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略譯文》中略譯文:五帝傚法天地運行,增設言教,制定政令,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三略譯文》中略譯文

三略譯文

中略譯文

三皇不需要任何言論,教化便流布四海,所以天下的人不知道該歸功於誰。

五帝傚法天地運行,增設言教,制定政令,天下因此太平。

君臣之間,互相推讓功勞。

四海之內,教化順利實現,黎民百姓卻不知其中的原因。

所以,使用臣屬不需依靠禮法和獎賞,就能做到君臣和美無間。

三王用道德治理民眾,使民眾心悅誠服。

三王制定法規,以防衰敗,天下諸侯按時朝覲,天子的法度實行不廢。

雖然有了軍備,但並沒有戰爭的禍患。

君主不懷疑臣屬,臣屬也不懷疑君主。

國家穩定,君位鞏固。

大臣適時功成身退,君臣之間也能和睦相處而無猜疑。

五霸用權術統御士,以信任結交士,靠獎賞使用士。

失去信任,士就會疏遠了。

缺少獎賞,士便不會用命了。

《軍勢》上說:出兵作戰,重在將帥有專斷指揮之權。

軍隊的進退如果都受君主控制,是很難打勝仗的。

《軍勢》上說:對智者、勇者、貪者、愚者的使用方法各有不同。

有智謀的人喜歡建功立業,勇敢的人喜歡實現自己的志向,貪財的人追求利祿,愚魯的人不惜性命。

根據他們各自的特點來使用他們,這就是用人的微妙權術。

《軍勢》上說:不要讓能說會道的人談論敵人的長處,因為這樣會惑亂人心。

不要用仁厚的人管理財務,因為他會曲從於下屬的要求而浪費錢財。

《軍勢》上說:軍中要禁絕巫祝,不准他們為將士們預測吉凶。

《軍勢》上說:使用俠義之士不能靠錢財。

所以,義士是不會替不仁不義的人去賣命的,明智的人是不會替昏聵的君主出謀劃策的。

君主不能沒有道德,沒有道德大臣就會背叛;君主不能沒有威勢,沒有威勢就會喪失權力。

大臣不能沒有道德,沒有道德就無法輔佐君主;大臣也不能沒有威勢,沒有威勢國家就會衰弱。

但是大臣威勢過了頭則會害了自己。

所以聖明的君王治理天下,觀察世道的盛衰,衡量人事的得失,然後制定典章制度。

所以諸侯轄二軍,方伯轄三軍,天子轄六軍。

世道亂了,叛逆便產生了。

天子的德澤枯竭了,諸侯之間的結盟立誓、互相攻伐也就出現了。

諸侯之間,勢均力敵,誰也沒有辦法戰勝對手,於是便爭相延攬英雄豪傑,與之同好同惡,然後再運用權術。

所以,不運籌謀劃,是沒有辦法決嫌定疑的;不詭詐出奇,是沒有辦法破奸平寇的;不秘密謀劃,是沒有辦法取得成功的。

聖人能夠體察天之道,賢人能夠取法地之理,智者能夠以古為師。

所以,《三略》一書,是為衰微的時代而作的。

《上略》設置禮賞,辨識奸雄,揭示成敗之理。

《中略》區分德行,明察權變。

《下略》陳述道德,考察安危,說明殘害賢人的罪過。

所以,君主深通《上略》,就可以任用賢士、制服敵人了。

君主深通《中略》,便可以駕御將帥,統領兵眾了。

君主深通《下略》,就可以明辨興衰的根源,熟知治國的綱紀了。

人臣深通《中略》,就可以成就功業,保全身家。

高飛的鳥兒死完了,良弓就該收起來了。

敵對的國家滅亡了,謀臣就該消滅了。

所謂的消滅,並不是消滅他們的肉體,而是要削弱他們的威勢,剝奪他們的權力。

在朝廷上給他封賞,給他人臣中最高的爵位,以此來表彰他的功勞。

封給他中原肥沃的土地,以使他的家中富有。

賞給他美女珍玩,使他心情愉悅。

軍隊一旦編成,是無法倉促解散的。

兵權一經授予,是無法馬上收回的。

戰爭結束,將帥班師,對於君主來說,這是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所以,要以封爵為名削弱他的實力,要以封土為名剝奪他的兵權。

這就是霸者統御將帥的方略。

因此,霸者的行為,是駁雜而不純的。

保全國家,收羅英雄,就是《中略》所論的權變。

歷代做君主的,對此都是秘而不宣的。

註釋

帝者:指傳說中的五帝,說法不一。

王:指三王,即夏、商、週三代的創始人夏禹、商湯、周武王(一說將周文王、周武王並為一王)。

霸:指春秋五霸,說法不一。

《軍勢》:古代兵書,已失傳。

辯士:能言善辯的人。

諸侯二師,方伯三師、天子六師:《周禮·夏官司馬》:「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

王六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

方伯,商、周時一方諸侯之長。

駁:雜。

勢:威力。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三略譯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