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是什麼意思,翻譯名義集中安居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安居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安居

【安居 】

  南山云:形心攝靜曰安,要期住此曰居。靜處思微,道之正軌,理須假日追功,策進心行,隨緣托處,志唯尚益,不許馳散,亂道妨業。故律通制三時,意存據道。文偏約夏月,情在三過:一、無事遊行,妨修出業;二、損傷物命,違慈實深;三、所為既非,故招世謗。以斯之過,教興在茲。然諸義不無,指歸護命,故夏中方尺之地,悉並有蟲。故正法唸經云:夏中除大小便,余則加趺而坐。事鈔問:何為但結三月者?一、生死待形,必假資養,故結前三月,開後一月,為成供身衣服故;二、若四月盡結,則四月十六日得成,若有差脫,便不得結。教法太急,用難常准。故如來順物,始從十六日,至後十六日,開其一月續結令成。今但就夏,亦有三時,初四月十六日,是前安居。十七日已去,至五月十五日,名中安居。五月十六日,名後安居。故律中有三種安居,謂前、中、後也。在處須無五過:一、太遠聚落,求須難得;二、太近城市,妨修道業;三、多蚊螘(魚倚切)難,或噆(音匝)嚙(五結切)人,踐傷彼命;四、無可依人,其人具五德,謂:求聞令聞,已聞令清淨,能為訣疑,能令通達,除邪見,得正見;五、無施主施飲食湯藥。無此五過,乃可安居。鈔云:凡受日緣務,要是三寶請喚,生善滅惡者,聽往;若請喚為利,三寶非法,破戒有難,雖受不成。五百問云:受七日行,不滿七日還本界。後更行,不須更受。滿七日已,乃復重受。鈔云:縱令前事唯止一日,皆須七日法。律云:不及即日還,聽受七日去,夏末一日在,亦作七日法。對首受法應具儀,對比丘言: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今受七日法,出界外,為某事故,還來此中安居(三說)。若事是半月、一月者,方應羯磨(上之四卷具羯磨法)。若受日者多,同緣受者二人、三人,應一時羯磨。西域記云:睹貨邏國,舊訛曰吐火羅國。東阨(音厄,限也)[卄/忽]嶺,西接波剌斯,南大雪山,北據鐵門。氣序既溫,疾疫眾多,冬末春初,霖雨相繼。而諸徒僧,以十二月十六日入安居,三月十日解安居,斯乃據其多雨,亦是設教隨時也。又云:印度僧徒,依佛聖教,坐雨安居,或前三月,或後三月。前三月,當此從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後三月,當此從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前代譯經律者,或雲坐夏,或雲坐臘,斯皆邊裔殊俗,不達中國正音,或方言未融,而傳譯有謬。又曰:印度僧徒,依佛聖教,皆以室羅伐拏月。前半一日,入雨安居,當此五月十六日。以頞濕縛庾闍月,後半十五日,解雨安居,當此八月十五日。印度月名,依星而建,古今不易,諸部無差。良以方言未融,傳譯有謬。分時計月,致斯乖異。故以四月十六日入安居,七月十五日解安居也。

分類:翻譯名義集

安居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翻譯名義集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