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2 .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3 .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5 .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6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 .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8 .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9 . 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10 . 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11 . 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12 .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13 .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14 .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
15 .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16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 . "士致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18 . 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19 .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20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21 .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22 .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3 .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24 . "見義不為,無勇也。"
25 .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26 .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27 . 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28 . 2025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29 .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0 . 子曰:"女爰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31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32 .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33 .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34 .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 ,使民以時。
35 .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6 . 2025"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37 .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
38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39 .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40 .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41 . 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42 .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43 .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44 . 2025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45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 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46 . 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47 .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48 . "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49 .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50 .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