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六十二見 其六 釋六十二見
【六十二見 其六 釋六十二見 】
六十二見所立之六十二論,下分釋之。
一、常論四:
一、外道入禪定,得憶識過去二十劫以來之事,而計其中之眾,為常住不滅也。
二、某外道憶識過去四十劫以來之事,計之為常住也。
三、某外道憶識過去八十劫以來之事,計之為常也。
四、某外道以捷疾智或天眼,計現在之眾生及世間為常住也。
二、亦常亦無常四:
一、自梵天沒而來生於人間,得宿住智,觀前之來處,言彼大梵天王自然而有,一向是常,我等為彼所化,故為無常。
二、彼天眾為戲笑放逸,失定而沒,落於此土者,後得宿住智,知前之來處,計曰,彼眾之不戲笑放逸者,在彼為常住,我等戲笑,故致此無常。
三、彼天眾生欲染之心者,為之失定而沒,在於無間,後得宿住智。計言彼天眾之無相無染者為常住,我等生欲染之心,乃致此生死無常。
四、某人以捷疾智,分別思量,計我及世間為常無常也。
三、邊無邊四:
一、有人入定,觀世間有邊際,而起邊見。
二、有人入定,觀世間無邊際,而起無邊見。
三、有人入定,觀世間之上下有邊,四方無邊,或四方有邊,上下無邊,起亦有邊亦無邊之見。
四、有人以捷疾智,觀察世間,起非有邊非無邊之見。
四、種種之四者。
一、有人自不知世間有報無報,而他人來問此事,恥以不知答之,強隨自己之所解而答之也。
二、有人自不知有他世無他世,而有人來問此事,若記別有無,則恐為妄語。反問於彼,而隨彼之所見,答以如是也。
三、有人不知善與非善之法,而有人來問此事,以非善非惡答之也。
四、有人自愚鈍不知他之問,他若有問,則隨他之言而答之也。
世有四種之人,於他問而住於如此見解,是為種種論之四見,瑜伽論名為不死矯亂論,外道所事之天,名不死。事不死天者,遇他人問不死天之事。一種人以怖己之無知故,一種人以心有諂曲故,一種人以心懷恐怖故,一種人以愚鈍故,為種種矯亂之答也。
五、無因見論二:
一、有人先自無想天中,生於人間,後修禪定,見前生之無想無心,世間無因而計為有也。
二、有人以捷疾智分別之,世間無因而執為有也。
六、有想論十六。
一、計我終於此而後有色身,有想念。
二、計無色身,唯有想念。
三、計亦有色有想,亦無色有想。
四、計非有色有想,非無色有想。
是為以想對色之四句:
五、計我死於此,而後有邊際,有想念。
六、計無邊際,有想念。
七、計亦有邊有想,亦無邊有想。
八、計非有邊有想,非無邊有想。
是為以想對邊無邊之四句:
九、計我終於此,而後有苦有想。
十、計有樂有想。
十一、計亦有苦有想,亦有樂有想。
十二、計非有苦有想,非有樂有想。
是為以想對苦樂之四句:
十三、計我死於此,而後有一想。
十四、計有若干想。
十五、計有小想。
十六、計有無量想。
是為以想對多少之四句。
七、無想論八。
無想對於色身四句:
一、我終於此後,有色而無想。
二、亦無色亦無想。
三、亦有色無想,亦無色無想。
四、非有色無想,非無色無想。
無想對於邊無邊四句:
五、我終於此後,有邊際而無想。
六、無邊無想。
七、亦有邊無想,亦無邊無想。
八、非有邊無想,非無邊無想。
彼既為無想論,故無對苦樂之四句,亦無對多少之四句,以是皆為有想上之見解故也。
八、非有想非無想八。
對於色四句,對於邊四句,皆同無想論,亦無苦樂之四句,多少之四句,以亦非想非無想故也。
九、斷滅七:
一、我今此身為四大所成,父母所生,衣食之所養,是為無常,終歸於斷滅。
二、我今此身,不得滅盡,生於欲界天,乃終斷滅。
三、欲界天之身,未得滅盡,至於色界天,諸根具足,彼之報盡,竟歸於斷滅。
四、在色界地中,未得滅盡,生於無色界之空無邊處,而可斷滅。
五、在空無邊處中,未得滅盡,在生於識無邊處,而可斷滅。
六、在識無邊處中,未得滅盡,生於無所有處,而後可滅盡。
七、無所有處中,尚不可滅盡,生於非想非非想處,彼之非想報盡,斷滅無餘。
十、現在泥洹五:
一、有人言我今此身泥洹,何則?我於現在之五欲自恣受快樂,此身即是泥洹,過之更無泥洹,是指欲界為泥洹也。
二、有人指色界之初禪天為泥洹。
三、有人指色界之第二禪天為泥洹。
四、有人指色界之第三禪天為泥洹。
五、指色界之第四禪天為泥洹。
分類:佛學次第統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