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入竺國度海之處第十五: 法師行次,行者啟曰:「我師不知,來時方昨日,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入竺國度海之處第十五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入竺國度海之處第十五

法師行次,行者啟曰:「我師不知,來時方昨日,今已過三年,此是西天竺國也;近雞足山。」

行之三日,見一座城門。

門上牌額云「竺國」。

入見街市數台,匆匆瑞氣,人民馬轎往來紛紛。

只見香煙裊裊,花果重重,百物皆新,世間罕有。

次見一寺,寺號「福仙寺(德富氏本無」寺「字)」。

遂入寺中,參見知客。

彼中僧行,五千餘人。

次謁主事,又參廚頭。

寺內香花搖曳,蟠蓋紛紜(巾箱本似作「絃」),佛具齊全,七寶間雜。

才□(左「」右「鹹」)金鈴一下,即時齋饌而來。

法師問行者曰:「此齋食,全不識此味。」

行者曰:「此乃西天佛所供食,百味時新,凡俗之人,豈能識此?」

僧行食了,四大豁然。

至晚,寺主延請法師,敘問人情。

茶湯周匝,遂問法師:「遠奔來此,有何所為?」

法師起曰:「奉唐帝詔敕,為東土眾生未有佛教,特奔是國求請大乘。」

時寺僧聞語,冷笑低頭道:「我福仙寺中,數千餘年,經歷萬代,佛法未聞。

你道求請佛法,法在何處?佛在何方?你是癡人!」法師問曰:「此中即無佛法,因何有寺有僧?」

僧曰:「此中人週歲教經,法性自通。

豈用尋請?」

法師白曰:「此中仙景,最是聰明。

佛教方所,望垂旨示!」答曰:「佛主(德富氏本作「住」)雞足山中,此處望見。

西上有一座名山,靈異光明,人所不至,烏不能飛。」

法師曰:「如何人不至?」

答曰:「此去溪千里,過溪至山五百餘里。

溪水番浪,波闌(德富氏本作「瀾」)萬重。

山頂一門,乃是佛居之所。

山下(德富氏本此處有「一」字)千餘里方到石壁,次達此門。

除是法師會飛,方能到彼。」

法師見說,猶(德富氏本作「添」)悶低頭;乃問猴行者曰:「此去佛所,山巖萬里,水浪千里,作何計度?」

行者曰:「待我來日別作一計。」

至天曉,猴行者曰:「此中佛法,亦是自然。

我師至誠,爐藝多(德富氏本作「名」)香,地鋪坐具,面向西竺雞足山禱祝,求請法教。」

師一依所言,虔心(德富氏本作「意」)求請。

福仙僧眾盡來(巾箱本無「來」字)觀看。

法師七人,焚香望雞足山禱告,齊聲動哭。

此日感得唐朝皇帝,一國士民,鹹思三藏,人人發哀。

天地陡黑,人面不分。

一時之間,雷聲喊喊,萬道毫光,只見耳伴鈸聲而響。

良久,漸漸開光,只見(巾箱本缺「見」字)坐具上堆一藏經卷。

一寺僧徒,盡皆合掌道:「此和尚果有德行!」

三藏頂禮,點檢經文五千四十八卷,各各俱足,只無《多心經》本。

法師收拾,七人扶持,牽馬負載,起程回歸告辭。

竺國僧眾,合城盡皆送出,祝付法師回程百萬,經涉艱難,善為攝養,保護玄文;回到唐朝,作大利益。

相別之次,各各淚流。

七人辭別發(德富氏本作「登」)途,遂成詩曰:

百萬程途取得經,七人扶助即回程。

卻應東土人多幸,唐朝明皇萬歲膺。

建造經函興寺院,塑成佛像七余身。

深沙幽暗並神眾,乘此因緣出業津。

竺國西天都是佛,孩兒週歲便通經。

此回只少《心經》本,朝對龍顏別具呈。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