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易傳》卷四 周易下經鹹傳:鹹亨利貞,取女吉。彖曰:鹹,感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子夏易傳》卷四 周易下經鹹傳

子夏易傳

卷四 周易下經鹹傳

艮下兌上

鹹亨利貞,取女吉。

彖曰:鹹,感也。

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二氣之相感應也,中無間也,故得萬物變化乎其內,天氣下降而地氣上,濟一陽一下一陰一而一陰一從一陽一也。

止於所說,其利之正也,故取女以之吉也。

而感應之道取焉,聖人無為與天地准,寂然虛中通天下之情,因其情而通天下之故,而鹹得其治則天下和平矣。

夫相下而不私則感之而通也。

觀天地萬物之情,而感一也。

彖語其感大者,如此也。

至於爻則形相趨也,利相逐也,豈及於感之至哉。

天下忘於情而有累於質者,則於物不盡矣,故見利則躁,後時則絕,皆凶悔之道也。

象曰:山上有澤,鹹。

君子以虛受人。

澤,說來也。

山,止受也。

君子感人之來,虛中以止之,受其情也。

情之得,治之生也。

失其情,得治者未之有也。

初六,鹹其拇。

象曰:鹹其拇,志在外也。

拇,體於下者。

將行之物也。

有應於外始有志於感而未行也。

未涉於吉凶之鄉也。

六二,鹹其腓。

凶,居吉。

象曰:雖凶居吉,順不害也。

下一體之中,當於腓之為物,足往。

斯往矣,獨而往之,即妄動也,何益於行乎。

妄動則不見其情也,不得於事宜,其凶哉。

居以守位,順以待令,吉矣。

得其中者也。

九三,鹹其股,執其隨,往吝。

象曰:鹹其股,亦不處也。

志在隨人,所執下也。

居下一體之上,隨上體而往止,亦非自處之物也。

感止於下,以下事而求感也,豈由已乎。

執賤隨感可惜者也。

九四,貞吉,悔亡。

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象曰:貞吉悔亡,未感害也。

憧憧往來,未光大也。

升於上體而兼於下,始以兩體相逐追也。

凡物以形利相感者,未極於志也。

神遇者,豈假役哉。

無慮澹然而居於形之上,不言而信,不行而至天下,感之況於明乎。

而以形質相感,未感則害至,故貞吉。

而獲悔亡,憧憧相追,朋乃從思。

九五,鹹其脢,無悔。

象曰:鹹其脢,志末也。

至脢,心脊之肉,近於心也。

感近於情而非志也,故無悔而己。

可以言者,物之質也,況其脢乎。

上六,鹹其輔頰舌。

象曰:鹹其輔頰舌,滕口說也。

感至極,未有至於言說而已,於情遠矣,何足鹹哉。

浮之甚也。

巽下震上

恆亨無咎,利貞,利有攸往。

彖曰:恆,久也。

剛上而柔下,雷風相與。

巽而動,剛柔相應,恆。

恆亨無咎,利貞,久於其道也。

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也。

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

觀其所恆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恆而得其久也。

剛上而柔下,剛柔交而下承也。

雷行風從,增其大遠矣。

巽而動,往無不從也。

剛柔皆應外內達也。

此可久之道也。

能久則通矣。

保其無咎矣。

利而得正矣。

久而得其終始之道也。

則何往而不利焉。

天地恆久也,而萬物生。

聖人恆久也,而天下化。

以恆久而觀之,天地萬物之情得其恆者,長也。

象曰:雷風,恆。

君子以立不易方。

雷之震,風必從之。

君子行,必由其道。

得其恆而增,其恆而增其大也。

故獨立其所不以物易。

初六,浚恆,貞凶。

無攸利。

象曰:浚恆之凶,始求深也。

恆者,久於其道,不煩而物自歸也。

處於極下,深底者也。

不修其恆,不度其分,遂求其應,初以深極而求於人。

人斯竭之矣,何以終乎。

正之凶而無所利也。

九二,悔亡。

象曰:九二,悔亡。

能久中也。

非其位久失道也,剛而自正,退而久中,可以悔亡。

九三,不恆其德,或承之羞,貞吝。

象曰:不恆其德,無所容也。

三者,終下至上之地,進退之所也。

不能修德守位,而復上以求應,無其恆也,何以容哉。

以是為政可惜者也。

九四,田無禽。

象曰: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承上之地,柔以奉上而剛居之。

求應於下位已失矣,安所獲乎。

六五,恆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凶。

象曰:婦人貞吉,從一而終也。

夫子制義,從婦凶也。

從系以為正,守中而為恆,婦人以之吉也,夫子可以制義矣。

而從人之政,狹之至矣,固其凶也。

上六,振恆,凶。

象曰:振恆,在上大無功也。

極上,終盡之地,柔振而將久之道窮也,久何之乎。

雖有其應,不足振也。

失時之極,無功已矣,凶之道也。

艮下乾上

遯亨,小利貞。

彖曰:遯亨,遯而亨也。

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

小利貞,浸而長也。

遯之時,義大矣哉。

一陰一長而君子外於時也。

隱其道,逃其情,從而正之,而後乃亨。

夫彼之生也,微其終大而不可御者,時之來也。

故君子觀其兆,而不待其至也。

當位而應,猶不果制,與時行而已矣。

一陰一浸而長,其患未害,我志猶行也,故小利而貞。

剛而應柔,和而不同,遯而反制,非大德不能消息也。

象曰:天下有山,遯。

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山侵於天,下通上也。

君子逃情於小人,不以力爭,嚴以制也。

初六,遯尾,厲。

勿用有攸往。

象曰:遯尾之厲,不往何災也。

遯,以逃避患也。

患未至而首遯之,則遠於患矣。

一陰一過二矣,而後遯焉,遯之尾也。

見而逃之,反相疑也。

不往而和,則何災哉。

六二,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

象曰:執用黃牛,固志也。

小人之道,狹而鮮親,至於履位,人多逃也。

則以法執也,或系之以利,質之以一愛一,然後人不得去。

堅其志而不可拔也,乃得小人之中,而獲其順矣。

九三,系遯有疾厲,畜臣妾吉。

象曰:系遯之厲有疾,憊也。

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系志於一陰一,不能遯也。

為小人所制,危憊之道也。

施於畜臣妾,吉也。

繫於鄙賤,豈可大事乎。

九四,好遯君子吉,小人否。

象曰:君子好遯,小人否也。

君子知幾絕而好遯小人,情系不能遯也。

九五,嘉遯,貞吉。

象曰:嘉遯貞吉,以正志也。

當位相應,能制於內,遯情而治,志在乎正,可謂遯之嘉也。

上九,肥遯,無不利。

象曰:肥遯無不利,無所疑也。

過於卦外,無應小人,不勞慮於進退,可謂遯之肥而無不利也。

乾下震上

大壯,利貞。

彖曰:大壯,大者壯也。

剛以動,故壯大。

壯,利貞,大者正也。

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

一陽一剛也,大也,剛而不邪,大而能周,時而後動,故大者壯,而得其正也。

天地以正,大而得其生。

聖人以正,大而天下化。

其道剛動而大者正也。

象曰:雷在天上,大壯。

君子以非禮弗履。

雷在天上,一陽一氣大行,君子得其道也。

非禮弗履,保其壯也。

初九,壯於趾,征凶,有孚。

象曰:壯於趾,其孚窮也。

剛以處下,不有其大,初而遂用其壯也。

壯在乎趾,何以用哉,以之而征,凶其宜也,故信有窮也。

九二,貞吉。

象曰:九二貞吉,以中也。

守正處卑,得中之道,全其壯也。

故貞吉矣。

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

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

象曰:小人用壯,君子罔也。

剛居上而得位也。

小人知進不知退,故用其壯也。

壯必見傷,正之危也。

四剛在上,將陵過之,能容無忌,必羸闐矣。

君子達於幾危,故不用也。

九四,貞吉悔亡,藩決不羸,壯於大輿之輹。

象曰:藩決不羸,尚往也。

為剛長之首升於上,體守於臣位,志在除邪,疑其一逼一也。

故貞吉乃悔亡矣。

往皆柔也,物無逆之,藩決而不羸也。

居大臣之任,可以載其剛之用也。

六五,喪羊於易,無悔。

象曰:喪羊於易,位不當也。

剛長也。

而以柔乘之五一陽一也。

而以一陰一處之,雖欲用壯,是喪其壯,而不難也。

質柔而不可恃也。

柔不終拒尊中獲存故無悔也。

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艱則吉。

象曰:不能退,不能遂,不詳也。

艱則吉,咎不長也。

柔居壯,極非其壯,而用壯也。

將觸藩矣。

恃應而往,不能退也。

質弱道窮,不能遂也。

進退無可安所之哉,若自守其柔,艱以為志,不敢盈殆,得其吉矣。

坤下離上

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彖曰:晉,進也。

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

柔進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也。

明出地上,聖人順民而麗於大明,光於天下,方無滯於幽也。

故柔進而上行,附於大明之中,極一臣之位,任為治之主,故謂為康侯錫以多馬,晝日之間而三接也。

象曰:明出地上,晉。

君子以自昭明德。

明出地上,大明之道,可進之時也。

君子著其明德,求上知之。

初六,晉如,摧如。

貞吉。

罔孚,裕無咎。

象曰:晉如,摧如,獨行正也。

裕無咎,未受命也。

有應於上,可以進也。

應近於五,未獲於情,慮其得之薄,故摧如。

不進,以柔守下也。

復以自知,正之吉也。

未為上信,未受上命,故修德自退,寬以居之,終無咎矣。

六二,晉如,愁如,貞吉。

受茲介福,於其王母。

象曰:受茲介福,以中正也。

得位而進,無應而愁如也。

夫以謹順中正,憂勤其進,非唯獲吉,抑受其福也。

五以一陰一而降德也。

苟能立身行道,當時大明,何必待於應乎。

王母,一陰一尊而幽遠者,猶知福之況其明王乎。

六三,眾允悔亡。

象曰:眾允之志,上行也。

處上又進悔之道也。

眾允志合,故進不非,故悔亡也。

九四,晉如,鼫鼠貞厲。

象曰:鼫鼠貞厲,位不當也。

上奉於五,下據其民,剛強處卑,進不當位,其竊位也。

如大鼠焉,貪而無禮,不能終矣。

以之為重危之道也。

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無不利。

象曰:失得勿恤,往有慶也。

臣當君任,正之道也。

以明盛而進弼成王化而為治主也。

夫以明正為治者,則天下各當其才矣,何恤乎失得哉。

以斯而往,吉其宜也。

故無不利矣。

上九,晉其角,維用伐邑,厲吉無咎,貞吝。

象曰:維用伐邑,道未光也。

以柔德治者,不能威肅天下也。

故其終多用師焉。

進過於禮,故曰角。

進極於終,民或叛也。

明正久著,人多協焉,猶用伐邑,雖危吉也。

則咎自免矣。

治物不以德,以之為政,可惜之也。

離下坤上

離下坤上:明夷,利艱貞。

彖曰:明入地中,明夷。

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利艱貞,晦其明也。

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明入地中,上無以明,天下無所見也。

艱以事上,不失於正,利也。

故文王內文明而外柔順也。

箕子蒙難 而能正其志,晦其明者也。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

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

明入地中,藏其明也。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故君子之蒞眾也。

外用晦,以使民內保。

明以為治。

初九,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於行,三日不食,有攸往。

主人有言。

象曰:君子於行,義不食也。

小人賊害之,時有明,則傷矣。

初以君子之德剛而不回,故為時忌之深也。

以其無位,猶且遠患,庶以速奔也,故絕其跡,隱其形,三日而不敢食。

逃難而遇人,人必疑言矣。

害明之深,懼人之見也。

君子畏害而速去,其義豈遑食哉。

六二,明夷,夷於左股,用拯馬壯,吉。

象曰:六二之吉,順以則也。

守中順則無猜者也。

而已道不行矣。

夷於左股者焉,故與之拯馬而馳逐也。

且內明以外順,雖傷左而右存,與時並行不失其吉也。

九三,明夷於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貞。

象曰:南狩之志,乃大得也。

為文明之主夷終則進也。

上六遠其明,雖高而至晦也。

應其誅焉。

時之得向明而南巡狩也。

獲其大首耳,其污俗漸正而已,不可疾也。

六一四,入於左腹,獲明夷之心於出門庭。

象曰:入於左腹,獲心意也。

守以下位,順以上承,自右而入於左腹,獲其心意也。

順以避患,止守於分明,其歸自異矣。

出於門庭,不遠行也。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

象曰:箕子之貞,明不可息也。

在難之內,而能保明其中,智以藏之,愚以晦之,得其正而時不能遷也。

則明豈息哉。

得中之道亡而能有,故箕子當之矣。

上六,不明晦,初登於天,後入於地。

象曰:初登於天,照四國也。

後入於地,失則也。

暗而過中至明夷之極,晦之至也。

位高勢,崇登於天也。

失道將覆,入於地也。

離下巽上

家人,利女貞。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

男一女正,天地之大義也。

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一之謂也。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

正家而天下定矣。

正家之道在於女正,女既位而男位正也。

故聖人設昏禮焉,重而娶之,當其位也。

然後可保其久矣。

夫婦正,家道之先,上下之始也。

嚴君之道始焉,父母一之道出焉,故嚴其君。

則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家道鹹正,而天下定矣。

象曰:風自火出,家人。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火出而風鼓之炎,乃大也。

女正而男久之,家乃成也。

必由內生而外成也。

言必有在而不苟行,必守常而不雜此家人之,則而正其本也。

初九,閒有家,悔亡。

象曰:閒有家,志未變也。

家人之道,在於防邪,防閒在於初也。

及其志未變而正之,則不至於悔矣。

得之制者也。

六二,無攸遂,在中饋,貞吉。

象曰:六二之吉,順以巽也。

婦人之職,正其中也。

無所遂其成,在中主饋而已。

體柔順而剛巽之,得正之吉也。

九三,家人嗃嗃,悔厲吉。

婦子嘻嘻,終吝。

象曰:家人嗃嗃,未失也。

婦子嘻嘻,失家節也。

體之上,家之長,剛以嚴之。

故嗃嗃,威下也。

家人之一性一,不喜服也。

雖悔有厲,乃保其吉也。

婦子嘻嘻,從下之一性一,何以節其中哉,可惜也已

六一四,富家大吉。

象曰:富家大吉,順在位也。

柔承於尊,位高而順,故得家之富,保其大吉也。

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

象曰:王假有家,交相一愛一也。

剛尊配應,夫婦之正,而家道正矣。

王至有家,天下刑於上也,親以相親,交以泛一愛一,何憂乎禍亂哉。

故能保其吉也。

上九,有孚,威如,終吉。

象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

剛得終於家人,天下化之,信而行之人。

人正,家而自為治也。

夫以家人,威信之道始以,令人也。

其終也。

反信已焉,人反敬已焉。

威信及而天下之治至矣。

兌下離上

睽小事吉。

彖曰:睽,火動而上,澤動而下。

二女同一居,其志不同行。

說而麗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小事吉。

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一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

睽之時用大矣哉。

睽,異也。

上火下澤,火炎上澤,潤下一性一之異也。

二女同一居,志各異行,是以睽也。

此獨化不足失其全,用睽而為合也。

他用小事同矣。

事之同,則相說明其宜也。

柔進上行而應剛,小得其中,睽而應其正,故小事,用之吉。

古者聖人之治也。

用天下之物成天下之事,取異物相制,或以相合,其類多矣。

則天下無不同也。

至於天地之殊,男一女之別,體異而事同,況乎小物也。

子曰:弦木為,弧剡木為矢。

蓋取諸睽合眾材,各睽其小體而成其大器。

觀是而他可知也。

夫濟天下之務者,豈止於一材乎。

非聖人不能合睽而為功也。

象曰:上火下澤,睽。

君子以同而異。

上火下澤,志睽者也。

中有小事之用焉。

君子合異以同其事,同則務濟,類非不可以無別,無別則亂生,故君子同其事而異其道。

初九,悔亡。

喪馬勿逐,自復。

見惡人,無咎。

象曰:見惡人,以辟咎也。

睽,異類而同也。

未合而悔生也。

故六爻初皆咎,而能免之者,以其小事同也。

小事同者,何往不同哉,故皆有終也。

馬,類之異也。

睽之初,不相與,故喪之矣。

終賴而相濟也,則勿逐而自復矣。

火澤體異而相惡也,惡而睽之,復相遠矣。

見而和之,何咎之有。

與時終睽,而小事吉也。

九二,遇主於巷,無咎。

象曰:遇主於巷,未失道也。

火澤,睽也。

而不相通一陰一陽一,匹也。

相求之物,睽而相望而相得。

曰遇巷者,不遠而得也。

初為出門,二為巷乎,相得既通,可無咎矣。

六三,見輿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無初有終。

象曰:見輿曳,位不當也。

無初有終,遇剛也。

睽始異,而終有遇,履非其位,不安所處,輿曳者也。

乘剛不能制下,其牛掣也。

四與已睽,近不相得,則害生矣。

故自上刑也。

履於不正,是固然矣,始睽而難故,無初也。

應而後合,故有終也。

九四,睽孤,遇元夫。

交孚,厲無咎。

象曰:交孚無咎,志行也。

睽而無應,志患其孤,求與同者,初亦不偶合。

志交信孚以一陽一,召一陽一非好合者,故危矣。

同體與事,故無咎也。

睽無自成,必自外合也,故兩一陽一而有終焉。

六五,悔亡,厥宗噬膚,往何咎。

象曰:厥宗噬膚,往有慶也。

睽而未通,悔之道也。

終而有應,故悔亡之矣。

宗二也。

三柔比之,欲以為附,二噬而絕也。

而願合於已,往何咎哉。

柔膚也。

一陽一噬之易也。

中而有與,往有慶也。

上九,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

象曰:遇雨之吉,群疑亡也。

睽之極,惡其孤之深也。

三以失位之一陰一,大乖其道,上以文明之主,觀而輕穢之。

怪異之先張之弧,不願之極,後說之弧,思合之深也。

無四之寇,則亦親矣。

始睽終合而得吉也。

遇一陰一之極,則好合之道成,又何群疑之有哉。

艮下坎上

蹇,利西南,不利東北,利見大人,貞吉。

彖曰:蹇,難也。

險在前也。

見險而能止知矣哉。

蹇,利西南,往得中也。

不利東北,其道窮也。

利見大人,往有功也。

當位貞吉,以正邦也。

蹇之時用大矣哉。

見險而止,難其進也。

度德而處,將以營之也。

蹇利西南,眾順待治,往而得中,因眾而險下濟也。

不利東北,遂止而不以進,道窮而不能濟於蹇也。

象曰:山上有水,蹇。

君子以反身修德。

山上有水,難之所也,有德者乃能濟之。

君子反身修德,將以為也。

初六,往蹇來譽。

象曰:往蹇來譽,宜待也。

柔止於初,見險而待,保下之安也,故往則之蹇,來則見譽矣。

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象曰:王臣蹇蹇,終無尤也。

得位居正而應於尊,竭力致身以輔於上,救其蹇於蹇中也。

五能蹇而已竭焉,可以保其終也。

九三,往蹇來反。

象曰:往蹇來反,內喜之也。

得位於上,內有其人,安之所也。

故往則涉險難中,來則內喜,得其反而安矣。

六一四,往蹇來連。

象曰:往蹇來連,當位實也。

蹇非得中,不能濟下也。

四得位矣,可以承其上,而不可獨濟也。

故往則蹇矣,來則當其位而連於實,得其所附也。

九五,大蹇朋來。

象曰:大蹇朋來,以中節也。

在蹇之中正,而得大位,濟蹇之大者也。

居於中正,而能裁製節度,使賢不肖,各當其所,故用朋來,而求伸也。

上六,往蹇來碩吉。

利見大人。

象曰:往蹇來碩,志在內也。

利見大人,以從貴也。

柔居一陰一極內有其應,五極其蹇已,又附之,故往則道窮。

求得內附,故大且吉。

利見以從,貴也。

坎下震上

解,利西南,無所往,其來復吉。

有攸往夙吉。

彖曰:解,險以動,動而免乎險。

解,解利西南,往得眾也。

其來復吉,乃得中也。

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

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拆。

解之時大矣哉。

濟險而動,動出於險,解也。

道之夷而無適,不達也。

君子可策其名也。

解利西南,往而得眾,動於外而有功也。

其來復吉,復其所亦可以位也。

內剛中而得民也。

有攸往夙吉,趨時之敏,緩則無功也。

天地解而雷雨作,百果草木皆甲拆,自然之應,不疾而速也。

君子貴其途而通也。

可無夙乎,非知通於物者,不能通於時也。

象曰:雷雨作,解。

君子以赦過宥罪。

雷雨作,上震下澤,釋難之時也。

久險不通,人不堪也。

赦過宥罪,應乎人心而得其解也。

初六,無咎。

象曰:剛柔之際,義無咎也。

解,緩也。

無阻艱也。

況以柔守下而承於剛乎。

得其序也。

其義固無咎矣。

九二,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

象曰:九二貞吉,得中道也。

剛居中也,能濟其險,眾之所附也。

初承以奉之五,正而應之,眾來附之,非我之貪也。

難以解矣,可以各保其歸也。

守中直而保其正,不干其邪,得中道正之吉也。

六三,負且乘,致寇至,貞吝。

象曰:負且乘,亦可丑也。

自我致戎,又誰咎也。

履於不正,乘於二,而與之負於四,而系之多妄之一陰一,貪其非有,亦可丑矣。

寇自已致,誰之咎乎。

以之為正,可惜者也。

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

象曰:解而拇,未當位也。

剛處於卑而與三相得,如拇附也。

未當位者也。

非可久也。

故解拇而與,初為朋得其正,乃保其孚矣。

六五,君子維有解,吉,有孚於小人。

象曰: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解,行險而免其險也。

故下多妄動焉,皆上法之怠,從以濟險而失於緩也。

五以柔處,中而系有,終二守其正而已矣,不敢自解也,故得其中吉也。

夫人之化上,從其行也。

上難則小人不敢妄進也。

上六,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獲之。

無不利。

象曰:公用射隼,以解悖也。

解,釋弛緩也。

故多有縱焉。

終而獲之,得其時也。

三應其誅焉。

縱悖之甚,據非其有,雖欲貪戾,其能終乎。

而公以法誅,何所不獲。

悖解眾安無不利也。

兌下艮上

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彖曰: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

損而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二簋應有時,損剛益柔有時。

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損,損下也。

夫上也者,下之庇也,可無奉乎。

故分下之剛,而上益於柔,下不敢多,而奉其上也。

損者,益之本,能損而當,則民成矣。

大吉而無咎。

雖損也,其道存焉,可以正也,有正而能損已,何往而不可哉。

損而得於時,雖至約可也。

竭剛以奉,其道不存,不可正也已矣,故損益盈虛而與時偕行也。

剛者,君子之道也,故處於下以奉其上,居其上以益於下,君子之道也。

下者上之本也。

不可以失其所也,故損益之辭系焉,為人上者不可不慮下也。

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慾。

山下有澤,山止其上,損澤而上,潤也。

君子之可損者,忿欲也。

縱之而咎生也,故戒之。

初九,已事遄往,無咎。

酌損之。

象曰:已事遄往,尚合志也。

損貴其合時,初以結之,合其志也。

故止其事而遄往,則終無咎矣。

酌者,損之薄也。

損以奉上,宜乎夙也,初猶遄也,其可後乎。

當其時,雖酌之當也。

九二,利貞。

征凶弗損,益之。

象曰:九二,利貞,中以為志也。

初遄往而酌損之,貴其初合其志也。

於事中可以守,務利其正也。

損非其時,徒失其正,征之凶也。

志守中正,而從其事不損己,以奉上,而上來,益已得,其中道者也。

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象曰:一人行,三則疑也。

一與一則志專而相應也。

一以待而二以應之則惑矣。

而況於三乎。

於男一女則不生化矣,於所求則累其德矣,於建?則多勞而寡功矣,可以不慎乎。

故三一陰一行則損六,三之應六,三獨往則獲上矣。

六一四,損其疾使遄有喜,無咎。

象曰:損其疾亦可喜也。

遠於一陽一而處兩一陰一之間,待初之來而為勤,望之初遄,來使已疾,損而有喜也,亦有何咎。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弗克違,元吉。

象曰:六五,元吉自上佑也。

損而益之,天之道也,人之理也。

居尊以柔,能損諸已也,則天祐之。

民歸之莫不感說以奉益也,或也者非意之而自外至也。

雖十朋之,莫違其大吉也。

上九,弗損益之,無咎,貞吉。

利有攸往,得臣無家。

象曰:弗損益之,大得志也。

損,損下奉其君也。

上非受益之地,亦臣於主也。

而剛正以處之,五柔以奉之,故不損己以奉主,而為主所益也,復何咎哉。

得正之吉也。

尚德而往,何不利乎,高而無位,贊五之功,雖應得臣,無自有也。

上賢之德得損之終反受其益,大得志者也。

震下巽上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彖曰: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

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利有攸往,中正有慶。

利涉大川,木道乃行。

益動而巽,日進無疆。

天施地生,其益無方。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為上者其道下濟也,故損上之剛,分而下益於柔。

自上下下者也。

中正為主,益而得時,何往而不可哉。

是以有慶也。

動巽而木行也。

乘於大川而無險也。

益動而巽於人,日進而無疆也。

天施而後地生,上益而後下奉其益,豈窮哉。

益之無當,雖惠而不行也,故時與而後可也。

象曰:風雷,益。

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雷行而風從,益,其震也。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益莫大也。

初九,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

象曰:元吉無咎,下不厚事也。

益,損上益下者也。

夫受上之益而豈徒哉,必有大功而可以當之矣。

初以剛下為動之主,能堪也大事者。

下者難處之地,非專厚之所,得其大吉,乃無咎也。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弗克違,永貞吉。

王用享於帝,吉。

象曰:或益之,自外來也。

柔以得位,受上之益,得中之道,能一精一意以奉五,通於人而信於神也,故外來非常之佑也。

夫一陰一之所利,在於永貞,而二能盡之,其於吉也。

雖訪諸十朋之,不能違也,長正之道,豈止於臣下哉。

雖王用之而享於上帝吉也。

六三,益之,用凶事無咎。

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象曰:益用凶事,固有之也。

柔處高位危,咎之道也。

居危而受上之益,非其見危致命,堅志而固有其事則不免矣。

五為施益之主,而已竭,信不敢自專,必中行以告之用圭以表之,乃可能行奉其中也。

六一四,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

象曰:告公從,以益志也。

原本闕傳

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象曰:有孚惠心,勿問之矣。

惠我德,大得志也。

有中正之德,當益之尊,信以令人,施以心惠,勿問之矣,乃大吉也。

我信惠下,下益報之,上下交孚,治之至也,大得其志矣。

上九,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象曰:莫益之,偏辭也。

或擊之,自外來也。

五以中正,人皆歸之,上九乘之,過求眾附,雖有其應,豈附之哉。

獨自益之,人不益矣。

不能修整立心,勿恆多求於人,人所忿也。

益窮反損,故有外來而擊之者也。

分類:易經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子夏易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