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著(Asanga 約4或5世紀)是什麼意思,中國百科全書中無著(Asanga 約4或5世紀)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無著(Asanga 約4或5世紀)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無著(Asanga 約4或5世紀)

【無著(Asanga 約4或5世紀) 】

  Wuzhu

  古印度佛教哲學家。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理論體系的建立者之一。生於北印度犍陀羅國的布路沙城(意譯丈夫城),屬婆羅門種姓。初習小乘,在說一切有部出家;又從賓頭盧學習小乘空觀理論。其後在中印度阿 陀國改信大乘,弘揚《瑜伽師地論》、《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辨中邊論》、《大乘莊嚴經論》、《分別瑜伽論》等。其主要的佛學思想,概括在他的《攝大乘論》一書中。該書根據《大乘阿毗達磨經》對唯識論進行了系統的闡明,認為阿賴耶識是一切諸法的根本,也是生死輪迴的主體,具有能藏、所藏和執藏三種性質。能藏,即把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因藏於自身,它保存一切種子,形成宇宙萬有的潛在狀態,並和宇宙萬有的顯現狀萬言書互為因果關係;所藏,指阿賴耶識是宇宙萬有潛在力的所藏所;執藏,是針對唯識論中的第七識——末那識而說的。阿賴耶識是常恆流轉的識,它被末那識所愛執。另外,為了闡明「一切唯識」、「境無識有」,他還提出三性說,他認為從認識上看對宇宙萬有可分析為三笥,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遍計所執性是一種虛妄的豐在,是由於人對外界事物的迷妄而賦與它的名稱;依他起性是一種相對的存在,事物本身並非永恆的存在,而是由因級或條件引起的;圓成實性是一種絕對的存在,它最完滿、最真實,排除了各種妄執而達到的一種存在。無著為了證得他所單有的一切保證識和三性的理論,還提出了一套修行實踐的方法。他主張戒、定、慧三學,勤修「六婆羅蜜」(波羅蜜意為達到彼岸,六波羅蜜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把證悟的階段分為「十地」,最後達到「無住處涅槃」的境界。此外,他還證明佛有三身,即自性身、受用身和變化身。這些理論進一步發揮和重新組織了前一個時期大乘經典的教理和實踐,從而奠定了瑜伽選派的基礎。

  此外,無著的批駁數論、勝論、順世論、佛教說一切有部和中觀派的過程中,在方法論上運用了因明,由於重點是同別人辨別是非,所以採用論議的形式,總括為七因明即論體性、論處所、論所依、論莊嚴、論墮負、論出離、論多所作法。七因明雖然不是無著首創,但是他繼承了前人的學說並吸取了正理論的精華,構成了自己的方法論,成為唯識派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其主要著作約有漢譯、藏譯30種。除《攝大乘論》外,最重要的尚有《順中論》、《金剛般若經論》、《顯揚聖教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六門教授習定論》等。(黃心川 宮靜)

分類:中國百科全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中國百科全書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