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十大謀士》第一名 荀彧字文若——王佐文若,才冠三國:荀彧一生為曹操屢出奇計,每一計都是對曹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三國十大謀士》第一名 荀彧字文若——王佐文若,才冠三國

三國十大謀士

第一名 荀彧字文若——王佐文若,才冠三國

第一名 荀彧字文若——王佐文若,才冠三國

荀彧一生為曹操屢出奇計,每一計都是對曹操勢力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對於曹操來說,沒有哪個謀士能有荀彧那樣重要。

對於曹操來說,荀彧不僅是「蕭何」,同時也是「張良」。

戰略方面:

1,曹操在初步穩定了陳宮張邈的叛亂後打算再次東征,趁陶謙死奪取徐州,然後再回過頭平定呂布。

荀彧站出來指出曹操的戰略錯誤,勸曹操「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建議曹操先穩固剛剛平穩的政權,「勒兵收熟麥,約食畜谷」,再征呂布,破陳宮,杜絕征徐州時呂布偷襲的可能。

然後結揚州,討袁術,各個擊破,最後再伐徐州,征天下。

這是荀彧版的隆中對,清晰的為曹操早期統一北方指明了戰略方向,避免了曹操初期處於四面受敵的窘境。

2,公元196年,荀彧敏銳的看到了漢獻帝巨大的政治號召力,勸曹操迎接漢獻帝來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實在是一步高招,曹操從此佔據了政治的制高點,也為自己的擴張鋪平了政治道路,袁紹後來反應過來想迎獻帝來河北卻已經來不及了。

3,官渡前夕,曹操欲與袁紹決戰,恐不敵,荀彧站出來提出「四勝四敗」,為曹操分析了必勝的原因和袁紹必敗的結局,給予曹操很大信心。

同時,荀彧也獻計暫時穩住袁紹,先滅呂布,西線則派鍾繇安撫西涼馬超等諸勢力,防止官渡之戰三面受敵。

曹操採納其計,為官渡之戰做好了準備。

4,官渡之後,曹操欲先征劉表,荀彧再次改正了曹操錯誤的戰略方向,勸曹操趁官渡之威掃蕩河北,消滅袁紹殘餘主力,曹操採納其計,揮師北上,殲滅倉亭袁軍,至此袁軍主力消滅殆盡,袁紹也嘔血而亡,曹操輕易的統一大半北方。

5,204年,大部分人建議曹操恢復古代九州制度,荀彧力排眾議,指出此舉會造成關西諸勢力對己方動盪不安,袁尚袁譚恢復實力,劉表安坐荊州的局面,對於曹操的政治環境和進一步擴張弊大於利,應先以掃平北方,南征劉表為先,再議古制。

識人方面:

6,很多人說郭嘉像個算命先生,其實相比郭嘉,荀彧算命的能力只強不弱,荀彧早年就曾預言穎川之亂,董卓必亡,料袁紹難成大事,棄袁紹而投曹操。

後來在官渡前,針對以孔融為代表的投降派關於袁紹集團強大不可戰勝的言論,荀彧又對袁紹手下的大將和主力謀士的命運進行了一一預言:「紹兵雖多而法不整。

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

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

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

事實證明這些人的命運就如同被荀彧安排好一樣無不應驗,毫無差錯,有如神助。

7,荀彧可不是只會把人唱衰,預言這個死,那個亡。

荀彧還依靠自己的慧眼向曹操推薦了大量的人才,其中包括荀攸,鍾繇、戲志才、郭嘉、司馬懿,陳群、杜襲、郗慮、華歆、王朗、荀悅、辛毗等大批精英。

這些人才後來都成了著名的治世之臣或精英謀士,作為棟樑共同支撐起了曹操集團,曹操的強大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人才的強大。

當然推薦人才和謀略關係不大,但至少從一個側面說明荀彧的識人能力。

從以上的荀彧的戰略,戰術,識人幾方面看,荀彧之謀略實在是登峰造極,曹操之所以能從呂布,袁紹,袁術,陶謙等軍閥中脫穎而出,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軍閥起步到最後統一北方,成就霸業,和荀彧之謀息息相關,每每都是荀彧在關鍵時刻發揮出王佐的作用和王牌的價值,他對於曹操的崛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曹操統一北方做出了其他謀士或武將難以企及的貢獻,實在無愧曹操首席謀士的稱號,無怪乎曹操稱荀彧為「吾之子房」,這恐怕是對一個謀士的最高肯定吧,試問天下哪個謀士不以與張良相提並論而榮?但由於荀彧為人較低調,使得很多人對於荀彧的認識都不全面甚至有誤,而低估了荀彧的作為謀士的價值,實在遺憾。

另外,荀彧還是道德的典範和楷模,他自幼便清秀通雅,高風亮節,正直不曲,典型的古代士大夫和君子的形象,深得眾人敬仰,鍾繇,陳群等名臣對荀彧之德崇拜的五體投地,就連一代梟雄司馬懿也感歎「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然而荀彧對於理想和原則的堅守以及對於漢室的忠心最終害死了他,曾經的王佐阻礙了曹操進爵封公的道路,曹操再次顯出梟雄本質,不念舊情逼死了鬱鬱寡歡的文若,曾經的親密無間和信任也一去不復返了,君臣相殘實在讓人唏噓不已。

不過想必文若必不會後悔,如果他為了榮華富貴而肯放棄自己的原則和底線,而與世俗妥協,那他就不叫旬文若了。

戰略分析能力: ★★★★★

應變(戰術)能力:★★★★

「識人」能力: ★★★★☆

謀略精彩度: ★★★★

RP指數: ★★★★★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三國十大謀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