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宋慈雲走國全傳》第六回 辱龐妃鄭彪中計 保藩王趙儲規陳:心下大驚,曰:「不可了。別位勢大官員那裡在老夫目中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第六回 辱龐妃鄭彪中計 保藩王趙儲規陳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

第六回 辱龐妃鄭彪中計 保藩王趙儲規陳

再說龐國丈一聞報:「四位藩王會同回朝,已住蹕於金亭驛中。」

心下大驚,曰:「不可了。

別位勢大官員那裡在老夫目中,只這四位藩王比眾不同。

四人乃開國功臣之後,當今隆重之臣,各鎮邊疆,兵權掌扼,勢力很高。

老夫有三分畏懼。

想來前數天高勇這賊臣如此凶狠,將老夫頭額打崩,今怎能與四強徒爭對?倘明日上朝照依高勇一般,奏吾父專權誤國,陷害陸後父女之事,強迫君王貶罰,則吾一命休矣」。

想了一番,「不如趁此辰刻時候尚早,與女兒設計為高。」

定下主見,即傳帶心腹家丁十名,乘上大轎,靜悄悄不打道,來至外宮後宰門,命家丁通報,龐娘娘一聞父親請見,即著內監請進偏宮。

父女見禮坐下,有宮娥遞茶畢。

龐娘娘曰:「爹爹進宮見女兒,有何商議?」

當下國丈將五路藩王一同回朝,想必奏吾父女專權誤國。

「奏准聖上,則吾父女危矣。

故今特與女兒商量,怎能定下一毒計謀,先下手為高。

趁今天還一交一 辰刻,定然明早朝謁。

女兒有何急計,得君王准信,方才無礙。」

龐妃聽罷思想一番,即曰:「爹爹,如要急出計謀,趁今聖上近日小小病恙,除非即日如此如此計較,汝道如何?」

國丈一聞此語,心頭大悅。

「女兒機智,為父所難及。

果如依此計較,即他勢大藩王,四條狗命危矣。

吾父女可保萬全無事矣。

如此為父告辭。」

龐妃送出內官。

國丈一路叮囑,「須要早行此舉為要,不然父女吃虧矣。」

龐妃曰:「爹爹且放心,女兒自然早行見機。

恕不得遠送了。」

當日國丈放心回府。

卻說龐妃回至內宮,分付宮娥:「將小太子懷抱來。」

宮娥一交一 轉,龐妃撫弄一番。

神宗天子倒臥龍床 悠睡醒。

龐妃抱了太子坐近傍邊,裝成含愁嘿嘿的悲淚,請問:「陛下龍體尚屬如何?臣妾有一心事奏稟上。」

天子曰:「朕非有大病恙,無非心慮朝政紛煩,近著陸後父女一事,外臣執奏多端,心頗不寧耳。

龐卿不用心煩悲感。

今天服了太醫院良方,頗覺精神健旺矣。」

龐妃帶愁曰:「但願陛下萬壽無疆,臣妾母子方藉仰賴天恩,定然報答。

惟今家太祖聖廟,臣妾應代陛下燒香祈禱,但求聖上龍體健康,臣妾等鹹藉無疆之慶矣。」

神親王聽罷,喜色揚揚曰:「龐愛卿有此義心,朕甚一黨一 領情。」

傳旨即命穿宮內監傳知武士、御林軍千名,擺齊鳳駕車輦儀仗,隨從侍候娘娘到家太廟燒香。

頃刻辦備,龐妃大悅,留下王太子,拜辭聖上,登坐鳳輦,好不威嚴,臣民遠避。

出了午朝門,路經金亭驛,一路炮響連天,音樂悠揚,龍旗鳳篩招展飛揚,金瓜月斧對豎一交一 加,金鑼遠振,早已驚動著四位藩王。

在亭中吃酒,正在半酣之際,忽聞炮響連天,鑼聲遠振,即命家人查報。

「上啟眾王一爺 ,此不是文武官員擺道驚揚,乃是國母正宮娘娘往家太祖廟祈禱進香。」

當時三位藩王不甚在意,只有汝南王鄭彪聽報心頭大怒喝聲:「可惱奸妃妄稱亞宮諱號,想必僭用儀仗隨行。

待本藩執他差處,用鋼鞭打死,與陸國母報仇。」

分付:「備馬扛鞭。」

家丁答應。

有呼、狄、楊三位王一爺 勸止曰:「鄭王兄,不必過於粗莽。

如兄往攔阻他,只以理喻不許僭用正宮儀仗。

回去則已,切不可一見即忙動粗。

汝若狂莽打他,定然中了奸妃之謀。

可比韓信當年故事,遭卻婦人之手,有何益哉?」

汝南王怒曰:「汝等人人貪生畏死。

如有天大事情只弟一人擔當是也。」

言畢,怒氣昂昂高持鋼鞭向旗隊中衝來,只見鳳車不遠,即厲聲大喝:「龐妃請止步。

孤乃汝南王鄭彪,要見。」

有侍衛將軍曰:「請千歲爺住馬,待為稟知娘娘。

當時內監稟知。

龐妃命左右宮監分開篩旗、宮扇,在鳳輦上一見。

觀汝南王氣昂,手持鋼鞭,住馬攔阻, 即開言: 「馬上者可是汝南王否?今特見哀家何事?」

汝南王喝聲:「龐妃,汝無乃一西宮偏嬪,如何擅用正宮儀仗?潛越無禮!今本藩回朝見駕,勸汝即速還宮,轉換西宮儀仗鳳輦隨儀,則好面目相見;如妄自尊大,恃一寵一 僭用無禮,本藩鋼鞭之下斷不容情。」

龐妃聞言大怒,喝聲:「鄭彪好生無禮!哀家今日奉旨往太祖廟進香,祈保聖上龍體安康。

萬道汝是一家藩王之位,即內臣王叔、王兄,見了哀家還要稱臣見駕。

吾蒙聖上升為東宮昭陽一位,今日母憑於貴,理該正用東宮儀仗。

緣何汝一匹武夫,指吾僭用,攔阻哀家,不行參見。

大失人臣之禮,枉居一家王位。

明日奏知聖上,定斬汝匹夫頭顱。

還不速退!」當時汝南王一聞此惡語,氣得二目睜光大罵:「奸妃恃一寵一 ,父子同謀,陷害東宮,奪謀昭陽正位,剎戮忠良,神人共憤。

本藩今日為國除奸,先將汝打殺,除卻國家大患。

預得昏君將吾千刀萬段,地府之下可見得先王。」

語畢催馬向前,金鞭高舉。

有眾護駕將軍數十名齊齊上前解勸。

眾鐵甲軍齊齊下跪,同聲呼:「王一爺 ,懇祈體諒聖上金面,饒恕娘娘。

若有差失之處,吾等保駕數百人,罪亦難免矣。

乞求王一爺 見諒。」

汝南王見眾軍如此言來,只得收鞭喝曰:「無非礙著累及隨從多人,難容汝命。」

言畢將鞭打在鳳輦,折失一幅。

打馬加鞭而去。

龐妃怒氣不息,即將日月宮袍扯碎,霞冠不整。

且傳命不往太祖進香,回宮而去。

先說汝南王回至金亭驛中,三位王一爺 動問:「奸妃之事如何?」

汝南王將他恃一寵一 嗔罵之言一一說知。

有平西王呼曰:「鄭王兄,汝辱罵他一番,又打折鳳輦,理曲在汝。

料想這奸妃奏知聖上,只有加言並無減語。

吾等四人性命只在早晚間矣。」

是日爾言我語,不覺日墜西山。

是日狄王一爺 即修書一封,命家丁一名星夜趕回王府中,報知段氏夫人,也且不表。

卻說龐妃是日回至內宮,見神宗王帶淚行了君臣之禮。

稱言:「蒙陛下賜臣妾往太廟進香,道經金亭驛,有汝南王鄭彪攔阻。

罵辱臣妾不應正位東宮,不許擺駕儀仗。

妾辯不得數言,他恃強狠,大罵聖上昏迷,過一寵一 臣妾,將來要打死。

幸得眾護駕將軍多言勸解。

他還狠狠發怒,將臣妾日月宮袍扯碎,打破鳳輦。

彼須乃一家王爵,無非鉅子之列,實乃臣辱君妻,罪該萬死。

只求聖上公斷作主。」

神宗王聞奏怒曰:「可惡鄭彪,無旨宣召擅離重地,臣欺君後,法律難饒。

明早臨朝,寡人自有主意。」

龐妃謝恩。

到次早五更三點,神宗王登臨御座,文武百官紛紛入觀。

朝參已畢,有王門官入奏:「四路藩王在午朝門候旨。」

天子傳旨宣進。

四位王一爺 挨次步進金鑾殿,俯代朝參。

天子傳命平身,各各賜坐。

天子開言:「寡人無旨宣召,四位王兄何得私自擅離重地?萬一邊疆有甚警報,主將無人,是誰之咎?」

呼、狄、楊三位王一爺 同奏曰:「臣等不奉宣擅離重地,負罪很深。

惟藉陛下洪福天威,四方頗一黨一 平寧,略無外顧之憂。

惟近聞朝內大奸弄權,忠良受戮,佞一黨一 日增。

即陸國母賢良淑德,大小中外文武臣素知其賢。

又乃陛下元配,天下臣民母儀,一朝被戮慘傷。

臣等在邊疆不勝悲憤,想來我大宋開基,上承太祖仁厚之風,遺流善政,五代傳來,未見枉法傷害內外之臣。

前時聖祖加佑,君王登基四十二載,深仁厚澤,保民如赤子,盛世號曰三登。

是春秋後為宋之餘光。

惟白壁微瑕,史筆所難諱。

即廢棄郭後一事,須罪有所歸,外臣呂夷簡所唆憾,惜乎盛德,為聖祖公論所難混。

為此故也,今陛下廢棄一事又蹈及聖祖前轍,況外蔽於權臣,內惑於嬪御,尊卑倒置,西奪東權,忠良屈殺。

倘千秋之下良史直筆,不知以陛下為何等之君?今臣等會同回朝,上謁天顏,無非懇乞聖上將誤國奸臣屏逐,復回陸國舅世襲忠良之後。

今國母已亡,難以再復。

今幽貶奸妃另選賢淑之女,正位東宮。

則內外安然,國慶禎祥,一江一 山社稷臣民之大幸也。

懇乞我主准臣所奏,臣等即領擅離重地不奉聖宣之罪矣。」

神宗王聽了三王奏言,一番逆耳之論,怒氣沖沖厲聲曰:「汝五臣乃外屏藩王,世受國恩難道不明君尊臣卑之義?不奉旨宣召私自還邦已有藐視王法之咎,不忖情依理,一例概奏寡人殺害忠良,廢棄嫡後。

聞風實指、獨不思陸雲忠當殿毆君,陸後兩番重罪,國法當得如此。

豈得聲聲獨歸咎於寡人。

況昨天汝南王於金亭驛中攔阻龐後,鞭打君妻。

大失人臣之禮,死有餘辜。

至龐妃賢淑無匹,正當位正昭陽,那有可棄之罪。

如今朝內君臣協和,那有奸權作弄?汝等五臣不奉朕命,當殿辱罵君上,例應賜死。

朕念開國王親之後赦免死罪,削職為民,只有汝南王鄭彪這賊臣,目無君後,重罪所難免,賜白綾絞死。」

當時汝南王聞神宗王一夕之語早已氣得二目圓睜,起位大言曰:「臣一出關時預知性命不留。

但今陛下忠言不入耳,奸佞是親,廢棄正嫡,劈或奸妃,誅妻滅子,顛倒五倫。

臣等世受王恩不忍目擊一江一 山危危,故敢斗膽攔阻奸妃,打破鳳輦,略警他僭越之咎。

固失人臣之禮死有餘辜,只求陛下將臣萬剮千刀,以警將來。

惟臣視死輕如鴻毛,茲今陛下不准臣等之奏,不棄逐龐家父女,一由彼內外專權,養成大患。

陛下後日思臣等之言,追悔莫及,少不免為失國之君,難見先帝在天之靈。」

神宗聽了重重發怒,喝聲:「狠賊臣好生無禮,欺悔君上,國法難容。

汝今四路不奉宣回朝,想必同謀欺主,一概不赦。

傳旨值殿將軍,押出法場斬訖。

鄭賊還要拿押妻子,斷不姑寬。」

當日金殿中押出四位藩王而去。

天子怒氣沖沖,群臣不敢保奏。

只惱了世襲潞花王。

一見聖上數殺忠良,此日正在金鑾,只因潞花王一爺 乃太祖趙匡胤之後,世代襲王,權勢很大,當今天子有三分畏懼他。

上朝不朝,由其自便。

此日正在金鑾殿上,一見聖上要斬四位藩王,即忙離座大呼:「且慢押出四位王已。」

值殿將軍見趙王一爺 喝住,那敢不遵?當時趙千歲出奏曰:「陛下,五路藩王乃鎮守邊疆隆重大臣,開國元勳之後,一體國戚,豈可傷殘?倘外敵聞知五王被害,一旦兵戈四起,則社稷危危,生民塗炭矣。

況陛下自登基以來,十有五載。

近今朝政日非,復又數殺朝臣,大傷仁厚之基。

將來一江一 山難保,陛下不得辭其責也。

臣屬一脈宗枝,不忍目擊一江一 山顛倒,不得不盡腹衷,直行諫奏。

如陛下不准臣奏,定必殺害五王,臣不願在朝預干朝政,且出外鎮,不忍見一江一 山他屬別人,略效商朝微子之義,以盡各行其志。

伏惟陛下醒察參詳。」

神宗王聽了王兄一夕奏言,比他為紂王之君,心上羞慚,一想來他言有理。

即開言曰:「王兄,彼四臣原有辱罵君王,擅離重地之罪,姑看王兄情而討饒,且免死罪,逐退為民。

但鄭彪罪重難寬,臣欺君妻, 大屬無禮, 發解九邊夷外,十載充軍,以警強狠。」

趙王一爺 又奏曰:「陛下,君有淨臣,不至於亡國,父有諍友,不至於亡家。

四人回朝不奉旨召,無乃因國有變故,欲救解陸國母一之 災難。

實乃一片忠肝無二良臣。

陛下反以為草芥,斬的斬,殺的殺,將來陛下將有行不合時,眾臣緘口並不行諫,豈非事事皆非,怎能立國?至於鄭三兄,乃莽烈之臣,將龐妃後鳳輦打破,無非痛恨陸後慘死,激烈一時,情有可恕。

伏望我主一併赦免。」

此奏未知天子允准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分類:公案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
第一回 賢良母命子省親 英雄漢鋤奸惹禍第二回 遵國法押子登朝 承君命抗奸定案第三回 保忠良視死如歸 抹奏折被蒙似偶第四回 五路藩王歸國急 三忠扶主進謀高第五回 露機謀含冤殞命 盡臣節構死毆奸第六回 辱龐妃鄭彪中計 保藩王趙儲規陳第七回 投古廟神祇指示 遇故人英雄結拜第八回 善善國入貢興師 寇兵部洩機表儲第九回 赦藩王回關復職 妒仇嗣買馬為名第十回 岳元帥詐病回師 耀武侯提兵代印第十一回 保英雄柴王諫主 憫忠嗣種帥誆奸第十二回 洩軍機二將分逃 卸罪名三雄妙算第十三回 劉家莊佳人著祟 雙龍山傑漢招親第十四回 忘大義小人洩忿 假辦公奸佞窮過第十五回 辜恩狠毒難逃法 守禮賢良易喪身第十六回 圖殺奸臣因致仕 重托孤兒悔昔非第十七回 洩真情賈氏歸陰 拜假父慈雲落泊第十八回 王太子招災遇舅 孫指揮狹路逢仇第十九回 范太尉按律除奸 龐國丈唆兵損子第二十回 存大節龐清捐軀 施妖術道人傷將第二十一回 避妖術君臣失散 破高山龍鳳分離第二十二回 散雙龍焦帥班師 逢村漢儲君權駐第二十三回 貪功謀害傾家業 遇救收留脫網羅第二十四回 贈龍帕露洩真情 拘儲君傷殘家口第二十五回 王太子窮途得濟 程小姐險道逢安第二十六回 識儲君主心結拜 賺佞黨用智安排第二十七回 龍鳳再離仍寄跡 君臣復會定三軍第二十八回 奉懿旨提兵對壘 破大敵用火攻營第二十九回 看龍舟儲君驚失 渡懷江吏部欣逢第三十回 貪功奸佞終難遁 有福君王定脫危第三十一回 疆場地妖道破敵 紫金山柴王會兵第三十二回 破妖術眾軍授首 解重圍五路興兵第三十三回 議興師暗投密旨 謀墓位明聚群奸第三十四回 眾藩王起義興師 群奸佞交鋒遭網第三十五回 獲私書封臣會合 誅奸佞繼統團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