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法
天子之義
【原文】
必純取法天地而觀於先聖。
士庶之義,必奉於父母而正於君長。
故雖有明君,士不先教,不可用也。
古之教民,必立貴賤之倫經,使不相陵。
德義不相逾,材技不相掩,勇力不相犯,故力同而意和也。
古者,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故德義不相逾。
上貴不伐之士,不伐之士,上之器也,苟不伐則無求,無求則不爭。
國中之聽,必得其情,軍旅之聽,必得其宜,故材技不相掩。
從命為士上賞,犯命為士上戮,故勇力不相犯。
既致教其民,然後謹選而使之。
事極修,則百官給矣,教極省,則民興良矣,習慣成,則民體俗矣,教化之至也。
古者,逐奔不遠,縱綏不及,不遠則難誘,不及則難,陷。
以禮為固,以仁為勝,既勝之後,其教可復,是以君子貴之也。
有虞氏戒於國中,欲民體其命也。
夏後氏誓於軍中,欲民先成其慮也。
殷誓於軍門之外,欲民先意以行一事也。
周將交刃而誓之,以致民志也。
夏後氏正其德也,未用兵之刃,故其兵不雜。
殷義也,始用兵之刃矣。
周力也,盡用兵之刃矣。
夏賞於朝,貴善也。
殷戮於市,威不善也。
周賞於朝,戮於市,勸君子懼小人也。
三王彰其德一也。
兵不雜則不利。
長兵以衛,短兵以守,太長則難犯太短則不及。
太輕則銳,銳則易亂。
太重則鈍,鈍則不濟。
戎車:夏後氏曰鉤車,先正也;殷曰寅車,先疾也;週日元戎,先良也。
旗:夏後氏玄,首人之孰也,殷白,天之義也;周黃,地之道也。
章:夏後氏以日月,尚明也;殷以虎,尚威也;周以龍,尚文也。
師多務威則民詘,少威則民不勝。
上使民不得其義,百姓不得其敘,技用不得其利,牛馬不得其任,有司陵之,此謂多威。
多威則民詘。
上不尊德而任詐匿,不尊道而任勇力,不貴用命而貴犯命,不貴善行而貴暴行,陵之有司,此謂少威,少威則民不勝。
軍旅以舒為主,舒則民力足。
雖交兵致刃,徒不趨,車不馳,逐奔不逾列,是以不亂。
軍旅之固,不失行列之政,不絕人馬之力,遲速不過誡命。
古者,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
軍容入國,則民德廢;國容入軍,則民德弱。
故在國言文而語溫,在朝恭以遜,修己以待人,不召不至,不問不言,難進易退,在軍抗而立,在行遂而果,介者不拜,兵車不式,城不上趨,危事不齒。
故禮與法表裡也,文與武左右也。
古者賢王,明民之德,盡民之善,故無廢德,無簡民,賞無所生,罰無所試。
有虞氏不賞不罰,而民可用,至德也。
夏賞而不罰,至教也。
殷罰而不賞,至威也。
周以賞罰,德衰也。
賞不逾時,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
罰不遷列,欲民速規為不善之害也。
大捷不賞,上下皆不伐善。
上苟不伐善,則不驕矣,下苟不伐善,必亡等矣。
上下不伐善若此,讓之至也。
大敗不誅,上下皆以不善在己,上苟以不善在己,必悔其過,下苟以不善在己,必遠其罪。
上下分惡若此,讓之至也。
古者戌軍,三年不興,睹民之勞也;上下相報若此,和之至也。
得意則愷歌,示喜也。
偃伯靈台,答民之勞,示休也。
【翻譯】
天子正確的思想行為,應當是取法天地,借鑒古代聖王。
士氏的正確思想行為,應當是遵從父母教訓,不偏離君主和長輩的教導。
所以雖有賢明的君主,如果對士民不事先教育,也是不能使用他們的。
古代教育民眾,必須制定上、下、尊、卑的人倫道德規範,使上下尊卑之間彼此不相欺凌,德和義不互相踰越,有才技的人不被埋沒,有勇力的人不敢違抗命令,這樣,大家就會同心協力了。
古時候,朝廷的禮儀法度,不能用於軍隊,軍隊的禮儀法度,不能用於朝廷。
所以德和義就不會互相踰越。
君主必須敬重不自誇的人,因為不自誇的人,是君主所寶貴的人才,如能不自誇,就說明他沒有奢望,沒有奢望就不會和別人相爭。
朝廷聽取這些人的意見,一定會掌握真實情況,軍隊裡能聽取這些人的意見,事情就會得到妥善處理,這樣,有才技的人就不致被埋沒了。
對服從命令的人,上級要給予獎勵,對違抗命令的人,上級要給予制裁,這樣,有勇力的人就不敢違抗命令了。
民眾經受了這些教育,然後再慎重選拔任用他們。
各項事業都治理得很好,各級官吏就盡到職責了。
教育內容簡明扼要,民眾就容易學得好,習慣一經養成,民眾就會按習俗行一事了。
這就是教育的最大成效。
古人用兵,追擊潰逃的敵人不過遠,追蹤主動退卻的敵人不迫近。
不過遠就不易被敵人誘騙,不迫近就不易陷入敵人的圖套。
以禮制為規範,軍隊就能鞏固,用仁一愛一為宗旨,就能戰勝敵人。
用這種方法,取勝以後,還可以反覆運用,因而賢德的人都很重視這種方法。
虞舜在國內告誡民眾,是為了使人們理解他的命令。
夏啟在軍中誓師,是為了使軍隊事先有思想準備。
商湯在軍門之外誓師,是為了使軍隊事先瞭解他的意圖以便行動。
周武王在兩軍將要交鋒的時候誓師,是為了激勵士卒的戰鬥意志。
夏禹用德取天下,沒有使用武力,所以當時兵器種類比較簡單。
商湯用義取天下,開始使用武力和兵器。
周武王用武力取天下,使用了各種各樣的兵器。
夏代在朝廷上獎勵有功的人,是為了鼓勵好人。
商代在集市上殺戮有罪的人,是為了警告壞人。
周代在朝廷上獎勵有功的人,在集市上殺戮有罪的人,是為了勉勵「君子」,震駭「小人」。
三王的辦法雖有不同,但是鼓勵人們為善的一精一神是一致的。
各種兵器不配合使用,就不能發揮威力。
長兵器用以掩護短兵器,短兵器用以抵近戰鬥。
兵器太長就不便使用,太短就打擊不到敵人。
太輕就脆弱,脆弱就容易折毀。
太重就不鋒利,不鋒利就不中用。
兵車:夏代叫鉤車,注重行駛平穩;殷代叫寅車,注重行動遲速;周代叫元戎,注重結構一精一良。
旗幟:夏代用黑色,取其像手持人頭那樣威武;殷代用白色,取其像天體那樣皎潔;周代用黃色,取其像大地那樣深厚。
徽章:夏代用日月,表示光明;殷代用虎,表示威武;周代用龍,表示文采。
治軍過於威嚴,士氣就會受到壓抑,缺少威信,就難以指揮士卒克敵制勝。
上級使用民力不適宜,任用官吏不恰當,有技能的人不能發揮其作用,牛馬也不能合理地使用,主管者又盛氣凌人地去強迫人們服從,這就是過於威嚴。
過於威嚴,士氣就感到受壓抑。
君主不尊重有德行的人而信任一奸一詐邪惡的人,不尊重有道義的人而任用恃勇逞強的人,不重用服從命令的人,而重用專橫武斷的人,不重用善良的人,而重用殘暴的人,以致引起民眾反抗官吏,這就會降低威信。
缺少威信,就不能指揮士卒去戰勝敵人。
軍隊行動,以從容不迫為主,從容不迫就能保持士卒力量的充沛。
雖各衝鋒陷陣中,步兵也不要快步走,兵車也不要奔馳,追擊敵人也不准超越行列,這樣才不至擾亂戰鬥隊形。
軍隊的穩固一性一,就在於不打亂行列的秩序,不用盡人、馬的力量,行動的快慢決不許超出命令的規定。
古時候,朝廷的禮儀法度不用在軍隊中,軍隊的禮儀法度,不用在朝廷內。
如果把軍隊的禮儀法度用在朝廷內,民眾的禮儀風氣就會被廢弛,把朝廷的禮儀法度用在軍隊中,軍隊的尚武一精一神就會被削弱。
因為在朝廷上說話要溫文爾雅,在朝見君主時態度要恭敬謙遜,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國君不召不來,不問不說,朝見時禮節隆重,辭退時禮節簡單。
在軍隊中要昂首直立,在戰陣中要行動果斷,穿著鎧甲不跪拜,在兵車上不行禮,在城上不急走,以免驚擾士眾,遇危險不懼怕以免惑亂軍心。
所以禮和法是相互為用的,文和武是不可偏廢的。
古代賢明的君王,表彰民眾的美德,鼓勵民眾的善行,所以沒有敗壞道德的事,也沒有不遵守法度的人,因而無須用賞也無須用罰。
虞舜不用賞也不用罰,民眾都能聽他使用,這是由於有了高尚的道德。
夏代只用賞而不用罰,這是由於有了良好的教育。
商代只用罰,而不用賞,這是由於有了強大的威勢。
周代賞罰並用,這是由於道德已經衰敗了。
獎賞不要過時,為的是使民眾迅速得到做好事的利益。
懲罰要就地執行,為的是使民眾迅速看到做壞事的惡果。
大勝之後不頒發獎賞,上下就不會誇功,上級如果不誇功,就不會驕傲了;下級如果不誇功,就不會向上比了。
上下都能這樣不誇功,這是最好的謙讓風氣。
大敗之後不執行懲罰,上下都會認為錯誤是在自己。
上級如果認為錯誤在自己,必定決心改正錯誤,下級如果認為錯誤在自己,必定決心不再犯錯誤。
上下都像這樣爭著分擔錯誤的責任,也是最好的謙讓風氣。
古時對於守邊防的軍人,服役一年後,三年內不再徵調他們,這是看到他們太辛苦了。
上下這樣地互相體恤,就是最一團一結的表現。
打了勝仗就高奏凱歌,表達喜慶的心情。
結束戰爭後,高築「靈台」集會,慰勞民眾,表示從此開始休養生息。
分類:古代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