誥四方。

人之治者,火承上之風,能君天下者,得天下之治也。

施命告四方,人承其命,鹹得其遇也。

初六,繫於金柅,貞吉。

有攸往,見凶。

羸豕孚蹢躅。

象曰:繫於金柅,柔道牽也。

一陰一之為道,宜牽於一陽一。

而守其正,保其吉也。

君子隨遇而往,無永正,何以終乎,凶其宜也。

無異於一牝一豕從豭,遇無信蹢躅而已。

非久之道也。

九二,包有魚,無咎。

不利賓。

象曰:包有魚,義不及賓也。

一陰一者,身之資也。

魚非食之珍者。

初非一陰一之正者,卦無一陰一,亦眾之所向也。

已得之而供其求,眾失之,未足深吝,故獲之無咎。

得其中者也。

畜非正之物,懼人之見,其義豈及於賓哉。

九三,一臀一無膚,其行次且,厲無大咎。

象曰:其行次且,行未牽也。

求初之,合二已,得矣,胡獲焉。

坐而不安,行而不正,牽繫其柔而未得也。

以其不獲也。

而止於位,故免於爭競之患雖,危而無大咎也。

九四,包無魚,起凶。

象曰:無魚之凶,遠民也。

無位之一陰一,遇斯獲矣,二有之也。

應何為乎起已求,遇之凶之道也。

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隕自天。

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

有隕自天,志不舍命也。

無中正之德者,皆無魚以至於悔也。

至五德博而位尊,謀其道不思其欲,故食杞匏瓜而已。

夫以剛正之體,含章明之德,志在行道不舍教令,如天降之也。

莫不鹹賴矣,所謂剛遇中正而天下大行也。

上九,姤其角,吝,無咎。

象曰:姤其角,上窮。

吝也。

已過體矣,何所遇乎,姤於角也。

以是求遇,可惜者也。

不至於爭,無吝已矣。

坤下兌上

萃,亨。

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

利貞。

用大牲吉。

利有攸往。

彖曰:萃,聚也。

順以說。

剛中而應,故聚也。

王假有廟,致孝享也。

利見大人亨,聚以正也。

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

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順而以說,柔無違也。

剛中正而應,保其萃以通也。

天下大聚,正者而孝享,聚其昭穆,剛尊而利以見也。

萃其正而通也。

用大牲吉,聚而豐之,得其稱也。

夫聚而通之。

何往不利。

順於類正而相聚得其通,而保其久也。

天地萬物之情見於此矣。

象曰:澤上於地,萃。

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澤得地以久,地得澤以潤相,聚之道也。

眾之聚也,不可以無防,故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初六,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勿恤,往無咎。

象曰:乃亂乃萃,其志亂也。

四為上應,三近附之,已信不終,失其萃矣。

則心惑而志亂矣。

何所利哉。

若小能號呼,自省度其可否,反而哂之不以為笑,靜然保居,終獲其應,復何憂哉。

往必無咎也。

六二,引吉無咎,孚乃利用禴。

象曰:引吉無咎,中未變也。

初三皆萃於四,已獨守中,不變其志,待於五,牽而後為聚,得其吉矣。

居內一靡一他,何咎之有。

一精一意承奉信以結之,豈待於豐乎,雖薄而可以薦也。

六三,萃如,嗟如,無攸利,往無咎,小吝。

象曰:往無咎,上巽也。

下皆上,萃。

已無應焉。

萃如,嗟如也,何所利哉。

奉於四剛,剛巽而與,故往而無咎。

不能下已而從人,位之失矣,可小惜也。

九四,大吉無咎。

象曰:大吉無咎,位不當也。

承上於地以剛處之,而下據其眾,非其至公奉上之心大吉則咎也。

九五,萃有位,無咎。

匪孚,元永貞,悔亡。

象曰:萃有位,志未光也。

四有其民,而權一逼一於已,位當貴也,咎何有乎。

尊信不行,道豈光乎,且一陽一德仁也,可以長正而悔亡矣,民終歸之也。

上六,齎咨涕洟,無咎。

象曰:齎咨涕洟,未安上也。

乘剛而不安,違而無萃。

齎咨憂歎以至於涕洟,懼而內戒,咎何有焉。

巽下坤上

升,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

彖曰:柔以時升,巽而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用見大人。

勿恤,有慶也。

南征吉,志行也。

柔,卑道也。

巽,木道也。

其道升而大也。

見可而升得,其時也。

內體巽而外順於物,剛中而上應之,是以亨也。

合大人之德,用見之,而勿恤有慶者也。

南征吉,出諸幽而升於明也。

志獲於此矣。

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

積小以高大,木生浸而大也。

剛中而柔順也。

君子欲其升也。

立本以慎德,巽於卑順於上,則能積小而至於大也。

初六,允升大吉。

象曰:允升大吉,上合志也。

巽者剛。

巽柔,柔順剛也。

上承於剛,誠信相與,升而合德,其升矣,故大吉。

九二,孚,乃利用禴,無咎。

象曰:九二之孚,有喜也。

剛而能正,中而無私,應上以升之象,豈假豐物而後享焉。

上應其誠,下升而大,雖非其位得其道也。

故有喜而無咎也。

九三,升虛邑。

象曰:升虛邑,無所疑也。

上體順也。

應而升之,虛邑以待也,升何疑哉。

六一四,王用亨於岐山,吉。

無咎。

象曰:王用亨於岐山,順事也。

位輔乎尊,而不待諸升者,通上下,安險阻之任,難之地也。

而順以當位,恭以事上,得其吉矣,亦又何咎。

六五,貞吉升階。

象曰:貞吉升階,大得志也。

以柔道而至於中也。

升階而就其位,正之吉也。

可謂大志也。

上六,冥升,利於不息之貞。

象曰:?升,在上消不富也。

上而不已,昧於升也。

時消也。

安所息乎,利以守正,不求孳孳也。

坎下兌上

困,亨貞,大人吉。

無咎。

有言不信。

彖曰:困,剛揜也。

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

其唯君子乎,貞大人吉,以剛中也。

有言不信,尚口乃窮也。

剛則困,見揜於柔也。

險而能說,雖困而通也。

君子之行,存乎素也。

困而自辨,而不責於人,修齊其德以自濟也。

五為眾之歸焉。

剛而能幹,中而得當,大人之正也。

亨困而吉,何咎之有乎。

困而尚口,斯窮之矣,何所信乎,故君子飾行以亨困,而不以言也。

象曰:澤無水,困。

君子以致命遂志。

澤無水,涸而無潤也。

夫積行以成其德,雖致命,終遂其道。

君子之志,剛而不可拔也,故能致困而不可失其道也。

初六,一臀一困於株,木入於幽谷,三歲不覿。

象曰:入於幽谷,幽不明也。

能濟困者,剛直也。

初以柔一弱居於困窮,而不安其所也。

而欲上應於二,為二所吝,幽於坎底,以至於三歲而無所見,不明之至也。

九二,困於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亨祀,征凶,無咎。

象曰:困於酒食,中有慶也。

剛而得中,為初三之附,豐於所資,困酒食者矣。

酒食困,有位而得其民,則受其命服,而朱紱來矣。

夫以位卑而有民利,潔敬以奉上,恃權而凌征之凶也。

卑以自守,得無咎矣。

六三,困於石,據於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

凶。

象曰:據於蒺藜,乘剛也。

入於其宮,不見其妻,不祥也。

柔以居困,力不堪也。

欲其往而困於四堅於石也。

欲其安而據於二難於蒺藜也。

進退無可安所存乎,以至於失位而殞身也。

位之不當,不足亨,困不祥之至也。

九四,來徐徐,困於金車,吝有終。

象曰:來徐徐,志在下也。

雖不當位,有與也。

初為之,應二剛困之,故遲遲而來,以待其間也。

位之不當,不足亨,困可惜也。

雖困於二,終歸其應,金車剛而能載也。

九五,劓刖,困於赤紱,乃徐有說,利用祭祀。

象曰:劓刖,志未得也。

乃徐有說,以中直也。

利用祭祀,受福也。

物莫能兩大,二之豐則五道減矣。

二以剛得眾,而五怒其甚也。

將欲刑之上,下敵應不能勝也,故困之免矣。

夫居尊以忿失其道也。

終以中直久而說矣。

至誠感神,況赤紱乎。

故一精一意乃受其佑矣。

上六,困於葛藟,於臲卼,曰動悔有悔。

征吉。

象曰:困於葛藟,未當也。

動悔有悔,吉行也。

柔之為物,不能通於困,當困之終然,可征矣。

居於上,而果於剛,欲其退也。

為葛藟系之,欲其處也。

臲卼而難據,皆不離於困也。

柔一弱質也,不能專斷,語其治也。

何哉曰動悔有悔,其處也,則征矣,乃吉行也。

巽下坎上

井,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

井養而不窮也。

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

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

羸其瓶,是以凶也。

水人之資也,德人之保也。

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故從於水,而下入得水,上汲而施物,井之道也。

好於德而巽志修德,充其德而位於民,上鹹賴其澤德之施也。

故井曰德,巽志修德,曰德之地不可改而非其道也。

酌之不竭,不資於外,無喪無得也。

君子之德,其虛中無改,施之不竭,於何而喪其厚德也。

必備莫究其極,又何能得井冽可食之。

往來者,皆井,其井之用焉,則君子德博而施,故往來者德其德焉。

非剛中之德不能至也,井可食矣。

人近至之而未繘,無功不能汲。

下君子雖至於德,無其位不受其器,未伸其功也。

羸其缾,凶繘之失道,用之非器,棄先之功而及其凶也。

君子於器而立度,行權而合物,然後道可終也。

夫道者,及物而成德也。

修其德而不利濟,非其道也。

有德無其位,不建其功,其德未行也。

有其法當於權,然後能終之,故君子不可以不備德,觀其井而古今之道可知也。

象曰:木上有水,井。

君子以勞民勸相。

木上有水,上木而出,以潤於木,井德之施也。

勞也者,勉民之勞也。

治之得宜,樂其勞而生財也。

上讓下,敬父慈子,孝人之一性一也。

君子明之善,而勸也。

非抑之制之,善為事者如之也。

初六,井泥不食,舊井無禽。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

舊井無禽,時舍也。

居於井下,井泥者也。

舊井而無水者也,禽何食哉。

窮下而質弱者矣,時何用哉,故舍也。

九二,井谷射鮒,甕敝漏。

象曰:井谷射鮒,無與也。

井而與下谷之流也。

初微一陰一也,而注志焉。

中之才無施,及以應不能上行,而集其下事也。

有質而不得,務德也。

器自矣,誰不棄之。

九三,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

王明並受其福。

象曰:井渫不食,行惻也,求王明受福也。

剛治其位,修已而謀治也。

在下之上,有德者也。

井以上為井也。

未至上出不見食也。

憂其行而心惻矣。

上應也,可用汲矣。

阻於王之疑也。

若主明道通矣。

得其賢人,王亦賴其治也。

並受其福。

六一四,井甃無咎。

象曰:井甃無咎,修井也。

體上而下柔,以自處無外以他其德,不弘學而已矣。

修井之道,質弱止於無咎,不足以大濟也。

九五,井冽,寒泉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井之治者,寒泉也。

冽其寒又甚焉。

居於中正,為井之主,保井之德,養而不窮者也。

道之上行,人受其施,皆得食其井也。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井至上,收井之功也。

應於下,引於五,博濟而不施,無幕覆之。

為眾之信,大成而元吉。

離下兌上

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一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

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

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革之時大矣哉。

火不遂其上,澤不得而下,故相息息也者,勞而止之而得其自生也。

二女同一居,志乖而不可處,故革而制之,後乃成也。

已日而信之,文明而說之剛,則大中元亨以正也。

革而當其悔,乃亡物,不久革之而後成。

天地革而成四時也。

湯武革命,得其時而天下正也。

革非習一近一之所得也,其大矣哉。

象曰:澤中有火,革。

君子以治歷明時。

澤中有火,革而後存。

君子修其歷數,明其四時之革,而授以民時也。

初九,鞏用黃牛之革。

象曰:鞏用黃牛,不可以有為也。

革者,中格事,順於人,而後民志堅,而勉其務也。

從已之為而為,則莫聽也,其能久乎,慎初者也。

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無咎。

象曰:已日革之行有嘉也。

柔以守位,中以為道,上應於五,有命而行。

已日遂革而從其制也。

以斯而行,嘉吉也。

九三,征凶,貞厲。

革言三就,有孚。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剛得上一位,專極其火,一性一將制,其應不從,其革也。

反道背時,征之凶,正之危。

自初至三,令已成矣,民已信,又何雲也。

九四,悔亡,有孚。

改命吉。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剛能辨志,信而行正,守卑上從,承命而改,得其道矣,何悔之有。

九五,大人虎變,未佔有孚。

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剛居尊而革之知變之道,勇於變革,易而為功也。

得於中而煥乎其外,理著於兆矣,豈俟占而知哉。

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

征凶,居。

貞吉。

象曰:君子豹變,其文蔚也。

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虎變者,明其理,勇於變也。

發而成文,君子之類也,大人之道也。

其次勇而變焉,故其文蔚也。

內信而外說也。

小人無所明也。

安於舊俗,樂於縱。

故革面而已也。

猶思其故行也,則周之三監也。

征之凶哉。

居而守正,獲其吉也。

巽下離上

鼎,元吉亨。

彖曰:鼎,像也。

以木巽火,亨飪也。

聖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聖賢。

巽而耳目聦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元亨。

天下者,神器也。

鼎者大器也。

其治之者,必有法也,故以治鼎為法焉。

離巽合而成象矣。

趾分其初也,次實腹也,中虛耳也。

上剛鉉也,故曰鼎,像也。

其義以木巽火也。

有亨飪之道也。

聖人南面而設制度,使天下以器,而治其大器,則物無滯矣。

則固矣,故曰鼎。

取新也。

利出否焉,不置其器者也。

治其器必以制度,制之道莫上乎立敬,立敬莫先乎享上帝,此制度之先也。

鼎用多而致治者,莫若乎養聖賢。

此其器也,得其器行其事然後能為天下王聖。

人巽於聖賢,則明矣。

以天下之目視也,以天下之耳聽也,於何而不至焉。

柔得大位,歛身若不足,故天下歸之。

剛上而尊賢,剛而任能也。

則天下何有焉。

是以大有慶而能通也。

象曰:木上有火,鼎。

君子以正位凝命。

木上有火,爨鼎之道。

治鼎者也,當聖人養賢使能也。

君子正位守職,成聖人之命也。

初六,鼎顛趾,利出否。

得妾以其子,無咎。

象曰:鼎顛趾,未悖也。

利出否,以從貴也。

下鼎趾也,上應顛也。

治鼎之道,用鼎之始也。

應滌覆否,顛之利也。

妾本下也,而以孚升士,雖賤而才貴。

火上從而致其新也。

可無咎矣。

夫制者,有位而從權,雖反可也。

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象曰:鼎有實,慎所之也。

我仇有疾,終無尤也。

剛以中應而承其實,任之重者矣。

四以近權,惡我專任,怨偶敵我,不可以不慎其所行。

然九四之覆,餗正無幾矣。

豈暇謀我哉。

獲其終吉也矣。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

象曰:鼎耳革,失其義也。

尊柔非應,而革於四,鼎耳所以待實而將用也。

革則我道不通也。

雉膏焉得而食哉。

夫君子之修德,用其知也,欲其效也,無已知以應,不能進也,安得其任哉。

失修德之義也。

當鼎新主,耳目聦明,以柔德接之,獨見以進則悔虧而終吉也。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象曰:覆公餗,信如何也。

以不中之才當鼎食之寵,事上與下,力何任焉,折足者矣。

非唯足折,亦虧公任也。

公任虧則受凶。

渥者,形濡什而不勝也。

非所任而任,以至於此,信有凶矣,如之何哉。

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

象曰:鼎黃耳,中以為實也。

文而虛中,待鉉以載也,故能應剛而任重之矣。

尊柔以能,利而得正也。

上九,鼎玉鉉,大吉。

無不利。

象曰:玉鉉在上,剛柔節也。

剛上而尊,賢助以載鼎也。

玉鉉者,貴於金而不當用也。

剛能聦達,苟柔奉之巽,而以順得其節矣。

器大治矣,故大吉而無不利也。

震下震上

亨,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彖曰:震,亨。

震來虩虩,恐致福也。

笑言啞啞,後有則也。

震驚百里,驚遠而懼邇也。

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也。

震,亨。

因其震而自震也。

微而震之,保其終也。

雷者天之震也。

君子變其容,號令者,上之震也,保其終也。

雷來類震者,外一動也。

君子省諸內,見外猶驚之,況於自動乎。

動者吉,凶悔,吝之所生也。

事之來驚,而虩虩然,後獲其笑語也,福之生後之則也。

震始生之,一陽一長子者也。

長者能震,是震其初也。

有其長子,則能驚其遠而懼邇也。

君子可以守宗廟祭祀,則匕鬯不缺而保其社稷也。

皆初震而有其後者也。

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重雷震而不已也。

君子修已而履省之,恐懼之至,患無由及也。

初九,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

吉。

象曰:震來虩虩,恐致福也。

笑言啞啞,後有則也。

剛能制斷,辨物也。

動之於初,震其始恐懼其初,後有則,得震之義也。

六二,震來厲,億喪貝,躋於九陵,勿逐,七日得。

象曰:震來厲,乘剛也。

剛初而震之,保其吉也。

二而已震,失其義也。

乘剛震位,危喪資也。

則度其喪而上升矣,兩震不相應也。

何所來乎,雖懼而不失中,可以自省,終固其所,勿逐之矣。

七日而得其所喪也。

七日者,極六爻而反下也。

剛斯易矣。

六三,震蘇蘇,震行無眚。

象曰:震蘇蘇,位不當也。

弱而無當,蘇蘇也。

居不安矣。

行乃無眚也。

九四,震遂泥。

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光可震也。

而屈於柔,安於眾一陰一之中,已泥者也。

失其震首,省不能致後之福,雖得所奉,豈足光哉。

六五,震往來厲,億無?。

有事。

象曰:震往來厲,危行也。

其事在中,大無喪也。

懼而往也。

尊行何安,其反來也。

剛以為疾,故皆危也。

則以度而居矣,位得大中,事之主也。

剛從而依,而不敢遂一逼一矣,懷懼而已,無所喪也。

上六,震索索,視矍矍,征凶。

震不於其躬,於其鄰,無咎。

?媾有言。

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也。

雖凶無咎,畏鄰戒也。

索索而驚,矍矍而視,重震之極而中心不自得也。

君子安其身而後動也。

極懼也,何所容哉。

內外震懼,身之危,征之凶矣。

震不以躬,懼鄰而驚,則無咎也。

兩震者,動而自省,則行之有終,一陽一之和,像之純故也。

自震而戒,則可兩震求合,則乖也。

艮下艮上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彖曰:艮,止也。

時止則止,時行則行。

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艮其止,止其所也。

上下敵,應不相與也。

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

艮兩止也。

各止於所,向也。

見敵應而咎生也。

不獲其身,不欲彼見於我也。

至近而不可通,雖行其庭不見其人。

我無見於彼也。

不相見也。

何敵之有乎,故無咎也。

君子之道,無固也,時可止則止之,時可動則動之,消息以時,而道乃光也。

象曰:兼山,艮。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一體而兩山,兼山者也。

位身之止也,思不出其位,止者也。

初六,艮其趾,無咎。

利永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止於下,艮於趾也。

艮則不行也。

得其止未失其正也,何所咎乎。

利於長正,得其久也。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象曰:不拯其隨,未退聽也。

腓隨足也,自動則躁妄也,何益於動乎。

艮體不動,則腓不得舉而隨也,一性一躁而不得往,未退而聽命,故其心不快也。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

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艮於下一體而不得通於上,止於體之中也。

分其體,夤列矣。

危及至心也。

知其不可,而不可相見,則全其體。

至於三,限其止乃止也。

而敵之乃處中道而止之,於事則中分矣,羞辱至故,危薰哉。

六一四,艮其身,無咎。

象曰:艮其身,止諸躬也。

上體兼下,兼兩而止,則時止能止,其身當位,而靜止得於分,故無咎也。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象曰:艮其輔,以中正也。

上體之中,當其輔也。

得其中正言也。

言而序,悔亡者也。

上九,敦艮吉。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終也。

動者,利之求也。

動失則害至。

止者,正之元也,久守則福來,非敦厚之德不能止其終也。

艮下巽上

漸,女歸吉。

利貞。

彖曰:漸之,進也。

女歸吉也。

進得位,往有功也。

進以正,可以正邦也。

其位剛得中也。

止而巽,動不窮也。

女也者,嫁於夫也,必有歸也。

臣也者,得位於君,必有進也。

皆以進外為位乎,漸而道乃行也。

剛下柔巽之,是以柔得正位乎,外而輔剛,故女歸吉,而往有功也。

使柔進得其位,而正邦者,剛得中也。

止於相與,而巽以從,則動而何窮哉。

象曰:山上有木,漸。

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山上有木,得其高進也。

君子之居,親其德而外善於俗,而後能漸之進也。

初六,鴻漸於干,小子厲,有言無咎。

象曰:小子之厲,義無咎也。

初至而至於干也。

至弱才業未聞,上無應而首於進者,宜為小人之所危也。

道不同,故危之矣。

我未位也。

無害小人,小人何害於我哉。

故雖有言,其義不至於咎矣。

六二,鴻漸於磐,飲食衎衎,吉。

象曰:飲食衎衎,不素飽也。

磐非鴻之所處,二非三之所得,今托之矣,非安也。

得位相止,飲食且樂,可飽也。

九三,鴻漸於陸,夫征不復,婦孕不一育,凶。

利禦寇。

象曰:夫征不復,離群丑也。

婦孕不一育,失其道也。

利用禦寇,順相保也。

得位於上,漸而之陸也。

二應五也。

為已止之,五合於四,征而不復,顧其類也。

已與於二,二自有配偶,邪而不敢孕,失其生化之道,故凶也。

兩志相保,無可間也,於長正之道,則可保夫一時之利也。

六一四,鴻漸於木,或得其桷,無咎。

象曰:或得其桷,順以巽也。

木非鴻之本,止漸而得位於高,或得於桷,桷上附也。

承五而相得焉,亦非其安而安也。

五巽巳順,尊而相保,不可傾奪,故無咎。

九五,鴻漸於陵婦,三歲不一孕,終莫之勝,吉。

象曰:終莫之勝,吉得所願也。

陵高,安之所。

二本應五,三近止之,至五而三,故曰三歲不一孕。

夫務於大功者,不檢於細故,細故不有,匪正之事不甚非之,及其得至於大位,則人莫敢不懼,而道自復也。

上九,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

吉。

象曰:其羽可用為儀吉。

不可亂也。

漸之進也。

夫進之為道,求其利也。

暴速而取害之至也。

漸以相與,雖非其道,不至於悔也。

上乃進得高陸,不累於世,不爭於利中,心何可亂哉。

超然志遠,知夫進退之道,故其羽可用為儀也。

兌下震上

歸妹,征凶,無攸利。

彖曰:歸妹,天地之大義也。

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

歸妹,人之終始也。

說以動,所歸妹也。

征凶,位不當也。

無攸利,柔乘剛也。

少女之窮也,無所往而歸其長一陽一。

女說其有歸,而往也。

男說其有家,而娶也。

有生化之義焉,不交則無終也。

故少配長說,以與動有終,而自此始也。

少一陰一失位以求合,人斯賊之矣。

不足以相久,征其凶哉。

柔得中,眾之歸也。

陰雖從一陽一,一陽一下其陰,失其位也。

柔制其剛也。

豈人倫之序哉,不足以獨化也。

故無攸利至於終,存乎生化之大義焉。

象曰:澤上有雷,歸妹。

君子以永終知敝。

澤之濡雷,震於其上,雨微而雷震。

雖不當於大,亦相歸之物也。

無歸也,斯敝之矣。

君子知其敝,無所往,故歸而永終也。

初九,歸妹以娣,跛能履,征吉。

象曰:歸妹以娣,以恆也。

跛能履,吉相承也。

無所往歸之矣。

初說而後動也,何不可乎。

故?娣雖不足行,苟能征,則吉。

周禮曰:歸,以恆者也。

柔而隨剛,吉相承也。

歸妹相終,非情故以。

禮歸之。

九二,眇能視,利幽人之貞。

象曰:利幽人之貞,未變常也。

剛居內而應,柔之制也。

道之反,不足以為明也。

眇而視者矣。

自守其幽,不變其常,雖利也。

豈娶之道哉。

六三,歸妹以須,反歸以娣。

象曰:歸妹以須,未當也夫。

以不敵將配以仁者,遽而行之不能終也。

故待其所從道極,相說而來,歸以娣可也。

未當故也。

九四,歸妹愆期,遲歸有時。

象曰: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

過下升上,一陽一以居陰,剛過其柔也。

得其無與,合而來之,義也。

遲歸有時,此得待而行也。

六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

良月幾望,吉。

象曰:帝乙歸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

其位在中以貴行也。

殷王之少,妹歸妹之貴也。

古者王女一下嫁於諸侯,衣服不系其夫。

下王后一等,故君之袂,不如娣之袂。

妻貴於夫,夫下妻也。

故見其妻象焉。

月幾望,陰盈盛也。

陰而得中,無與爭者,故吉也。

上六,女承筐,無實士。

刲羊無血,無攸利。

象曰:上六,無實承虛筐也。

柔而居極,歸妹之窮也。

復何待乎。

無其歸者也。

女徒承筐,不見其實也。

士求進,安得其偶哉。

道之窮而無所利也。

分類:易經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子夏易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