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行相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十六行相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十六行相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十六行相

【十六行相 】

梵語s!od!as/a^ka^ra^h!。又作十六行、十六行觀、十六行相觀、十六聖行、十六諦、四諦十六行相。行相,相狀之意。觀四諦時,各有四種差別,於其時所產生之行相共有十六種。據俱捨論卷二十六所載,苦聖諦有四相(苦諦四相): (一)非常(梵anitya ),待緣而成故。(二)苦(梵duh!kha ),逼迫性故。(三)空(梵s/u^nya),違我所見故。(四)非我(梵ana^tman ),違我見故。集聖諦亦有四相(集諦四相):(一)因(梵hetu ),其理如種子。(二)集(梵samudaya ),同於顯現之理。(三)生(梵prabhava ),能令續起。(四)緣(梵pratyaya ),能令成辦;譬如泥團、輪、繩與水等眾緣,和合而成一瓶。滅聖諦亦有四相(滅諦四相):(一)滅(梵nirodha ),諸蘊盡故。(二)靜(梵s/a^nta),三火息故。(三)妙(梵Prani^ta),眾患無故。(四)離(梵nih!saran!a),脫眾災故。道聖諦亦有四相(道諦四相):(一)道(梵ma^rga ),通行義故。(二)如(梵nya^ya ),契正理故。(三)行(梵pratipad ),正趣向故。(四)出(梵nairya^n!ika ),能永超故。十六行相名雖十六,實事唯七。謂緣苦諦者,名實俱四;緣余三諦者,名四實一。說十六行相之目的,為治常、樂、我所、我見等見,故修非常、苦、空、非我等行相;為治無因、一因、變因、知先因等見,故修因、集、生、緣等行相;為治解脫是無之見,故修滅行相;為治解脫是苦之見,故修靜行相;為治靜慮及等至之樂為妙之見,故修妙行相;為治解脫是數數退墮而非永恆之見,故修離行相;為治無道、邪道、余道、退道之見,故修道、如、行、出等行相。〔坐禪三昧經卷下、正法念處經卷三十四、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九〕

分類:佛學大詞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