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善地法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大善地法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大善地法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大善地法

【大善地法 】

梵語kus/ala-maha^-bhu^mika^ dharma^。俱捨家所立六位心所之一。即與一切善心相應而俱起之心理現象。共有十種,即:(一)信(梵s/raddha^ ),使心澄淨。(二)不放逸(梵aprama^da ),專注修諸善法。(三)輕安(梵prasrabdhi ),使心輕妙安穩。(四)捨(梵upeks!a^ ),使身心捨離執著諸法之念,而住於平等。(五)慚(梵hri^ ),對有德敬崇從屬,或對自己所造之罪,內省自恥。(六)愧(梵apatra^pya ),恐懼罪果;或自己所造之罪,於他人前感到羞恥。(七)無貪(梵alobha ),於順境無貪染之性。(八)無嗔(梵adves!a ),於逆境無嗔恚之性。(九)不害(梵ahim!sa^ ),不損惱他人。(十)勤(梵vi^rya ),修善法使心勇悍之性。以上十法,周遍於一切善心,故稱大善;而心王則為彼大善所行之依處,故稱大善地;此等十法又為彼大善地所有之法,故稱大善地法。

 順正理論卷十一於上記十法之外,別加『厭』、『欣』二法,而成十二法。厭,厭離過失;欣,欣求功德。於俱捨家之主張,『厭』系緣於四諦中之苦、集二諦而生起,『欣』系緣於滅、道二諦而生起,不能於一心之中相互俱起,故無法周遍一切善心,而唯有十法可言。此外,成唯識論卷六於上記十法之外,另加『無癡』,共成十一善法,然以『欣、不忿、不恨、不惱、不嫉』等五項與『欲』俱起,而為『無嗔』之一分(部分);以『厭、不慳、不憍』等三項與『慧』俱起,而為『無貪』之一分;以『不覆、不誑、不諂』為『無癡』之一分,而與俱捨家之說有所不同。〔俱捨論卷四、大毗婆沙論卷四十二、雜阿毗曇心論卷二、顯揚聖教論卷一、成唯識論述記卷六〕

分類:佛學大詞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