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詞典中種子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種子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種子

【種子 】

梵語bi^ja,巴利語同。(一)如同穀類等之由其種子所生,色法(物質)與心法(精神)等一切現象亦有其產生之因種,稱為種子。穀類之種子稱為外種;對外之種子而言,唯識宗將種子攝於阿賴耶識中,稱為內種。內種子系指其生果功能而言(生果作用),乃為現行諸法(現在所顯現之諸現象)薰習於阿賴耶識中而形成一特殊之習性者,故又稱習氣或余習。

 種子之說,原為一種譬喻,最早見於雜阿含經。部派佛教中之化地部亦謂,於『窮生死蘊』之識中,常藏有色法與心法之種子;對此,經量部認為色法與心法互為種子而具有薰他之性質,故主張『色心互薰』之說。於瑜伽師地論中,立阿賴耶識為『種子識』,並謂此識能生色、心、善、惡等一切諸法,而藏有一切種子。

 『種子』一詞,其後成為大乘唯識學重要術語之一。據成唯識論卷二之說,於阿賴耶識中,能同時生起七轉諸法現行之果,又具有令自類之種子前後相續不斷之功能;即能生一切有漏、無漏、有為等諸法之功能者,皆稱為種子。如同植物之種子,具有產生一切現象之可能性。種子藏於阿賴耶識中,前者(種子)為因、作用,後者(阿賴耶識)為果、本體。然種子自身並非一客體,而系一純粹之精神作用。

 自類別而言,種子可分兩種:(一)能產生諸現象(眾生之迷界)者,稱為有漏種子。 (二)能生菩提之因者,稱為無漏種子。有漏種子復可分為二類:(1)能產生與種子同種類之現象者,稱為名言種子、等流種子、等流習氣。(2)可幫助名言種子,以善惡業而產生異熟作用者(即具有產生當來有漏果之功能),稱為業種子、異熟種子、有支習氣、異熟習氣。上述之中,名言種子系一切諸法之『親因緣』種子,乃以名言為緣所薰成之種子,又分成表義名言與顯境名言兩種。表義名言種子,指於名言(名、句、文等)中詮表諸法之義者;第六識即緣此名言,隨其語言音聲而變現一切諸法之相狀,由之所薰成之種子。顯境名言種子,指緣前七識之見分(認識諸法相狀之作用)為境,隨緣所薰成之種子。若就現行所受用之情形而言,名言種子又有共相與不共相二種名言種子。共相名言種子,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等,舉凡可供自他共同受用者,是為共相;能生起此類共相境界之種子,皆稱為共相名言種子。自相名言種子,例如各人之身體,僅能供一己受用;能變現此等自相之種子,稱為自相名言種子。又就作用而言,共相與不共相之名言種子均由共業與不共業之業種子為之資助,始能招感其相,即共業種子資助共相種子,始能招感共相;不共業種子資助不共相種子,始能招感不共相。准此可知,大乘唯識之宗義,乃謂無論依報、正報等一切萬法皆由種子所變現者。

 另據成唯識論卷二、梁譯攝大乘論釋卷二之說,種子具有六項條件,稱為種子六義,即:(一)剎那滅,由於無常而有生滅之變化。(二)果俱有,果者,識與根。識與根同時俱起,互不相離。(三)恆隨轉,識起時,種子亦隨而轉動,無有間隔。(四)性決定,諸識所緣之善、惡等性,必有因果,而無有間雜,譬如眼識緣惡境則成惡法而不能成善法。(五)待眾緣,識非為一因而生,必藉外緣方能產生現行。(六)引自果,色(物質)與心各自引生自果,色法由色法之種子所生,心法由心法之種子所生,並非交互而成者。

 至於種子生起之情形,依歷來各種主張,可歸納為三說:(一)本有說,護月之主張,稱為『本有家』。(二)新薰說,難陀、勝軍之主張,稱為『新薰家』。(三)新舊合生說,護法之主張,稱為『新舊合生家』。唯識宗系以第三說為正說,即認為種子有二類: (一)本有種子,即自無始以來,先天存在於阿賴耶識中之種子,又稱本性住種。(二)新薰種子,即由後天現行諸法所薰習成之種子,又稱習所成種。諸法之發生,除初入『見道』剎那之無漏智,僅從本有無漏種子生起外,其餘一切法無不由本有、新薰二類種子和合而生。蓋唯識宗對於由『種子』變現成『諸法』之關係,最重要者即為:由『三法』所構成的『二重』因果說。所謂三法,即指『能生之種子』(本有種子)、『所生之現行』、『所薰之新種』(新薰種子);所謂二重因果,即指『種子生現行』、『現行薰因種子』。此三法同時輾轉互成二重之果,即一種子既為同一剎那間之『現行之因』,亦為後一剎那之『種子之果』,故又可稱為『種子生種子』。當色、心之諸緣和合時,阿賴耶識所持之種子必令當前之外界產生某種現象,此即『生起現行』;於同一剎那,其現行之法必隨所應而薰種子,此即現行薰種子。就八識而論之,則第八識所持之種子為因,生起眼等之七轉識;同一剎那,七轉識之現行法亦為因,而生起第八識之種子,故有所謂『七轉、八識,互為因果』之說。

 此外,唯識宗之另一宗義『五姓各別』說,乃依據本有無漏種之種別及其有無等問題而建立者,即主張一切有情眾生自本有以來即具有聲聞種姓、獨覺種姓、如來種姓、不定種姓、無性有情等五種不同之類型,各有所別,而不可轉變改易;此一主張相對於一乘家『眾生悉有佛性』之說。〔解深密經卷二、俱捨論卷四、卷五、瑜伽師地論卷五、卷五十一、卷五十二、顯識論、顯揚聖教論卷十七、成唯識論述記卷七末、瑜伽論記卷十三上、卷十三下〕

 (二)密教中,表示佛、菩薩等諸尊所說真言之梵字。乃真言行者修字輪觀時所觀照者。又作種字、種子字。所以稱種子者,乃因其具有『自一字可生多字,多字復可賅攝於一字』之意。故知『種子』一詞,含有引生、攝持之義。例如合十字為一句,若以第一字為種子,則可依之引生下面九字所具有之觀智,同時此九字之意義亦可攝入第一字。密教即以此理表示若了知一法,即了知一切法;若了知一法空,即了知一切法空;若能於一字專注行觀,修諸行願,即能於一切行願皆得圓滿。

 一般而言,種子具有三義,即:(一)了因義,譬如由煙而識火之體性;經由觀種子之字門,即可了知佛智。(二)生因義,譬如由穀類等之種子可生出根莖花果等;由種子可生三昧耶形。(三)本有義,意謂字門即諸法之根源,具足本來之性德,而可作為軌範者。以具足上述三義,故密教諸尊多以之為表徵。

 諸尊之種子,就來源而言,有下列數種:(一)較常見者,多採取真言之第一字,例如胎藏界大日如來之種子為豙,月天之種子為傊,水天之種子為鋩。(二)以真言之中字為種子者,如地藏之種子嵔。(三)亦有採用真言之終字為種子者,如金剛界大日如來之種子健,釋迦之種子澊。(四)取梵號以為種子者,如文殊之種子禱,藥師之種子螌。(五)取自與本誓相應之用語,如聖觀音之種子逘,系取自 samantamukha(普門)一語。(六)真言與梵號並取者,如阿彌陀佛之種子逳。

 除一尊各別之種子外,另有共通於此類諸尊之種子,稱為通種子,例如金剛界五部,各以其主尊(大日、阿■、寶生、彌陀、不空成就)之種子為其各部之通種子。又種子並不限於諸尊所用,一切法門悉得建立種子,如五大各有其種子:地之種子為豙(阿字門),水為鋩(縛字門),火為高(囉字門),風為嵔(訶字門),空為併(佉字門)。此外,書寫種子之曼荼羅,稱為種子曼荼羅;以種子觀行,則稱種子觀。歷來有將密教經軌中諸尊之種子輯錄成諸尊種子真言集、種子集等。〔仁王經道場念誦儀軌卷下、大日經疏卷一、卷六、卷十、卷十四〕

分類:佛學大詞典

種子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大詞典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