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真逸史》第20回 都督冥府指翁孫 阿丑書堂弄師父:人生如夢寄塵中,夢覺塵緣總是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禪真逸史》第20回 都督冥府指翁孫 阿丑書堂弄師父

禪真逸史

第20回 都督冥府指翁孫 阿丑書堂弄師父

詩曰:

人生如夢寄塵中,夢覺塵緣總是空。

浪蕩形骸同泡影,浮沉蹤跡似飄蓬。

魂遊地府方知父,宿借禪門始認翁。

戲術弄師堪絕倒,將軍原不類兒童。

當時阿丑將手指著自己的眼睛道:「老爺,那個矮師父何處來的?卻是一雙鼠眼,有些要偷東摸西、挖牆撬壁的勾當。

儻日後做出事來,豈不連累老爺?」

林澹然喝道:「咄!你小廝們省得什麼,如此胡說?師父知道,活活打死。

快不許多講。」

阿丑拍著手,呵呵地笑出方丈去了。

林澹然暗想:「這小廝恁般乖覺,為何就識苗知碩會做賊?這都是他的靈根宿慧處。」

自此以後,遂縱放阿丑頑耍,不甚拘束。

苗知碩吃罷飯,走入方丈裡來,林澹然問打探梁國消息和杜都督家眷下落何如。

苗知碩道:「侯景自別住持,即投梁國。

不期東魏高澄用反間計與中國連和,激變侯景,反人台城,將武帝活活逼死。

朱僕射、張司農、臨賀王等,俱遭殺戮。

目今是武帝太子世贊即位,封侯景為相國,兼平章事,又稱為漢王。

這天下不久是侯景篡了。

那杜都督身喪之後,其妾馮氏,耽孕十七個月,生下一子甚好。

豈知不數年間,大母、次母俱患疫症,相繼而亡,家業又被火焚,其子不知下落。

果然是家破人亡,實為可憐。」

林澹然聽罷,潸然淚下,悲歎不已。

且說這阿丑無拘無束,每日山前山後頑耍,沒興時跳在溪內洗浴,千般百樣,在水裡嬉戲。

不覺月餘。

當下時值炎天,十分酷熱,薛舉在城內張太公家讀書,先生見天氣暑熱,告別回家去了,張太公著人送薛舉回莊上來。

林澹然教他早晚一溫一 一習一 書史,薛舉那裡肯讀,終日和阿丑耍拳舞棒,踢飛腳,跳四平,莊前莊後,左右鄰舍,家家攪遍。

有幾個村老,走到莊裡告訴林澹然道:「貴莊這兩位小官,十分頑劣,村前村後幾家鄰舍,被他攪得不耐煩。

溪邊魚網時常扯破,園中花果屢次偷吃,若小廝們阻擋他,就尋相打。

況兼力大,誰敢抵手?狗若吠時,即提起尾來搠死便是。

我們老人家說他幾句,他也不聽,一味鳥娘鳥爹的亂罵。

村老們因住持老爺的人,又不好傷觸他,只得忍氣。

今日特來見住持,望乞美言教誨,戒他下次,省得壞了鄰舍之情。

村老無知,斗膽冒讀。」

林澹然道:「貧僧隱居於此,競不知這兩個畜生在外如此生事,乃貧僧之罪也。

列位老丈請息怒,待山僧重責這廝,容日清罪。」

眾老一齊道:「住持如此忠厚,卻是我等得罪了。」

起身告別,林澹然留茶,送出莊門去了。

澹然自回禪堂裡念佛。

直到天暮,方見薛舉和阿丑笑嘻嘻地回來。

林澹然喝教二人跪下,兩個不知是何緣故,在禪堂佛廚前跪了。

林澹然提竹片在手裡,罵道:「好兩個畜生呵,一個不成主,一個不成僕,相呼廝扯,那裡去生事來?打攪得村坊不寧,大膽衝撞鄰里父老。

先打這狗才,後打這畜生。」

薛舉道:「我一向不曾頑,阿丑指引道:東園果子好吃,西池魚兒好摸,打人罵人,都是他教我的。

沖激鄰舍,也並不於我之事。」

阿丑爭道:「大叔,你在城讀書不曾回莊時,我也鎮日價遍處閒耍,為何不曾有一個人來告舌?自你回來,日逐引我去打攪東鄰西合,就有許多唇舌,如何卻都推在我身上?」

林澹然怒道:「這狗才還恁般花嘴巧舌,如何說得過!」提起竹片,將阿丑打了十數下。

次後來打薛舉,打得兩下,苗知碩、一胡一 性定、沈性成一齊來勸。

林澹然罵道:「以後若再如此,兩個俱是一百竹片。

今晚不許起來,直跪到天曉才放。」

林澹然帶怒入方丈裡去了。

薛舉、阿丑跪在禪堂裡,你我互相埋怨。

未及一更天氣,苗知碩自悄悄來領薛舉進去睡了,阿丑卻獨自一個跪在那佛前,不見有人出來放他。

心裡煩惱,想道:「悔他娘鳥氣麼,薛大叔引我惹了鄰合,卻把我兩腿兒熬打,雙膝兒受跪,他卻苗師父領進去睡了,留我一個,冷清清跪在這裡,守著琉璃燈。

呸!這都是那潘婆害我。

不如趁今夜無人知覺,悄地到他門首,放起一把火來,燒得那廝人離財散。

淨淨光光,才消得我這一口怨氣。」

忙忙的尋了引火紙札,帶了火種,溜出莊前,爬起靠牆楊柳樹上,往外一跳,出了莊門,取路徑奔潘婆家來。

走過村場,又過了兩重崗子,正落山坡,猛地起一陣旋風,豁喇喇樹葉,如雨點般滿頭飄下。

行不數步,又起一陣風,刮得滿山樹木颯颯地響。

阿丑打了一個寒噤,遠遠見兩盞燈光從側首山坳裡閃閃爍爍射出來,阿丑笑道:「月色不甚明亮,正好借此燈光,順路同下山去。」

低頭急走,忽然平地起一個霹靂,振得地動山搖,原來是一隻吊睛白額大虎。

見了阿丑,將口拄地吼這一聲,揚威豎尾,逕來撲人。

阿丑見了,叫聲「阿呀!」急轉身復跑上山。

回頭看那虎時,已撲近身邊,阿丑就鑽入樹林中。

那虎也趕入來,阿丑慌了,急急溜上一株大松樹,蹲在頂上。

那大蟲昂頭向上看了半晌,兩爪揎地,將頭拄著樹根,猛地吼了一聲,樹枝振動,阿丑險些兒跌下來。

兩手緊緊抱住大枝,看著下面那虎,又將樹根啃嚙。

阿丑暗想:「這畜生若咬斷樹根,如何是好?」

心生一計,扯開裙褲,放出溺來。

口裡念道:「撒了驚尿,免生疾病。」

那尿熱騰騰澆將下去。

大蟲仰面看上。

阿丑取出腰間火種,點著紙,劈頭丟下,剛剛撒在大蟲的左眼裡。

那虎燒得眼疼,打個滾,跳過對山去了。

阿丑歡喜,忙忙溜下樹來,不期踏著枯枝,括地一聲響,樹枝連人滴溜溜跌落塵埃。

樹高勢重,阿丑跌得昏暈而死,一點靈魂,縹縹渺渺,獨自而行。

一望時儘是荒郊曠野,但見陰風慘慘,冷霧昏昏。

並無一人來往。

阿丑心下驚疑這:「這光景不是潘家去的路了。」

放著膽,趲向前去。

行了十餘里,前面見一座城池,城頂上數道黑氣衝起,四周並沒屋舍人煙。

看看走近城邊,驀然城門開處,突出數個夜叉,生得鬼形怪狀,面目猙獰,種種奇異之像。

手執鋼叉刀棍,將阿丑擒住道:「這廝來得甚好,大王的福也。

造化,造化!」阿丑心慌要走,奈何掙扎不脫。

兩下正自扯鬧,忽見一老者,皂衣幅巾,須長鬢白,手拄枴杖,飛奔前來,喘吁吁喊道:「留入還我!留入還我!」夜叉喝道:「爾是甚處毛神,敢在此大呼小叫?」

老者道:「我是小蓬山土地。

有一大貴人,誤來汝處,我一路追尋,原來在此。

快快放他轉去,免受天譴。」

夜叉道:「我這枉死城無屈死的鬼,無放還的人。

這小子既已到此,再無放理。」

說罷,扯著阿丑驅入城去,土地一手拖住不放。

兩下裡扯來拽去,終是雙拳不抵四手。

你道矮矮一個白鬚老子,怎能扯得過這幾個長大凶鬼?弄得這老兒一面咯咯地嗆,拖著阿丑,滿地打滾。

阿丑心中大惱,奮力躍起,奪過夜叉鋼叉,向前亂搠。

土地挺枴杖,沒頭沒臉打將過去。

夜叉一齊舉兵器相迎。

倏然一騎馬飛到,馬上那員大將,口稱是直日巡察功曹,奉東嶽並城隍之旨,特來留杜貴人回去。

夜叉大吒道:「我等奉五殿閻羅天子聖旨,守此城中,豈有容易轉去得的?」

功曹大怒,拔出腰間寶劍,也殺將過來。

夜叉不能抵敵,奔入城內去了。

功曹將阿丑抱於馬上,策馬而走。

只聽得後面喊聲大振,回頭見數百牛頭馬面,鬼卒夜叉,簇擁著一員鬼將,騎著黑龍來追,旗號上書「無厭大王」四字。

怎生模樣?有(西一江一 月)為證,但見:

疙瘩臉澤如潑靛,獅子口一似硃砂。

銅鈴突眼露獠牙,赤髮蓬鬆可

怕。

頭戴金冠耀日,身穿繹服飄霞。

手持大斧跨龍蛇,聲若巨雷叱

吒。

功曹忙將阿丑放下,一交一 與土地道:「這鬼王極是兇惡,若貴人被他搶去,萬元生理。

汝等急往南走,我自單身迎敵。

汝等去遠,我才回馬。」

說罷,截住鬼王廝殺。

這土地引著阿丑急往南走,後面鬼卒,又飛步來趕。

二人十分危迫,忽聽得阿道之一聲 自東南而來,見百餘戰士,旌旗羽蓋,相繼擁至。

中央彩輿之間,端坐一位王者,又有數十個軍士,肩馱錢串,跟隨車後。

土地正欲喊叫,那大王早已先知,喚土地領阿丑相見。

又令戰士大呼功曹停戰,功曹撥馬去了。

鬼王厲聲問:「來者是何冥官,阻我戰陣?」

大王道:「孤乃冥曹總司掌案,忝居王位,足下豈不相認?孤家九世積德,蒙上帝恩賜一子,今偶誤來至此,足下河相迫乎?」

鬼王聽說,意欲收兵,眾鬼卒一齊喧哄道:「大貴人誤來,正大王代生之日,我等亦好出頭。

千載奇逢,非同容易,若一錯過,後會難期,大王豈可輕輕放過!」鬼王聽了,又復來搶阿丑。

大王喝車駕退後,令軍士將金錢百餘串,撩擲過去。

那鬼王見了錢,笑嘻嘻忙將手接,堆疊滿肩,回身入城去了。

眾克卒喧嘩不息,軍士將銀錢四下拋撒,鬼卒們攘臂爭奪,亂搶一空,盡皆滿面堆笑而散。

功曹、土地等隨車駕回府。

進了大殿,大王慰勞二神,側殿設宴相款。

手抱阿丑,垂淚道:「我兒這般長大了。

今日若非東嶽碟文傳報,此時汝已墮落孽城之內。」

阿丑道:「大王,你是何人,這樣愛我救我?」

大王道:「我非別人,乃汝親父,杜都督名成治的便是。」

阿丑聽了,扯住杜成治衣襟,大哭道:「你既是我父親,在此做官快活,如何將我流落,伏事別人?」

杜成治亦吳道:「我兒,可憐你命薄,遭此流離顛沛。

幸喜林禪師收養在莊,不致受苦。

頃者游弈大使接得岳府碟文,報稱汝入冥司,已近枉死城,故我親來救你。

又賴土地、功曹已先在彼相援。」

阿丑道:「我要到潘婆家去,路遇大蟲,上樹躲避,不期失足跌下,心忙意亂,錯走路徑,撞見這伙凶鬼,纏了這一會。

那生得醜惡怕人的,是什麼大王?十分可惡。」

杜成治道:「這魔王自從有地獄,即據枉死城,收錄一切橫死傷亡魂魄,暴虐貪利。

凡冥府諸曹官,典殃滿轉生一陽一世,為官清正。

惟此魔罕得托生,數百載間,儻有大貴靈魂自人枉死城者,方可代位。

然後此魔得生一陽一世,位極人臣,欺君罔上,蠹國害民。

若吳之伯(喜否),秦之商鞅,漢之董卓,皆是此魔轉世,荼毒生靈。

自漢末到今,將及四百餘年,彼大數又當轉生一陽一世,故今要搶汝入城代職。

但此輩小人,惟利可動,故我不惜數百萬冥錢,救你性命。」

阿丑道:「我聽得人說,世上惡人,死後決落地獄,受諸苦楚,不知真假?若真有,我要看一看耍子。」

杜成治道:「地獄陰險,汝不可觀。

但人心一念善,在在天堂;一念惡,種種地獄。

比如我為父的,生前正直,死後為神。

上帝復憐忠義,賜汝為子,以昌後嗣,這是做好人的報應。」

阿丑道:「我今只跟你做官,接續後代,不去伏事那林和尚了。」

杜成治道:「我兒,你不知這林彈師,乃是救你公公的大恩人。

我為報恩,救了林禪師性命,反把自己性命送了。

我生前不曾孝養得你公公,故今不能托生。

有一事囑付你,月餘之後,你公公到莊來,你可認他,留公公在莊上,小心孝順,就如孝順我一般。」

阿丑道:「我並不曾見公公面,如何認得?」

杜成治道:「你公公名喚杜悅,今年八十二歲了。

鬚髮皓白,手拄枴杖的便是。」

阿丑道:「莫非方才同我來的老頭兒麼?」

杜成治道:「不是。

你公公生得瘦長清健,左手背上有三點壽斑,右腳面上有一顆黑痣,以此為認,決然不差。

你的生日,可記得麼?」

阿丑道:「我從小沒了爹娘,那裡知道?」

杜成治道:「你是太清元年二月初七日亥時生的,乃遺腹之子。

因你生母馮桂姐耽孕十七月所產,故名過幾。

你今快快回去。」

阿丑扯住不放,哭道:「我只是隨你在此快活,不回去了。」

杜成治道:「此處是陰司地府,你不知道,況是梁國地方,你若不去,就不得活了。」

阿丑方才放手,垂淚欲行,社成治道:「我兒且住,還有一句至緊言語,幾乎忘了。

若你伏侍公公歸天之後,你已成一人 ,千萬將公公骸骨歸家,葬於祖墳上,盡我之心。

我的骸骨,已沉埋梁國,須日後還鄉。

族中尚有親人,你可歸宗認取。

暫時落籍,久後必然發跡。

我陰靈暗中護你,你當切記於心不可忘了。」

父子們正要分別,忽殿後轉出二位夫人,將阿丑抱住,號啕痛哭。

阿丑認得兩個母親,也放聲慟哭起來。

功曹、土地突至殿上道:「天色酷暑,日已過午,貴人作速回一陽一,遲則房舍欲壞,有誤大事。」

社成治也催促快去,這母子三人,牽衣執袂,不忍分離。

杜成治將手指著殿外道:「兀的不是鬼王來也!」阿丑急回頭看時,倏然不見了父母,但見一片長一江一 ,阻住去路,滔滔大浪,從腳跟邊滾來。

功曹搶阿丑上馬,騰空而起,但聞風雨之一聲 。

遠遠見山頂上人馬攢繞喧嚷,功曹對阿丑道:「為你一人,驚動了諸處神扶,都在此守護。」

言畢,驟馬奔至山頂。

土地將阿丑撮著腳,顛下馬來。

阿丑大叫一聲:「顛死我也!」

此時林澹然合莊人,都在那裡看守。

原來當日林澹然因莊門不開,不見了阿丑,著人四下尋覓。

有人報說,有一小廝,如此模樣,跌死在山上。

澹然帶了人從,親自來看,果然是阿丑,跌死在松樹之下,一齊啼哭。

澹然將阿丑渾身撫摸一遍,忙拭淚道:「不妨,不妨。

此子相貌端厚,決非囗折者,汝等不必悲啼。」

忙打點茶湯藥餌,又令人倚樹張蓋遮蔽,眾皆環立看守。

將及申刻,忽然阿丑大叫一聲:「顛死我也!」眾人驚喜。

一胡一 性定忙將阿丑扶起,澹然即調定神散灌下咽喉,漸漸回神,手足活動。

開眼看了眾人,方知是死去還魂。

此時村鄰過往來看的人甚多,都與林澹然賀喜。

澹然謝別眾人,雇轎抬了阿丑回莊,用藥調治。

數日後,阿丑精神復舊,依然好了。

澹然細問跌死根由,阿丑將前後事一一訴說,只不講出父親分付之言。

澹然方才放心。

阿丑依舊頑耍。

心下只恨那大蟲幾乎喪命,對薛舉道:「我這條性命,險些兒落在那山貓口裡。

怎麼拿住他,打死這孽畜,方洩此恨。」

薛舉道:「不難,我幫你去捉。

只是沒器械,難以近他,又不識大蟲袕在何處,惟恐尋他不著。」

阿丑道:「那山貓諒只在此山前後,容易尋的。

若要器械也有。」

薛舉道:「器械在何處?」

阿丑溜人茵知碩房裡,偷了一條鐵尺,一把短刀,又問鄰合借了兩枝筆管槍。

兩個徑到小蓮山上來,只向峰巒曲坳、樹木叢雜之處,尋了一遍,不見蹤跡。

看看天晚,阿丑將器械寄在山下人家,取路回莊。

次日,二人吃罷午飯,復往山上來,穿東過西,走遍深巖窮谷,又尋不見。

二人疲倦,暫在石磴上坐了欣力。

阿丑道:「那夜毛蟲被我燒傷了眼睛,看他攛過隔河山上去了,莫非窩袕在對門山裡?」

薛舉道:「既然如此,決有下落,快快尋去。」

二人下山,頭頂衣裳,手拖槍桿,渡過河去。

爬上岸,拭乾了身上,穿了衣服,飛奔上山。

老過山頂,恰是一片平一陽一地,周圍都是大竹。

二人穿入竹林,只見地上一帶鮮血,兩個隨著血跡而走,行不上一箭之路,忽見血淋淋一隻人手,吊在樹根上。

阿丑道:「大叔,你見麼?」

薛舉道:「這毛蟲又在此傷人,決在左近了。」

二人直尋出山弄,不見有虎,復回原路,走出竹林,下山行近洞口,猛聽得淙淙水響。

急抬頭看時,正是那大蟲,口裡銜著一隻黑犬,渡河過來。

二人抖擻精神,挺槍布定。

那虎不知,爬上岸,放下黑大,把身子抖了幾抖,雙爪按住狗頸正要動口,不提防阿丑大喝一聲,一槍刺來。

大蟲急舒右爪一搶,那枝槍桿,早被搭折,阿丑例接下去,跌在坡下。

大蟲欲張口來咬,被薛舉一槍戳去。

大蟲棄了阿丑,兜轉身來撲薛舉。

薛舉刺不著,忙閃入樹傍,大蟲撲了一個空。

薛舉復挺槍亂刺,大蟲將前爪按一按,向前撲來,被阿丑跳起身,拔刀向虎婰上亂砍。

大蟲哮吼,翻身來撲阿丑,薛舉乘勢盡力一槍,刺人虎頰。

那虎兩爪向上一搭,刮地一聲,又將槍桿斷為兩截,反把槍頭擊人肉裡。

那虎負疼振怒,奮力躍起,從半空撲將下來。

薛舉乖滑,忙轉入樹後躲過。

此時心下也覺有些慌張,急招呼阿丑下水回去。

二人跳入河內,那大蟲也踴身跳將下來,沒水撲人。

對岸樵夫見了,喊叫:「那兩個孩子,快設上流逃命!」不知這兩個頑皮是一雙水葫蘆,大蟲落水,正中了二人之機。

阿丑見虎趕來,鑽入水底,抄轉虎後,浮出水面,雙手將虎尾囗住。

大蟲雖然力猛,水中四足懸空,不能著力,反被阿丑拖住。

薛舉走水如登平地,從側首劃攏,飛身跨上虎背,兩手揪定虎耳,盡力按下水去。

大蟲性發,吼一聲翻身亂滾,將二人滾落水底。

岸上人跌腳叫苦,吶喊驅逐。

那虎昂頭掉尾,浮水奔轉東岸。

只聽見潺潺水響,二人翻波踏浪,跳出水面,一齊跨上虎背。

阿五緊抱虎頸,薛舉例扳虎尾,用力按住。

大蟲不能轉動,又復鑽下水去,二人復滾落虎背。

大蟲躍出水面,奮力沒近岸邊,又被阿丑、薛舉趕上,拽定長尾,倒拖轉河中。

虎掙去,人扯來,兩下掙扎多時。

那大蟲頭垂爪慢,骨都都水灌入口內,頃刻間沉落河心,這二人兀自死命扯住不放。

兩岸的人,都看得呆了。

有幾個漁翁膽大的,下水來沒人水底摸那虎時,四爪拳攏,側臥水內。

忙喚二人放手,一同游過河西上岸,取兩件好衣,與二人換了,送酒食壓驚。

本村鄰近人,聽說兩個孩童,打死了一隻大虎,都來圍住了看,個個搖頭咬指喝彩。

眾漁戶駕舟,搖至河中,打撈死虎,令四個健漢扛抬,隨後有一二百人,同送阿丑、薛舉回莊。

此時日已平西,林澹然正立在莊前,見這一夥人鬧叢叢抬著一隻大蟲前來,驚問其故。

眾人將阿丑、薛舉打虎之事說了,合莊人盡皆駭異。

林澹然又驚又喜,即令獵戶將虎開剝了,虎肉、五臟散與眾人,虎頭、四爪送與張太公,止留虎皮自用。

鄰眾作謝散去。

後人有詩,單贊杜、薛二子幼年打虎之勇。

詩云:

天生豪傑年幼沖,徒手格虎人中龍。

此日崢嶸露頭角,四海烈烈揚英風。

阿丑自打虎之後,每每思念冥中父親所囑公孫相會之語,不敢遠出,只在莊前伺候。

一日午飯後,身子睏倦,坐在槐樹陰下打盹。

一覺睡去,直至將晚未醒。

正鼾睡間,被人叫喚驚覺。

站起身,擦著眼睛,口中咕咕噥噥罵道:「是那一個鳥娘養的,驚醒我的睡頭。

可惡,可惡。」

只見一個老者,立在面前,笑道:「小官兒這等嘴尖罵人。

我老人家因貪趕路程,天晚遇不著飯店,到貴莊借宿一宵,因此驚醒你,體得發惱。」

阿丑仔細看時,這老者生得白淨面一皮,長髯似雪,身軀瘦健修長,容貌清古。

頭戴一頂漆紗道巾,身穿青絹沿邊黃布道袍,腰繫絨絛,腳著多耳麻鞋,手執龍頭枴杖。

阿丑心下大驚道:「異事!陰府父親所言,果然不虛。」

忙應道:「老公公,裡面請坐。

適才睡夢裡,失口衝撞,莫怪。」

老者道:「多謝,多謝。

好一個乖覺官兒。」

阿丑領老者進莊內禪堂椅上坐下,走入方丈,見林澹然稟道:「外有一位老者來借宿,不知老爺肯容他麼?」

林澹然道:「是單身,還有伴當?」

阿丑道:「止是一個老兒。

生得極其清健,像道人打扮,並沒甚伴當。」

林澹然道:「既是孤身老者,留宿一育不妨。

你去掌起燈來,待我出去接見。」

阿丑即在佛面前點琉璃,又燭台上點起一對紅燭。

林澹然步出禪堂看時,兩下俱吃一驚。

原來老者不是別人,就是杜成治之父杜悅是也。

當時林澹然認得是杜悅,杜悅認得是林澹然,兩下不期而會,心下大喜。

敘禮已畢,分賓主坐定。

林澹然道:「自從老丈分別之後;經今十餘年。

貧僧深感厚恩,未嘗頃刻敢忘,不意今日偶爾相逢,真是奇遇。

老丈一向何處棲身?目今為何事,打從小莊經過?」

杜悅道:「一言難盡。

老朽自與老爺拜別後,屢屢在邊庭打探小兒成治消息。

聞人傳說,小兒已為都督,老朽打點行裝,欲赴梁國任所,希圖一會。

不期命蹇,染了瘋疾,滿身麻木,不能行動,幾乎命染黃沙。

又虧永清僧弟接入庵內,請醫調治,整整在床 睡了數年。

不意客歲永清又已棄世。

聞人傳說,小兒為救游僧,被朝廷提究,一時驚死,人離家破。

老朽恨不得身生兩翅,飛去尋覓,無奈染此惡疾,止好朝夕悲哭而已。

去冬方得病體痊安,可以行動。

今措置盤纏,要到梁國訪問的實下落,不想得遇老爺,實出望外。」

說罷,兩淚一交一 流。

林澹然亦垂淚道:「令郎官為總兵都督,仁威遠播,朝野皆欽。

小僧向年曾與相會,言及老丈傳與家報,都督見書大慟。

臨別時托小僧傳上老丈,或得會面,速至武平圓聚。

不期令郎為釋放小僧,貽累身死,是小僧害了令郎。

每思及此,肝膽皆裂。

日前已著小徒到梁打聽寶眷消息,都說道令郎身死之後,有妾馮氏,生得一子。

不幸令媳夫人和妾,相繼而亡,家業又遭回祿,令孫不知下落。

小僧拳拳在心正欲著人尋訪令孫蹤跡。

今得老丈至此,實為天幸。

但可傷永清老師早已歸西,未及一吊,貧僧負罪實多。

老人家不須遠涉風霜,只在敝莊安養罷了。」

杜悅聽罷,苦切不勝,哭道:「我那兒,我那孫子呵,卻從何處得見你也!閃得我老骨頭無投無奔。」

說罷,跌足痛哭。

正哭間,屏風後轉出阿丑來,將杜悅衣襟一把扯住,叫道:「我的公公,今日方才得見你面!」杜悅悲苦不禁,被這阿丑扯住,沒作理會處。

林澹然喝道:「這畜生又來瘋顛作怪,什麼模樣!」阿丑喊道:「阿丑不顛,今日認公公也。」

林澹然怒道:「這畜生,誰是你公公?不放手時,活活打死。」

杜悅道:「老爺且慢打,其中必有緣故。

小官,你為何就認我是你公公?」

阿丑放手道:「前月那夜跌死,見我父親杜都督,哭說林老爺救我公公杜悅性命,如此這般,細細囑付。

說公公月餘後,必來莊上,教我相認。

又說我是遺腹子,妾馮桂姐耽孕十七個月生的,名叫過兒。

適才公公和老爺說及借宿緣由,與冥府父親說的無二,不是我公公是誰?」

杜悅道:「莫非你聽得我與林老爺所講,就捏出來的?」

阿丑道:「我自小不認得爹娘,又不知前前後後的事,如何捏得出?公公你不信時,將左手出來看。

父親說,公公左手背有三點壽斑。」

杜悅笑道:「這小官忒也靈變,見我左手拿著枴杖,有三點斑,就說是父親教的。」

阿丑爭道:「這壽斑是我看見了,父親還說公公右腳面上有一顆黑痣,難道也是我看見了謊說的?」

杜悅聽了,愕然大驚,對澹然道:「果然老朽腳面上有此黑痣,真是我的孫兒了。」

林澹然笑道:「世間有這樣異事?阿丑初來時,俺便覺有些心動,不想公孫今日於此相會,真乃千古奇逢。」

杜悅將阿丑細看,聲音笑貌,實與杜成治有幾分相似,不覺撲簌簌淚如雨下,一把將丑兒抱住,悲喜一交一 集。

阿丑也扯住杜悅叫公公。

林澹然道:「老丈不須發悲,公孫奇會,莫大喜事。」

杜悅謝畢,林澹然教道人擺下酒食賀喜。

杜悅上坐,林澹然下陪,阿丑打橫,仍舊改名過兒,三人盡歡而飲。

林澹然道:「一向感承令郎救命之恩,奈無門路可報,今得老丈與今孫在此,實愜俺懷。」

杜悅稱謝不已。

林澹然心下大喜,酒闌席散,著道人掌燈,送杜悅耳房安歇。

當夜林澹然想起杜成治釋放致死情由,今幸公孫相會,於此養其老,撫其孤,亦可以報其德了。

但永清長老代俺視發皈禪,復贈禮物,心常感激,欲見而不可得;今又仙遊,不勝傷感,一夜 不能安寢。

次早起來,備辦祭禮香燭,設立神位,請杜悅為祭主,向西遙祭。

林澹然跪下,親讀祭文云:

維大齊天保八年七月望日,沐恩剃度弟子林太空,謹以香花蔬食,

清供於圓寂大恩師永清住持之靈曰:唯師菩提早證,彼岸先登。

捨慈航

而普度群迷,轉法一輪 而弘施戒律。

念太空塵俗武夫,荷蒙濟拔。

棒喝之

下,收轉雄心;摩頂之餘,頓開覺路。

恩同天地以無涯,欲報涓埃而莫

罄。

敬陳菲供,用展鄙私。

尚饗。

讀罷,涕淚一交一 流,慟哭一場。

杜悅、過兒和苗知碩等,無不垂淚。

祭畢,杜悅拜謝,方才散了祭余。

是夜三更,林澹然入定之際,恍惚見兩個青衣人帶著一個和尚,項上繫著鐵索,向前稽首道:「承法師盛祭,特此相謝。」

林澹然跨下掉床 看時,正是永清長老。

林澹然執手悲咽,問道:「吾師戒行清高,立心正直,既已謝世,即當往生淨土,何至於此?」

永清道:「貧僧出家以來,謹守清規,毫忽不敢妄行。

只因昔年蓋造觀音堂,缺少錢糧,寫一紙借契,往山下萬員外家貸銀二十兩。

那員外是一位好善長者,不收文契,照券兌銀與我,說道不取利息,止要還本。

不期那長者半載之後,抱疾而亡,其子幼小,貧僧延捱未還,負此一件錢債。

臨終之後,將我押至冥司。

閻羅天子大怒,喝罵出家人不持戒行,瞞心昧己,負債不償。

本當押赴阿鼻,幸不犯酒色,尚有可解。

暫禁本獄,待填還此債,方轉輪迴,托生一陽一世。

貧僧久系囹圄,無便可出,昨感法師祭禮,閻羅天子放我出來,道:普真衛法禪師祭汝,乃是汝一條托生門路。

著這二人弓;我至此叩謝。

煩法師令家兄往問月庵,對徒孫卜了性說,取我那一紙北山弄口的田契,原田五畝,價值四十餘銀,送至萬員外家裡。

說此一段因果,其院君必然收領。

若得如此,則貧僧有托生之機。

乞法師留神,萬萬莫誤。」

林澹然聽罷,惕然驚駭,應允道:「明日即使令見前去,不必憂慮。」

又與青衣人役道:「看山僧薄面,去了繩索。」

那二人道:「禪師嚴命,焉敢有違。」

即取下鐵索。

永清長老千恩萬謝,作別回去,林澹然方才醒悟。

次早就對杜悅說知,杜悅悲慘不已,打點行囊,就央苗知碩作伴,即刻起程。

不一日來到澤州析城山下,逕進問月庵,卻好卜了性迎著見禮,問道:「杜老太貴恙痊可,說往武平郡尋覓令郎,何以至此?」

杜悅將永清長老負債托夢,與林澹然取契情由說了一遍。

卜了性大驚,一面整飯管待,一面取契,與杜、苗二人,同至萬員外家,對院君拜還,說此情由。

院君歡天喜地,收了田契,再三留住酒飯。

杜悅等辭謝回庵,與卜了性作別,取路回莊,覆了林澹然。

林澹然大喜,夜間又夢永清長老來作謝,眉開眼笑,不是以前愁苦形像。

向前道:「貧僧荷蒙法師教度,今將托生四);!青州府中富家為男,向後還有相見之日。」

林澹然再欲問時,早已驚醒。

自此以後,杜悅留在莊裡過活。

時序易遷,光陰迅速,又值仲秋天氣。

城內張太公著家憧來說:「先生開館,接薛小官讀書。」

林澹然即打發過兒與薛舉同進城去攻書。

杜悅歡喜,自送孫子到館中來。

與先生相見禮畢,獻上禮物,求先生與過兒取名,先生即取名為杜伏威。

杜悅自回莊去,不在話下。

卻說這杜伏威行動百般伶俐,但到讀書,磕睡就來。

況兼甚是頑劣,只待先生回去,就和薛舉撲一交一 要拳,攀梁溜柱。

先生頻頻責罰,二人煩惱,暗中商議。

薛舉道:「叵耐先生無狀,屢屢責我兩個,此恨何以報之?」

杜伏威道:「有一妙法,弄這老殺材,管教他命在須臾。」

薛舉道:「這老猾賊焉能彀擺佈得他死?」

杜伏威道:「要他死何難,但系師長,於心不忍,止令他死去還魂,洩我二人之氣。

我識得一種草藥,甚青翠可愛,是一牧童教我的,生在城外一座土山上。

他說這藥名為鬼頭塞腸草,第一厲害。

譬如怪這個人,將這草抹在他溺桶上,那人放溺時,這草的毒氣就鑽入肚裡去,立刻肚腹作腫,前後水火不通。

不消三二日,斷送一條性命。

或擦在他褲子上也好。

我問他,害人性命,也不是妙藥。

牧童說,另有解藥。

如若騙人脹了一二日,要解時,用糞清汁吃下,登時可解。

我把這藥草緊緊記在心裡。

如今老死囚苦苦與我作對,不如將此草奉敬他一奉敬,即報了此恨了。」

薛舉道:「藥草卻在城外,怎地一時取得?」

杜伏威道:「趁今晚趕出城,明早取了藥草,登時奔進城來,尚不為遲。」

薛舉道:「果然如此甚妙,快去快來。」

杜伏威即怞身執開腳步,臨晚闖出城外。

時天氣尚熱,在山凹裡蹲了一夜 ,待天色微明,上嶺拔了草,藏在怞裡,依舊取路奔入城來。

卻說先生侵早起來,不見杜伏威,問張善相:「杜伏威何處去了?」

張善相道:「不知。」

問薛舉,也道不知。

直到辰牌時候,杜伏威喘吁吁地來了。

先生喝道:「你不讀書,卻往何處去閒耍?」

杜伏威道:「學生昨晚在門首,見莊內道人來城裡買水果,說我公公身子不健,學生心下計念公公年老,連晚出城探望,幸而已好。

今早林師太著我進城來。

昨晚心忙,不曾稟過先生,乞饒恕這一次。」

先生道:「瞞我出城,本該重責。

聞公公有病,連晚問安,尚有孝順之心今次饒你,快去讀書。」

杜伏威將脖項縮了幾縮,舌頭伸了兩伸,且去哼哼地讀書。

捱到日午,先生吃飯,杜伏威踅入先生臥房裡,掀開馬桶蓋,將袖中藥草柔爛,塗在馬桶四圍沿上,依舊蓋了,復身人學堂來。

心中暗想:「這草藥未曾試過,不知有靈應否?且看何如,再做計較。」

半日無話。

看看天色將晚,先生進房裡去方便,坐在馬桶上,只覺得腿和陰子屁孔就如有物辣的一般,刺得生疼。

先生立起身來看時,馬桶又是潔淨的。

復坐了,欲大解時,掙了半晌,掙不出一些。

要小解時,掙得面紅耳脹,撒不下一點。

先生心下大驚道:「這又是作怪,為何水火俱閉了?」

不多時,陡然陰囊脹大如斗,腰腹作疼,兩腳移動不得,只得上床 睡了。

捱至更深,愈覺疼痛不止,漸加沉重。

正是: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暫時禍福。

畢竟先生性命何如,且聽下回分解——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分類:古典俠義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禪真逸史
第01回 高丞相直諫辟邪 林將軍急流勇退第02回 鍾愛兒圓慧出家 梁武帝金鑾聽講第03回 林長老除孽安民 丘縣尹薦賢禮釋第04回 妙相寺王妃祝壽 安平村苗二設謀第05回 大俠夜闌降盜賊 淫僧夢裡害相思第06回 說風情趙尼畫策 赴佛會賽玉中機第07回 繡閨禪室兩心通 淫婦奸僧雙願逐第08回 信婆唆沈全逃難 全友誼澹然直言第09回 害忠良守淨獻讒 逃災難澹然遇舊第10回 貪利工人生歹意 知恩店主犯官刑第11回 彌勒寺苗龍敘情 武平郡杜帥訪信第12回 都督巧計解僧頭 守淨狼心驗枕骨第13回 桂姐遺腹誕佳兒 長老借宿擒怪物第14回 得天書符救李秀 正夫綱義激沈全第15回 佞子妙相寺遭殃 奸黨風尾林中箭第16回 奪先鋒諸將鬥勇 定埋伏陳玉鏖兵第17回 古崤關啜守存孤 張老莊伏邪皈正第18回 梁武帝愎諫納降 虞天敏感妻死節第19回 司農忠憤大興兵 梁武幽囚甘餓死第20回 都督冥府指翁孫 阿丑書堂弄師父第21回 竊天書後園遣將 破妖術古剎誅邪第22回 張氏園中三義俠 隔塵溪畔二仙舟第23回 清虛境天主延賓 孟門山杜郎結義第24回 伏威計奪勝金姐 賢士教唆桑皮筋第25回 遭屈陷叔侄下獄 反囹圄俊傑報仇第26回 山徑逃蹤鋤禿惡 黃河訪故阻官兵第27回 計詐降薛舉破敵 圖霸業伏威求賢第28回 湯府丞中計敗兵 杜元帥納言正位第29回 軒轅廟蘇樸遭擒 延州府伏威遇弟第30回 沈蘭劫寨陷全軍 牛進迎街懲大惡第31回 報仇瀝血祭先靈 釋怨營墳安父骨第32回 張善相夢中配偶 段春香月下佳期第33回 計入香閨貽異寶 俠逢朔郡慶良緣第34回 善相破法斬馮謙 士開解圍推段帥第35回 元帥兵陷苦株灣 眾俠同心歸齊國第36回 雙玉人重逢合巹 三義俠衣錦還鄉第37回 羅默伽肆凶受戮 尹氏女盡節還魂第38回 土地爭位動陰兵 孽虎改邪皈釋教第39回 順天時三俠稱王 宴李諤諸賢逞法第40回 禪師坐化證菩提 三主雲遊成大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