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
第七卷 微明
老子曰:道可以弱,可以強,可以柔,可以剛,可以陰,可以陽,可以幽,可以明,可以苞裹天地,可以應待無方。
知之淺不知之深,知之外不知之內,知之粗不知之一精一,知之乃不知,不知乃知之,孰知知之為不知,不知之為知乎!夫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孰知形之不形者乎!故「天下皆知善之為善也,斯不善矣!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文子問曰:人可以微言乎?
老子曰:何為不可?唯知言之謂乎!夫知言之謂者,不以言言也。
爭魚者濡,逐獸者趨,非樂之也,故至言去言,至為去為,淺知之人,所爭者末矣,夫「言有宗,事有君,夫為無知,是以不吾知。」
文子問曰:為國亦有法乎?
老子曰:今夫挽車者,前呼邪□,後亦應之,此挽車勸力之歌也,雖鄭衛胡楚之音,不若此之義也。
治國有禮,不在文辯。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老子曰:道無正而可以為正,譬若山林而可以為材,材不及山林,山林不及雲雨,雲雨不及陰陽,陰陽不及和,和不及道。
道者,「所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無達其意,天地之間,可陶冶而變化也。
老子曰:聖人立教施政,必察其終始,見其造恩,故民知書則德衰,知數而仁衰,知券契而信衰,知機械而實衰。
瑟不鳴而二十五弦各以其聲應,軸不運於己而三十輻各以其力旋,弦有緩急,然後能成曲,車有勞佚,然後能致遠,使有聲者,乃無聲者也,使有轉力者,乃無轉也。
上下異道,易治即亂,位高而道大者從,事大而道小者凶。
小德害義,小善害道,小辯害治,苛悄傷德。
大正不險,故民易導,至治優遊,故下不賊,至忠復素,故民無偽匿。
老子曰:相坐之法立,則百姓怨,減爵之令張,則功臣叛,故察於刀筆之跡者,不知治亂之本,習於行陣之事者,不知廟戰之權。
聖人先福於重關之內,慮患於冥冥之外,愚者惑於小利而忘大害,故事有利於小而害於大,得於此而忘於彼。
故仁莫大於一愛一人,智莫大於知人,一愛一人即無怨刑,知人即無亂政。
老子曰:江河之大,溢不過三日,飄風暴雨,日中不出須臾止。
德無所積而不憂者,亡其及也,夫憂者所以昌也,喜者所以亡也,故善者以弱為強,轉禍為福,道沖而之又不滿也。
老子曰:清靜恬和,人之一性一也,儀表規矩,事之制也,知人之一性一則自養不悖,知事之制則其舉措不亂。
發一號,散無競,總一管,謂之心;見本而知末,執一而應萬,謂之術;居知所為,行知所之,事知所乘,動知所止,謂之道。
使人高賢稱譽己者,心之力也,使人卑下誹謗己者,心之過也,言出於口,不可止於人,行發於近,不可禁於遠。
事者難成易敗,名者難立易廢,凡人皆輕小害,易微事,以至於患。
夫禍之至也,人自生之,福之來也,人自成之,禍與福同門,利與害相鄰,自非至一精一,莫之能分,是故智慮者,禍福之門戶也,動靜者,利害之樞機也,不可不慎察也。
老子曰:人皆知治亂之機,而莫知全生之具,故聖人論世而為之事,權事而為之謀。
聖人能陰能陽,能柔能剛,能弱能強,隨時動靜,因資而立功,睹物往而知其反,事一而察其變,化則為之象,運則為之應,是以終身行之無所困。
故事或可言而不可行者,或可行而不可言者,或易為而難成者,或難成而易敗者。
所謂可行而不可言者,取捨也,可言而不可行者,詐偽也,易為而難成者,事也,難成而易敗者,名也。
此四者,聖人之所留心也,明者之所獨見也。
老子曰:道者敬小微,動不失禮,百射重戒,禍乃不滋,計福勿及,慮禍過之,同日被相,蔽者不傷,愚者有備與智者同功。
夫積一愛一成福,積憎成禍,人皆知救患,莫知使患無生,夫使患無生易,施於救患難。
今人不務使患無生,而務施救於患,雖神人不能為謀。
患禍之所由來,萬萬無方,聖人深居以避患,靜默以待時,小人不知禍福之門,動而陷於刑,雖曲為之備,不足以金身。
故上士先避患而後就利,先遠辱而後求名,故聖人常從事於無形之外,而不留心於已成之內,是以禍患無由至,非譽不能塵垢。
老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圓,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
所謂心欲小者,慮患未生,戒禍慎微,不敢縱其欲也。
志欲大者,兼包萬國,一齊殊俗,是非輻輳,中為之轂也。
智圓者,終始無端,方流四遠,淵泉而不竭也。
行方者,直立而不撓,素白而不污,窮不易一操一,達不肆志也。
能多者,文武備具,動靜中儀,舉錯廢置,曲得其宜也。
事少者,乘要以偶眾,執約以治廣,處靜以持躁也。
故心小者,禁於微也;志大者,無不懷也;智圓者,無不知也;行方者,有不為也;能多者,無不治也;事少者,約所持也。
故聖人之於善也,無小而不行,其於過也,無微而不改。
行不用巫覡,而鬼神不敢先,可謂至貴矣,然而戰戰慄栗,日慎一日,是以無為而一之成也。
愚人之智,固已少矣,而所為之事又多,故動必窮。
故以政教化,易而必成,以邪教化,其勢難而必敗,捨其易而必成,從事於難而必敗,愚惑之所致。
老子曰:福之起也綿綿,禍之生也紛紛,禍福之數微而不可見,聖人見其始終,故不可不察。
明主之賞罰,非以為己,以為國也,適於己而無功於國者,不施賞焉,逆於己而便於國者,不加罰焉。
故義載乎宜謂之君子,遺義之宜謂之小人。
通智得而不勞,其次勞而不病,其下病而不勞。
古之人味而不捨也,今之人捨而不味也。
紂為象櫡而箕子唏,魯以偶人葬而孔子歎,見其所始即知其所終。
老子曰:仁者人之所慕也,義者人之所高也,為人所慕,為人所高,或身死國亡者,不周於時也,故知義而不知世權者,不達於道也。
五帝貴德,三王用義,五伯任力,今取帝王之道,施五伯之世,非其道也。
故善也否同非譽俗趨行等逆順左右。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行,即有以經於世矣。
知天而不知人,即無以與俗交,知人而不知天,即無以與道游。
直志適情,即堅強賊之,以身役物,即陰陽食之。
得道之人,外化而內不化,外化所以知人也,內不化所以全身也,故內有一定之一操一,而外能屈伸,與物推移,萬舉而不陷,所貴乎道者,貴其龍變也。
守一節推一行,雖以成滿猶不易,拘於小好而塞於大道。
道者,寂寞以虛無,非有為於物也,不以有為於己也,是故舉事而順道者,非道者之所為也,道之所施也。
天地之所覆載,日月之所照明,陰陽之所煦,雨露之所潤,道德之所扶,皆詞一和也。
是故能戴大圓者履大方,鏡大清者視大明,立太平者處大堂,能游於冥冥者,與日月同光,無形而生於有形,是故真一人托期於靈台,而歸居於物之初,視於冥冥,聽於無聲,冥冥之中獨有曉焉,寂寞之中獨有照焉。
其用之乃不用,不用而後能用之也,其知之乃不知,不知而後能知之也。
道者,物之所道也,德者,生之所扶也,仁者,積恩之證也,義者,比於心而合於眾適者也。
道滅而德興,中世守德而不懷,下世繩繩唯恐失仁。
故君子非義無以活,失義則失其所以活,小人非利無以活,失利則失其所以活,故君子懼失義,小人懼失利,觀其所懼,禍福異矣。
分類: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