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噶舉派
【噶舉派 】
中國藏傳佛教宗派。噶舉,藏語意為佛語傳承,漢譯口傳。因該派僧人穿白色僧衣,俗稱白教。分為香巴噶舉和塔布噶舉兩個系統。二者在印度同源,傳至西藏後,因傳播地區不同,規模、勢力也大不相同。
支派 1香巴噶舉。創始人瓊波南交。此人先學本教,後學寧瑪派的大圓滿,又去印度學密教,後在後藏香地(今南木林)建立108寺。14~15世紀時,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及弟子克主傑等人,都曾從此系僧人學習,但些後逐漸湮沒無聞。
2塔布噶舉。通常指稱的噶舉派。瑪爾巴創立。他曾多次赴印度、尼泊爾,向著名佛教學者學習。返藏後在家鄉授徒傳教,其教法盡傳其主要弟子米拉日巴。米拉日巴的弟子以熱窮和塔布拉赤為上首。熱窮19歲去印度,返藏後仍師事米拉日巴,後又奉米拉日巴之命,重去印度學習,並將他在印度所學之法獻給米拉日巴。從此,由米拉日巴所傳的這一部分密法,名為「勝樂耳傳」,由熱窮所傳的,名為「熱窮耳傳」。塔布拉傑早年學習噶當派教法,32歲前後始向米拉日巴學習,他將噶當派的「道次第」和米拉日巴的「大印」結合,於1121年建崗布寺,形成塔布噶舉系統,後分出許多支派,有「四大八小」之稱。四大支為噶瑪、蔡巴、拔戎、帕竹。帕竹噶舉又分出「八小」支,即止貢、達垅、主巴、雅桑、綽浦、修賽、葉巴、瑪倉,此外尚有其他更小的支系。
3噶瑪噶舉。創始人都松欽巴。他30歲時始從塔布拉傑學習佛法,38歲在類烏齊附近噶瑪地方建噶瑪丹薩寺,此支派即由此寺得名。藏傳佛教轉世制度始於此支派,曾先後建立黑帽系、紅帽系等轉世系統。黑帽系追認都松欽巴為第一世,其實際創立者為第二世噶瑪拔希五世得銀協巴曾應明成祖召,隨中官侯顯、僧智光到南京,成祖賜「大寶法王」封號。元、明兩代大寶法王為藏傳佛教最高領袖人物的封號,自得銀協巴後為黑帽系各世沿襲專用。至清處第十世卻英多吉時,由於格魯派勢力發展,黑帽系地位從此下降。紅帽系第一世札巴僧格曾受元廷賜予紅帽,因而得名。到第四世卻札意希時,建立此系主寺羊八井寺。第十世米龐卻朱嘉措因勾引廓爾喀軍入侵後藏,清廷於戰亂平定後查抄羊八井寺,並下令禁止紅帽系轉世,此系遂絕。
4蔡巴噶舉。創始人向蔡巴。他曾偕同帕木竹巴謁見塔布拉傑,從受密法。元初,實力較強大,其領袖人物受封為世襲萬戶長。14世紀時此派著名學者蔡巴·貢噶多吉以編纂藏文大藏經甘珠爾目錄和撰寫《紅史》而知名。後此派在與帕竹噶舉鬥爭中失利,勢力漸衰。格魯派興起後,盡並其屬寺,遂絕傳。
5帕竹噶舉。創始於塔布拉傑著名的弟子帕木竹巴·多吉傑布。他廣學經論,佛學淵深,1158年在前藏帕木竹(今桑日縣境內)建寺,即後來的丹薩替寺。13世紀初,此寺座主由當地朗氏家族的札巴迥乃擔任並世襲相傳,朗氏家族因而也被稱為帕竹家族。元代,此派領袖人物世被封為萬戶長。14世紀中,札巴迥乃的侄孫絳曲堅贊曾以武力兼併衛藏大部分地區,取代薩迦派,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達265年之久。絳曲堅讚的侄孫札巴堅贊受明廷封為闡化王。15世紀後勢力逐漸衰落,屬下貴族割據一方,政權名存實亡,直至1618年為第悉藏巴所取代。
6止貢噶舉。創始人仁欽貝。他在25歲時向帕木竹巴學習密法,帕木竹巴去世後,曾短期主持丹薩替寺,後於1179年去止貢(今墨竹工卡境內)地方,在原有小寺的基礎上,發展成止貢替寺。元初,其寺主受封為萬戶長。1290年遭薩迦派攻擊,止貢替寺被毀(後又重建)。14世紀中,在與帕竹噶舉戰爭中,又遭失敗,權勢大減。明代該派領袖曾受封闡教王。此後勢力雖然衰落,但傳承一直延續至今。
7達垅噶舉。創始於帕木竹巴弟子達垅墉巴·扎西貝。他以重視戒律著稱。因在達垅(今林周縣境內)地方建寺而形成宗派。達垅寺第九仟堪布曾受明成祖封為國師。
8主巴噶舉。創始人帕木竹巴弟子凌熱·白瑪多吉。此派以其代表寺院為「主」(藏語意為龍)寺而得名。流傳很廣,有「藏人半數為主巴,主巴半數為乞丐,乞丐半數得成就」的諺語。分為上、中、下主巴三支,此外還有南主巴,流傳於不丹。
教義 噶舉派奉月稱派中觀見,重視「大印」傳承,不重文字,重在論理,即通達「大印」的智慧。奉一能使自己證得「大印」智慧的師長為根本上師。大印原系對受過灌頂者進行傳授的密法,到塔布拉傑時,兼包顯宗內容,於是,大印有顯有密,噶舉派各支系中各有偏重。據達垅·阿旺南傑所著《教史》所記:「噶舉派的特殊教法,如瑪爾巴的續釋,米拉日巴的艱苦和教授,塔布拉傑的體性抉擇,都松欽巴的風心無別,向蔡巴的究竟勝道,拔戎巴的塞婆和塞朗(大印修法的二種名稱),帕木竹巴的密咒,達垅塘巴的39種傳記,止貢巴的三律儀一要,主巴·藏巴甲熱的緣起和平等味,桂譯師的信敬和厭世心等,各有殊勝之點。雖然每一派系都具備一切教授,但各派系也各有著重發揚的別法,然就其整體而言,俱是噶舉派之教義。」(張建木)
分類:中國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