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傳》十七 宋太宗議征北番 柴太郡奏保楊業:延德轉過林邊,自思:「當日在五台山,智聰禪師獨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楊家將傳》十七 宋太宗議征北番 柴太郡奏保楊業

楊家將傳

十七 宋太宗議征北番 柴太郡奏保楊業

卻說楊延德衝出圍中,後面喊聲不絕,回望番兵,乘虛趕來。

延德轉過林邊,自思:「當日在五台山,智聰禪師獨遺小匣與我,分付遇難則開。

今日何不視之?」

即由懷中取出抻開,乃剃刀一把,度牒1半紙。

延德會其意。

遂將闊斧去十柄十,納於懷中。

卸下戰袍、頭盔,掛於樹上。

截短頭髮,輕身走往五台山去了。

卻說番軍東衝西擊,殺至黃昏,始知宋君從東門而去,已離二百里程途矣。

韓延壽等懊悔無及,乃收軍還幽州,奏知蕭後:「宋帝用詐降之計,遁出東門;只殺宋將三員;又生擒一將:現在大獲全勝而回。」

蕭後大喜曰:「既勝得楊家將帥,宋人已自喪膽,再議徵取未遲。」

因令解過捉將問曰:「汝系宋朝主將,現居何職?」

延朗挺身不屈,厲聲應曰:「誤遭汝所擒,今日惟有一死,何多問為?」

後怒曰:「罕見殺汝一人耶?」

令軍校押出。

延朗全無懼色,顧曰:「大丈夫誰怕死!要殺便請開刀,何須怒起?」

言罷慨然就誅。

蕭後見其言語激厲,人物豐雅,心中甚不忍,謂蕭天佐曰:「吾欲饒此人,將瓊娥公主招為附馬,卿意以為何如?」

天佐曰:「招降乃盛德之事,有何不可?」

後曰:「只恐其不從耳。」

天佐曰:「若以誠意待他,無有不允。」

後乃令天佐諭旨。

天佐傳旨,告知延朗。

延朗沉思半晌,自忖道:「吾本被俘,縱就死,亦無益於事。

不如應承之,留在他國,或知此處動靜,徐圖報仇,豈不是機會乎?」

乃曰:「既十娘十娘十赦我不死,幸矣!何敢當匹配哉?」

天佐曰:「吾主以公人物儀表,故有是議,何故辭焉?」

直以延朗肯允奏知。

後遂令解其縛,問取姓名。

延朗暗忖:「楊氏乃遼人所忌。

即隱名冒奏曰:「臣姓木,名易,現居代州教練使之職。」

後大喜,令擇吉日,備衣冠,與木易成親。

不題。

卻說太宗既回汴京,文武朝賀畢。

太宗宣楊業於便殿,慰勞之曰:「朕脫此難,皆卿父子之力也。

然不知淵平等消息如何?」

業奏曰:「臣長子十性十剛不屈,必遭其擒。」

言未畢,近臣奏入:「淵平因射番帥天慶王,全軍皆沒。」

太宗聞奏,驚歎曰:「使良將陷於死地,寡人之過也!」因而下淚。

楊業曰:「臣曾有誓:當以死報陛下。

今數子雖喪於兵革,皆分定也。

陛下不必深憂。」

太宗撫諭再三,乃遣楊業退出。

次日設朝,與文武議報楊業父子之功。

潘仁美奏曰:「邊境多事,楊業父子忠勤之將,陛下宜授帥臣之任,以顯其才。」

太宗允奏,即封業為雄州防禦使。

業將辭行,帝出殿面諭之曰:「卿此行,但為朕專備邊事。

有召則至,無旨不宜輕離。」

業頓首受命而出。

到無佞府,分付八十娘十、九妹,好生看待令婆,自與六郎、七郎,父子三人,前赴雄州。

不題。

話分兩頭。

卻說耶律休哥等,聽知宋兵殺敗於邠十陽十,屢遣人奏知蕭後,宜乘時進兵,以圖中原。

蕭後因與群臣商議征伐之策。

右相蕭撻懶奏曰:「臣雖不才,願率兵進取。」

蕭後曰:「卿此去,先問討取金明池、飲馬井、中原旬三處,與我屯軍。

若允,暫且回兵;不允,則舉兵有名矣。」

撻懶領旨,即日與大將韓延壽、耶律斜軫部兵二萬,從瓜州南下,但見:

旌旗閃閃乾坤暗,戈戟層層白日昏。

人馬到十胡十燕原下寨。

聲息傳入沛京,侍臣奏知,太宗怒曰:「遼兵屢次犯邊,朕當御駕親征,以雪邠十陽十之恥。」

寇准奏曰:「陛下車駕才回,豈宜輒出?只須遣將御之,足退其眾也。」

太宗曰:「誰可代朕行者?」

准曰:「太師潘仁美,素知邊情,可當此任。」

太宗允奏,即下旨,授仁美招付使之職,部兵前御番兵。

仁美得旨,回至府中不悅。

其子潘章問曰:「大人今日何故不悅?」

仁美曰:「主上有防禦番兵之命,聖旨又不敢辭。

即去亦無妨,只是沒有先鋒,因此遲疑不決。」

章曰:「先鋒在眼前,大人何不十舉之?」

仁美曰:「汝道是誰?」

章曰:「雄州楊業父子,可充先鋒。」

仁美悅曰:「汝若不言,我幾忘之矣。」

次日侵早,仁美入朝,啟奏太宗曰:「此行缺少先鋒,必須雄州召回楊業父子,則可破番兵矣。」

太宗允奏,因遣使臣,逕詣雄州,來見楊業,宣讀詔曰:

朕以國運艱難,乃忠臣義士,立功之秋。

近日邊報:北番大舉入寇,軍民驚擾。

詔命潘仁美為行營招討使防禦之。

惟爾楊業,遼人所仰,是宜充行。

朕命到日,作急赴闕,計議征進,不得稽延從事。

故茲詔示。

楊業得旨,即日率兵就道,入汴京朝見大宗。

太宗賜繼甚厚,乃封為行營都統先鋒之職。

業受命而出,回府中見令婆,正值令婆與太郡柴夫人在堂中閒遣,令公相見畢。

令婆曰:「老將軍因何回朝?」

業曰:「北番犯邊,主上有詔來取,任老將為先鋒之職,剋日征進。

特來見夫人一面。」

令婆曰:「誰為主帥?」

令公曰:「潘仁美也。」

令婆愀然不悅曰:「此人昔在河東,被公羞辱,常欲加害於公父子,幸主上神明,彼不能施其謀耳。

今號令在其掌握,況長子等五人,已各凋零,只有公父子三人在,此去難保無相害之意。

令公何不省焉?」

業曰:「此事吾所素知,然主上之命,豈敢有違?」

太郡曰:「媳明日親為具奏,求一朝臣保令公而行,彼則不敢生謀矣。」

令婆曰:「我與太郡同往。」

令公大悅,因具酒食相敘。

過了一宵,次日,楊令婆與太郡夫人赴朝。

近臣先為奏知,太宗降階迎接。

何以君王若是尊敬令婆?因他手上拿一龍頭枴杖,上掛一小牌,御書八個字:「雖無鑾駕,如朕親行。」

是太祖皇帝遺敕所賜,以此敬重之也。

太宗接上殿前,命侍官賜二人繡椅坐定,問曰:「朕未有命,令婆與郡夫人趨朝,欲建何議?」

太郡先起奏曰:「聞陛下命將防禦番兵。

主帥潘仁美,素與楊先鋒不睦,此行恐非其利。

須念其父子忠勤於國,陛下當善遇之。」

太宗曰:「此王事耳,他人則不可行。

太郡有何良策?」

太郡曰:「陛下若必欲其行,須於廷臣中,舉有名望者保之同往,則無慮矣。」

太宗曰:「此議甚高。」

遂下詔,令文武舉擇誰可保楊業出征者。

詔命才下,八王進曰:「臣舉一人,可保同往。」

帝問是誰。

八王曰:「行營都總管呼延贊,此人忠義一心,可為保官。」

帝大悅曰:「卿此舉甚稱其職。」

即日下命,著呼延贊保楊業一同出師。

令婆與太郡辭帝而出。

是日朝罷,楊業聞贊為保官,不勝之喜,復往雄州,調發所部軍馬征進。

----------------------------------------

【註釋】

1 度堞:僧道出家的證據。

分類:古典俠義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楊家將傳
一 北漢主屏逐忠臣 呼延贊激烈報仇二 李建忠力救義士 呼延贊夢神教武三 金頭娘征場鬥藝 高懷德大戰潞州四 講和議楊業回兵 迎鑾駕豪傑施能五 宋太祖遺囑後事 潘仁美計逐英雄六 潘仁美奉詔宣召 呼延贊單騎救駕七 北漢主議守河東 呼延贊力擒敵將八 建忠議取接天關 大遼出兵救晉陽九 郭進大破耶律沙 劉鈞敕書召楊業十 八王進獻反間計 光美奉使說楊業十一 小聖感夢取太原 太宗下議征大遼十二 高懷德幽州大戰 宋太宗班師還汴十三 李漢瓊智勝番將 楊令公大破遼兵十四 犒將士趙普辭官 宴群臣宋琪賦詩十五 曹彬部兵征大遼 懷德戰死歧溝關十六 太宗駕幸五台山 淵平戰死幽州城十七 宋太宗議征北番 柴太郡奏保楊業十八 呼延贊大戰遼兵 李陵碑楊業死節十九 瓜州營七郎遭射 胡原谷六使遇救二十 六使沛京告御狀 王欽定計圖八王二十一 宋名臣辭官解印 蕭太后議圖中原二十二 楊家將晉陽斗武 楊郡馬領鎮三關二十三 樵夫詭計捉孟良 六使單騎收焦贊二十四 孟良智盜驌驦馬 岳勝大戰蕭天祐1二十五 五台山孟良借兵 三關寨五郎觀象二十六 九妹女誤陷幽州 楊延德大破番兵二十七 樞密計傾無佞府 金吾拆毀天波樓二十八 焦贊怒殺謝金吾 八王智救楊郡馬二十九 宋君臣魏州看景 王全節銅台交兵三十 八王繼詔求六使 焦贊大鬧陳家莊三十一 呼延贊途中遇救 楊郡馬大破遼兵三十二 蕭太后出榜募兵 王全節兵征大遼三十三 呂軍師布南天陣 楊六使明下三關三十四 宗保遇神授兵法 真宗出榜募醫人三十五 孟良盜回白驥馬 宗保佳遇穆桂英三十六 宗保部眾看天陣 真宗築壇封將帥三十七 黃瓊女反投宋營 穆桂英破陣救姑三十八 宗保大破天門陣 五郎降伏蕭天佐三十九 宋真宗下詔班師 王樞密進用反間四十 八殿下三關借兵 眾英雄九龍斗武四十一 楊延朗暗助糧草 八娘子大戰番兵四十二 楊郡馬議取北境 重陽女大鬧幽州四十三 平大遼南將班師 頒官誥大封功臣四十四 六郎議取令公骸 孟良焦贊雙喪命四十五 禁宮中八王祈斗 無佞府郡馬壽終四十六 達達國議舉1伐宋 楊宗保兵征西夏四十七 束天神大戰宋將 百花女錘打張達四十八 楊宗保困陷金山 周夫人力主救兵四十九 杜娘子大破妖黨 馬賽英火燒番營五十 楊宗保平定西夏 十二婦得勝回朝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