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宋濂《龍淵義塾記》原文及翻譯:原文龍淵即龍泉,避唐諱更以今名[3]。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課外文言文》宋濂《龍淵義塾記》原文及翻譯

課外文言文

宋濂《龍淵義塾記》原文及翻譯

宋濂

原文

龍淵即龍泉,避唐諱更以今名[3]。

相傳其地即歐冶子鑄劍處[4],至今有水號劍溪焉。

山深而川阻,與通都大邑相去遠或二三百里[5],雖至近亦且半之,鄉閭之子弟無所於學。

章君之先世嘗以為病,謀創桂山、仙巖兩書院,以無恆產[6],未幾而而皆廢。

章君深憂之,與諸子計曰:「無田是無塾也,其奚可哉[7]?」

遂樽節凡費[8],而用其餘斥田至一百五十畝[9]。

其妻一黨一 陳京兄弟聞之[10],以曾大父適齋先生所遺二百三十畝有畸來為之助[11]。

章君曰:「吾事濟矣!」乃卜地官山之一陰一[12],創燕居以奉先聖[13],而先師為之配[14],春與秋行捨菜之禮[15]。

旁列四齋:曰遜敏,曰知通,曰敬樂,曰博約,以居弟子員。

後敞正義堂,月旦[16]、十五日鳴鼓,集多士,以申飭五倫之教[17]。

前建大門,榜之曰「龍淵義塾」,劈其修途,以達於東西。

灌木嘉篁,前後蔽蔭,蓋郁然雲[18]。

歲聘行經修明之士以為講師[19],諸生業進者,月有賞;才穎家單不能裹糧者[20],資之使成;其不帥教者[21],罰及之。

田賦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22]。

日用有籍[23],月考朒贏[24],歲二會其數[25],有餘則他貯,益斥田以廣其業。

石華、象溪二所復設別塾,以教陳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長[26],乃赴龍淵受業。

此其大凡也[27]。

一江一 浙行省參知政事石抹公聞而嘉之[28],檄本郡免其科繇[29],俾無有所與[30]、章君既列條教[31],序而刻諸石[32],復懼來者不能保其終也,伻來[33],請濂記之。

惟古者之建學也,雖其為制有小大之殊[34],而所以導民衷、扶世防者則一也[35]。

龍泉舊為浙水東文獻之邦,水心葉氏正則[36]、西山真氏希元[37],後先以學鳴,聲感氣求[38],籟鳴機動[39],掇巍科而典雄藩者聲華相望[40],一時文物,固嘗盛矣。

距今未及百年,而繼之者鮮也,豈俗尚不同,遽有古今之異哉?亦繫乎學之興衰為何如爾?

章君有見於斯,不效於時俗封殖吝固以為肥家之計[41],乃辟塾聘師,以克紹先世之徽猷[42],其立志甚弘,而為功甚溥[43]。

陳京兄弟樂善好義,以助其成,自非適齋涵濡之澤[44],亦豈能至於是哉?

章君子之若孫,當夙夜以繼志為事[45],毋豐己以自私,毋蠹櫱其間以啟爭端[46],毋狎非類而斁厥彝訓[47],毋植朋一黨一 而互相低昂,庶幾不負章君之意。

脫有違於是[49],陳氏之中有端亮者宜匡正之[50]。

陳氏或不我屑也[51],則鄉尹裡師豈無勇於為義者[52]。

鹹得糾之。

鄉尹裡師又不我屑也,則縣大夫之賢者[53],宜撫樹而振發之。

是則章君之塾可相傳於無窮。

雖然,無以遠慮為也,夫具人之形體者,孰無人心哉!苟讀濂文,宜戰兢保守之,弗暇矧敢壞[54]。

因書之以為記。

譯文

龍淵也就是龍泉,為避唐朝皇帝李淵名諱更改成現在這個名字。

相傳這個地方就是歐冶子鑄劍的地方,至今還有溪水名叫劍溪的在那裡。

這裡山高河險,與一交一 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很遠,有的達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將近一半的路程。

鄉間子弟沒有上學的地方。

章君的祖輩曾經把這事當作一塊心病,後來謀劃創立桂山、仙巖兩處書院,因為沒有土地、田園、房屋等不動產,不久都廢棄了。

章君非常痛心這件事,和眾人商議說:「沒有田產就沒有書院了,怎麼可以呢?」

於是節約常日的花銷,而用節餘的錢財購買田產達一百五十畝。

他妻子家的人陳京兄弟聽說了這件事,用曾祖父適齋先生所遺留下的二百三一畝多地為他提一供支助。

章君曰:「我的事情成了!」於是擇地官山的北面,創立了燕居來供奉先聖孔子,先師顏回享受配祀,春秋持菜祀先師。

後來又開闢了正義堂,每月月初、十五日則鳴鼓,聚集眾多賢士來約束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間的五種關係。

在書院前建造大門,上書「龍淵義塾」,用磚鋪築道路,是東西通達。

書院四周灌木叢生,修竹林立,前後蔽蔭,亭亭如蓋十分繁茂的樣子。

每年聘請品行端正的人士來作講師。

眾多學生學業長進者,每月有獎賞;才學出眾家境貧寒的,則資助他以成學業;那些不能遵循教導的,就懲罰他們。

田賦的出入收支,掌管書塾的臨時務全由他們負責。

每天的用度都有記載,一月一考查盈虧,每年兩次一軋賬,有節餘的就另外存貯起來,更多的置地以擴充產業。

在石華、象溪兩地再設立別的私塾,用來教育陳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等到他們長大了,就到龍淵學習 。

這就是大致的情況。

一江一 浙行省參知政事石抹公聽說了這事非常讚賞他的義舉,在郡內下令免除他法律規定的徭役,使他們沒有什麼要上繳的。

章君後來列出了這些條款;按條依序刻寫在石碑上,又擔心後人不能夠堅持執行到底,就派人請我寫下了這篇記。

那些古代修建書塾的人,雖然在學校規模上有大小的的不同,而在引導民眾走正派、匡正世風上都是一致的埃章君在這方面有所見解,不效仿世俗聚集財富吝惜家產來作為自家殷實的策略,於是建書塾聘請老師,以便能夠繼承先輩的美善之道,他志向高遠,功勳廣大。

陳京兄弟樂善好義,來助他成就事業,如若不是來到書塾這浸潤人的地方,哪裡又能做到這地步呢?章君的子孫們應當時時刻刻把繼承章君的志向(辦好義塾)作為自己的事業,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

不去在人們中間生出是非而引發爭端,不去培植朋一黨一 相互比試互見高低,大概就不會辜負章君的意思了。

如果真能這樣,章君的書塾就能夠代代相傳,讓後人受用無窮了。

【註釋】

[1]至正十三年:1353年。

某甲子:某日。

[2]括蒼:今浙一江一 省麗水市。

[3]避唐諱:避唐太祖李淵諱。

[4]歐冶子:亦稱歐冶,春秋時鑄工,應越王聘,鑄湛廬、巨闕、勝邪、魚一陽一、純鉤(一作「純鈞」)五劍,又與干將為楚王鑄龍淵、泰阿、工布(一作「工市」)三劍。

事見《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越絕書·記寶劍》。

福建閩侯市冶山麓,舊有歐冶池,相傳亦為其鑄劍處。

[5]通都大邑:大城市。

[6]恆產:指土地、田園、房屋等不動產。

[7]奚可:怎麼可以。

[8]樽節:節剩凡費:常日的花銷。

[9]斥田:開拓(擴大)田地,買田地。

[10]妻一黨一 :妻子家的人。

[11]曾大父:曾祖父。

畸:畸零。

畸,通「奇」。

有畸:有餘。

意指二百三十畝土地之外還有零頭。

[12]卜地:擇地。

[13]燕居:本為退朝而處,宋居。

《·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此處為堂名「燕居」。

奉先聖:供奉先聖孔子。

[14]先師之為配:先師顏回享受配祀。

《禮記·文王世子》:「凡始立學,必釋奠於先聖先師。」

漢以後,儒家思想為正統,歷代都廟祀孔子。

三國魏正始(齊王曹芳年號,公元240—248年)以後,規定入學行祭禮,以孔子為先聖,配顏回為先師。

唐初改周公為先聖,孔子配,但很快又改了過來。

[15]捨菜之禮:捨,讀shi,捨菜,本作「捨采」,采,讀cai。

古者入學,執菜以為贄(見面禮),一說持菜祀先師。

《周禮·春官·大胥》:「春入學,捨采,合舞。」

註:「鄭(玄)謂捨即釋也,采讀為菜,始入學必釋菜,禮先師也。」

[16]月旦:月初。

[17]申飭:告誡、約束。

五倫:封建禮教稱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間的五種關係為「五倫」。

[18]郁然:茂盛的樣子。

[19]歲聘:每年聘請。

[20]家單:家庭力量單薄,家貧。

裹糧:裝糧。

此處指一交一 糧。

[21]帥:遵循。

[22]司:掌管。

[23]籍:帳簿。

[24]朒(nǜ)贏:虧盈。

朒,不足。

贏,盈利。

[25]歲二會其數:每年兩次會計(收入和支出)數字。

[26]俟:等待。

[27]大凡:大略,指基本情況。

[28]一江一 浙行省:元代在一江一 浙設行中書剩參知政事:元代行省亦設丞相、平章、參知政事等官員,以總攬該行省的政務。

參知政事為行省行政副長官。

[29]科繇(yao):法律規定的徭役。

繇,通「徭」,徭役。

[30]俾(bi):使。

與:給予。

[31]條教:條文教令。

[32]序:按次第排列。

諸:之於,兼詞。

[33]伻(bēng):使者。

《尚書·洛誥》:「伻來,以圖及獻卜。」

[34]殊:差別。

[35]衷:正派。

世防:世所防者,猶「世風」。

一:一致。

[36]水心葉氏正剛:葉適(1150—1223),字正剛,世稱「水心先生」。

一溫一 州永嘉人。

有《水心先生文集》,《一習一 學記言》等。

[37]西山真氏希元: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希元,號西山。

建州浦城(今福建省浦城縣)人。

南宋寧宗慶元年間進士,開禧初年中博學宏詞科。

使金歸後,上言強兵足食以資進齲理宗立,擢禮部侍郎,奏民:「三綱五常,扶持宇宙之棟干,奠安生民之柱石」(《宋史》)。

後任參知政事。

著有《大學衍義》、《真文忠公集》。

[38]聲感氣求:《易·乾卦》:「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水流濕,火就燥,成績單從龍,風從虎。」

意思是同類相感應。

此指志趣相同的人互相呼應。

[39]籟鳴機動:即機動籟鳴。

機,關鍵。

籟,管樂器中空的發聲部分。

關鍵動,樂器即發聲。

此亦互相呼應之義。

[40]掇巍科:登高科。

古代科舉考試考中稱「登科」。

典雄藩:掌管強大的藩鎮。

[41]封殖:即「封植」,聚集財物。

[42]克紹:能夠繼承。

徽猷:高明的規劃。

[43]溥:廣大。

[44]涵濡:滋潤。

澤:恩澤。

[45]夙夜:白天晚上。

[46]蠹(du):蛀蟲。

櫱:枝叉。

蠹、櫱皆作動詞,即作蛀蟲、生枝叉。

[47]狎:親近。

斁(du):敗壞。

厥:其,他的。

彝訓:日常的訓誡。

《書·酒誥》:「聰聽祖考之彝訓。」

[48]互相低昂:互見高低上下。

低昂,即「低昂」,高低起伏。

[49]脫:假使。

[50]端亮:正直。

[51]不我屑:即「不屑我」,為「我不屑」的倒文。

[52]鄉尹:即裡尹、里正。

地方下層小吏。

裡師:即鄉師。

周代有鄉師,《周禮·地官·鄉師》:「鄉師之職,掌其所治鄉之教而聽其治。」

[53]縣大夫:縣裡的官員。

[54]矧(shěn):況,且。

敢:怎麼敢、不敢。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課外文言文
四國為一(原文、譯文與賞析)文信侯欲攻趙(原文與譯文)宋及楚平(原文與譯文)濮陽人呂不韋(翻譯與賞析)或為六國說秦王(原文與譯文)猩猩嗜酒(原文、譯文、賞析)晉靈公不君(原文、譯文、評點)景公矜冠裳游(原文與譯文)游龍門記【原文、譯文與點評】秦攻宜陽(原文、譯文、欣賞)小偷獻技【原文與譯文】夜渡兩關記【原文、譯文】《呂氏春秋》寓言四則《虎與刺蝟》的譯文與賞析蘇代自齊獻書於燕王(原文與譯文)駒支不屈於晉(原文、譯文、鑒賞)《晏子僕御》原文及譯文趙文子冠(原文、譯文、鑒賞)裴佶姑父外廉內貪(原文及譯文)李林甫口蜜腹劍(原文及譯文)秦檜專橫跋扈(原文及譯文)治國必先富民(原文及譯文)治國猶栽樹(原文及譯文)陸贄論審察群情(原文及譯文)齊威王行賞罰(原文及譯文)治國不私故人(原文及譯文)孟子對滕文公(原文及譯文)晏子論「社鼠」(原文及譯文)唐太宗"五事"治天下(原文及譯文)用心不倦(原文及譯文)魏徵論隋煬帝(原文及譯文)創業與守成(原文及譯文)子奇治縣(原文及譯文)石柔《絕句》註釋翻譯賞析能言之鴨 譯文【陸龜蒙故事】豁然堂記(原文、譯文、點評)於令儀贈盜譯文孟嘗君聘於楚譯文鄭鄙人學蓋 譯文《醉翁談錄》節選翻譯未嘗一遇翻譯商湯見伊尹翻譯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翻譯《三戒》原文和翻譯《畫龍點睛》翻譯《陳諫議教子》翻譯《顏回好學》翻譯《呂蒙正不為物累》翻譯《吳宮遺事》翻譯《蕭穎士傲物自侮》翻譯《顧榮施炙》的全文翻譯渡者之言古文+翻譯+賞析《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學不成》翻譯《範式守信》翻譯《景清借書》譯文《游白水書付過》原文和譯文宋文帝幸舊宮(註釋及譯文)山魅漆鏡(註釋及譯文)王僧虔重子侄(註釋及譯文)王僧虔誡子(註釋及譯文)陳暄嗜酒如命(註釋及譯文)陶淵明酒趣(註釋及譯文)《蘇亮傳》原文、譯文與評點《伍子胥出亡》原文與譯文楚絕齊齊舉兵伐楚(原文與譯文)謀略與雄辯寶典:戰國策精華全解析《論語》100則精讀吳太伯世家第一(原文·題解·註釋·譯文)江南逢李龜年(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春夜喜雨(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絕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畔獨步尋花(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雪(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尋隱者不遇(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楓橋夜泊(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漁歌子(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寒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滁州西澗(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塞下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遊子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竹枝詞(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烏衣巷(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望洞庭(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浪淘沙(題解·註釋·今譯·賞析)賦得古原草送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憶江南(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憫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憫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清明(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江南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山行(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清明(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秋夕(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樂游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商山早行(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元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泊船瓜洲(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梅花(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飲湖上初晴後雨(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惠崇《春江曉景》(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題西林壁(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夏日絕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示兒(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小池(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四時田園雜興(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春日(題解·註釋·今譯·賞析)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題臨安邸(題解·註釋·今譯·賞析)遊園不值(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墨梅(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石灰吟(題解·註釋·今譯·賞析)朝天子·詠喇叭(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竹石(題解·註釋·今譯·賞析)己亥雜詩(題解·註釋·今譯·賞析)羊耽妻辛氏(原文·註釋·譯文)傅永(原文·註釋·譯文)郅都(原文·註釋·譯文)李姬(原文·註釋·譯文)司空圖(原文·註釋·譯文)張淳(原文·註釋·譯文)蘇綽(原文·註釋·譯文)陳軫(原文·註釋·譯文)范滂(原文·註釋·譯文)劉凝之(原文·註釋·譯文)虞延(原文·註釋·譯文)劉贊(原文·註釋·譯文)薛奎(原文·註釋·譯文)況鍾(原文·註釋·譯文)雷州盜記(原文·註釋·譯文)蘇瓊(原文·註釋·譯文)鮑勳(原文·註釋·譯文)竇固(原文·註釋·譯文)杜詩(原文·註釋·譯文)疏廣(原文·註釋·譯文)唐震(原文·註釋·譯文)曹彰傳(原文·註釋·譯文)趙普(原文·註釋·譯文)《與孫以寧書》譯文《仲兄字文甫說》譯文崔塗《除夜有懷》原文、譯文及賞析歐陽修《原弊》原文與翻譯張喬《書邊事》原文、譯文及鑒賞朱熹《百丈山記》原文和譯文柳宗元《石澗記》原文和譯文蘇軾《游蘭溪》原文、註釋、翻譯《記游松風亭》原文與譯文《卻至》譯文《游玉華山記》譯文《小洋》譯文《恆山記》譯文《子瞻和陶淵明詩引》譯文馬戴《楚江懷古》詩詞鑒賞《張復齋傳》譯文《馬伶傳》譯文《金聖歎先生傳》譯文《郝逢傳》譯文《鄭孝子傳》譯文《陸羽傳》譯文《王猛論》譯文《謝翱傳》譯文《潘半巖小傳》譯文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原文、譯文、鑒賞《世無良貓》原文、註釋、翻譯、寓意《論民本》原文及譯文《記與歐公言》原文、譯文及賞析馬戴《灞上秋居》原文、譯文及詩詞鑒賞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翻譯、鑒賞《山坡羊·驪山懷古》原文及翻譯曹操《蒿里行》原文、註釋、翻譯及賞析李商隱《北青蘿》原文、譯文及賞析《苟有用我者》原文及翻譯李商隱《涼思》原文、譯文及鑒賞《公鼐傳》譯文徐霞客《游雁蕩山日記》全文閱讀及翻譯《錢塘江夜潮》文言文翻譯李商隱《落花》原文、翻譯及賞析獄中與諸甥侄書《逍遙游》課本未選部分原文及譯文滕王閣序》及其翻譯、欣賞和典故王維《渭城曲》原文、譯文、鑒賞袁中道《游高梁橋記》原文及翻譯袁宏道《游高梁橋記》原文及譯文李商隱《蟬》原文、譯文、鑒賞《田子為相》導讀與翻譯溫庭筠《夢江南》原文及翻譯《王顧左右而言他》原文及譯文張藉《沒蕃故人》原文、譯文、賞析李白《靜夜思》原文、譯文、註釋、鑒賞劉禹錫《蜀先主廟》原文、譯文、賞析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原文、譯文、鑒賞《雲陽館與韓紳宿別》原文、譯文、註釋及賞析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原文、譯文、賞析顧彥夫《村落嫁娶圖記》原文和譯文《義田記》原文、註釋、譯文及賞析《唐子畏墓誌銘》原文、註釋、譯文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原文、譯文及賞析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原文、譯文及賞析《河中石獸》原文註釋及翻譯《揚州郭貓兒》原文和翻譯《河中石獸》原文和譯文及點評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原文、譯文及賞析錢起《送僧歸日本》原文、韻譯、賞析錢起《送僧歸日本》原文、註釋、譯文劉長卿《新年作》原文和譯文劉長卿《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原文和譯文陳毅《梅嶺三章》原文及翻譯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原文和譯文1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原文和譯文菜根譚全文翻譯劉長卿《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詩詞鑒賞《郢人》原文和譯文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詩詞鑒賞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原文、譯文及鑒賞宋祁《玉樓春》原文及翻譯《清平樂·六盤山》原文譯文及賞析白居易《舟中讀元九詩》原文譯文及詩歌鑒賞李白《越中覽古》原文、譯文、賞析《對竹思鶴》原文譯文及賞析孟浩然《早寒有懷》原文、譯文、賞析李漁《芙蕖》原文及翻譯韓愈《答李翊書》原文和譯文《趙南星傳》譯文《皇甫真傳》譯文《治學》譯文《與韓荊州書》譯文《閻慶傳》譯文《胡質傳》譯文張大復《別水仙花說》原文及翻譯元史《張思明》翻譯(含原文)《趙儼傳》原文及翻譯《杭大宗逸事傳》譯文柳中庸《聽箏》原文及翻譯《〈黃子厚詩〉序》譯文《鄭元璹傳》譯文《顏氏家訓·治家篇》譯文《草橋》譯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