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提婆(Deva 約3世紀)
【提婆(Deva 約3世紀) 】
Tipo
古印度佛教哲學家,大乘中觀派的理論奠基人之一。龍樹弟子。也稱迦那提婆(意為一眼提婆),意譯「聖天」。生於師子國(今斯里蘭卡)。據傳他原是一個王子,後捨棄王位出家,學婆羅門學說,學識淵博,富有才辯。因久仰龍樹的名聲,特從師子國到 薩羅去求論義,拜龍樹為師。他曾到過中印、北印等地,並先後在珠利耶國和缽羅耶伽國定居。在波 厘(華氏城舊都)曾和佛教及佛教以外的各派哲學家進行激烈的辯論。儘管他的學說曾使一些異教徒折服,但最後仍為異教徒折服,但最後仍為異教徒所殺。其傳略有漢譯《提婆菩薩傳》和《傳法藏因緣傳》,《大唐西域記》卷八亦有所記載。
提婆進一步發揮了龍樹中觀學說。認為世間一切事物和人對它們的認識都是相對的觀念,不過是由於人被無明所覆蓋而主觀臆造的一種假名;世界上各種事物的名稱雖然不同,但就它們的實相而言,是沒有差別的,一切都是空。有為法空,無為法亦空,諸法空不可得。但他並非只是消極地解釋龍樹的空觀,百是進一步提出了「破想」的正觀。所謂「破想」,不單是破除主觀的想像能力,而且也是從根本上破除客觀上的存在,即破境,認為只有破境,才能破識,證得空見。
他還對龍樹的二諦說提出了「真假」的問題。他認為「諸世間可說,皆是假非真;離世俗名言,乃是真非假」。指出,以思維語言瞭解的法才是真有。意即法若是可說的,那末一定是假非真;如果是真的,定不可說。因此,為了使人瞭解真諦,必須從假有的俗諦入手,然後離開假有,才能進入第一義諦(真諦),這就比龍樹不偏於俗,不偏於真的中道說,更加前進了一步。在批駁印度其他學派方面,也發展了龍樹的學說。他的論證原則是用「空」來破斥異論。主張一破到義,「破而不立」,認為如果立了自宗,就會給人留下反駁的餘地,因此,他在破一切過時,首先聲明,自己的武器也是「空」。在破斥方法上,則採用三分法:破有、破無、破亦有亦無。不同於龍樹的破有、破無而得中道的二分法。
主要著作有《百論》、《四百論》、《百字論》等。其中《四百論》現存有梵文、藏譯。漢澤即玄奘所譯《大乘廣百論本》與梵本後二百偈相當。1914年,印度學者曾將此殘存梵文後半部連同月稱的註釋一併印行。後又有法國學者重新校訂,將其中殘缺部分根據藏文還譯成梵文。(黃心川 宮靜)
分類:中國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