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宋慈雲走國全傳》第十六回 圖殺奸臣因致仕 重托孤兒悔昔非:是日夫妻、父子酒淚而別。當日一鄧一 國丈想來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第十六回 圖殺奸臣因致仕 重托孤兒悔昔非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

第十六回 圖殺奸臣因致仕 重托孤兒悔昔非

再說一鄧一 國丈囑咐妻子離卻王城,奔往玉一門 關柴工投下。

是日夫妻、父子酒淚而別。

當日一鄧一 國丈想來:「龐賊父女串同作惡多端,害盡忠良,奸一黨一 羽翼太多,怎能與女兒報仇?扳他倒滅豈非妄想?不免身藏利器,倘刺了老奸臣,猶如朝中除一猛虎。

然後剪除一黨一 羽、奸妃是不難也;倘刺殺不成,反遭他所害也不計及了。

幸喜妻兒奔出王城,投於柴王關中,萬分穩當矣,吾一身並不介懷。」

是夜休題。

次早上朝,暗藏匕首,到得午門。

是朔日之期,文武官員齊集,不一刻龐國文也到。

眾僚相會於午門,正談敘間,只有一鄧一 國丈怒目圓睜,眾文武那裡得知。

即離位大喝「奸賊,看劍!」當龐國丈抬頭看清,命不該終,將身一閃,劍已落空。

眾文武大驚,上前攔阻。

龐國丈大喝:「好匹夫,身為刺客!左右武夫,且拿下!」有龐府武漢將一鄧一 國丈拿定。

一鄧一 豹喝聲:「老奸賊,休得妄自稱尊!吾與汝官同一體,敢生膽子拿下本官?況吾女無辜屈死於奸妃之手,吾特報女兒之仇,休得恃強。」

龐國丈大怒曰:「內宮之事,老夫全然不知,與吾何干?汝這匹夫行刺凶狠,眾文武共目,幸未中傷,不遂汝奸謀。

分付開刀,不須多說。」

一鄧一 國丈喝聲:「奸賊!吾雖武員,官居一品,況大小朝廷命宮,豈汝得專擅殺的?」

將身一低,左右手一抬,龐府武士十餘人東西跌去丈餘遠。

龐國丈喝聲:「匹夫,豈得恃強蠻。

汝行刺老夫罪該一死!莫道汝一武員,即滿朝文武生死由吾掌中!」

言未畢,惱了太子太傅韓倚,大呼:「龐國丈休出大言猖撅!生殺之權出自朝廷,汝今不過裙帶王親,豈得輕視滿朝文武,看汝殺得成一鄧一 國丈否?」

龐國文大怒,正欲開言,只見來了南晶宮潞花王父子,文武眾官迎接老少殿下。

他父子只因聖上久病未起, 是日父子一同登朝見駕請安, 一見龐國丈嗔怒多言,問明緣故即日:「不許吵鬧。

是非之理,奏知聖上,自有公論。

汝豈能妄殺朝廷命官?孤家豈不能先斬汝顱頭?」

龐國丈羞慚滿臉,敢怒不敢言。

眾官候駕多時,只得將龍鳳鼓鳴敲。

有穿宮內監傳旨出殿:「聖上病重倍加,咯血不止,眾太醫方在診脈調理。

眾卿且回。」

眾文武大驚,「萬一聖上病不能痊,太子年幼,怎能繼嗣一江一 山。

有勞公公代吾等請候聖安。」

內監允諾。

眾文武備各退回。

單有潞花王父子並龐國丈、一鄧一 國丈四人,「再煩公公轉達聖上,本藩父子特來請安,並二位國丈有事見駕。」

內監見王一爺 分付,即領命進內,將情啟奏。

神宗王一想:「王兄父子正來得湊巧。

朕今不久於世,正要將心腹事重託言知。」

即傳旨宣進,命龐妃迴避於後宮。

是日潞花王四臣進至內殿見駕。

禮畢,神宗王嗟歎一聲,手攜老王一爺 曰:「朕今危於旦夕,見王兄、御侄一面,有心腹重托之言。

汝父子乃親同一脈,二國丈乃朕王親,且同下坐。」

四人謝恩而坐。

龐國丈怒氣騰騰,忍耐不住奏曰:「臣今天因朔日之期,又為聖體欠安,眾僚齊集請候。

不意早到午朝門卻被一鄧一 豹手持利刃行刺,險些一命危危,幸得眾僚攔阻,不然死於一鄧一 豹刀下。

今求陛下作主。」

有龐妃在後屏曰:「此賊無禮,行刺大臣,律該處斬。

傳哀家懿旨,押出斬首。」

神宗王喝聲:「喋言!內宮之事汝所得聞,外朝之政寡人作主,豈得妄為。」

潞花王曰: 「請問聖上, 西宮一鄧一 妃所犯何罪,緣何至死?」

天子見問,長嗟曰:「朕有目無珠,不分賢佞,不聽忠諫之言,至禍患釀成,屈殺西宮皆龐後之過。

朕今不起,料病難痊,只恨當初。

如今怪不得一鄧一 國丈要報女兒之仇。

惟今龐人眾矣,朕今不久於世,一鄧一 國丈不必在朝為官,汝仇怨已深,倘在朝必不保善終。

敕賜致仕歸鄉,加贈太保太師,恩賜黃金千鎰,彩帛百端。」

一鄧一 豹謝恩。

聖上傳命龐、一鄧一 二位國丈先回府衙,「待朕與王兄、御侄說話。」

二人拜辭聖駕,別卻內殿而出,只有潞花王父子在內。

天子曰:「王兄,倘朕不起,王兄須要早日登基,以免臣民無主。」

潞花王驚曰:「陛下何出此言。

臣毛無德能,敢當此萬乘之尊?況陛下現有王子趙聰可以繼御。

陛下保重龍體, 自有安康之日,懇祈勿得多優過慮,自損元神。」

天子曰:「王兄差矣。

朕所托以一江一 山,不過因少年稚子難以嗣位耳。

既王見不允,今御侄長成十五之年,尚可為君。

趙聰今不過十載之兒,焉能接御一江一 山,是朕所憂也。

又想慈雲次子,九歲之年逃奔外出,未曉留落那方,朕心如割,實不忍一脈作賤如泥,萬一外臣佐弼,帶兵殺回朝,少不免兄弟傷殘,效著唐太宗之轍,朕在九泉之下怎得瞑目?望王兄、御侄勸免他弟兄,和睦相讓,同掌一江一 山,恭守先王基業,切不一習一 手足相殘。

伸言朕囑言如此。」

語畢,淚珠一線。

潞花王父子含淚曰:「陛下休得傷懷,多過憂慮,以損聖躬。

倘果聖上不豫,臣父子自然定然保護趙聰王子登基,訪著落正宮太子慈雲回朝,自然勸勉他弟兄和順,同掌一江一 山,臣斷不負陛下所托,請為安心。

惟臣一事啟奏,望乞聖上准依。」

天子曰:「王兄有何商議,朕無不准依。」

潞花王曰:「前昔寇兵部為放出太子,至今還羈囚獄中,但他乃忠義之臣,況救太子亦有功於陛下,緣何反將此忠義賢臣囚禁下?是理所不該也。

懇聖上赦出囚中,復他原職,仰見仁慈。」

天子准奏曰:「此乃朕一時欠明,誤將此忠良囚禁兩月,今復職加升吏部,以獎救太子之功。」

潞花王父子謝恩。

是日到獄赦出寇兵部。

聖上再宣進內殿。

兵部俯伏朝見謝恩。

天子曰:「寇卿家忠心救護太子,滿朝文武難及。

昨朕不明,誤屈於汝,今加升吏部以獎當日救太子之功。

若非王兄提及起,寡人也忘卻卿家忠貞之勞矣,須當拜謝王兄。」

當時寇爺依命要叩謝潞花王父子,潞花王挽起曰:「寇卿,孤向知卿忠肝義膽,滿朝難及。」

是日,潞花王細將寇爺昔日怎生用計救出太子,撫養多年,一一奏知神宗。

天子聽罷,淚下沾拎,曰:「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寇卿之謂矣。

今寡人得王昆明言,如夢初一黨一 ,得卿之力,實乃君占臣德之不盡也。」

寇爺曰:「臣叨蒙陛下隆恩,天高地厚,補報不盡淵彌。

為君國救出太子乃臣職分當然,何當聖上金批思論。

惟臣今須蒙陛下恩耀升吏部之榮,不料臣一交一 古稀之候,衰朽之病日增,不久將為就木之人,懇乞陛下准臣解組,放歸故土,更沾天恩無疆之廣矣。」

神宗王曰:「以老卿家忠良之輩,正當在朝授以邦政,奈何年紀者邁。

出於不得,且依準旨告老榮歸。

敕贈大師太傅中書令世祿,加恩帶俸歸田。」

寇爺謝恩,拜辭而出。

潞花王父子也辭別聖上,勸諫保重龍體,且放歡懷之意。

是日回歸南晶宮,按下慢表。

再說龐國丈回歸相府,心頭忿怒曰:「好昏君,命在旦夕還包庇一鄧一 豹這匹夫,不究行刺之罪,反賜贈厚祿歸鄉,教老夫怎能下氣。

不免點起精兵五千,命指揮將軍史兆明追殺一鄧一 豹,方消此恨。」

即時傳令點兵出城而去。

不料一鄧一 豹不向家鄉故土而奔,只向玉一門 關而去。

是以五千軍馬枉跑三天程途,不得相遇而回。

不提龐國丈惱恨,再說一鄧一 國丈辭別回衙,即日收拾行裝,點帶精兵五千,奔出王城向玉一門 關而來。

一者不敢回家鄉,早知龐賊不懷好意;二來趕上妻兒會合,同敘一家。

有夫人、公子大喜。

是夜共投旅店,細將行刺龐賊不就,費卻一場唇舌多端,又得潞花王父子解紛、進宮見駕、聖上病危、又叨蒙放歸致仕、恩賜厚祿、今且投往玉一門 關柴千歲關中。

是夜多語敘潔夫妻父子不表。

次日登程,數十天方到玉一門 關,按下不表。

卻說神宗天子病體日重,服藥不效,幾次昏迷。

眾妃後多人一宮仿惶,晝夜不安。

神宗自知不保,復宣請潞花王父子進宮,屏退龐後,侍御宮人,一概不許近前。

是日潞花王進見。

天子曰:「王兄、御任下坐。

朕今一病難痊,只此永別。

王兄、御侄既不願接嗣一江一 山,朕一死後開喪即要保趙聰幼子登基,以免奸臣睨視一江一 山最為急務。

所恨海者不能追覓回慈雲王子,並屈殺陸後,是朕之差處。」

又呼趙聰太子至床 前,攜兒之手曰:「王兒,願汝為君勿效著為父作事顛倒糊塗。

且慈雲乃系東宮嫡子,汝須年略長些,論嫡原該冊立於他,今找覓不回,出於不得已而立汝繼嗣一江一 山,倘他回朝,汝須相讓。

依著為父之言方為大孝。」

語畢氣喘吁吁,吐血數目。

后妃、宮人一併齊集。

潞花王父子驚慌無措,呼喚「聖上保重!」連連呼喚。

聖上頭一搖,雙目淚流一線,不語而崩。

一宮慌忙舉哀。

傳出外宮,文武百官盡皆得報。

次日開喪,文武百官掛孝,四海禁絕八音。

殯葬王陵事畢,潞花王曰:「聖上賓天,不可一日無主,合請新君登基。」

龐後隨太子後御大殿,祭告山川、社稷。

是日御香靄靄,王親國戚,文武百官山呼朝見。

正是:

九重天子開金闕,萬國衣冠拜冕旒。

此日天子年方十歲,不能傳宣,有龐後在側代聖上宣諭綸音:「今日上承天休,父作子述,王兒初登大寶。

上叨先王福蔭,下賴眾文武臣扶。

自是邦家禎祥,四方寧靖。

改號哲宗元年,頒行天下。

文武各各加給,天下大赦囚犯罪人。

只有慈雲逆子、陸鳳陽、張夢虎三人,乃朝廷重犯,不赦。

如文武官員知其蹤跡,拿獲回朝者,加封王爵;軍民解獲者加官二品之榮;倘不受爵祿者,賞賜公田十頃。

知情不報者,數十家連坐,本土官不能辭其罪。

藏匿包庇者,九族移誅。」

是日封爵:潞花王須尊,但王位已極一品,難以加升,只進為王伯,上殿不拜、出朝不辭,坐觀聽政自主。

御侄加封晉王,一月兩朝朔望之期,分理朝政。

龐國丈加封左柱國太子太師,恩賜帶劍上殿,出入防提刺客。

韓吏部加封左右柱國太子太傅。

滿朝文武各有加升,只有龐家宗族老少不是在朝玉帶橫腰,抑或外鎮權兵統屬。

龐後加進王太后。

是時天子年幼,未有立後,龐太后天天垂簾聽政。

住語朝中多絮,再言山東青州府周勇。

自從帶攜太子逃回故土,將有一載。

是日,頒行詔到山東省,即對妻言知曰:「不好了。

今日聖上駕崩,新君接位,另出賞格拿捉太子。

諭旨森嚴,倘有一人包庇藏匿,九族當誅。

此事如何是好?」

賈氏曰:「丈夫何須多心疑慮,吾夫妻既受寇老爺重托,守著君臣之義,禍福只由天所降,得保護一日得一日耳,斷不可別移二心。」

周勇曰:「賢妻言之有理。

吾今一別汴梁,即日逃回,事藏機密,料然無一人知覺,且不可少露風聲。

太子睡熟已久,將將醒覺,且勿復言。」

住語夫妻忠良密約,再表登州府雙龍山。

劉迪一天對陸公子言知曰:「賢婿,吾自到山已有一載。

是吾本莊租業,定規一年收清。

今值對歲之期,要別賢婿等下山收取,租銀一萬五千餘兩,定然親到方妥。」

陸公子曰:「不免小婿下山相伴如何?」

劉迪曰:「不可。

汝乃朝廷重犯,豈可多露行蹤。

老拙本頭地皆已熟認,歷年慣走的。」

公子應允。

是日下山回家,公子與李豹送別下山而回。

只說劉迪行程數里,不覺於中途遇雨。

進前只見一古廟,只得身到廟中。

並不見司祝一人,是靜談之所,只見匾牌上是諸葛武侯,即倒身下拜稟上:「弟子名劉迪,只借廟宇中略避風雨,雖無香燭敬上,念吾一點微誠,乞望武侯神君庇佑我與陸國舅等,早日得遇太子,共起義師,殺回朝中,誅奸滅佞。

重修聖宇,再塑金軀。」

祝稟一番起來,四處觀游。

只見廟宇廣大,一連數座俱是空荒之所。

滂沱大雨落至紅日歸西還未止息。

劉迪只得吃些乾糧,不覺身體睏倦,臥於階側。

有武侯君顯出神通。

未知如何點化劉迪,且看下回便知端的。

分類:公案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
第一回 賢良母命子省親 英雄漢鋤奸惹禍第二回 遵國法押子登朝 承君命抗奸定案第三回 保忠良視死如歸 抹奏折被蒙似偶第四回 五路藩王歸國急 三忠扶主進謀高第五回 露機謀含冤殞命 盡臣節構死毆奸第六回 辱龐妃鄭彪中計 保藩王趙儲規陳第七回 投古廟神祇指示 遇故人英雄結拜第八回 善善國入貢興師 寇兵部洩機表儲第九回 赦藩王回關復職 妒仇嗣買馬為名第十回 岳元帥詐病回師 耀武侯提兵代印第十一回 保英雄柴王諫主 憫忠嗣種帥誆奸第十二回 洩軍機二將分逃 卸罪名三雄妙算第十三回 劉家莊佳人著祟 雙龍山傑漢招親第十四回 忘大義小人洩忿 假辦公奸佞窮過第十五回 辜恩狠毒難逃法 守禮賢良易喪身第十六回 圖殺奸臣因致仕 重托孤兒悔昔非第十七回 洩真情賈氏歸陰 拜假父慈雲落泊第十八回 王太子招災遇舅 孫指揮狹路逢仇第十九回 范太尉按律除奸 龐國丈唆兵損子第二十回 存大節龐清捐軀 施妖術道人傷將第二十一回 避妖術君臣失散 破高山龍鳳分離第二十二回 散雙龍焦帥班師 逢村漢儲君權駐第二十三回 貪功謀害傾家業 遇救收留脫網羅第二十四回 贈龍帕露洩真情 拘儲君傷殘家口第二十五回 王太子窮途得濟 程小姐險道逢安第二十六回 識儲君主心結拜 賺佞黨用智安排第二十七回 龍鳳再離仍寄跡 君臣復會定三軍第二十八回 奉懿旨提兵對壘 破大敵用火攻營第二十九回 看龍舟儲君驚失 渡懷江吏部欣逢第三十回 貪功奸佞終難遁 有福君王定脫危第三十一回 疆場地妖道破敵 紫金山柴王會兵第三十二回 破妖術眾軍授首 解重圍五路興兵第三十三回 議興師暗投密旨 謀墓位明聚群奸第三十四回 眾藩王起義興師 群奸佞交鋒遭網第三十五回 獲私書封臣會合 誅奸佞繼統團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