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詞典無餘意思及解釋 - 佛學大詞典在線查詢無餘,佛教詞典無餘詞彙及解釋

佛學知識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無餘涅槃

佛學大詞典:【無餘涅槃】梵語nirupadhis/es!a-nirva^n!a。為『有餘涅槃』之對稱。四種涅槃之一,九諦之一。新譯為『無餘依涅槃』。依,指依身,即人之身體。無餘依涅槃系指斷煩惱障,滅異熟苦果五蘊所成之身,而完全無所依處之涅槃。〔中阿含卷二『七車經』、大毗婆沙論卷三十二、大智度論卷三十一、瑜伽師地

無餘修

佛學大詞典:【無餘修】為四修之一。四修,指四種修行方法與規範。俱捨論及往生禮讚所說四修皆含無餘修,其義不同。(一)俱捨論卷二十七所舉無餘修,謂福德與智慧二種資糧具修無遺。(二)往生禮讚所舉無餘修,又作專修。謂專念、專想、專禮、專贊阿彌陀佛及一切聖眾,而不雜余業。〔梁譯攝大乘論釋卷七、卷八、順正理論卷七十八、念佛

無餘還生

佛學大詞典:【無餘還生】謂一度入於無餘涅槃界之二乘人再度發大菩提心而回向大乘。此為天台、華嚴等法性宗所說,唯識等法相宗之主張則異於此。蓋法相宗依據楞伽經而主張『五姓各別』之說,認為一切有情本來具有之種姓有五類,此五類各各別異而不可轉變更易;又認為於五姓之中,有『定性二乘』與『不定性二乘』之別。定性,系謂其種姓已

無餘

佛學大詞典:【無餘】梵語niravas/es!a。為『有餘』之對稱。達到完全窮盡,一無殘餘之謂。乃無餘依之略稱。依,即依止之意,又作依身,意謂肉身。煩惱與肉身完全滅盡之狀態,稱作無餘依涅槃,或稱無餘涅槃。又佛對諸弟子當來成佛之國土劫數及稱號等了了而記,稱為無餘記。〔中阿含卷二『七車經』、大智度論卷二十三、卷三十

無餘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無餘依】(術語)無餘涅槃又雲無餘依涅槃。依者苦所依之身體也,涅槃有二種,有苦之依身謂之有餘依涅槃,無苦之依身謂之無餘依涅槃。唯識述記十末曰:『依謂依身。』

無餘說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無餘說】(術語)謂盡理之說也。法鼓經曰:『一切空經是有餘說。唯有此經是無上說。』三論玄義曰:『教稱滿字,理曰無餘,信之則獲福無邊。』

無餘記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無餘記】(術語)佛之授記有有餘無餘之二種。演密鈔五曰:『余即未盡之義,今盡言之名為無餘。如佛現前記彼某時某處證覺號某如來,名無餘記。言有餘者,如來有所未盡之意,如言汝於未來某佛為汝授記,名有餘記。』

無餘依妙涅槃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無餘依妙涅槃界】(術語)阿羅漢灰身滅智而寂滅之境界也。無有漏之依身,故雲無餘依,其境界不可思議故雲妙,圓寂故雲涅槃。毗奈耶雜事十八曰:『現諸神變,入無餘依妙涅槃界。』

無餘涅槃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無餘涅槃】(術語)梵語Anupadhiśe&sdotblw;a-nirv&amacron;&ndotblw;a,二涅槃之一。新雲無餘依涅槃。身智皆灰滅之涅槃也。見涅槃條。

無餘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無餘】(術語)無餘殘無餘蘊也。謂事理之至極也。如無餘涅槃,無餘說,無餘修等。

無餘修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無餘修】(術語)四修之一。不加余行專修一行之謂也。

無餘入寂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無餘入寂】(術語)二乘之人,證無餘涅槃而歸入寂滅也。

無餘灰斷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無餘灰斷】(術語)入無餘涅槃而灰身斷智也,即無餘涅槃之證。

無餘涅槃

英漢對照詞典:【無餘涅槃】Nirvanawithoutresidue==無餘涅槃Boththecauseandeffectofreincarnationareextinguished,bothafflictionsandwhatisknown(Dharma)areextinguished.Allkindsofsu

無餘(依)涅槃

英漢對照詞典:【無餘(依)涅槃】anupadisesa-nibbana==無餘(依)涅槃

無餘

佛學常見辭彙:【無餘】無有殘餘。

無餘依

佛學常見辭彙:【無餘依】無餘依涅槃的簡稱。見二涅槃條。

無餘修

佛學常見辭彙:【無餘修】四修之一。見四修條。

無餘涅槃

佛學常見辭彙:【無餘涅槃】二涅槃之一。見二涅槃條。

一切諸受無餘永滅

法相辭典:【一切諸受無餘永滅】p0013瑜伽七十七卷十九頁云:世尊!如世尊說:於無餘依涅盤界中,一切諸受,無餘永滅。何等諸受,於此永滅?善男子!,以要言之,有二種受,無餘永滅。何等為二?一者、所依麤重受,二者、彼果境界受。所依麤重受,當知有四種。一者、有色所依受,二者、無色所依受,三者、果已成滿粗重受,四者、

有餘滓身無餘滓身

法相辭典:【有餘滓身無餘滓身】p0558瑜伽四卷五頁云:又人鬼旁生趣,有餘滓身。天及那落迦,與識俱沒,無餘滓身。

有餘依無餘依二地抉擇

法相辭典:【有餘依無餘依二地抉擇】p0562如瑜伽八十卷十七頁至二十五頁廣說。

住有餘依與住無餘依差別

法相辭典:【住有餘依與住無餘依差別】p0664瑜伽八十卷二十頁云:問:於有餘依涅盤界中,若無餘依涅盤界中已般涅盤諸阿羅漢,有何差別?答:住有餘依,墮在眾數。住無餘依,不墮眾數。住有餘依,猶有眾苦。住無餘依,永離眾苦。住有餘依所得轉依,猶與六處而共相應。住無餘依,永不相應。

無餘依涅盤界教

法相辭典:【無餘依涅盤界教】p1086瑜伽九十二卷十六頁云:若由如是不住煩惱後有苦果;即由如是乃至壽盡,既滅沒已;一切余依、都無所有。不住此身;不住余身;不住中有;證得一切眾苦邊際。當知是名說無餘依涅盤界教。

無餘斷三相

法相辭典:【無餘斷三相】p1075瑜伽八十七卷九頁云:又無餘斷三相應智。一、由不現行故。二、由界故。三、由事故。不現行者:謂雖生起而不染著。雖未永斷;由數修習諸善法故;令成遠分。諸纏煩惱、不復現行。界者:三界。如前應知。事、謂二事。一、煩惱事。二、是苦事。

無餘永斷

法相辭典:【無餘永斷】p1069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二十頁云:復言:世尊!雲何此愛、永斷無餘?世尊告曰:見修所斷煩惱斷故;下分上分諸結斷故;畢竟斷故;未來苦果、諸愛斷故;現在苦果、諸愛斷故。是名此愛、無餘永斷。二解瑜伽八十三卷二十三頁云:無餘斷者:謂是總句。當知此中由二種道,斷煩惱事,顯無餘斷。三解雜集論八卷十

無餘依涅盤

法相辭典:【無餘依涅盤】p1075瑜伽九卷十五頁云:又復此識、與一切受、任運滅故;所餘因緣、先已滅故;不復相續,永滅無餘。是名無餘依涅盤界,究竟寂靜處。亦名趣求涅盤者,於世尊所,梵行已立,究竟涅盤。二解成唯識論十卷六頁云:三、無餘依涅盤。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余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盤。

無餘罪

法相辭典:【無餘罪】p1051瑜伽一百卷二頁云:他勝罪聚,名無餘罪。

無餘涅盤定不定姓所證有別

法相辭典:【無餘涅盤定不定姓所證有別】p1099佛地經論五卷二頁云:決定種姓聲聞獨覺、住無學位,樂寂滅故;發業潤生諸煩惱障永滅除故;先業煩惱所感身心任運滅已,更不受生。無所依故。一切有漏無漏有為諸行種子、皆隨斷滅。唯有轉依無戲論相離垢真如清淨法界解脫身在。名無餘依般涅盤界。常住安樂,究竟寂滅;不墮眾數;不可思

無餘依地

法相辭典:【無餘依地】p1069瑜伽五十卷二十三頁云:如是已說有餘依地;雲何無餘依地?當知此地、亦有三相。一者、地施設安立。二者、寂滅施設安立。三者、寂滅異門安立。如彼卷二十二頁至二十五頁廣釋。二解瑜伽釋十九頁云:無餘依地者:謂無餘依涅盤地也。一切有漏余依皆捨。二乘有為無漏亦捨。如來雖有有為無漏;而無一切有漏

無餘依涅盤界

法相辭典:【無餘依涅盤界】p1082瑜伽八十五卷十頁云:此有餘依滅故,名為滅界。亦名無餘依涅盤界。二解瑜伽八十六卷六頁云:復次由三種相,諸行滅故;說名無餘依涅盤界。一者、先所生起諸行滅故。二者、自性滅壞諸行滅故。三者、一切煩惱永離系故。先所生起諸行滅者:謂於先世能感後有諸業煩惱之所造作,及由先願之所思求,今所

無餘依涅盤界中般涅盤者一切無別

法相辭典:【無餘依涅盤界中般涅盤者一切無別】p1100瑜伽八十卷二十一頁云:問:於無餘依涅盤界中般涅盤者,為有少分差別意趣殊異不耶?答:一切無有。所以者何?非此界中可得安立下中上品;不可施設高下勝劣,此是如來,此聲聞等。問:何因緣故,無有差別?所以者何?諸聲聞等、有餘殘障、於無餘依涅盤界中而般涅盤。佛一切障永

聲聞獨覺有無餘涅盤

法相辭典:【聲聞獨覺有無餘涅盤】p1395成唯識論十卷六頁云:若聲聞等,有無餘依;如何有處設彼非有?有處說彼都無涅盤。豈有餘依,彼亦非有。然聲聞等,身智在時,有所知障,若依未盡,圓寂義隱;說無涅盤。非彼實無煩惱障盡所顯真理,有餘涅盤,爾時未證無餘圓寂,故亦說彼無無餘依。非彼後時滅身智已;無苦依盡無餘涅盤。或說

無餘依涅槃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無餘依涅槃】為四種涅槃之一,略稱無餘涅槃。謂出離生死苦所顯現之真理。即煩惱斷盡,所餘五陰之身亦滅,失去一切有為法之所依,自然歸於滅盡,眾苦永寂。見『四種涅槃』條。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