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次第統編是什麼意思,佛學次第統編中佛學次第統編的解釋,佛教詞典

佛學詞典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佛學次第統編的意思及解釋

詞語:佛學次第統編

【佛學次第統編 】

    菩薩優婆塞顯覺楊卓編

    太虛法師論佛學次第統編

  佛法名相浩繁,義類奧博,對於一大藏經律論著,每使人望洋興歎,莫知何所適從。雖有一切經音義、翻譯名義、佛爾雅、佛學小辭典、佛學大辭典等編撰,僅解釋名句耳。雖有大明三藏法數、教乘法數、諸乘法數等撰編,僅錄列名數或略解句義耳。雖有閱藏知津、法海觀瀾等撰編,僅略序部類,少提綱要耳。雖有隋唐宋明清之教藏目錄及日本弘教書院藏、續藏、又續藏等目錄之編錄,僅次第錄列部帙之名題耳。至夫綜括佛學之一切法相義類,依一貫之條理而編次之,可為航教海之南針,且可憑之得明佛學之系統者,吾未之見焉。以之樂趨簡易者譏為入海算沙,鹵莽滅裂,執持其一二端,沾沾自喜。而聖教竟束高閣。或縱探經究論,窮年矻矻,亦往往以不能獲其要領終。而淺嘗輒止,不免糢糊汗漫,更無論已。故今寂照居士之佛學次第統編為不可緩,而將大有功於佛法之宏明者也。

  或謂阿難四阿含之結集,及小乘有所撰大毗婆沙論、俱捨論等,大乘所撰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等,亦何莫非統括佛教之一切法相義類,依一貫之條理而編次之,或加以判攝焉者,傳入中國?援引大智度論之例,若天台之法華玄義、文句,清涼之華嚴懸談、疏鈔,其應用者宏矣!復何事後生初學之有此佛學次第統編為?

  然一時有一時之機會,適宜而作,豈能以古擬今?且正由往昔諸大士先德曾為種種之編撰判攝,不啻於佛法中添出若干之名相義類,各成一門一宗一簇一聚之學說,及今已極形間錯雜糅,極需要有為之次第統合編集之者耳。故古師之作,雖雲美備,較今或不妨有所增減。兼之古作之文勢辭氣,與今人之心理相去懸遠,每致艱於瞭解,則欲通古人之書,亦正須有為之門徑者。故此編之特長,即在但貫攝編次,使法義有一系統,而不加批判焉。

  編凡有四,今為用分類法表列之:

        ┌外編(一)

  佛學次第統編┤  ┌正編(二)

        └內編┤  ┌余編(三)

           └旁編┤

              └附編(四)

  外編為敘列教外之各學派各教宗者。余編為敘列教內各教相各宗致者。附編則佛教之歷史及地理也。故此四編為法義之集中者,唯在正編。正編復分七篇:一、世間相,二、出世間相,三、小乘,四、大乘,五、密教,六、人天乘,七、綜合。亦為用分類法表列如下:

                ┌世間相

             ┌法相┤

             │  └出世間相

             │

          ┌列舉┤       ┌小乘

          │  │    ┌顯教┤

          │  │  ┌主┤  └大乘

  佛學次第統編正編┤  └教乘┤ └密教

          │     │

          │     └附人天乘

          └綜合

  今是為之序論者,意亦僅在其正編也。然手此一編,雖足窺佛學之法統,余則望覽者用為深入經藏之探海燈,勿徒以是為足。且更望編者以不懈之搜討修訂,使益臻完美焉。

  序論既終,更出其一例以與編者商之。

          ┌世間相

       ┌法相┤

       │  └出世間相

       │         ┌顯教

    ┌列舉┤      ┌大乘┤

    │  │  ┌大小乘┤  └密教

  正編┤  └教乘┤   └小乘

    │     └天人乘

    └綜合

  此中次第系統之理,敘列法相,則由世間而及出世間,彰眾生上達之義,上達至究竟即佛。佛乃下化,故敘列教乘,則由大乘而小乘而天人乘,顯如來垂濟之義。佛自住大乘,但教化菩薩。若施慈悲方便,則由大乘而緣覺乘而聲聞乘而天乘而人乘,展轉資為攝引,終而綜合,則無異法華之開權示實,涅槃之追說還耳。斯則法相為內證之門,教乘為外化之道,而內證外化之既圓,乃會歸而綜合焉。

    總敘

  世尊說法,經律炳垂。祖師宏宗,論著尤富。學佛之士,終身鑽研,猶未能及。苟非大宗匠作家,何事妄生枝節,有所編輯。不特增人葛籐,徒亂眾意。尤恐畫蛇添足,敗壞真宗。未為佛子,豈不反為佛門之罪人哉!是在人一面,大可無需。在己一面,大可不必矣!雖然,此言似則似矣,是則未是。譬之一大城埠,方圓數十里,人口數百萬,市街會社,繁若列星,車馬游龍,紛然如織。游其地者,任意所之,本無不可。然以全般形勢不明,往往紆曲許久,不得游趣。或則往返迴環,難離原處。於是淺嘗之徒,廢然返者有之;拙步之流,常滯一地者有之;更有狂奔之輩,東西馳求,所履雖多,不得要領,亦終勞而鮮功。即使善游之士,一地一所,步之趣之,皆能不誤,然亦遊歷既遍,而後全般形勢,方始瞭然。即計所獲,亦實勞多。假使於此,有一地圖,及一地誌,以為游者之先導。則凡游者未游之前,已有成竹,當游之際,亦辨方所,豈不共同方便也哉!夫圖志原非城埠,游城埠者,備之為便。城埠亦非圖志,游城埠者,幸勿以覽圖志,為游城埠可耳。本編之旨,意在於斯。佛法大海,浩浣無涯。利根上士,固目擊即能窮源,然在一般學者,往往歷之幾久,門徑難窺。或則僅執一端,不明大體,非惟寡益,為害亦多。且在自欺之士,尤因是儱侗真如,顢頇佛性,徒事侈其口談,實則高下不辨,亂統瞎摸,究何所益。智者見之,不免悲憫。顧所以若是者,不亦太少方便所致也乎?予自愧學尚未遑,何堪以盲引人,然斯編之作,實亦不過如游城之餘,將所履方所,略為圖志。既足據此以為自究之便,並即以便當來者之參考耳!一舉兩得,未始無裨,若故多事,則吾豈敢。

  本編共分四編:一、外編,二、正編,三、余編,四、附編。二、三、四又可共稱為內編。外編本為正編前導,但主文全在正編,若以主文為急,宜先及之。本編名曰佛學次第統編者,佛學猶言學佛之如何為學,是就學地以言。若曰佛教,則是申明教義。或曰佛法,則更直接說法。皆大不可,故曰佛學。言次第者,由淺之深,層層次第,非一往到底,故雲次第。統者為言總括,意在握要,又在全備,並含系統之義。編者集而編成,非著作意,故曰統編。

    正編敘言

  統編分四:外編,正編,余編,附編。正余附又總為內編。外編世學,余編經教,附編事記。本編所述,乃專法理,以系全編主文,故曰正編。始從凡夫以明世間,次從諸聖以明出世,後從小大顯密諸乘,以詳明行證因果諸法。所以始從凡夫世間明者,識得凡夫,乃知諸聖;識得世間,乃知出世耳。此即由近及遠,由此推彼,次第意也。至言世間,則先六趣、三界、世界,次推生滅、因果、世間觀。由此六項,從小及大,層層推廣。世間之相,次第包括盡之。復次六趣因果,最切人身,故最須為先明。然原始要終,又無不具足於當下身心,若了得當下身心,一切世界,自可從茲推究。所以要中之要,又莫如了得當下一心之為要矣!蓋六趣報趣,緣於作業,作業因於妄惑,最須先辨,即此妄惑。而此妄惑,即是一心,了達一心之妄惑,是為入佛學之初步也矣。更就佛字義理言之:佛者覺也,覺者心也,是故佛法者,心法也。欲明佛法始終本末,即由先明當下一心始。因心推境,境由心起,自然因果洞徹。凡夫當下一念之心,其現相若何,先為辨認,再進而推究其體用若何,自對於心覺大道,有其進入之階。一切法理,雖次第重重,不過了明一心。而一心雖廣,又始從識及當下耳。然凡夫當下一念心相,究系如何,要知即是妄惑。由此妄惑為因,作業為緣,報趣為果,所以幻為六趣、妄有三界、世間因果,如是可明。故此若知近察一心,非惟身世全在於是,佛法亦俱由於是矣!

分類:佛學次第統編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佛學次第統編
 
漢語學習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