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內觀經》現代解讀(五):老君曰: 「 人所以流浪惡道,沈淪滓穢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上老君內觀經》現代解讀(五)

太上老君內觀經

現代解讀(五)

#f_article p.jingwen{color:#006600;background:#FFFFEC;border:1px solid #000000;padding:5px;text-indent:0px;te}#f_article p.jiedu{color:DarkMagenta;text-indent:0px;}

老君曰: 「 人所以流浪惡道,沈淪滓穢,緣六情起妄,而生六識,六識分別,繫縛憎愛,去來取捨,染著煩惱,與道長隔。

所以內觀六識,因起六欲。

欲從何起?欲自識起。

識從何起?識自欲起。

妄想顛倒,而生有識。

亦曰自然,又名無為。

本來虛靜,元無有識。

有識分別,起諸邪見。

邪見既興,儘是煩惱。

展轉繫縛,流浪生死,永失於道矣。」

人為什麼會沉迷於那種不珍惜生命的惡道裡呢?這是因為人有喜、怒、哀、樂、愛、惡六種感情,從而產生各種不同的欲一望 ,經過不同的取捨,導致不同的追求,茲生出不同的煩惱,終於與道的清靜本質越離越遠。

學過禪宗的人可能意識到,這篇文章的作成時間大概是在宋朝左右,那時不僅儒家在剽竊傾家的東西,道家也在偷梁換柱地吸收傾家的東西,中醫講"喜、怒、悲、思、恐"分別與五臟相對應,這六情六識是佛家提出的,所謂六識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引起。

上面的內容繞來繞去內觀思想,也就是講的"六根清靜",只不過是用道家的理論來解釋。

"六欲"和"六識"是相互相承,相互促進的,六識會引起人貪圖六欲,貪圖六欲的同時又增加了六識的程度,從而更加劇了對六欲的貪求。

("道"這個東西)也可叫"自然",也可叫"無為",也就是說"道"既無六欲,也無六識,是虛靜的東西。

人因為有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能識別世界,而當今世界又是"花花世界",正統教育也沒有及時跟上,所以人因此產生對物慾追求的邪念,從而導致各種痛苦和災難,遠離了道的根本。

小雅認為,這一段完全沒有必要偷取傾家的概念,而道家自己就有很好的解釋,《老子》中很清楚地寫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這不就是上面所說的六根到六識引起六欲嗎?《老子》又進一步提出解決辦法:"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

老君曰: 「 道無生死,而形有生死。

所以言生死者,屬形不屬道也。

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

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

人能存生守道,則長存不亡也。

又曰:人能常清靜其心,則道自來居。

道自來居,則神明存身。

神明存身,則生不亡也。

人常欲生,而不能虛心。

人常惡死,而不能保神。

亦猶欲貴,而不用道;欲富,而不求寶;欲速,而足不行;欲肥,而食不飽也。」

道是生成萬物的基本元素,所以沒有生死,有生死的是有一定形體的萬物。

這就好比潮起潮落,潮水從起到落是一個生死的過程,而組成潮水的"水"卻不會隨之生生死死。

潮水能起是因為有諸多因素(如風、深度、月的引力等)的"道",潮水落下是因為它存在的因素消失。

對於人一體 也是一樣,只要合乎道,即神、一精一、魂、魄、志、意等各守其位,常保持清靜之心,就自然保持了道的本質,神明自然臨身,人就能長生。

相反,人如果有各種各樣的慾念,心就不能空虛,人疲於奔命,造成身心衰竭,不能守神。

這就是人想要高貴而不用道,想要富裕而不取寶,想要快速走卻不動腳,想要體胖卻不吃飽。

老君曰: 「 道以心得,心以道明。

心明則道降,道降則心通。

神明之在身,猶火之因卮也。

明從火起,火自炷發。

炷因油潤,油藉卮停。

四者若廢,明何生焉。

亦如明緣神照,神托心存。

水由形有,形以道全。

一物不足,明何依焉?所以謂之神明者,眼見耳聞,意知心覺,分別物理,細微悉知,由神以明,故曰神明也。」

人身之道關鍵是用心去體會,而思想也只有看懂了道的這個規律才能算通達,而心靈通達求道的難度就自然減少,從而導致更加明白事理。

達成這樣一種良性循環,神明就駐留身體之中。

如果將這個神明比作火,那麼身體就可以比作卮。

(卮[zhī]一般指古代古代喝酒時,那種扁平狀的酒杯,這裡是指油燈,形狀和酒杯相似,杯內放入豆油,中間一根柱子內含絨線繩,上出頭作燈芯,下入杯底以供油之需)。

光明是由火所發出,而火是由絨線柱所燃,絨線又是由油所浸潤,油是依靠卮杯所承載。

這四個環節任何一個被打亂,就沒有光明可見。

這個道理和人一體 之神明相同,人一體 之光明是由神明所照,而神明是依賴心才存在,。

(此處與下一句"水由形有,形以道全"意思不連貫,小雅猜測有漏句,有能解釋的網友請補充一下),要想明白這些人一體 長生的道理,上面所說的幾個環節缺一不可。

因此,我們所說的"神明",通過眼見耳聞、意知心覺,然後分辨事物內在的道理,詳細地用心體會便可明白。

以神而明,所以叫"神明"。

這一段囉囉嗦嗦說了一大堆比喻,可能古人一聽就懂,但我們是越聽越糊塗,小雅撇開原文,用自己的話解釋大家可能更容易明白。

所謂內觀就是要明白事物(這兒指人自身)的內在道理,而這個觀察必須要有神助,這個神當然不是天上的神仙,而是人身內心自有的神明。

老君曰: 「 所以言虛心者,遣其實也;無心者,除其有也;定心者,令不動也;安心者,使不危也;靜心者,令不亂也;正心者,使不邪也;清心者,使不濁也;淨心者,使不穢也。

此皆以有,令使除也。

四見者,心直者,不反覆也。

心平者,無高低也。

心明者,無暗昧也。

心通者,無窒礙也。

此皆本自照者也。

粗言數語,余可思也。」

在講解這一段之前,為了更好地理解,先解釋一下老子對做人的要求"虛心實腹,弱志強骨",有人說這就是要求人謙虛並吃飽肚子,這是不對的。

上面說到"魂在肝,魄在肺,一精一在腎,志在脾,神在心",神居住在心,如果心中有各種貪慾,原先的神就無處可居,虛心就是要去除各種貪慾雜念,使心神清靜。

實腹並不是吃東西,而是氣歸丹田。

志是欲一望 的強烈表現,所以要弱志強骨。

後面所說的"無心、定心、安心、靜心、正心、清心、淨心"等名詞雖多,意思與虛心相差不大。

內觀就是要做到"虛心",能夠虛心就能有"四見",也就是四種現象:心直、心平、心明、心通。

心直是指不反覆,不會今天內觀了,明天被人一干擾又耽擱了。

心平是無高低起伏,心境一平如水。

心明是心底一片通明,無美醜、好壞、是非、對錯之分。

心通是內觀一鑒無餘,毫無阻礙。

這些現象都是神明自照的結果。

這兒雖一胡一 言亂語,大家可細細品味。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上老君內觀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