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
釋名:其母名曰烏頭。
氣味:辛、溫、有大毒。
主治:
1、少陰傷寒(初得二、三日,脈微細,但昏昏欲睡,小便白色)。用麻黃(去節)二兩、甘草(炙)二兩、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先煮麻黃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藥,煮汁成三升,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發微汗。引方名“麻黃附子甘草湯”。
2、少陰發熱(少陰病初得,反發熱而脈沈)。用麻黃(去節)二兩、附子(炮)去皮一枚、細辛二兩,水一鬥。先煮麻黃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藥,煮汁成三長,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發微汗。此方名“麻典附子細辛湯。”
3、少陰下利(下得清谷,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不惡寒,反而面赤,或腹痛,或幹嘔,或咽痛)。用大附子一個(去皮,切成片)、甘草(炙)二兩、幹姜三兩,加不沽升,煮成一升,分兩次溫服,脈出現即愈。面赤,加蔥九根;腹痛,加芍藥二兩;幹嘔,加生姜二兩;咽痛,加桔梗一兩;利止,而脈不出,加人參二兩。此方名“脈四逆湯”。
4、陰病惡寒(傷寒已發汗,不解,反惡寒,是體虛的現象)。芍藥三兩、甘草(炙)三兩、附子(炮,去皮)一枚,加水五程式,煮成一升五合。分次服下。此方名“芍藥甘草附子湯”。
5、陰盛格陽(病人躁熱面飲水、脈沈、手足厥逆)。用大附子一枚,燒存性,研為末,蜜水調服。逼散寒氣後使熱氣上升,汗出乃愈此方名“霹靂散”。
6、中風痰厥(昏不積壓人,口眼歪斜)。用生川烏頭、生附子,都去掉皮臍,各取半兩,和一南星一兩,生木香二錢五分。各藥混合後,每取五錢,加生姜十片、水二碗,煎成一碗溫服。此方名“五生飲”。
7、風病癱緩(手足軟垂,口眼歪斜,語音蹇澀,步履不正)。用川烏頭(去皮臍),五靈脂各五兩,共研為末,加龍腦、麝香溫酒送下。一天服三次。服至五、七丸,便覺手能擡動。腳能移步,吃至十丸,可以梳頭,此方名“神驗烏龍丹”。
8、風寒濕痹(麻木不仁,或手足不遂)。用香白米煮粥一碗,加入生川烏頭末四錢,慢熬適當,下姜汗一匙、蜜三大匙,空腹服下。或加薏苡末二亦可。
9、風癇。用生川烏頭(去皮)二錢半、五靈脂半兩,共研為末,加豬心血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一丸,姜湯送下。
10、小兒慢驚(抽筋,涎壅厥逆)。用生川烏頭(去皮臍)一兩、全蠍十個(去尾),分作三他,每服用水一碗、姜七片煎藥飲下。
11、小兒囟陷。用烏頭附子(生,去皮臍)二鯛、雄黃八分,共研為末。以蔥根搗和作餅巾2陷處。
12、腳氣腫痛。用黑附子一個(生,去皮臍),研為末,加生姜汁調成膏塗腫痛處。藥幹再塗,到腫消為止。
13、多年頭痛。用川烏頭、天南星,等分為末,蔥汁調塗太陽穴。
14、耳鳴不止。用烏頭(燒作灰)、菖蒲,等分為末棉花裹著塞耳內。一天換藥兩次。
15、牙痛。用附子一兩(燒灰)、枯礬一分,共研為末,擦牙。又方:川烏頭、川附子,生三匣面糊成丸子,如小豆在。每次以制包一丸咬口中,又方;用炮附子末納牙孔中,痛乃止。
16、虛寒腰痛。用鹿茸(去毛,酥炙微黃)、附子(炮,去皮臍)各二兩,鹽花三分,共三工業區末,加棗肉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溫酒送下。
17、寒熱瘧疾。用附子一枚重五錢者,裹在面中火煨,然後去面,加人參、丹砂各一錢,共研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未發病前連進三服。如藥有效,則有嘔吐現象或身體有麻木感覺,否則次日須再次服藥。
18、水泄久痢。用川烏頭二枚,一枚生用,另一枚以黑豆半合同煮熟,一起研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黃連湯送下。
19、陽虛吐血。用生地黃一斤,搗成汁,加酒少許。另以熟附子一兩半,去皮臍,切成片,放入地黃汁內,石器中煮成膏,取出附片焙幹,同山藥三兩研為末,再以膏調末成為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米湯送下。
20、白濁。用熟附子研為末。每服二錢,加姜三片、水一碗煮至六成,溫服。|
21、月經不調。用熟附子(去皮)當歸等分。每服三錢,水煎服。
22、癰疽腫毒辣。用川烏頭(炒)、黃蘗(炒)各一兩,研末唾液調塗患處。留頭。藥幹則以淘米水潤濕。
23、疔瘡腫痛。用醋和附子末塗患處。藥幹再塗。
24、疥癬,用川烏頭生切,煎水洗,甚驗。
25、手足凍裂。用附子去皮,研為末,以水、面調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