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真後史》第四十七回 談積弊防禦明心試神臂二雄納款:詩曰:美官厚祿賴苞苴,清慎勤勞總是虛。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禪真後史》第四十七回 談積弊防禦明心試神臂二雄納款

禪真後史

第四十七回 談積弊防禦明心試神臂二雄納款

第四十七回談積弊防禦明心試神臂二雄納款

詩曰:

美官厚祿賴苞苴,清慎勤勞總是虛。

仕路不須行五政,榮遷秘訣在侵漁。

話說潘三澼、羊雷率領解人等為引導,直殺至三水縣來。

解子等引眾人一擁入城,一個個脫身逃命。

潘三澼、羊雷率領嘍囉,殺到縣前。

大尹、縣尉、簿司等未曾防備,一時措手不迭,單顧著家眷逃難。

羊雷率一半嘍囉,搶入縣衙;潘三澼率一半嘍囉,殺進庫房,劫下財物。

兵不血刃,得了一座城池,軍士降者甚多。

即委心腹能事嘍囉,分佈四門。

然後督領軍士,殺奔岡州縣來,官吏望風而遁。

只兩月之間,嘯聚三、五萬軍馬,僭據了數十座城池。

潘三澼稱為順義王,羊雷為順時王,封潘嶼為行軍正總管,卞心泉為行軍副總管,部下勇將極多,將一應錢糧藏聚於大羅山內,四面堅築牆垣,留心腹將官統領重兵鎮守。

潘三澼又率軍馬攻打清海州。

此時防禦使余虔隨機應變,堅守不出,急差官繼表章由海內駕舟抄出昆湖上岸,星夜往長安求取救兵。

當下番僧懷義暗妒瞿少卿出入禁宮,慮與武後有染,故力薦領兵遠出。

武後聽從,發下旨意,升授·瞿琰為清海軍經略使,監督大軍征剿。

瞿經略奉旨,隨即催兵前進。

不一日,已到清海地面,就於南門外離海山樓二十餘里紮下營寨。

潘三澼見救軍已到,慮內外夾攻,難以廝戰,連夜引兵遁去。

次日平明,城內見賊兵已退,忙開門迎接瞿經略入城。

余虔參拜畢,瞿琰備問賊軍虛實,余虔道:「賊兵共有數萬餘人,大率是烏合之眾,破之亦易。

但賊首潘三澼、羊雷不惟驍勇,抑且多謀,只奪城池糧草,不殺官員百姓,軍馬所過,秋毫無犯,故人心悅服,望風而降。

本城若非卑職效死固守,失去已久。」

瞿琰長歎道:「草莽之中,豈無豪傑之士?可恨州縣官吏恃才傲物,任一性一妄貪,不能撫恤英雄,必凌一逼一以致叛亂。

今日費朝廷錢糧,使黎庶罹鋒鏑之害,豈不耗國家元氣?

深可憫惻!」余虔道:「某聆老大人微言,足見為國家憂民之念。

然勘平禍亂,難免誅夷,正為「一將成功萬骨枯」,信非美事。」

瞿琰歡喜道:「君雖武弁,亦知大體。

然在茲已久,巨寇羊雷等作叛,怎不早行誅剿,蔓延日久,以成養虎之勢。

今日佔據城池,攻拔實為費力。」

余虔道:「蟻職以樸木敕庸材,荷蒙聖恩,除授今職,已經十載,未獲上進,只因謹飭自守,不行一交一 結之故。

這清海一帶州縣,俱系濱海地方,盜賊不時生發,所屬有司,目為兒戲,徒知賺錢肥己,怎為百姓分憂?

盜賊之害,其弊有三,辱承明問,不得不直陳耳。」

瞿琰道:「做官的不知民情世務,就似那瞽看不辨南北東西。

今日之事,正要公直言無隱,庶明召寇之因,以便征進。」

余虔道:「本州諸縣山險水逆,風俗剛勁,好勇尚氣,事無鉅細,必眐詞訟,富者不惜破費,期以得勝為榮;窮者負冤不忿,往往相聚為盜。

此有司審鞫不公,弊之一也。

盜既殺人放火,贓證分明,成獄之後,即當待時取決,以警將來,近來官長只圖著自己前程,怎肯擅行殺戮?前官道待後官作孽,後官復延捱如前,你我互·相推托,詫為一陰一德美事,故獄中每多積犯,往往老死囹圄,後面為盜的有了樣子,誰肯學做好人?拚著犯出事端,尚好獄中享受官飯,此有司任情寬縱,以姑息為仁,弊之二也。

及至盜勢漸大,恃強拒捕,將士等忘軀血戰,擒獲獻功,賊反夤緣求釋,有司或聽人情,或家眷賄賂入去,或以放生為德,或倉猝審鞫不詳,多被漏網而去,那將士們人人解體,下次誰肯捨著一性一命,擒了賊徒,送與你做人情?一遇賊來,便行退縮,賊藉此得以猖獗橫行,弊之三也。

故濱海地境,賊寇實多。」

瞿琰道:「這三弊雖系有司之過,然公等既朝廷委以兵一柄一,遇盜即當擒剿,或斬或囚,宜從輕重發落,何得委罪有司,坐視不理?」

余虔道:「卑職雖有總兵之名,實無馭兵之權。

若有這個權字,也不到這般光景。」

瞿琰道:「何謂有兵無權?」

余虔道:「假如今日飛報賊舟傍岸,蟻職一面點集軍士,一面請命有司,直待有司公文批出,才敢出軍征剿。

如無文而擅行出陣,若使僥倖成功,猶堪抵罪;萬一敗衄,則罪坐主將,身名難保。

因此掣肘難行,事多扼腕!」瞿琰道:「公系防禦,守此要害地方,豈可萎一靡一自餒,以蹈積弊?既無權勢,不能為國家建功退賊,只索歸閒肥遁,何苦貪位久羈?」

余虔道:「某雖武夫,頗知大義。

蒙國恩委以今職,奈清海系百越總要之路,未有交代官員,豈可擅離汛地?倘有差池,則東南一帶地境盡為賊據。

今羊雷等圍一逼一城池已經月餘,某矢志把守,誓與此城存亡。

老大人令某歸閒遠遁,是教人以不忠也!」瞿琰聽罷,大喜道:「武弁中有此耿介之士,與那棄城逃竄的書生,大相懸隔!」

自此愈加禮敬。

當下余虔已備下筵宴,吃罷,瞿琰傳下號令,將軍馬分為五隊,令大將五員統領,就於清海州南門外屯紮。

當夜無話。

次日,正與防禦使余虔計議進兵,忽哨馬報潘三澼、羊雷·二賊復領軍馬殺近前來。

瞿琰即披掛上馬。

余防禦率本州將士,會合五營大將,一齊圍護出陣。

瞿琰勒馬於門旗之下督戰。

猛聽得對陣鑾鈴響處,二賊將出馬搦戰。

瞿琰定睛細看,那二人果然生得勇一猛,有〔生查子〕為證:金盔耀日明,戰馬追飛電。

馳驟軍中二惡來,誰敢衝鋒戰。

浩氣吐虹霓,威風同頗翦。

若個英雄附聖明,四海旌旗掩。

瞿經略縱馬當先,厲聲道:「汝等皆國家子民,何故不知順逆,肆行悖亂?今天兵到此,速宜倒戈納降,猶可保全首領。

若執迷不醒,以待刀臨頸上,悔之無及!」潘三澼、羊雷馬上躬身道:「某等俱系良民,為有司凌一逼一,無奈死裡求生,到此地步,實是騎虎之勢,不得不然,非好行作亂,自取滅亡。」

瞿琰道:「觀爾等一貌堂堂,足稱偉士,若能改惡從善,歸順天朝,為國家干功立業,流芳百世,煞勝似陷身不義,貽臭萬年。」

羊雷道:「去邪從正,某等素心。

但怕歸附不得其人,反速其死,只得僭竊城池,苟延一性一命。」

瞿琰道:「汝等既為有司凌一逼一,何不申訴當道,辨明冤枉?輒喪心狂膽,據城掠地,自取滅族之禍!天子授予為經略,統領大軍五萬,至此征剿。

昨聞余防禦言,汝等雖肆惡不仁,實系一逼一迫所致。

吾念上天好生之德,不忍即行殲滅。

爾等及早解甲歸降,自首其過,吾代汝奏聞皇上,盡釋前愆,帶罪立功,以圖上進。

汝當早自裁決,莫行耽誤。」

潘三澼道:「經略瞿爺,莫非上年征伏撒馬兒罕國王哈雲撒密者乎?」

余防禦應道:「正是。

汝問瞿爺怎麼?」

潘三澼道:「某聞經略爺神臂善射,箭無虛發,曾三矢射死番僧,獻俘闕下。

某等今日面求一矢,果如前言,才信是真正的瞿爺,某即下馬受縛。」

瞿琰道:「爾等要瞧我射箭麼?」

·令余防禦傳令,喚對陣二將看箭。

潘三澼、羊雷急縱馬跑出城外,問經略爺要射何物?說話未畢,一箭飛到,從潘三澼左耳根擦過。

潘三澼吃了一驚,忙躍馬退步時,又一箭飛到,從羊雷右耳根擦過。

二將驚駭,忙滾鞍下馬,拜伏於地。

瞿琰笑道:「爾等可知道我箭法麼?」

潘三澼道:「名不虛傳,經略爺箭法果然神妙。

那穿楊手段,何足稱奇。

小人等願投麾下,執鞭墜鐙,以供使令。

還有一件稟明爺台,暫求寬假三日,然後赴轅門待罪。」

瞿琰道:「爾等既知順逆,歸順天朝,便遲三日何妨?就此退兵,不須疑惑。」

潘三澼、羊雷齊聲應諾,上馬回陣,指揮軍士緩緩退去。

官軍陣中將士簇擁,瞿經略轉入帳中坐定。

余虔道:「老大人與賊徒答話之間,忽地箭從袖中飛出。

自古及今,未見如此神捷之妙。

老大人何不隨機射死二賊,則余一黨一 自散矣!」瞿琰道:「吾之箭法,傳自異人,不用彎弓搭矢,使敵人無所聞見。

箭到之處,雖神鬼亦難躲閃過。

觀潘三澼、羊雷二人,狀貌若虎,丰采不群,不惟驍勇絕倫,抑且真誠可用,若委以大將之任,管取所向無前,吾故以婉言招諭,彼即能改行自新。

設使乘其無備而斃之,是小人狡詐要功,非士君子正大光明之事,吾何忍為之?」

余虔拜服。

眾將又道:「潘、羊二人既已伏降,不該縱之轉去,倘有變更,又是一番征戰。」

瞿琰笑道:「這兵機玄妙,汝等豈知?潘、羊二子,叛亂雖久,諒其本心,必出乎不得已者,非屠城掠地、圖王爭霸之比。

向前統兵官將,不過兩陣對圓,兵刃相接,此際生死攸關,誰肯縮首自退?彼言騎虎之勢,切實不虛。

吾出陣時,以大義開諭,彼俯首順從。

又慮吾姓名有誤,復求試箭,以探真假。

見吾發矢之妙,才死心放膽而去。

彼約三日後解甲請降,其中決有委曲,難以明言。

吾縱之使去,是服其心也。

汝等毋得過慮!」眾將道:「羊、潘二人·面貌猙獰,似非善類。

爺台一見,何以知其有將材而行招服?

某等不解,乞明教之。」

瞿琰道:「此二人雖竊據城池,不殺官長,不擾良民,劫倉庫而不濫費,雖妄稱王號,俱用順時、順義之名,大意已見。

仲尼云:視其所以,觀其聽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此聖人深明知人之妙,汝等但不察耳。」

眾將口雖稱善,心下兀自狐疑不定。

瞿琰又分付五營大將:「務宜謹守寨柵,莫因彼撤圍,即懈勉玩寇也。」

諸將遵令,各回營訖。

瞿經略、余防禦率軍馬入城歇息不題。

且說潘三澼將軍馬撤回岡州屯紮,和羊雷計議,一面差撥軍健往各縣約會守城頭目,即刻赴岡州取齊,同至清海見經略爺拜降;一面將劫擄金銀糧草照數造成冊籍,以候解送。

羊雷道:「我等造下彌天大罪,今因瞿經略一言便行納款,設使變生不測,如之奈何?」

潘三澼道:「我與大哥自起兵已來,那一點招安念頭時刻不忘。

只慮歸附殘忍酷虐之輩,朝變暮更,難免禍生肘腋。

今天幸遇此經略瞿爺,青年有德,正我等獲生之日。

若不知機降伏,直待兵敗勢孤,欲降不可得矣!」羊雷沉吟不答。

潘三澼又道:「匹夫尚以信行為重。

瞿經略年雖弱冠,才識有餘。

況為國家大臣,言出如矢,決無變更之理,與其誘我等歸伏而復行戕害,不若今日斃於二箭之下。」

羊雷恍然醒悟,一心打點歸降。

三、二日之間,行軍正總管潘嶼、行軍副總管卞心泉與各縣頭目等陸續皆到,參見二王畢,潘三澼將經略瞿爺招安之事對眾說了,諸將見主帥立意降伏,誰敢多言?

有詩為證:

休戈解甲豎降旌,頃刻群雄罷戰爭。

非是將軍知進退,願從經略著聲名。

·

且說清海城內防禦使余虔並諸將等至第四日午後,並不見潘三澼一人一騎來到,一齊來見瞿琰說:「賊人不來,其中必有詭計,倘倉猝掩至,何以當之?」

瞿琰笑道:「諸君不必猜疑,少頃便有消息。」

眾將不信,正在議論之間,忽探馬飛報:「順義王潘三澼等十數餘人俱背剪綁縛、項插降旗,隨後扛抬書冊,已到寨口。

五寨守將未得軍令,不敢擅行放入,乞老爺鈞旨。」

瞿琰忙取令牌一面、箭一支,一交一 與旗牌官,傳令五寨守將毋得攔阻。

旗牌官得令,飛馬去了。

少頃,潘三澼等皆到,膝行至帳前,令隨行士卒,呈上花名降冊。

力士傳上,瞿琰放於案上,展開看時,降冊上逐一開展降人名姓:羊雷、潘三澼、潘嶼、卞心泉,並部下頭目等,共一十七人。

瞿琰看罷,親自下帳,令軍校速解眾人之綁,取衣冠令其穿戴。

潘三澼率眾人一字兒跪下,叩首道:「犯人等造下逆天之罪,蒙老爺寬恩收錄,赦以不死,誓當粉身碎骨,報效大恩!」瞿琰道:「久知爾等忠義猛勇,奈何埋沒無聞,復遭冤抑,以致激變。

今能除往修來,去邪歸正,我當力薦於朝,不負爾志。」

潘三澼頓首稱謝,又將各縣版籍、收降士卒總冊並大羅山所貯財谷之數,雙手獻上。

瞿琰看罷大喜,甚加勞慰,就於帥府整備筵席,令余防禦等一班兒武將陪宴,席散後,留於賓館安宿。

查點所降軍士共三萬四千五百餘人,撥守貼海諸縣。

又選本州林下官員,權署各縣之事。

揀選勇士五百人,協守大羅山錢糧,候旨定奪。

賞勞將士已畢,頒令各寨打點起程。

潘嶼、卞心泉二人不願朝京,懇乞恩赦,回家生理。

瞿琰移文於三水縣令,撥還潘嶼入官財產,卞心泉亦放回清遠縣去了。

其餘頭目盡同羊雷、潘三澼隨瞿經略班師,余防禦和十四州、四十七縣官員一同送出境外方回。

瞿經略率領數萬軍馬回京,一路上秋毫無犯,迤邐而行。

·當下正值大唐永昌二年九月,有侍御史傅遊藝,帥關中百姓詣闕上表,請改國號曰周,賜皇帝姓武氏。

太后大喜,親御則天樓,大赦天下,以唐為周,改元天授,上尊號曰聖神皇帝,立武氏七廟於神都,授傅遊藝為左玉鈐衛大將軍。

此時瞿經略一路預聞消息,便覺錯愕不安。

不知回至長安,立何議論,且看下回分解。

分類:古典俠義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禪真後史
第一回 耿寡婦為子延師 瞿先生守身矢節第二回 醉後兔兒追舊債 夜深碩士受飛菑第三回 二真仙奇遇傳方 裘五福巧言構釁第四回 聽讒言潑皮興大訟 遇知己老穆訴衷情第五回 裘教唆硬證報仇 陸夫人酬恩反目第六回 商天理肆惡辱明醫 秋傑士奮威誅劇賊第七回 窺珠玉諸凶謀害 觀梅雪二友和詩第八回 舞大刀秋僑演武 拜花燭耿憲成親第九回 戀美色書生錯配 貪厚贈老嫗求婚第十回慶生辰妯娌分顏慪閒氣大家得病第十一回全孝義郁氏善言看風水葛鷦詭計第十二回寫議單敗子賣墳山假借宿禿囚探消息第十三回華如剛藏機破法龔敬南看鷂消閒第十四回凌老道華禿死奸養師母耿郎送地第十五回躍金鯉孝子葬親築高壇真人發檄第十六回葉煉師回神復旨張氏女妒孕生情第十七回問肚仙半夜有餘薦醫士一字不識第十八回全伯通巧處生情郁院君夢中顯聖第十九回五彩落水全生定媚姐思兒得受病第二十回瞿廷柏母子重逢劉廉訪弟兄蒞任第二十一回好施小惠恆招禍急為偷生反喪軀第二十二回叛獄賊市口遭刑燒香客廟前斗寶第二十三回惡公子見財起意老闍黎直口訴冤第二十四回存公道猴蟹歸原正法度主僕受責第二十五回木馬驛劍俠談心蒙山洞苗酋作亂第二十六回眾百姓鼓勇逐蛇三洞主改邪歸正第二十七回劉仁軌激蠻攻蠻骨查臘用計中計第二十八回墨頂朱沖波救主哈一喃出獵興兵第二十九回崆峒嶺二賢敘舊龍門府四將攻城第三十回愛良馬番將獻謀掛數珠猢猻念佛第三十一回黃鼠數枚神馬伏奇童三矢異僧亡第三十二回劉經略執旗督陣瞿司理上表辭官第三十三回瞿二郎吞符卻病黨氏女刺繡見妖第三十四回藍面鬼撲捉黨翼兒大將軍錘擊滑道士第三十五回瞿氏子放雷逐怪車雲甫挺斧劈邪第四十一回 白馬寺懷義嫉賢 大峽山羊雷仗義第四十二回 卞心泉賂貴救親 羊大郎肆凶拒捕第四十三回 三戒銘心權避跡 一餐大嚼定交情第四十四回 嘍囉贈寶救冤民 孔目收金寬獄犯第四十五回 二寨主停杯審事 四冤犯遇赦遠奔第四十六回 俠士戮奸伸大義簿司移釁詐平民第四十七回 談積弊防禦明心試神臂二雄納款第四十八回 告病還鄉期避世割襟為聘結良緣第四十九回 收番禮金吾護法慕闍黎王氏偷情第五十回 為渡銀河蹶躓因 方花貌受熬煎第五十一回 勞夫人夢裡簪花 來毓秀灶前說苦第五十二回 小蘭獻主解重圍 我惜貪歡嬰內疾第五十三回 田寶珠捱身入戶 沈三昧借港行舟第五十四回 嵇西化縱慾傷人 瞿道者登橋援難第五十五回 戮奸僧立時正法 救蠱婦子夜擒魔第五十六回 顧大郎為弟求醫 顏氏女訴冤索命第五十七回 程員外聆音擇婿 張別駕設計傾賢第五十八 回南明山玩景遇饑民 西屏嶺焚祠驅孽鱷第五十九回 赴井泉棄名避世 隱巖壑斂跡修真第六十回 棲霞洞四道敵魔毗離村七仙入聖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