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浩劫
【浩劫 】
「劫」是「劫波」Kalpa的音略,意譯為「大時」,即不能用年數來計算的宏觀時間概念。佛教中關於「劫」的說法較多,如小劫、中劫、大劫、阿僧祗劫、磐石劫等。經中說,用一件輕軟的天衣,每隔三年去拂拭一次方廣數十里的磐石,直到此石銷盡,謂一「小劫」。(見《瓔珞經·佛母品》)而「八十小劫,名一大劫」。(《法苑珠林》卷三)「阿僧祗」,梵語asankhya,意為無數。「阿僧祗劫」,猶言無數劫。據說從初發心到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祗劫」,簡直遙遙無期。然而,《華嚴經·梵行品》又說:「不可說劫與一念平等。」表明佛教認為時間的長短是「唯心」所變的。經中又說,一大劫中包括世界「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劫」的時間概念由此引申到空間範疇。詞語中的「浩劫」、「劫難」等,都是兼有時空雙重意義的。在俗語中「浩劫」有兩個意義:一指深重的災難。如郭沫若《北上紀行》詩:「兩番罹浩劫,一旦掃沉陰」。又如《花城》1981年第2期:「經歷了『文化大革命』這樣一場浩劫,他們的頭腦要複雜得多。」一指及其漫長的時間。如《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此時何玉鳳的遭際真算是千古第一個樂人,來享浩劫第一樁快事。」又如豐子愷《緣緣堂隨筆·阿難》:「數千萬光年中的七尺之軀,與無窮的浩劫中的數十年,叫做『人生』。」佛經上說,世界經歷一次從形成到毀滅(成、住、壞、空)稱為「一大劫」。「一大劫」也就是「浩劫」,「浩劫」既是漫長的時間,又包含有驚心動魄的大、小「三災」。(李明權)
分類:俗語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